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及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47961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及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及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空调主要通过空调热泵系统来从环境提取冷量和热量,以便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或制热。而空调热泵系统则主要通过压缩机做功来从环境提取冷量和热量,在这个过程中,压缩机消耗电能来将低温低压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制冷剂,然后,在制冷模式下,将高温高压制冷剂通过室外换热器进行冷凝降温后输入至室内换热器进行蒸发换热来对室内进行降温,或,在制热模式下将高温高压制冷剂输入至室内换热器进行冷凝散热,从而将热量传递给室内环境。因此,如何降低压缩机耗功是提升热泵系统运行能效的重点之一。

目前传统的空调热泵系统,通常会增加喷射器来回收空调系统的膨胀功,以降低压缩机运转的功耗。具体的,喷射器将该喷射器的喷射入口进入的高压制冷剂经过喷射器内部喷嘴的节流降压形成低压环境,从而吸引喷射器的引射口的低压制冷剂进入喷射器的吸气腔混合,再经过混合段和扩散段的作用,最终形成压力居中的制冷剂,从而提高压缩机的吸气口压力,降低了压缩机的耗功。

但是,传统的增加有喷射器的空调热泵系统通常只能实现高效制冷循环,而无法实现高效制热循环。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增加有喷射器的空调热泵系统通常只能实现高效制冷循环,而无法实现高效制热循环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高效制冷循环,以及高效制热循环的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同时还提供了包含有该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的空调设备。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节流装置、喷射器和气液分离器,以及阀门组件;

压缩机的出气口、室外换热器、喷射器的喷射入口依次连接形成第一流路;压缩机的出气口、室内换热器、喷射器的喷射入口依次连接形成第二流路;

节流装置的出口、室内换热器、喷射器的引射口依次连接形成第三流路;节流装置的出口、室外换热器、喷射器的引射口依次连接形成第四流路;

喷射器的出口与气液分离器的进口连接;气液分离器的气体出口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气液分离器的液体出口与节流装置的进口连接;

阀门组件能够控制第一流路和第三流路同时流通以进入制冷循环,或者控制第二流路和第四流路同时流通以进入制热循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四个阀门组,每个阀门组均具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且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一者导通则另一者断开;

四个阀门组分别为第一阀门组、第二阀门组、第三阀门组和第四阀门组;

压缩机的出气口通过第一阀门组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连接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通过第二阀门组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连接喷射器的喷射入口和引射口;室内换热器通过第三阀门组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连接喷射器的喷射入口和引射口;节流装置的出口通过第四阀门组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连接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

通过控制四个阀门组的相应通道的导通或者断开以使第一流路和第三流路同时流通,或者使第二流路和第四流路同时流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阀门组的第一通道导通且第二阀门组的第一通道导通时,第一流路流通;第一阀门组的第二通道导通且第三阀门组的第二通道导通时,第二流路流通;第四阀门组的第一通道导通且第三阀门组的第一通道导通时,第三流路流通;第四阀门组的第二通道导通且第二阀门组的第二通道导通时,第四流路流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阀门组为三通阀,每个阀门组均分别设有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进口与第一出口形成第一通道,进口与第二出口形成第二通道;

压缩机的出气口与第一阀门组的进口连接,第一阀门组的第一出口与第四阀门组的第二出口相连并同时连接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口;第一阀门组的第二出口与第四阀门组的第一出口相连并同时连接室内换热器的一端口;第四阀门组的进口与节流装置的出口连接;

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口与第二阀门组的进口连接,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口与第三阀门组的进口连接;

第二阀门组的第一出口和第三阀门组的第二出口相连并同时连接到喷射器的喷射入口;第二阀门组的第二出口和所述第三阀门组的第一出口相连并同时连接到喷射器的引射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阀门组件包括四个阀门组,每个阀门组均具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且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一者导通则另一者断开;

四个阀门组分别为第一阀门组、第二阀门组、第三阀门组和第四阀门组;

压缩机的出气口通过第一阀门组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连接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喷射器的喷射入口通过第二阀门组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连接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喷射器的引射口通过第三阀门组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连接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节流装置的出口通过第四阀门组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连接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

