制冰机及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4721发布日期:2018-06-08 07:53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家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冰机及冰箱。



背景技术:

通常,设置在冰箱中的制冰机,是靠冰箱的冷量进行制冰。一般有专用制冰风道给制冰机送风,结构不但比较复杂,而且和冷冻室共用送风风机;冷冻停机时,制冰机的冷量来源又需要改为热传导方式获取。而冰箱如果没有设置专用制冰风道送风,制冰机的冷量靠热传导的方式获取,热交换又比较慢,从而导致制冰速率慢。另外,冷风吹向水面和制冰槽进行制冰,这样冷风直接吹到水面和冰上,会串味,制成的冰块会有粉尘杂质,不纯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冰机及冰箱,使得制冰效率较高,而且制得的冰块更纯净、不会串味。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之一,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制冰机,所述制冰机包括具有复数个制冰格的制冰盒,所述制冰格具有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冰机还包括进风口、出风口和下盖,所述下盖设于所述制冰盒背对所述开口的底部,所述下盖与制冰盒之间形成自所述进风口贯通至出风口的风道,且邻近所述进风口或出风口设有风机。

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机设置为用于吹风的风机,且所述风机邻近所述进风口设置,以将冷风吹进所述风道。

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机设置为用于吸风的风机,且所述风机邻近所述出风口设置,以将冷风吸进所述风道。

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制冰机还包括翻冰杆、驱动所述翻冰杆绕枢轴转动的电机,所述翻冰杆上设有与所述制冰格相对应数量的顶冰部,当所述电机驱动所述翻冰杆旋转时,所述顶冰部将相应制冰格中的冰块顶出,所述制冰盒包括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连接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左侧部和右侧部,所述左侧部和右侧部相互间隔一定距离,所述第一端部邻近所述电机,所述进风口邻近所述第二端部设置,所述出风口邻近所述第一端部设置。

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制冰机还包括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与所述电机和风机电连接,以用于控制电机和风机的运行。

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盖通过螺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制冰盒。

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制冰盒自其底部向下延伸有第一安装部和与所述第一安装部相对的第二安装部,所述下盖的横截面大致为U型,所述下盖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第一侧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且与第一侧部相对的第二侧部、及连接所述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的连接部。

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第一侧部和/或第二侧部。

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侧部设有第一台阶,所述第二侧部设有第二台阶,所述第一安装部置于所述第一台阶,所述第二安装部置于所述第二台阶。

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制冰盒的底部设有复数个相互间隔设置的翅片,且所述翅片位于所述风道内。

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翅片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风道内空气流的流动方向。

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制冰盒的材质为铝。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之一,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冰箱,所述冰箱包括箱体、用于打开或关闭箱体的门体、及如以上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制冰机,所述制冰机设于所述箱体或门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所述制冰机包括进风口、出风口和下盖,所述下盖与制冰盒之间形成自所述进风口贯通至出风口的风道,且邻近所述进风口或出风口设有风机。风机使得冷风进入到风道,从而通过风道的冷风对制冰格中的水进行冷却制冰,并不需要设置很长的专用风道将冷风传递到制冰机,使得结构简单,且制冰效率较高,而且冷风并不会吹到水面和冰块,从而使得制得的冰块更纯净、不会串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制冰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制冰机的主视图;

图3是图2中制冰机的A-A剖视放大图;

图4是图2中制冰机的B-B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底”、“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以制冰机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为参照,而并不是指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

再者,应当理解的是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可以被用于描述各种元件或结构,但是这些被描述对象不应受到上述术语的限制。上述术语仅用于将这些描述对象彼此区分开。例如,第一侧部可以被称作第二侧部,同样,第二侧部也可以被称作第一侧部,这并不背离该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提供的第一优选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冰箱,冰箱包括箱体(未图示)和用于打开或关闭箱体的门体(未图示),箱体定义了储物间室,其中储物间室的数量和结构形式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配置。储物间室通常包括冷藏室和冷冻室。

如图1至图4所示,冰箱还包括制冰机10,制冰机10设于箱体或门体上。制冰机10包括具有复数个制冰格12的制冰盒14,制冰格12具有开口,其中制冰机10还包括进风口18、出风口20和下盖22,制冰盒14具有背对开口的底部,下盖22设于制冰盒14的底部,下盖22与制冰盒14之间形成自进风口18贯通至出风口20的风道26,且邻近进风口18或出风口20设有风机28。

