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冷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9914发布日期:2019-04-05 21:29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冷凝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凝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上使用的冷凝装置。



背景技术:

冷凝装置是空调系统中的一种常规器件,在新能源汽车的空调系统中,冷凝装置的主要作用是将压缩机压缩后产生的高温冷媒进行散热,使冷媒的温度降低。因此冷凝装置的工作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中。

然而目前的冷凝装置的散热方式一般采用风冷,冷凝装置包括用于与压缩机出口连通的冷媒流动管路,冷媒流通管路上设置有导热扇片,并在冷媒流通管路的一侧设置有风机,高温的冷媒在管路中流动时,风机会对冷媒进行风冷,而导热扇片可提高风冷效果。

然目前的这种冷凝装置存在以下缺点:1.风冷的效果较差,见效慢;2.高温的冷媒中的热量被流动的空气带走,造成了热量的浪费,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中,由于汽车的动力来源于电池,因此,这高温冷媒中的这部分热量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这样就造成了新能源汽车中热能管理系统并不合理,热能利用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上使用的冷凝装置,该冷凝装置利用相互套装的内水管和外水管来实现介质水与高温冷媒的热交换,从而方便回收高温冷媒中的热量,使新能源汽车中的热能利用更合理达到节能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冷凝装置,包括冷凝装置主体和冷凝风机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装置主体包括相互套装并固定的外水管和内水管,所述内水管的内腔形成了冷媒流通道,所述内水管和外水管之间的空间形成了入水通道,该冷媒流通道和入水通道相互独立,所述外水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水接头和出水接头,所述内水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冷媒入口接头和冷媒出口接头,所述进水接头和出水接头均与入水通道(108)连通,所述冷媒入口接头和冷媒出口接头均与冷媒流通道连通,所述外水管的外部设置有导热扇片,所述冷凝风机部件设置于冷凝装置主体一侧用于对冷凝装置主体吹风或吸风,所述冷凝风机部件包括排风罩和至少一个冷凝风机,所述排风罩设置于冷凝装置主体的一侧,所述冷凝风机设置在排风罩上,冷凝风机的出风侧或吸风侧朝向冷凝装置主体。

在此基础上,所述内水管和外水管均为盘管,所述导热扇片设置于所述盘管的直线管段上,所述外水管的入口端与所述进水接头焊接固定,所述外水管的出口端与所述出水接头焊接固定,所述内水管的入口端从外水管的入口端伸出并贯穿所述进水接头,内水管的入口端与冷媒入口接头焊接固定,所述内水管的出口端从外水管的出口端伸出并贯穿所述出水接头,该内水管的出口端与冷媒出口接头焊接固定。

在此基础上,所述出水接头和进水接头的结构相同,所述进水接头包括接头主体,该接头主体上设置有外水管接口、内水管接口和安装口,所述外水管接口和内水管接口同心设置,所述外水管的入口端插入外水管接口且焊接固定,所述内水管贯穿内水管接口后并与接头主体焊接固定,所述接头主体内设置有将入水通道与安装口相连通的流通室,该安装口处安装有接头。

在此基础上,所述内水管和外水管的数量为多根且均为直管,相邻直管之间设置了所述的导热扇片,所述进水接头、出水接头、冷媒入口接头和冷媒出口接头均为管状结构且分别设置有入水通道、出水通道、冷媒流入主通道和冷媒流出主通道,所有的外水管的入口端均与进水接头焊接固定,所有的外水管的出口端均与出水接头焊接固定,所有的内水管的入口端均贯穿所述进水接头后与冷媒入口接头焊接固定,所有的内水管的出口端均贯穿所述出水接头后与冷媒出口接头焊接固定,所有的内水管的内腔均与冷媒流入主通道和冷媒流出主通道连通,所有的内水管和外水管之间的空间均与入水通道和出水通道连通。

在此基础上,所述内水管的外壁上或者外水管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支撑筋,该支撑筋支撑所述内水管和外水管之间。

在此基础上,所述内水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将冷媒流通道分隔成若干个小流道的分隔板。

在此基础上,所述内水管和外水管均为扁管且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此基础上,设定该内水管的宽度为w,小流道的数量为n,宽度w与数量n的比值处于1.2-5之间;内水管的厚度d为1.5-5mm,支撑筋的高度h为0.25-1.5mm。

