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发器及使用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01502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闪发器及使用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闪发器及使用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闪发器是连接在冷凝器与压缩机之间的容器,冷凝器中的液体一部分进入蒸发器完全蒸发,一部分进入闪发器部分蒸发,闪发器里蒸发的冷媒进入压缩机起到补气的作用,没有蒸发的冷媒通过旁通管路进入冷凝器。闪发器的存在提高了压缩机的能效,但是,现有的闪发器的结构均不能使冷媒最大效率的蒸发,而且冷媒回液会产生波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能够最大效率的使冷媒蒸发,且能够保证冷媒回液不会波动的闪发器及使用其的空调器。

一种闪发器,包括外壳和分离装置,所述外壳上设置有气液进口、气体出口和液体出口,所述气液进口伸入所述外壳的一端朝向所述外壳的内壁,且所述气液进口与所述液体出口之间形成液体通道,所述气液进口和所述气体出口之间形成气体通道,所述分离装置设置于所述气体通道内。

所述分离装置包括折流装置,所述折流装置设置于所述气体通道内。

所述折流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折流板,所有所述折流板沿远离所述气液进口的方向设置于所述气体通道内,且相邻两个所述折流板之间形成S形通道。

所述折流板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所述第一折流板和所述第二折流板沿依次远离所述气液进口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液进口的上方,所述第一折流板为片状结构,且一端密封设置于所述外壳上,所述第二折流板为倒L形结构,且所述第二折流板与所述第一折流板围成所述S形通道。

所述第二折流板包括水平板和竖直板,所述水平板和所述竖直板的两端均与所述外壳的内壁密封设置,且所述水平板到所述第一折流板具有第一间距,所述竖直板到所述第一折流板的侧沿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竖直板到所述外壳的下表面具有第三间距,所述竖直板到所述气液进口的轴线具有第四间距,所述气液进口的轴线到所述外壳的下表面具有第五间距。

所述气液进口的内径不大于所述第一间距和/或第二间距,所述第三间距不大于所述气液进口的内径;所述第四间距不大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五间距不小于所述第三间距。

所述分离装置还包括均流过滤装置,所述折流装置和所述均流过滤装置沿所述气液进口至所述气体出口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气体通道内,所述均流过滤装置包括均流板、过滤网和封板,所述封板设置于所述气体出口和所述折流装置之间,且靠近所述气体出口的侧沿与所述外壳的内壁密封设置,所述均流板和所述过滤网沿远离所述气体出口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体出口下侧,且所述均流板的和所述过滤网的朝向所述折流装置的侧沿与所述封板密封设置,其他侧沿均与所述外壳的内壁密封设置。

所述均流板到所述外壳的下表面具有第六间距,所述均流板到所述过滤网具有第七间距,所述过滤网到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具有第八间距。

所述第六间距不大于所述外壳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的五分之四;所述第八间距大于所述第七间距。

所述滤网的长度范围为外壳长度方向的十分之三至十分之七。

所述滤网上的开孔直径范围为3mm-50mm;所述滤网上的开孔沿正方形排布或正三角形排布;所述滤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气体出口到所述外壳的最近的端面的距离。

所述气体出口到所述外壳的端面具有第九间距,所述液体出口到对应的端面具有第十间距,所述第十间距不小于十分之三的第九间距且不大于2倍的第九间距。

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两端的两个端盖,所述气液进口伸入所述外壳的一端朝向远离所述液体出口的所述端盖。

一种空调器,包括上所述的闪发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闪发器及使用其的空调器,通过设置设置折流板、均流板和过滤网对进入其的气液混合物进行分离,并对气体进行过滤,通过对部件之间的间距进行限定,能够保证冷媒最大效率的蒸发,通过将液体通道通过第二折流板进行减小,保证了冷媒回液不发生波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闪发器及使用其的空调器的闪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闪发器及使用其的空调器的闪发器的正剖视图;

图中:

1、外壳;2、气液进口;3、气体出口;4、液体出口;5、折流板;51、第一折流板;52、第二折流板;521、水平板;522、竖直板;61、均流板;62、滤网;63、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组装显示器组件的工装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的闪发器,包括外壳1和分离装置,所述外壳1上设置有气液进口2、气体出口3和液体出口4,所述气液进口2伸入所述外壳1的一端朝向所述外壳1的内壁,且所述气液进口2与所述液体出口4之间形成液体通道,所述气液进口2和所述气体出口3之间形成气体通道,所述分离装置设置于所述气体通道内。

气液混合物由所述气液进口2进入所述外壳1后,经过与所述外壳1的内部进行惯性碰撞进行第一次分离,因比重问题,分离后的液体会贴合在所述外壳1的下表面运动,经所述液体通道流至所述液体出口4,分离后的气体向所述外壳1的上方移动,并经过所述分离装置进行再次分离和过滤后送至所述气体出口3,在再次分离和过滤过程中,分流处的液体汇集至所述外壳1的内部后流至所述液体出口4,保证了冷媒的最大效率的蒸发,而且因为所述气液进口2朝向所述外壳1的内壁,能够避免对所述液体出口4的直接冲击,保证了冷媒回液不发生波动。

