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造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4055发布日期:2019-05-15 23:18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一种造雪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造雪机,特别是造雪机的造雪装置。



背景技术:

造雪机是利用制冷原理制造雪花的设备。造雪机包括有造雪装置以及送风装置等部件,造雪装置包括制冷装置、结晶筒、水槽以及刮刀等部件。在工作时,利用制冷装置对结晶筒进行降温制冷,结晶筒在水槽中滚动,粘在结晶筒上的水迅速降温结冰,利用刮刀将结晶筒上的冰晶刮落,刮落的冰晶即为雪花,雪花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飘落,当经过送风装置的出风口时,雪花被送风装置吹送至预设的位置收集。制冷装置包括有一个伸入至结晶筒内的制冷棒,造雪机在工作时,制冷棒固定不动,结晶筒相对制冷棒转动,冷媒经由制冷棒进入结晶筒,然后冷媒在结晶筒内吸热以使结晶筒降温,吸热后的冷媒再次经由制冷棒流出。

在结晶筒转动的过程中,结晶筒的外端面也会沾到水,从而使得结晶筒的外端面上也会结冰,而刮刀一般只刮落结晶筒外侧壁上的冰晶,这就导致结晶筒两端的结冰越来越多,这会增加结晶筒的转动负荷,严重时会将结晶筒冻住而导致结晶筒无法正常转动。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改进,以减少结晶筒两端的结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造雪装置,以解决结晶筒两端结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造雪装置,包括机架、结晶筒、制冷棒、第一刮刀、电机和水槽。结晶筒枢设在所述机架上;制冷棒伸入至所述结晶筒内,所述结晶筒与制冷棒枢接并可相对制冷棒转动;第一刮刀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一刮刀的侧缘贴近或紧贴结晶筒的外侧壁;电机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电机和结晶筒通过一传动结构相连接;水槽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结晶筒的侧部伸入至所述水槽中。所述结晶筒的外端面上覆盖有隔温层。

优选的,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两除冰结构,两除冰结构分列于结晶筒前侧和后侧。

优选的,所述除冰结构包括第二刮刀,所述第二刮刀的侧缘贴近或紧贴隔温层的表面。

优选的,所述除冰结构包括毛刷,所述毛刷的刷毛部分紧贴于结晶筒上的隔温层。

优选的,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位于除冰结构的上方并可对除冰结构和隔温层进行加热。

优选的,所述制冷棒内具有第一冷媒通道和第二冷媒通道,所述制冷棒上开设有与第一冷媒通道相连通的扩散孔以及与第二冷媒通道相连通的回流孔。

优选的,所述制冷棒的外壁上缠绕有放热管,所述放热管的端部与扩散孔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制冷棒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的内管,所述内管的外壁与外壳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以使内管的外壁与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的第一冷媒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在结晶筒的外端面上覆盖有隔温层,利用隔温层的隔温作用可以阻隔低温的传递,从而可减少结晶筒的端部结冰,以确保结晶筒的正常转动运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移除机架后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移除第一刮刀后的俯视图;

图3是结晶筒和制冷棒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造雪装置,其包括机架1、结晶筒2、制冷棒3、第一刮刀4、电机5以及水槽6。结晶筒2枢设在机架1上,制冷棒3伸入至结晶筒2内,结晶筒2与制冷棒3枢接并可相对制冷棒3转动。第一刮刀4设置在机架1上,第一刮刀4的侧缘贴近或紧贴结晶筒2的外侧壁。电机5设置在机架1上,电机5和结晶筒2通过一传动结构相连接。水槽6设置在机架1上,结晶筒2的侧部伸入至水槽6中。在结晶筒2的外端面上覆盖有隔温层21。通过设置隔温层21,能够阻隔低温的传递,以减少结晶筒2两端的结冰。隔温层21的材料可采用橡胶、塑料、陶瓷、隔热石棉等。

本实用新型中,传动结构为链条传动结构,当然,传动结构亦可采用皮带结构或者齿轮传动结构等。

由于造雪机的工作环境气温通常低于零度,因此隔温层21的表面只要沾水,仍然会产生一些冰晶。因此,在机架1上设置有两除冰结构7,两除冰结构7分列于结晶筒2前侧和后侧。具体的,该除冰结构7包括第二刮刀,第二刮刀的侧缘贴近或紧贴隔温层21的表面,当结晶筒2转动时,第二刮刀可将隔温层21表面的冰晶刮除,避免冰晶堆积。另外,第二刮刀还可刮除粘在隔温层21上的水,避免空气温度过低而导致粘在隔温层21上的水结冰。

另外,除冰结构7还可采用毛刷,毛刷的刷毛部分紧贴于结晶筒2上的隔温层21,利用毛刷可将隔温层21上的冰晶和水刷落。当然,亦可将毛刷和第二刮刀结合在一起使用,此时毛刷位于第二刮刀的上方。

在机架1上设置有加热装置8,该加热装置8位于除冰结构7的上方并可对除冰结构7和隔温层21进行加热。当造雪机停机检修时,结晶筒2停止转动,隔温层21上的冰晶无法及时刮除,容易导致结晶筒2和除冰结构7被冻住而使得结晶筒2无法正常转动,利用加热装置8来加热除冰,以使结晶筒2能够再次正常转动。

进一步的,加热装置8延伸至结晶筒2的侧方以使加热装置8呈L型或者U字型,以使加热装置8能够对结晶筒2的外侧壁进行加热,以便除去结晶筒2外侧壁上的结冰。加热装置8具体可采用PTC加热板或者电热管等结构。

第一刮刀4通过安装架与机架1相连接,具体的,该安装架包括至少两个相互平行并安装在机架1上的螺纹柱91,各螺纹柱91上均套设有两个定位螺母92,第一刮刀4套设在螺纹柱91上并被夹置在两定位螺母92之间,通过该结构,能够调整第一刮刀4的位置,从而可调整第一刮刀4与结晶筒2之间的间隙大小,同时也便于第一刮刀4的拆装。

制冷棒3内具有第一冷媒通道33和第二冷媒通道34,制冷棒3上开设有与第一冷媒通道33相连通的扩散孔35以及与第二冷媒通道34相连通的回流孔36,扩散孔35和回流孔36各自与结晶筒2的内腔相连通。冷媒经过第一冷媒通道33和扩散孔35进入结晶筒2,在结晶筒2内吸热后的冷媒经过回流孔36和第二冷媒通道34流出。

在制冷棒3的外壁上缠绕有放热管37,放热管37的端部与扩散孔35相连通。通过该结构,能够使冷媒充分气化吸热,以使冷媒吸收更多的热量,并可避免出现冷媒未气化的情况,从而可提高制冷效率。

制冷棒3包括外壳31以及设置在外壳31内的内管32,内管32的外壁与外壳3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以使内管32的外壁与外壳31的内壁之间形成前述的第一冷媒通道33,第二冷媒通道34界定在内管32中。在内管32的端部设置有螺纹头39,螺纹头39螺设在外壳31的端部,从而可将内管32的端部固定在外壳31上。制冷棒3由内管32和外壳31拼装而成,可降低制冷棒3的制造难度,从而降低制冷棒3的成本。另外,第一冷媒通道33内的冷媒可以通过外壳31与结晶筒2内的气体发生热交换,可提高制冷效率。

在制冷棒3上还设置有与回流孔36相连通的回流管38,回流管38伸入结晶筒2内,以便于冷媒的回流。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实施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设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