在此基础上,所述导热扇片包括若干段扇片主体,该扇片主体固定在外水管的外壁,该扇片主体为波纹状结构或者设置开窗,位于冷凝装置外侧边缘的扇片主体上设置有边框。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效果是:由于所述冷凝装置主体包括相互套装并固定的外水管和内水管,所述内水管的内腔形成了冷媒流通道,所述内水管和外水管之间的空间形成了入水通道,该冷媒流通道和入水通道相互独立,所述外水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水接头和出水接头,所述内水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冷媒入口接头和冷媒出口接头,所述进水接头和出水接头均与入水通道连通,所述冷媒入口接头和冷媒出口接头均与冷媒流通道连通,所述外水管的外部设置有导热扇片,所述冷凝风机部件设置于冷凝装置主体一侧用于对冷凝装置主体吹风或吸风,因此,该冷凝装置连接在空调系统后,由于高温冷媒从内水管中流动时会与入水通道中的水进行换热,这样冷媒的降温速度快,而水温提高后可以用于新能源汽车中的电池升温或者用于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中的hvac的暖风芯子中,用于对车内供暖,这样就无需在使用其他的电加热方式对电池升温或车内供暖,或者可以利用该冷凝装置可以降低现有新能源汽车中的电加热装置的耗电,达到节能的作用。

综上所述,该冷凝装置可以回收高温冷媒中的热量,使新能源汽车中的热能利用更加合理,节约了能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池的续航能力。

又由于所述内水管和外水管均为盘管,所述导热扇片设置于所述盘管的直线管段上,所述外水管的入口端与所述进水接头焊接固定,所述外水管的出口端与所述出水接头焊接固定,所述内水管的入口端从外水管的入口端伸出并贯穿所述进水接头,内水管的入口端与冷媒入口接头焊接固定,所述内水管的出口端从外水管的出口端伸出并贯穿所述出水接头,该内水管的出口端与冷媒出口接头焊接固定,采用了上述结构后,内水管和外水管的固定非常可靠,不易出现泄漏的现象,同时由于是设置成盘管的形状,因此,在同样的空间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延长了冷媒和水的换热时间,提高热交换效果。

又由于所述内水管和外水管的数量为多根且均为直管,相邻直管之间设置了所述的导热扇片,所述进水接头、出水接头、冷媒入口接头和冷媒出口接头均为管状结构且分别设置有入水通道、出水通道、冷媒流入主通道和冷媒流出主通道,所有的外水管的入口端均与进水接头焊接固定,所有的外水管的出口端均与出水接头焊接固定,所有的内水管的入口端均贯穿所述进水接头后与冷媒入口接头焊接固定,所有的内水管的出口端均贯穿所述出水接头后与冷媒出口接头焊接固定,所有的内水管的内腔均与冷媒流入主通道和冷媒流出主通道连通,所有的内水管和外水管之间的空间均与入水通道和出水通道连通,采用上述结构,外水管和内水管的制作加工非常简单,内水管和外水管之间也不易出现介质泄漏的现象,而采用直管的方式可以减少流动阻力,进而可增加流速和流量,与盘管的结构相比,盘管是通过增加换热时间(换热流动路径长度)来提高换热效率,而该方案是通过增加单位时间的流量同样也可提高热交换效率。

又由于所述内水管的外壁上或者外水管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支撑筋,该支撑筋支撑所述内水管和外水管之间。该支撑筋可以有效的支撑并定位内水管,实现内水管和外水管的准确套装,也加强了整个外水管和内水管所形成的管状结构的强度,当然,该支撑筋加强的存在也一定程度增加了导热面积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

又由于所述内水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将冷媒流通道分隔成若干个小流道的分隔板,该分隔板可以加强内水管的强度。

又由于所述冷凝风机部件包括排风罩和至少一个冷凝风机,所述排风罩设置于冷凝装置主体的一侧,所述冷凝风机设置在排风罩上,冷凝风机的出风侧或吸风侧朝向冷凝装置主体,该冷凝风机部件利用排风罩时冷凝风机产生的风全部吹向冷凝装置主体上,提高散热效果,尤其是在无需回收高温冷媒中的热量时,该冷凝风机产生的流动风可以实现风冷,确保冷凝装置在夏天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隐藏了冷凝风机部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显示了冷凝风机部件后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例1的内水管和外水管套装后的横向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1中其中一种形式的外水管横向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1中其中一种形式的内水管的横向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1中另一种形式的外水管的横向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1中另一种形式的内水管的横向剖视图;