通过控制四个阀门组的相应通道的导通或者断开以使第一流路和第三流路同时流通,或者使第二流路和第四流路同时流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阀门组的第一通道导通且第二阀门组的第一通道导通时,第一流路流通;第一阀门组的第二通道导通且第二阀门组的第二通道导通时,第二流路流通;第四阀门组的第一通道导通且第三阀门组的第一通道导通时,第三流路流通;第四阀门组的第二通道导通且第三阀门组的第二通道导通时,第四流路流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阀门组为三通阀,每个阀门组均分别设有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进口与第一出口形成第一通道,进口与第二出口形成第二通道;

压缩机的出气口与第一阀门组的进口连接,第一阀门组的第一出口与第三阀门组的第二出口相连并同时连接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口;第一阀门组的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三阀门组的第一出口相连并同时连接室内换热器的一端口;第三阀门组的进口与喷射器的引射口连接;

节流装置的出口与第四阀门组的进口连接,第四阀门组的第一出口和第二阀门组的第二出口相连并同时连接到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口,第四阀门组的第二出口和第二阀门组的第一出口相连并同时连接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口;第二阀门组的进口与喷射器的喷射入口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还包括控制开关,控制开关用于控制四个阀门组的第一通道均导通或者第二通道均导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阀门组包括两个电磁阀,两个电磁阀分别设置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以分别控制第一通道的通断和第二通道的通断。

一种空调设备,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

上述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分别形成了带喷射器的制冷循环回路和带喷射器的制热循环回路,并通过阀门组件分别控制制冷循环回路的连通或者制热循环回路的连通,从而能够实现热泵系统的高效制冷循环和高效制热循环,并能够根据需要转换至高效制冷模式或者高效制热模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的制冷循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的制热循环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的制冷循环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的制热循环示意图。

其中:

01-压缩机;02-室外换热器;03-室内换热器;

04-节流装置;05-喷射器;06-气液分离器;

07-第一阀门组;08-第二阀门组;09-第三阀门组;10-第四阀门组;

OA-第一通道;OB-第二通道;O-阀门组的进口;A-第一出口;B-第二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及空调设备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01、室外换热器02、室内换热器03、节流装置04、喷射器05和气液分离器06,以及阀门组件;

压缩机01的出气口、室外换热器02、喷射器05的喷射入口依次连接形成第一流路;压缩机01的出气口、室内换热器03、喷射器05的喷射入口依次连接形成第二流路;

节流装置04的出口、室内换热器03、喷射器05的引射口依次连接形成第三流路;节流装置04的出口、室外换热器02、喷射器05的引射口依次连接形成第四流路;

喷射器05的出口与气液分离器06的进口连接;气液分离器06的气体出口与压缩机01的吸气口连接,气液分离器06的液体出口与节流装置04的进口连接;

阀门组件能够控制第一流路和第三流路同时流通以进入制冷循环,或者控制第二流路和第四流路同时流通以进入制热循环。

其中,节流装置04可采用毛细管或者膨胀阀,较佳地为膨胀阀,这样能够自动调节制冷剂的流量。

当系统需要制冷时,通过阀门组件控制第一流路和第三流路同时流通,以实现制冷循环。当系统需要制热时,通过阀门组件控制第二流路和第四流路同时流通,以实现制热循环,而在制冷循环和制热循环的过程中,由于喷射器能够回收系统的节流膨胀功且降低压缩机的功耗,使得制冷循环和制热循环的能效提高,这样,该热泵系统能够根据需要实现高效制冷循环和高效制热循环的转换,拓宽了喷射器05在热泵行业的使用范围,提高热泵在夏天制冷以及冬天制热时的能效系数。

阀门组件的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如图1至图3所示,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阀门组件包括四个阀门组,每个阀门组均具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且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一者导通则另一者断开;

四个阀门组分别为第一阀门组07、第二阀门组08、第三阀门组09和第四阀门组10;压缩机01的出气口通过第一阀门组07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连接室外换热器02和室内换热器03;室外换热器02通过第二阀门组08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连接喷射器05的喷射入口和引射口;室内换热器03通过第三阀门组09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连接喷射器05的喷射入口和引射口;节流装置04的出口通过第四阀门组10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连接室外换热器02和室内换热器03;

通过控制四个阀门组的相应通道的导通或者断开以使第一流路和第三流路同时流通,或者使第二流路和第四流路同时流通。

其中,压缩机01的出气口通过第一阀门组07的第一通道可以连接室外换热器02也可以连接室内换热器03,同样地,压缩机01的出气口通过第一阀门组07的第二通道也可以连接室外换热器02或者室内换热器03,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阀门组07的第一通道连接室外换热器02时,第一阀门组07的第二通道连接室内换热器03,反之,第一阀门组07的第一通道连接室内换热器03时,第一阀门组07的第二通道连接室外换热器02。其他阀门组的连接形式与第一阀门组类似。