本优选实施例中,由于制冰机10包括进风口18、出风口20和下盖22,下盖22与制冰盒14之间形成自进风口18贯通至出风口20的风道26,且邻近进风口18或出风口20设有风机28。风机28使得冷风进入到风道26,从而通过风道26的冷风对制冰格12中的水进行冷却制冰,并不需要设置很长的专用风道26将冷风传递到制冰机10,使得结构简单,且制冰效率较高,而且冷风并不会吹到水面和冰块,从而使得制得的冰块更纯净、不会串味。

详细的,风机28设置为用于吹风的风机28,且风机28邻近进风口18设置,以将冷风吹进风道26。具体的,风机28设置于进风口18处。当然,风机28也可以设置为用于吸风的风机28,且风机28邻近出风口20设置,以将冷风吸进风道26。具体的,风机28设置于出风口20处。

制冰机10还包括翻冰杆30、驱动翻冰杆30绕枢轴转动的电机32,翻冰杆30上设有与制冰格12相对应数量的顶冰部34,当电机32驱动翻冰杆30旋转时,顶冰部34将相应制冰格12中的冰块顶出。制冰机10还包括用于容置电机32的电机32盒、设置于电机32盒的支架38和探冰杆40,制冰盒14连接于支架38。制冰机10还包括储冰盒(未图示),储冰盒设于制冰盒14的下方,用于接收制冰盒14制得的冰块。当翻冰杆30由电机32驱动相对于制冰盒14转动时,翻冰杆30的顶冰部34将相应制冰格12中的冰块顶出,并沿着支架38上的斜坡滑落到制冰盒14中。制冰机10还包括控制板(未图示),控制板与电机32和风机28电连接,以用于控制电机32和风机28的运行。探冰杆40可以旋转一定角度,如果储冰盒中满冰状态,顶层的冰块会阻挡探冰杆40旋转,向控制板传递满冰信号,将风机28停止,停止向风道26中传输冷风,从而停止制冰,

进一步的,制冰盒14包括第一端部42、与第一端部42相对的第二端部44、连接第一端部42和第二端部44的左侧部46和右侧部48,左侧部46和右侧部48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第一端部42邻近电机32,进风口18邻近第二端部44设置,出风口20邻近第一端部42设置。

本优选实施例中,下盖22与制冰盒14可拆卸地设置。当然,下盖22与制冰盒14也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具体的,下盖22通过螺栓50可拆卸地连接于制冰盒14。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连接方式将下盖22连接于制冰盒14,如铆接、卡接等其它连接方式。

详细的,制冰盒14自其底部向下延伸有第一安装部52和与第一安装部52相对的第二安装部54,具体的,第一安装部52自邻近左侧部46的位置向下延伸, 第二安装部54自邻近右侧部48的位置向下延伸。下盖22的横截面大致为U型,下盖22包括连接于第一安装部52的第一侧部56、连接于第二安装部54且与第一侧部56相对的第二侧部58、及连接第一侧部56和第二侧部58的连接部60。下盖22与制冰盒14的底部之间具有一定间距,从而形成风道26。

具体的,出风口20设置于第二侧部58,且邻近第一端部42。当然,出风口20也可以设置于第一侧部56,且邻近第一端部42。同样,出风口20也可以设置为两个,既设置于第一侧部56,又设置于第二侧部58。本实施例中,出风口贯通第二安装部54和第二侧部58。

为保证下盖22与制冰盒14之间的安装更可靠、且使得风道26的密封性更好。第一侧部56设有第一台阶62,第二侧部58设有第二台阶64,第一安装部52置于第一台阶62,第二安装部54置于第二台阶64。另外,第二侧部58向外侧延伸有支撑部66,支架38与支撑部66相抵靠。

制冰盒14的底部设有复数个相互间隔设置的翅片68,且翅片68位于风道26内。在制冰盒14的底部设置翅片68,增大了制冰盒14在风道26内的接触面积,大大提高了制冷效率。优选的,翅片68与制冰盒14一体成型设置。

优选的,翅片68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于风道26内空气流的流动方向。当然,翅片68的延伸方向也可以设置成不平行于风道26内空气流的流动方向,即与风道26内空气流的流动方向成一定角度设置。

为提高制冰盒14的热传导性,进一步提高制冰效率,制冰盒14的材质为铝。当然,制冰盒14也可以采用其它金属材质。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