图8是进水接头、冷媒入口接头、内水管、外水管的连接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2隐藏了冷凝风机部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显示了冷凝风机部件后的俯视图;

附图中:1、冷凝装置主体;101、外水管;1011、支撑筋;102、内水管;1021、分隔板;1022、支撑筋;103、进水接头;1031、接头主体;1032、外水管接口;1033、内水管接口;1034、安装口;1035、流通室;1036、接头;104、冷媒入口接头;105、出水接头;1051、出水通道;106、冷媒出口接头;107、冷媒流通道;108、入水通道;109、导热扇片;1091、扇片主体;1092、边框;2、冷凝风机部件;21、排风罩;22、冷凝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冷凝装置,包括冷凝装置主体1和冷凝风机部件2,所述冷凝装置主体1包括相互套装并固定的外水管101和内水管102,所述内水管102的内腔形成了冷媒流通道107,所述内水管102和外水管101之间的空间形成了入水通道108,该冷媒流通道107和入水通道108相互独立,

所述外水管10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水接头103和出水接头105,所述内水管10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冷媒入口接头104和冷媒出口接头106,所述进水接头103和出水接头105均与入水通道108连通,所述冷媒入口接头104和冷媒出口接头106均与冷媒流通道107连通,所述外水管101的外部设置有导热扇片109,所述冷凝风机部件2设置于冷凝装置主体1一侧对冷凝装置主体1吹风或者吸风。该冷凝风机部件2具有两种结构形式,采用正压吹风或者负压吸风均可实现冷凝装置主体的风冷。

将该冷凝装置连接在空调系统中,冷媒入口接头104和冷媒出口接头106连接在冷媒流动管路中,冷媒经过压缩机压缩后从压缩机的高压出口流出,通过冷媒入口接头104进入,经过内水管102中的冷媒流通道107后从冷媒出口接头106流出,而进水接头103和出水接头105连接在水循环系统中,冷媒和水在各自的通道中流动会进行热交换,高温的冷媒经过热交换后温度降低,而介质水的温度会升高,温度升高的水可以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加热或者车内空调供暖中,这样可以配合新能源汽车中现有的电加热方式,两种加热方式相结合,使热能的使用率提高,减少了能量浪费,这样电加热方式的功耗可以降低,用于整车热能管理系统中的耗电量减少,从而变相的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

如图1所示,所述内水管102和外水管101均为盘管,所述导热扇片109设置于所述盘管的直线管段上,所述外水管101的入口端与所述进水接头103焊接固定,所述外水管101的出口端与所述出水接头105焊接固定,所述内水管102的入口端从外水管101的入口端伸出并贯穿所述进水接头103,内水管102的入口端与冷媒入口接头104焊接固定,所述内水管102的出口端从外水管101的出口端伸出并贯穿所述出水接头105,该内水管102的出口端与冷媒出口接头106焊接固定。

如图3至图7所示,所述内水管102和外水管101可以为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为分体设置,如图3所示,图3为内水管102和外水管101的横向剖视图,其中内水管102和外水管101之间设置了支撑筋1011(1022);同时,所述内水管102的内壁上设置有将冷媒流通道107分隔成若干个小流道的分隔板1021。通过支撑筋1011(1022)和分隔板1021可以增加内水管102和外水管101的整体强度,也提高了热交换面积,方便换热。

该内水管102和外水管101通过模具一次性挤压成型后然后再进行弯曲成型形成盘管结构。而本实施例中提到的介质水可以选用自来水或者水与防冻剂的混合物,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常用换热介质。

