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31220发布日期:2019-06-15 00:53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



背景技术:

现今,在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蒸汽压缩式冷冻循环的空调机中,为了控制压缩机的运转状态,搭载对压缩机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的逆变器电路等电气电路。一般地,逆变器电路使用通过电源的控制、供给而产生高热的功率元件。

在现有的空调机中,设有冷却功率元件的构件,以使温度不会变得比功率元件能够动作的温度高。作为该冷却构件的一个例子,提出了一种利用流经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来冷却功率元件的制冷剂冷却技术。

专利文献1中,如下记载:具备“包括压缩机(32)、热源侧换热器(30)、第一膨胀阀(34)以及利用侧换热器(20)且供制冷剂流动的主制冷剂回路(11)”、和“从上述主制冷剂回路(11)分支出的供制冷剂流动的分支制冷剂回路(12)”,并且“还具备设于上述分支制冷剂回路(12)且使流向上述冷却部(53)的制冷剂膨胀的第二膨胀阀(61、62)、和控制上述第二膨胀阀(61、62)的控制部(60)”,从而“能够控制冷却部(53)的冷却能力,并且能够适当地调整电气安装件(50a~50d)(图4)的温度”。

专利文献2中,如下记载:“具备多台压缩机(23a、23b),在按照各压缩机(23a、23b)的每一个设有功率基板(35a、35b)以及冷却部(37a、37b)的情况下,制冷剂调节机构根据各压缩机(23a、23b)的动作或者性能,对朝与该各压缩机(23a、23b)的功率基板(35a、35b)对应的各个冷却部(37a、37b)供给的制冷剂的量进行调节”,从而“能够更高效地利用流经制冷剂回路(18)的制冷剂来进行电装部件(35a、35b)的冷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70469号公(图1、图4等)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17677号公报(图1等)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若冷却功率元件的制冷剂的温度过低,则功率元件的表面、其周边部的温度变成比周围空气的露点温度低,从而有在功率元件的表面、其周边部处产生结露的担忧。

然而,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构造、即利用冷却部来冷却多个功率元件的情况下,与运转中的压缩机对应的功率元件发热,而与停止中的压缩机对应的功率元件不发热。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利用冷却部来冷却所有的功率元件,所以与停止中的压缩机对应的功率元件及其周边部成为露点以下,有产生结露的可能性。

并且,即使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构造、即在分支制冷剂回路设置膨胀阀来控制冷却部的冷却能力的情况下,由于利用冷却部来冷却所有的功率元件,所以与停止中的压缩机对应的功率元件及其周边部成为露点以下,有产生结露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发热体及其周边部处的结露的产生的空调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发明的空调机具备:主制冷剂回路,其包括压缩机、热源侧换热器、第一膨胀阀以及利用侧换热器并供制冷剂流动;副制冷剂回路,其设有供从上述主制冷剂回路分支出的制冷剂流动的冷却部件,且供从上述主制冷剂回路分支出的制冷剂流动;以及发热体,其由上述冷却部件冷却,在上述副制冷剂回路的上述冷却部件连接有使从上述压缩机喷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动的配管。

第二发明的空调机具备:主制冷剂回路,其包括压缩机、热源侧换热器、第一膨胀阀以及利用侧换热器并供制冷剂流动;副制冷剂回路,其设有供从上述主制冷剂回路分支出的制冷剂流动的冷却部件,且供从上述主制冷剂回路分支出的制冷剂流动;发热体,其由上述冷却部件冷却;以及配管,其使从上述压缩机喷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向上述冷却部件,上述配管与上述主制冷剂回路连接。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在具备利用流经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来冷却多个发热体的冷却器的空调机中,能够抑制在多个发热体中的与停止中的设备对应的发热体及其周边部处产生结露。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冷冻循环的图。

图1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源侧换热器是在水与制冷剂之间进行换热的换热器的情况的图。

图2a是逆变器装置的局部主视图。

图2b是逆变器装置的局部a方向向视图。

图3是示出空调机的控制系统的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控制流程的图。

图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控制流程图的图。

图6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冷冻循环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冷冻循环的其它例子的图。

图8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冷冻循环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的变形例1的简图。

图9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的变形例2的简图。

图9c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的变形例3的简图。

图9d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的变形例4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在没有特别限定地称作制冷剂或者冷冻循环的情况下,是指能够在冷却或者加热、又或者它们双方中使用的制冷剂或者冷冻循环。