所述分离装置包括折流装置和均流过滤装置,所述折流装置和所述均流过滤装置沿所述气液进口2至所述气体出口3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气体通道内,通过所述折流装置将分离后的气体进行第二次分离,即将气体上仍存留的液体再次进行惯性碰撞,也能够使液体分离成小液滴方便后续操作。

所述折流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折流板5,所有所述折流板5沿远离所述气液进口2的方向设置于所述气体通道内,且相邻两个所述折流板5之间形成S形通道,最大效率的增加惯性碰撞的概率和气体的流动距离,增加分离效果。

所述折流板5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折流板51和第二折流板52,所述第一折流板51和所述第二折流板52沿依次远离所述气液进口2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液进口2的上方,所述第一折流板51为片状结构,且一端密封设置于所述外壳1上,所述第二折流板52为倒L形结构,且所述第二折流板52与所述第一折流板51围成所述S形通道,即所述第二折流板52与所述第一折流板51的正投影视图部分重叠,即所述第二折流板52的上端到所述外壳1的内部具有一定距离,用于使气体通过,分离后的气体冲击到所述第一折流板51上,进行第二次分离后,沿所述第一折流板51与所述第二折流板52之间的间距继续向上移动,冲击至所述第二折流板52的上端,进行第三次分离,然后在所述第二折流板52与所述外壳1的内部之间堆积,当堆积到一定程度后下端的气体推动堆积中的部分气体继续在所述气体通道内移动,使其强制通过所述均流过滤装置进行再次分离,并流至所述气体出口3处。

所述第二折流板52包括水平板521和竖直板522,所述水平板521和所述竖直板522的两端均与所述外壳1的内壁密封设置,且所述水平板521到所述第一折流板51具有第一间距,所述竖直板522到所述第一折流板51的侧沿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竖直板522到所述外壳1的下表面具有第三间距,所述竖直板522到所述气液进口2的轴线具有第四间距,所述气液进口2的轴线到所述外壳1的下表面具有第五间距,使得所述气液进口2到所述第一折流板51的下侧、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水平板521到所述外壳1内部的上表面形成局部的气体通道。

所述气液进口2的内径不大于所述第一间距和/或第二间距,能够最大限度的分离气液混合物,也能够保证不会因第一间距或第二间距造成气体在所述第一折流板51或所述第二折流板52处堆积产生压力,而造成气液进口2进量少等问题,所述第三间距不大于所述气液进口2的内径、所述第五间距不小于所述第三间距,保证分离后的液体的量一直能够满足在所述竖直板522到所述外壳1内部之间的液面高度大于所述第三间距,即使所述第三间距处一直处于满流状态,防止了液体通道内液面的波动;所述第四间距不大于所述第二间距,能够保证分离后的气体不会在所述第一折流板51的下侧堆积。

优选的,所述第三间距的最小距离为10mm。

所述均流过滤装置包括均流板61、滤网62和封板63,所述封板63设置于所述气体出口3和所述折流装置之间,且靠近所述气体出口3的侧沿与所述外壳1的内壁密封设置,所述均流板61和所述滤网62沿远离所述气体出口3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气体出口3下侧,且所述均流板61的和所述滤网62的朝向所述折流装置的侧沿与所述封板63密封设置,其他侧沿均与所述外壳1的内壁密封设置,即所述均流过滤装置设置于所述气体出口3的下侧,所有分离后的气体必须依次经过所述均流板61和所述滤网62后才能由所述气体出口3排出,所述封板63起密封导向的作用。

所述均流板61到所述外壳1的下表面具有第六间距,保证所述均流板61与所述外壳1内部的液面之间能够供气体通过,所述均流板61到所述滤网62具有第七间距,能够保证均流后的气体完全充满所述第七间距后在经过所述滤网62,即保证了对所述滤网62的充分使用,又保证了对气体能够进行充分过滤,所述滤网62到所述外壳1的上表面具有第八间距,保证过滤后的气体能够尽快的从所述气体出口3排出,防止在所述第八间距处产生堆积。

所述第六间距不大于所述外壳1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的五分之四,不小于所述外壳1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的十分之三;所述第八间距大于所述第七间距。

其中,所述第七间距不大于所述外壳1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的二分之一,且所述第七间距不小于50mm,优选的,所述第七间距为200mm。

当所述外壳1为柱体时,所述外壳1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外壳1的直径。

所述滤网62的长度范围为外壳1长度方向的十分之三至十分之七,优选为二分之一,所述滤网62的厚度范围为30mm-80mm,优选为40mm。

所述滤网62上的开孔直径范围为3mm-50mm,优选的,所述滤网62上的开孔直径为10mm;所述滤网62上的开孔沿正方形排布或正三角形排布;所述滤网62的长度不小于所述气体出口3到所述外壳1的最近的端面的距离。

所述气体出口3到所述外壳1的端面具有第九间距,所述液体出口4到对应的端面具有第十间距,所述第十间距不小于十分之三的第九间距且不大于2倍的第九间距,优选的,所述第十间距等于所述第九间距,其中,所述第九间距不小于50mm且不大于所述滤网62的长度。

所述外壳1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两端的两个端盖,所述气液进口2伸入所述外壳1的一端朝向远离所述液体出口4的所述端盖,上述所有到所述外壳1的端面的距离均为到所述壳体端面的距离。

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闪发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