为了实现制冷循环或者制热循环,需使第一流路和第三流路同时流通,或者使第二流路和第四流路同时流通,根据前述连接变化,压缩机01的出气口可以是通过第一阀门组07的第一通道或者第二通道连通室外换热器02,而室外换热器02又可以是通过第二阀门组08的第一通道或者第二通道连通喷射器05的喷射入口,即第一流路就存在四种流通的方式,同样地,第二流路、第三流路以及第四流路也均存在多种流通方式。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第一阀门组07的第一通道导通且第二阀门组08的第一通道导通时,第一流路流通;第一阀门组07的第二通道导通且第三阀门组09的第二通道导通时,第二流路流通;第四阀门组10的第一通道导通且第三阀门组09的第一通道导通时,第三流路流通;第四阀门组10的第二通道导通且第二阀门组08的第二通道导通时,第四流路流通。

这样,在上述连接方式的基础上,使压缩机01的出气口只能是通过第一阀门组07的第一通道连接室外换热器02,室外换热器02只能是通过第二阀门组08的第一通道连接喷射器05的喷射入口,以在两个第一通道导通时实现第一流路的流通,而不会出现其他的流通方式(避开了其他三种流通方式),因此,能够以固定的连接方式使相应流路流通,简化控制程序。

进一步地,阀门组为三通阀,每个阀门组均分别设有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进口与第一出口形成第一通道,进口与第二出口形成第二通道。

具体参见图1,每个阀门组的进口均用O表示,第一出口均用A表示,第二出口均用B表示,则OA代表第一通道,OB代表第二通道。

压缩机01的出气口与第一阀门组07的进口O连接,第一阀门组07的A口与第四阀门组10的B口相连并同时连接到室外换热器02的一端口;第一阀门组07的B口与第四阀门组10的A口相连并同时连接室内换热器03的一端口;第四阀门组10的进口O与节流装置04的出口连接;

室外换热器02的另一端口与第二阀门组08的进口O连接,室内换热器03的另一端口与第三阀门组09的进口O连接;

第二阀门组08的A口和第三阀门组09的B口相连并同时连接到喷射器05的喷射入口;第二阀门组08的B口和所述第三阀门组09的A口相连并同时连接到喷射器05的引射口。

这样,四个阀门组的OA均导通时,第一流路和第三流路流通,实现了制冷循环,四个阀门组的OB均导通时,第二流路和第四流路流通,实现了制热循环。

而三通阀可具有相同的控制性质,即每个三通阀均为断电时OA导通OB断开,上电时OA断开OB导通,这样,可使四个阀门组同时断电或者上电,即可实现制冷循环或制热循环,极大地方便了操作。

进一步地,可通过控制开关来控制四个阀门组的OA(第一通道)均导通或者OB(第二通道)均导通。这样,只需通过一个控制开关,例如一个继电器来同时控制四个阀门组的断电和上电,即可同时满足四个阀门组的导通状态要求。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分别通过一个控制开关来控制每个阀门组的导通状态,当各部件连接方式不同时,实现制冷循环或是制热循环时各个阀门组的导通状态也会不同。

下面结合图2和图3来说明该实施例(以下称实施例一)中,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的高效制冷循环和高效制热循环的工作过程。

参见图2,制冷时:第一阀门组07、第二阀门组08、第三阀门组09和第四阀门组10均断电,则每个阀门组的OA导通OB断开,即第一流路和第三流路均能流通,第二流路和第四流路均不能流通。压缩机01排气通过第一阀门组07的A口进入室外换热器02(冷凝器)中冷凝(第四阀门组10的OB为断开状态,制冷剂无法通过),冷凝后的高压制冷剂液体通过第二阀门组08的OA进入喷射器05的喷射入口(第二阀门组08和第三阀门组09的OB均为断开状态无法导通),高压制冷剂液体通过喷射器05喷嘴加速降压,形成负压区实现引射口的低压制冷剂气体的引射,然后在喷射器05混合区混合进入扩张段减速增压,然后进入气液分离器06实现气液分离——气体被吸入压缩机01形成高压制冷剂回路。