<<第一实施方式>>

图1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冷冻循环的图。图1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源侧换热器13是在水与制冷剂之间进行换热的换热器的情况的图。

图1a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机1构成为包括供给热量的热源单元2(例如室外机)、和使用该热量来进行制冷制热的利用单元3(例如室内机)。热源单元2和利用单元3经由制冷剂配管1l、1v而连接。热源单元2以及利用单元3的台数分别不限定为一台,也可以是多台。

利用单元3构成为包括作为利用单元3侧的减压装置的利用侧膨胀阀17、利用侧换热器16、以及送风机18。为了促进与利用侧换热器16的空气之间的换热,送风机18向利用侧换热器16送入空气。

热源单元2具有主制冷剂回路4、分支制冷剂回路(副制冷剂回路)5、以及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配管)6。

主制冷剂回路4是空调机1用于进行制冷制热等的主要回路。

分支制冷剂回路5是为了对在空调机1的控制中使用的功率元件(发热体)31、32进行冷却而供低温的制冷剂流动的回路。

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是为了抑制功率元件31、32的结露而供高温的制冷剂流动的回路。

<主制冷剂回路4>

主制冷剂回路4是连接热源单元2的主要构成要件的回路。

主制冷剂回路4包括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起到切换制冷剂的流路方向的作用的四通阀20、气体侧关闭阀21、液体侧关闭阀22、热源侧换热器13、以及作为热源单元2侧的减压装置的第一膨胀阀15。

此处,热源单元2包括送风机14,在热源侧换热器13是在空气与流经主制冷剂回路4的制冷剂之间进行换热的换热器的情况下,为了促进换热,送风机14向热源侧换热器13送入空气。

此外,如图1b所示,在热源侧换热器13是在水与制冷剂之间进行换热的换热器的情况下,能够省略送风机14。

<制冷运转>

在空调机1的制冷运转中,从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20而流入热源侧换热器13,因换热向空气或者水散热而冷凝。从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喷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因热源侧换热器13中的换热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通过第一膨胀阀15时根据第一膨胀阀15的开度而减压。

即,若第一膨胀阀15的开度较大则较小地减压,若第一膨胀阀15的开度较小则较大地减压。此外,在制冷运转时,也有第一膨胀阀15处于全开状态的情况。由第一膨胀阀15减压后的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侧关闭阀22以及制冷剂配管1l被送至利用单元3。

被送至利用单元3的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或者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通过利用侧膨胀阀17时进一步减压,之后被送至利用侧换热器16。被送至利用侧换热器16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通过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吸热来进行制冷,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配管1v被送至热源单元2,之后经由气体侧关闭阀21以及四通阀20被吸入至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

<制热运转>

在空调机1的制热运转中,从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喷出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0、气体侧关闭阀21以及制冷剂配管1v被送至利用单元。被送至利用单元3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利用侧换热器16中与外部的室内空气进行换热而散热,从而进行制热。因利用侧换热器16中的换热,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散热而冷凝,从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通过利用侧膨胀阀17时根据利用侧膨胀阀17的开度而减压。此外,也有利用侧膨胀阀17处于全开状态的情况。

通过了利用侧膨胀阀17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配管1l被送至热源单元2。被送至热源单元2的液体制冷剂在经由液体侧关闭阀22而通过第一膨胀阀15时根据开度而进一步减压,之后向热源侧换热器13流入。流入至热源侧换热器13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外部的空气或者水吸热而蒸发。由此,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源侧换热器13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20被吸入至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

<分支制冷剂回路5>

分支制冷剂回路5是供从主制冷剂回路4分支出的制冷剂流动的回路。分支制冷剂回路5对发热的功率元件31、32进行冷却。

在从主制冷剂回路4的热源侧换热器13与第一膨胀阀15之间至第一膨胀阀15与液体侧关闭阀22之间的部分,分支制冷剂回路5与主制冷剂回路4并列设置。分支制冷剂回路5包括功率元件31的冷却部件41、功率元件32的冷却部件42、以及第二膨胀阀43。

通过使用第二膨胀阀43,仅在冷却功率元件31、32的情况下使分支制冷剂回路5处于使用状态。另一方面,在不需要冷却功率元件31、32的情况下,关闭第二膨胀阀43,使分支制冷剂回路5处于未使用状态。

