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水地源热泵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45070发布日期:2018-10-12 22:29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浅层地源热泵换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水地源热泵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社会发展成就,随之而来的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雾霾等极端天气频现等问题,凸显了我国节能减排形势的严峻性,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浅层地温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绿色能源,分布广泛,取用便利,储量巨大,经济节能,清洁环保,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其开发利用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能源安全、改善我省现有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

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浅层地热资源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的空调技术。热泵的理论基础源于卡诺循环,与制冷机相同,是按照逆循环工作的。由于全年地温波动小,冬暖夏凉,因此地热可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的热源和夏季空调的冷源,即冬季从土壤中采集热量,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从土壤中采集冷量,把室内多余热量取出释放到地能中去。现有技术中的地源热泵换热装置换热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水地源热泵换热系统,以解决传统设备换热能力不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下水地源热泵换热系统,包括地源热泵机组和地埋管换热系统,所述地源热泵机组与所述的地埋管换热系统连接,所述的地埋管换热系统包括圆柱形中空壳体、内盘管、外盘管和石墨粉,所述的内盘管固定设置在壳体的内侧壁上,所述的外盘管固定设置在壳体的外侧壁上,内盘管的下端出口与外盘管的下端出口相连通,内盘管的上端开口为输入端,外盘管的上端开口为输出端,所述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地源热泵机组的输出端和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的石墨粉设置在壳体内并填充满内盘管与壳体之间的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的外盘管的管径小于内盘管的管径。

进一步的,所述的外盘管的外表面设置有石墨导热层。

进一步的,所述的地源热泵机组与所述的地埋管换热系统之间还设置有定压补水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石墨粉也可用铵盐水合物代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减小了土壤换热器占地面积,扩大了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场合,地下水热泵换热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并且通过用铵盐水合物和石墨粉替换常用地源换热器换热工质水,内盘管和外盘管增加了换热面积,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中:1、地源热泵机组,2、壳体,3、外盘管,4、石墨粉或铵盐水合物,5、内盘管,6、定压补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地下水地源热泵换热系统,包括地源热泵机组和地埋管换热系统,所述地源热泵机组1与所述的地埋管换热系统连接,所述的地埋管换热系统包括圆柱形中空壳体2、内盘管5、外盘管3和石墨粉4,所述的内盘管5固定设置在壳体2的内侧壁上,所述的外盘管3固定设置在壳体2的外侧壁上,内盘管5的下端出口与外盘管3的下端出口相连通,内盘管5的上端开口为输入端,外盘管3的上端开口为输出端,所述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地源热泵机组1的输出端和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的石墨粉4设置在壳体内并填充满内盘管5与壳体2之间的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的外盘管3的管径小于内盘管5的管径。

进一步的,所述的外盘管3的外表面设置有石墨导热层,进一步的增加外盘管的导热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的地源热泵机组1与所述的地埋管换热系统之间还设置有定压补水装置6,具体的定压补水装置设置在外盘管的输出端与地源热泵机组1的输入端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的石墨粉也可用铵盐水合物代替。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