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冷冻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38071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循环冷冻库,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冷冻库是一种主要用于冷冻储藏食品,药品的建筑。它通过人工制冷,使室内保持一定的低温。冷库建筑的墙壁、地板及平顶都敷设有一定厚度的隔热保温材料,以减少冷库外界传热。但是传统冷冻库外墙材料单一,吸热效果差,并不能很好的起到隔热保温的功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正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水循环冷冻库,整个技术方案结构紧凑、成本较低,节能环保,该技术方案在传统冷冻库保温层外,设置了一道流动水墙。通过水流不断的运动,从而带走吸附在外墙表面的热量,使冷冻库的储藏环境进一步优化。在降低能耗的同时,也能得到更好的保温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水循环冷冻库,所述水循环冷冻库包括水循环动力组件、冷冻库房体组件和蓄水组件;所述水循环动力组件位于冷冻库房体组件表面;所述蓄水组件位于冷冻库房体组所筑地面下方;所述蓄水组件和水循环系统通过输水管道进行相连,其中水循环动力组件包括抽水泵、抽水泵房、PLC和输水管道;所述抽水泵安装在抽水泵房内;所述PLC安装在抽水泵一侧;所述抽水泵房设置在冷冻库顶部;所述输水管道一端连接抽水泵,另一端连接蓄水池,所述冷冻库房体组件包括房顶保温层、房体保温层和房体钢结构支撑架;所述房顶保温层设置在房体保温层上方,与房体保温层构成密闭空间;所述房体钢结构支撑架位于房体保温层内,对房体整体结构起支撑作用,所述房体保温层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报警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蓄水组件包括玻璃钢板、钢板支撑架、截水栏、蓄水池和城市供水管道;所述玻璃钢板通过玻璃支撑架固定在房顶保温层和房体保温层上;所述截水栏位于房体保温层末端;所述蓄水池位于冷冻库房体组所筑地面下方;所述城市供水管道连接蓄水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PLC控制抽水泵的运行。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该技术方案整体结构设计巧妙、紧凑、成本较低;2)抽水泵安装在房顶上,可以更好的利用房内空间,使冷藏空间进一步加大。抽水泵位于房顶最高处,可以使所抽水流的压强最大化,增强水流的流速,从而得到更好的保温效果;3)PLC的设置,可以更好的控制抽水泵工作。如在早晚等日照时间较少的时段,降低抽水泵的工作负荷,减少水流强度,从而达到降低能耗的效果; 4)城市供水管道的设立可以在气候干旱时,便于对蓄水池进行补水。从而避免抽水泵进行空转时对泵体造成损害;5)本设计可以通过收集雨水等自然水来补充蓄水池的储水量,使产品更加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 6)该技术方案成本较低,便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抽水泵,2、抽水泵房,3、PLC,4、输水管道,5、蓄水池,6、房顶保温层,7、房体保温层,8、房体钢结构支撑架,9、玻璃钢板,10、钢板支撑架,11、截水栏,12城市供水管道,13、温度传感器和报警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参见图1,一种水循环冷冻库,水循环冷冻库包括水循环动力组件、冷冻库房体组件和蓄水组件;所述水循环动力组件位于冷冻库房体组件表面;所述蓄水组件位于冷冻库房体组所筑地面下方;所述蓄水组件和水循环系统通过输水管道进行相连,其中水循环动力组件包括抽水泵1、抽水泵房2、PLC3和输水管道4;所述抽水泵安装在抽水泵房内;所述PLC安装在抽水泵一侧;所述抽水泵房设置在冷冻库顶部;所述输水管道一端连接抽水泵,另一端连接蓄水池,所述冷冻库房体组件包括房顶保温层、房体保温层和房体钢结构支撑架;所述房顶保温层设置在房体保温层上方,与房体保温层构成密闭空间;所述房体钢结构支撑架位于房体保温层内,对房体整体结构起支撑作用,所述房体保温层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报警装置13,所述蓄水组件包括玻璃钢板9、钢板支撑架10、截水栏11、蓄水池5和城市供水管道12;所述玻璃钢板通过玻璃支撑架固定在房顶保温层和房体保温层上;所述截水栏位于房体保温层末端;所述蓄水池位于冷冻库房体组所筑地面下方;所述城市供水管道连接蓄水池,所述PLC控制抽水泵的运行。该设计结构简单清晰,各组件之间紧密联系又不相互影响,所需部件更换方便,易于日后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的维修保养。抽水泵安装在房顶上,可以更好的利用房内空间,使冷藏空间进一步加大。抽水泵位于房顶最高处,可以使所抽水流的压强最大化,增强水流的流速,从而得到更好的保温效果。PLC的设置,可以更好的控制抽水泵工作。如在早晚等日照时间较少的时段,降低抽水泵的工作负荷,减少水流强度,从而达到降低能耗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等同变换或替代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