冷却部件41是用于对发热而变成高温的功率元件31进行冷却的部件。冷却部件42是用于对发热而变成高温的功率元件32进行冷却的部件。

在制冷运转时,流经主制冷剂回路4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热源侧换热器13与第一膨胀阀15之间向分支制冷剂回路5分支。分支出的制冷剂依次流向第二膨胀阀43、冷却部件41以及冷却部件42,之后在第一膨胀阀15与液体侧关闭阀22之间合流至主制冷剂回路4。

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时,流经主制冷剂回路4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从液体侧关闭阀22与第一膨胀阀15之间向分支制冷剂回路5分支。与制冷运转时相反,分支出的制冷剂依次流向冷却部件42以及冷却部件41、第二膨胀阀43,并在第一膨胀阀15与热源侧换热器13之间的位置处合流至主制冷剂回路4。即,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分支制冷剂回路处的制冷剂的流动相反。

流经分支制冷剂回路5的制冷剂流量可以与流经主制冷剂回路4的制冷剂流量相同,但也能够比流经主制冷剂回路4的制冷剂流量少。在前者的情况下,由于冷却部件41、42的冷却能力变高,所以能够抑制功率元件31、32的过热。在后者的情况下,由于冷却部件41、42的冷却能力变低,所以能够防止功率元件31、32的过冷却。由此,能够抑制在功率元件31、32及其周边部处产生结露。

此外,在图1a的例子中,功率元件31、32中的功率元件31以及冷却部件41、42中的冷却部件41设于第二膨胀阀43附近,但也可以功率元件32以及冷却部件42设于第二膨胀阀43附近。

<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

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是为了抑制功率元件31、32的结露而加热功率元件31、32的回路。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供从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各自的喷出配管11t、12t分支出的制冷剂流动。

在从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与四通阀20之间至第二膨胀阀43与冷却部件41、42之间的部分,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与主制冷剂回路4并列设置。

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包括将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切换至使用状态或未使用状态的电磁阀50。

电磁阀50在平常状态(稳定状态)下关闭,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处于未使用状态。若打开电磁阀50,则从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喷出的高压高温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从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与四通阀20之间向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流动而成为使用状态,并在第二膨胀阀43与冷却部件41、42之间合流至分支制冷剂回路5。

<逆变器装置30>

图2a是逆变器装置30的局部主视图,图2b是逆变器装置30的局部a方向向视图。

逆变器装置30是控制空调机1的电源的电路,构成要件的功率元件31、32发热而变成高温。

如图2a所示,在逆变器装置30中,功率元件31、32安装于印刷电路基板33的一侧。

如图2b所示,冷却部件41、42具备分别由铝、铜等导热率较高的金属构成的制冷剂护套43a、43b、以及分别埋设于制冷剂护套43a、43b的制冷剂管44。从主制冷剂回路4向制冷剂管44分支出的制冷剂流经分支制冷剂回路5(参照图1a)。流动制冷剂的冷却部件41、42构成冷却器。

此外,对于制冷剂护套43a、43b而言,若是导热率较高的材料,则也可以使用金属以外的材料。

如图2a所示,为了增加热容量,制冷剂护套43a、43b形成为稍微厚壁的平板状。制冷剂护套43a、43b分别安装于功率元件31、32的一侧。

也就是说,制冷剂护套43a、43b的一面43a1、43b1分别紧贴于功率元件31、32的一面。流经分支制冷剂回路5的制冷剂管44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护套43a、43b分别从功率元件31、32吸热。

冷却部件41、42分别具备冷却部温度传感器71a、71b。冷却部温度传感器71a、71b检测制冷剂护套43a、43b的表面的温度。因此,冷却部温度传感器71a、71b安装于与冷却部件41、42的各功率元件31、32接触的一面43a1、43b1。此外,冷却部温度传感器71a、71b可以分别设于功率元件31、32的内部,也可以设于功率元件31、32的表面。

<空调机1的控制系统>

图3是示出空调机1的控制系统的图。

控制部60基于从设于空调机1的各种传感器接收的检测信号来控制空调机1的运转。控制部60可以设于热源单元2,也可以设于利用单元3。并且,控制部60也可以按照功能而分开设于热源单元2和利用单元3。

控制部60例如具备未图示的微型计算机等。而且,控制部60分别控制搭载于热源单元2的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功率元件31、32)、四通阀20、第一膨胀阀15、第二膨胀阀43、电磁阀50、送风机14、利用侧膨胀阀17、以及送风机18。此时,向控制部60输入分别设置于冷却部件41、42的冷却部温度传感器71a、71b的计测值作为控制信息。