气液分离器06中的液体通过节流装置04降压后通过第四阀门组10的A口进入室内换热器03(蒸发器)吸热气化,蒸发后的低温低压制冷剂气体从第三阀门组09的OA进入喷射器05的引射口,因为上述负压而被引射进入混合区与上述液体混合、减速增压后返回气液分离器06实现气液分离——以此形成低压制冷剂回路。

参见图3,制热时:第一阀门组07、第二阀门组08、第三阀门组09和第四阀门组10均上电,则每个阀门组的OA断开OB导通,即第二流路和第四流路均能流通,第一流路和第三流路均不能流通。压缩机01排气通过第一阀门组07的B口进入室内换热器03(此时为冷凝器)中冷凝,冷凝后的高压制冷剂液体通过第三阀门组09的OB进入喷射器05的喷射入口(第三阀门组09和第二阀门组08的OA均为断开状态无法导通),高压制冷剂液体通过喷射器05喷嘴加速降压,形成负压区实现引射口的低压制冷剂气体的引射,然后在喷射器05混合区混合进入扩张段减速增压,然后进入气液分离器06实现气液分离——气体被吸入压缩机01形成高压制冷剂回路。

气液分离器06中的液体通过节流装置04降压后通过第四阀门组10的B口进入室外换热器02(此时为蒸发器)吸热气化,蒸发后的低温低压制冷剂气体从第二阀门组08的OB进入喷射器05的引射口,因为上述负压而被引射进入混合区与上述液体混合、减速增压后返回气液分离器06实现气液分离——以此形成低压制冷剂回路。

这样,在热泵系统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喷射器05的作用,通过速度较高的液态制冷剂能够引射压力较低的气态制冷剂,并在混合室混合成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并进入扩张段减速增压,提升了进入气液分离器06的制冷剂的压力,而气液分离器06对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液态制冷剂在通过节流装置04时消耗的节流膨胀功较小,而进入到压缩机01的气态制冷剂由于压力升高,使得压缩机01的压比变小,进而降低了压缩机01的功耗,因此,该热泵系统在回收节流膨胀功和降低压缩机01功耗两方面综合提高了制冷循环和制热循环的能效,且可以根据需要实现高效制冷循环和高效制热循环的切换。

如图4至图6所示,而作为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阀门组件包括四个阀门组,每个阀门组均具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且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一者导通则另一者断开;

四个阀门组分别为第一阀门组、第二阀门组、第三阀门组和第四阀门组;

压缩机01的出气口通过第一阀门组07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连接室外换热器02和室内换热器03;喷射器05的喷射入口通过第二阀门组08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连接室外换热器02和室内换热器03;喷射器05的引射口通过第三阀门组09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连接室外换热器02和室内换热器03;节流装置04的出口通过第四阀门组10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连接室外换热器02和室内换热器03;

通过控制四个阀门组的相应通道的导通或者断开以使第一流路和第三流路同时流通,或者使第二流路和第四流路同时流通。

其中,与前述情况一样,各流路存在多种流通方式。为了简化控制,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第一阀门组07的第一通道导通且第二阀门组08的第一通道导通时,第一流路流通;第一阀门组07的第二通道导通且第二阀门组08的第二通道导通时,第二流路流通;第四阀门组10的第一通道导通且第三阀门组09的第一通道导通时,第三流路流通;第四阀门组10的第二通道导通且第三阀门组09的第二通道导通时,第四流路流通。

进一步地,阀门组为三通阀,每个阀门组均分别设有进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进口与第一出口形成第一通道,进口与第二出口形成第二通道。

具体参见图4,每个阀门组的进口均用O表示,第一出口均用A口表示,第二出口均用B口表示,则OA代表第一通道,OB代表第二通道。

压缩机01的出气口与第一阀门组07的进口O连接,第一阀门组07的A口与第三阀门组09的B口相连并同时连接到室外换热器02的一端口;第一阀门组07的B口与所述第三阀门组09的A口相连并同时连接室内换热器03的一端口;第三阀门组09的进口O与喷射器05的引射口连接;

节流装置04的出口与第四阀门组10的进口O连接,第四阀门组10的A口和第二阀门组08的B口相连并同时连接到室内换热器03的另一端口,第四阀门组10的B口和第二阀门组08的A口相连并同时连接到室外换热器02的另一端口;第二阀门组08的进口O与喷射器05的喷射入口连接。

这样,四个阀门组的OA均导通时,第一流路和第三流路流通,实现了制冷循环,四个阀门组的OB均导通时,第二流路和第四流路流通,实现了制热循环。在本实施例中,也可采用一个控制开关以方便控制各流路的流通。