而如图4至图7所示,该内水管102和外水管101为分体式结构,其结构形式有两种。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外水管101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支撑筋1011,该支撑筋1011支撑所述内水管102和外水管101之间,而内水管102的外壁光滑,在实际成型时,将内水管102插入到外水管101内,内水管102的外壁与支撑筋1011接触,内水管102和外水管101先在直管状态下套装然后弯曲成型形成盘管结构。该内水管102和外水管101的材质可为铝或者铜材质制成。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内水管102的外壁上设置有若干个支撑筋1022,而外水管101的内壁光滑,该支撑筋1022支撑所述内水管102和外水管101之间。通过所述的支撑筋1022可以定位并支撑内水管102,装配更加方便。

内水管102和外水管101均为扁管,设定该内水管102的宽度为w,小流道的数量为n,宽度w与数量n的比值处于1.2-5之间;优选的,w与n的比值处于2-4之间。内水管102的厚度d为1.5-5mm,支撑筋10221011的高度h为0.25-1.5mm。优选的,d处于1.8-3.5mm,h处于0.45-1.1mm之间。

再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冷凝风机部件2包括排风罩21和至少一个冷凝风机22,所述排风罩21设置于冷凝装置主体1的一侧,所述冷凝风机22固定在排风罩21上,冷凝风机22的出风侧或者吸风侧朝向冷凝装置主体1。所述导热扇片109包括若干段波纹状结构的扇片主体1091,该扇片主体1091固定在外水管101的外壁,其固定方式采用焊接固定,当然不排出其他的固定方式,其中,处于盘管范围内的扇片主体1091分别于相邻的外水管101的直管段固定,而位于冷凝装置外侧边缘的扇片主体1091上设置有边框1092。

当然该扇片主体1091的形状还可以为其他的形状,例如扇片主体1091设置了开窗,同样为了方便空气流动带走热量。

如图8所示,所述出水接头105和进水接头103的结构相同,所述进水接头103包括接头主体1031,该接头主体1031上设置有外水管接口1032、内水管接口1033和安装口1034,所述外水管接口1032和内水管接口1033同心设置,所述外水管101的入口端插入外水管接口1032且焊接固定,所述内水管102贯穿内水管接口1033后并与接头主体1031焊接固定,这样就使入水通道108和冷媒流通道107分隔使其相互独立,所述接头主体1031内设置有将入水通道108与安装口1034相连通的流通室1035,该安装口1034处安装有接头1036。

实施例2

如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和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冷凝装置主体1的结构形式进行变化,实施例1中的内水管102和外水管101成型为盘管式结构,而本实施例中所述内水管102和外水管101的数量为多根且均为直管,相邻直管之间设置了所述的导热扇片109,所述进水接头103、出水接头105、冷媒入口接头104和冷媒出口接头106均为管状结构且分别设置有入水通道、出水通道1051、冷媒流入主通道和冷媒流出主通道,从图9中可以看出,出水接头105的局部剖视图中,出水接头105为管状结构,出水通道1051为竖直方向的通道,该出水通道的目的是将所有的外水管101与其上方的出水口连通。所有的外水管101的入口端均与进水接头103焊接固定,所有的外水管101的出口端均与出水接头105焊接固定,所有的内水管102的入口端均贯穿所述进水接头103后与冷媒入口接头104焊接固定,所有的内水管102的出口端均贯穿所述出水接头105后与冷媒出口接头106焊接固定,所有的内水管102的内腔均与冷媒流入主通道和冷媒流出主通道连通,所有的内水管102和外水管101之间的空间均与入水通道和出水通道1051连通。

本实施例中,冷媒从冷媒入口接头104进入到冷媒流入主通道中,然后再分流到内水管102的冷媒流通道107中,最终又汇集到冷媒流出主通道中流出;同样,介质水从进水接头103进入到入水通道中,然后分流到内水管102和外水管101之间的入水通道108中,最终汇集到出水通道1051中流出。该冷凝装置主体1可以减少流动阻力,增大流量,继而可以提高换热效果。

本发明中的冷凝装置结构巧妙,可以回收利用高温冷媒中热量。

目前的新能源汽车的热能管理系统中,对车内加热或者对电池加热均采用电加热的方式(ptc加热),而使用了该冷凝装置后,将回收的热能可以用于车内hvac的暖风芯子中给车内加热,也可以用于电池加热,这样就使电加热转变为辅助加热,减少了电加热的能耗,而压缩机的能效比相比普通的电加热方式更高,因此更加节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不作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基础上,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造,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