<空调机1的控制流程>

以下,参照图4所示的控制流程图对空调机1的具体的控制流程进行说明。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控制流程的图。

空调机1的控制流程例如由在设于热源单元2的控制部60(参照图3)上搭载的微型计算机来执行。若开始空调机1的运转,则在步骤s1中,控制部60利用冷却部温度传感器71a、71b(图2a)来检测制冷剂护套43a、43b的各冷却部温度。

接着,在步骤s2中,控制部60以使在步骤s1中检测到的制冷剂护套43a、43b的各冷却部温度成为冷却部目标温度的方式对分支制冷剂回路5的第二膨胀阀43的开度进行调整。具体而言,在制冷剂护套43a、43b的各冷却部温度比冷却部目标温度高的情况下,为了促进冷却,打开第二膨胀阀43,来增加流向冷却部件41、42的制冷剂的流量。另一方面,在制冷剂护套43a、43b的冷却部温度比冷却部目标温度低的情况下,关闭第二膨胀阀43,来减少流向冷却部件41、42的制冷剂的流量。此外,在制冷运转时,依次向第二膨胀阀43、冷却部件41、冷却部件42流动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依次向冷却部件42、冷却部件41、第二膨胀阀43流动制冷剂。

此处,冷却部目标温度也可以是固定的温度。并且,由于需要的冷却能力根据功率元件31、32的发热量而变化,所以也可以是根据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的各旋转速度、逆变器电流值等而可变的温度值。并且,作为冷却器的冷却部件41、42的冷却能力根据流经冷却部件41、42的制冷剂温度而变化。因此,也可以是根据流经图2a所示的冷却部件41、42的制冷剂温度、其周围的制冷剂温度而可变的温度值。此外,亦为了抑制产生结露,冷却部目标温度预先设定为比后述的结露温度高。

在步骤s3中,控制部60判定是否满足产生结露条件,该产生结露条件能够判定在功率元件31、32或者功率元件31、32的周边部件产生结露。

在不满足产生结露条件的情况(步骤s3中否)下,控制部60移至步骤s4。另一方面,在满足产生结露条件的情况(步骤s3中是)下,控制部60移至步骤s6。

此处,是否满足产生结露条件通过冷却部温度传感器71a、71b的温度是否低于结露温度来判定。结露温度可以是固定的温度值,但可以考虑露点温度根据功率元件31、32、制冷剂护套43a、43b的周围温度而变化的情况,从而设为根据功率元件31、32、制冷剂护套43a、43b的周围温度而可变那样的温度值。

在步骤s4中,控制部60判定电磁阀50是否打开。在电磁阀50未打开的情况(步骤s4中否)下,控制部60返回至步骤s1。在电磁阀50打开的情况(步骤s4中是)下,控制部60移至步骤s5。

在步骤s5中,控制部60在关闭电磁阀50后返回至步骤s1。即,电磁阀关闭。

在步骤s6中,控制部60判定电磁阀50是否关闭。在电磁阀50未关闭的情况(步骤s6中否)下,控制部60返回至步骤s1。在电磁阀50关闭的情况(步骤s6中是)下,控制部60移至步骤s7。

在步骤s7中,控制部60在打开电磁阀50后返回至步骤s1。

如上所述,在由冷却部件41、42冷却多个功率元件31、32的情况下,例如,与运转中的第一压缩机11对应的功率元件31发热,而与停止中的第二压缩机12对应的功率元件32不发热。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所有的功率元件31、32由冷却部件41、42冷却,所以与停止中的第二压缩机12对应的功率元件32及其周边部的温度也降低至露点以下,从而也有产生结露的可能性。

并且,即使在分支制冷剂回路5设置第二膨胀阀43来控制冷却部的冷却能力的情况下,由于所有的功率元件31、32由冷却部件41、42冷却,所以与停止中的第二压缩机12对应的功率元件32及其周边部的温度也降低至露点以下,从而也有产生结露的可能性。

在功率元件31、32及其周边部是否产生结露通过冷却部件41、42的温度是否低于功率元件31、32、制冷剂护套43a、43b的周围温度的露点温度来决定。尤其是,在如图1b所示地热源侧换热器13是在水与制冷剂之间进行换热的换热器的情况下,水温与功率元件31、32、制冷剂护套43a、43b的周围温度不相互依存,在水温较低的情况下,也有功率元件31、32、制冷剂护套43a、43b的周围温度较高的情况。