下面结合图5和图6来说明该实施例(以下称实施例二)中,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的高效制冷循环和高效制热循环的工作过程。

参见图5,制冷时:第一阀门组07、第二阀门组08、第三阀门组09和第四阀门组10均断电,则每个阀门组的OA导通OB断开,即第一流路和第三流路均能流通,第二流路和第四流路均不能流通。压缩机01排气通过第一阀门组07的A口进入室外换热器02(冷凝器)中冷凝,冷凝后的高压制冷剂液体通过第二阀门组08的OA进入喷射器05的喷射入口,高压制冷剂液体通过喷射器05喷嘴加速降压,形成负压区实现引射口的低压制冷剂气体的引射,然后在喷射器05混合区混合进入扩张段减速增压,然后进入气液分离器06实现气液分离——气体被吸入压缩机01形成高压制冷剂回路。

气液分离器06中的液体通过节流装置04降压后通过第四阀门组10的A口进入室内换热器03(蒸发器)吸热气化,蒸发后的低温低压制冷剂气体从第三阀门组09的OA进入喷射器05的引射口,因为上述负压而被引射进入混合区与上述液体混合、减速增压后返回气液分离器06实现气液分离——以此形成低压制冷剂回路。

参见图6,制热时:第一阀门组07、第二阀门组08、第三阀门组09和第四阀门组10均上电,则每个阀门组的OA断开OB导通,即第二流路和第四流路均能流通,第一流路和第三流路均不能流通。压缩机01排气通过第一阀门组07的B口进入室内换热器03(此时为冷凝器)中冷凝,冷凝后的高压制冷剂液体通过第二阀门组08的OB进入喷射器05的喷射入口,高压制冷剂液体通过喷射器05喷嘴加速降压,形成负压区实现引射口的低压制冷剂气体的引射,然后在喷射器05混合区混合进入扩张段减速增压,然后进入气液分离器06实现气液分离——气体被吸入压缩机01形成高压制冷剂回路。

气液分离器06中的液体通过节流装置04降压后通过第四阀门组10的B口进入室外换热器02(此时为蒸发器)吸热气化,蒸发后的低温低压制冷剂气体从第三阀门组09的OB进入喷射器05的引射口,因为上述负压而被引射进入混合区与上述液体混合、减速增压后返回气液分离器06实现气液分离——以此形成低压制冷剂回路。

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热泵系统均能实现高效制冷和高效制热的转换,只不过是两个实施例的连接方式不尽相同而已。在实施例一中,不管是制冷循环还是制热循环,在室外换热器02和室内换热器03中的制冷剂流向都是相同的,即:制冷循环时的制冷剂气体和制热循环时的制冷剂液体都是从室外换热器02的同一个端口进入、制冷循环时的制冷剂液体和制热循环时的制冷剂气体都是从室内换热器03的同一个端口进入。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换热器一般都是液体进出管口要比气体进出管口要小得多,若是气体经由小管径的液体进出管口流通,则流动的阻力特别大,因此换热器是需要区分气体进出口和液体进出口的。因此,实施例二的连接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实施例一的问题,即换热器的气体进出口仅供气体流通,换热器的液体进出口仅供液体流通。

在其他实施例中,阀门组可以是包括两个电磁阀,两个电磁阀分别设置在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以分别控制第一通道的通断和第二通道的通断。

在本实施例中,热泵系统的制冷循环过程和制热循环过程与前述由三通阀控制的工作过程相似,只不过是前述三通阀的第一通道OA和第二通道OB的通断,在该实施例中由两个电磁阀分别控制。具体地,由一个断电常开的电磁阀替代实施例一中的三通阀的OA流路,断电常闭的电磁阀替代实施例一中的三通阀的OB流路。同时,控制程序也比较简单,只需通过一个控制开关来控制即可实现高效制冷循环或高效制热循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使用上述的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该方法包括:切换四个阀门组,使第一通道均为导通状态,以进入制冷循环;切换四个阀门组,使第二通道均为导通状态,以进入制热循环。这样,控制比较简单,可方便实现热泵系统的高效制冷和高效制热的转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采用喷射器的热泵系统。这样,该空调设备能够具有高效制冷模式和高效制热模式,在回收节流膨胀功和降低压缩机01功耗两方面综合提高了制冷、制热循环的能效。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