若水温较低,则流经冷却部件41、42的制冷剂温度也降低,从而在这种情况下,若功率元件31、32、制冷剂护套43a、43b的周围温度较高,则在功率元件31、32及其周边部产生结露的可能性较高。

此处,若打开电磁阀50,则从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喷出的高压高温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从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与四通阀20之间流向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并合流至第二膨胀阀43与冷却部件41、42之间的分支制冷剂回路5。

在冷却部件41、42的温度低于结露温度的情况下,控制部60向关闭分支制冷剂回路5的第二膨胀阀43的方向进行控制,从而流经第二膨胀阀43的制冷剂流量变少。

因此,在制冷运转的情况,合流至分支制冷剂回路5的制冷剂的大半部分依次流向冷却部件41以及冷却部件42,之后在第一膨胀阀15与液体侧关闭阀22之间合流至主制冷剂回路4。

另一方面,制热运转的情况也相同,由于关闭第二膨胀阀43,所以合流至分支制冷剂回路5的制冷剂的大半部分依次流向冷却部件41以及冷却部件42,之后在第一膨胀阀15与液体侧关闭阀22之间合流至主制冷剂回路4。

因此,利用来自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的制冷剂,能够使低于结露温度的冷却部件41、42的温度上升,从而能够防止在功率元件31、32及其周边产生结露。

并且,在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均处于运转中的情况下,当冷却部件41、42的温度低于结露温度时,为了使冷却部件41、42的温度上升,也能够打开电磁阀50来提高温度。

如上所述,空调机1具备主制冷剂回路4和分支制冷剂回路5。主制冷剂回路4包括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热源侧换热器13、第一膨胀阀15以及利用侧换热器16并供制冷剂流动。分支制冷剂回路5包括流动从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喷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的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的配管,并供从主制冷剂回路4分支出的制冷剂流动。

在空调机1中,通过使从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喷出的高温制冷剂流向副制冷剂回路的分支制冷剂回路5,能够提高流经冷却部件41、42的制冷剂温度,从而能够将功率元件31、32的表面及其周边部的温度保持为比周围空气的露点温度高。因此,能够抑制在多个功率元件31、32及其周边部结露。

并且,通过使流向副制冷剂回路的分支制冷剂回路5的制冷剂流量比流向主制冷剂回路4的制冷剂流量少,能够抑制制冷运转、制热运转的性能的降低,同时能够抑制功率元件31、32的结露。

<<第二实施方式>>

图5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控制流程图。

若敞开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的电磁阀50,使制冷剂从主制冷剂回路4流向分支制冷剂回路5,则主制冷剂回路4的制冷剂量减少,影响制冷能力、制热能力。

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抑制电磁阀50的敞开,来抑制制冷能力、制热能力的降低。

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流程的一部分与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流程相同,因而仅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控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当在步骤s3中满足产生结露条件的情况(步骤s3中是)下,控制部60移至步骤s8(图5)。

在步骤s8中,控制部60判定第二膨胀阀43是否全闭。这是因为:即使使第二膨胀阀43全闭,也仅在功率元件31、32的温度不上升的情况下,以防止结露为目的,打开电磁阀50,使用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

在第二膨胀阀43并非全闭的情况(步骤s8中否)下,由于有缩小第二膨胀阀43的开度的余地,所以返回至步骤s1。

在第二膨胀阀43全闭的情况(步骤s8中是)下,由于没有缩小第二膨胀阀43的开度的余地,所以移至步骤s6。

如上所述,若打开电磁阀50,使从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喷出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向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则在制冷运转时,流经热源侧换热器13的制冷剂流量减少而制冷能力降低,在制热运转时,流经利用侧换热器16的制冷剂流量减少而制热能力降低。因此,减少电磁阀50的过度开闭较好。

如第一实施方式中记载那样,在冷却部件41、42的温度低于结露温度的情况下,控制部60向关闭第二膨胀阀43的方向进行控制,从而流经第二膨胀阀43的制冷剂流量变少。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即使关闭第二膨胀阀43,流经冷却部件41、42的制冷剂流量减少而冷却器的冷却能力降低,也仅在冷却部件41、42的温度低于结露温度的情况下打开电磁阀50。

在步骤s6中,控制部60判定电磁阀50是否关闭。

在电磁阀50未关闭的情况下、即在电磁阀50打开的情况(步骤s6中否)下,返回至步骤s1。

在电磁阀50关闭的情况(步骤s6中是)下,移至步骤s7,控制部60打开电磁阀50。之后,控制部60返回至步骤s1。

通过以上的控制,能够抑制电磁阀50的过度开闭。通过抑制电磁阀50的过度开闭,能够抑制使用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的情况下的制冷能力和制热能力的降低。

<<第三实施方式>>

图6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冷冻循环的一个例子的图。

在图1a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示例出在热源单元2设有多个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多个功率元件31、32、多个冷却部件41、42的制冷剂回路,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图6所示,也可以是在热源单元2设有单一的压缩机11、单一的功率元件31、单一的冷却部件41的制冷剂回路。并且,图6中,使用膨胀阀51来代替电磁阀50。通过控制膨胀阀51的开度,能够根据从压缩机11喷出的气体制冷剂来控制流向分支制冷剂回路6的制冷剂流量的比例。

图7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冷冻循环的其它例子的图。

如图7所示,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也可以具备多个电磁阀50、52。通过开闭多个电磁阀50、52,能够根据从压缩机11喷出的气体制冷剂来细微地调整、即微调流向分支制冷剂回路6的制冷剂流量的比例。

<<第四实施方式>>

在图1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从主制冷剂回路4的第一压缩机11、第二压缩机12与四通阀20之间分支,并在第二膨胀阀43与冷却部件41、42之间合流,但并不限定于此。图8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冷冻循环的一个例子的图。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是制冷剂通过配管6a而与分支制冷剂回路5并列地流经冷却部件41、之后在第一膨胀阀15与液体侧关闭阀22之间合流的结构。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若打开电磁阀50,则从压缩机11喷出的高压高温的气体制冷剂的一部分从压缩机11与四通阀20之间流向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流经分支制冷剂回路5的冷却部件41,之后合流至第一膨胀阀15与液体侧关闭阀22之间的主制冷剂回路4。

由此,不涉及第二膨胀阀43的开闭,使来自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的高压气体流向冷却部件41。

在该情况下,来自喷出气体分支制冷剂回路6的制冷剂也流经冷却部件41,从而能够使冷却部温度(冷却部件41和功率元件31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抑制功率元件31和其周边的结露的产生。

<<变形方式>>

并且,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示例出图2a、图2b所示的冷却部件41、42,但并不限定于此。图9a~图9d分别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41、42的变形例1~4的简图。此外,图9a~图9d中的箭头示出制冷剂的流动。

在图9a所示的变形例1中,构成分支制冷剂回路5的配管80使制冷剂依次流向冷却功率元件32的冷却部件42、冷却功率元件31的冷却部件41、冷却部件41、冷却部件42。

在图9b所示的变形例2中,将冷却部件41、42置换成冷却功率元件31以及功率元件32的单一的制冷剂护套45。

在图9c所示的变形例3中,冷却部件41是冷却功率元件31的制冷剂护套,冷却部件42是冷却功率元件32的制冷剂护套42。制冷剂护套41安装于制冷剂的配管80的一部分冷却部80a。制冷剂护套42安装于制冷剂的配管80的一部分冷却部80b。在变形例3中,冷却部80a和冷却部80b相对于上游侧和下游侧的配管80相互并联地连接。

在图9d所示的变形例4中,冷却部80a、80b并非如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变形例1~3那样呈u字形状地折弯,而是大致呈直线状地延伸。

<<其它实施方式>>

1.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冷却对象的发热体,示例出功率元件31、32进行了说明,但若发热体是发热的物体,则也可以是功率元件31、32以外的物体。

2.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说明本发明而进行了详细说明,并非限定为必须具备所说明的所有结构。并且,对于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也能够进行其它结构的追加、删除、置换。

符号的说明

1—空调机,4—主制冷剂回路,5—副制冷剂回路(分支制冷剂回路),6—配管,6a—配管,11—第一压缩机(压缩机),12—第二压缩机(压缩机),13—热源侧换热器,15—第一膨胀阀,16—利用侧换热器,31—功率元件(发热体、第一发热体),32—功率元件(发热体、第二发热体),41、42—冷却部件,43—第二膨胀阀,60—控制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