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央空调水源热泵水循环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6188发布日期:2019-04-16 23:17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央空调水源热泵水循环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源热泵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中央空调水源热泵水循环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水源热泵技术可利用地球表面浅层水源如地下水、河流和湖泊中吸收地太阳能和地热能而形成的低位热能资源,并采用热泵原理,即通过少量的高位热能的输入,把不能直接利用的低位热能转或为可以利用的高位能,从而达到节约部分高位能的目的,在中央空调中大量的被运用。

水源热泵在工作的过程中向热泵机组输入一定电能驱动压缩机做功,使机组中的工质反复发生蒸发吸热和冷凝放热的物理相变过程,就能实现空间上的热量交换和传递转移,然而热泵机组内部有许多电机,这些电机工作的时候散发了大量的热量,现有的散发方式一般都是采取水冷散热,但是在给循环水降温的过程十分慢,导致水源热泵降温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中央空调水源热泵水循环冷却装置,达到了能够快速给循环水降温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央空调水源热泵水循环冷却装置,包括热泵机组、水冷机构和回流水泵,所述水冷机构包括冷却箱、出水管一、潜水泵、进水管一、导热片、导热棒、通气孔、风扇一、固定板、流通管、风扇二、隔板和喷头,所述冷却箱内壁与隔板外壁连接,所述冷却箱内壁底部与潜水泵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潜水泵进水端与进水管一一端连通设置,所述潜水泵出水端与出水管一一端连通设置,所述出水管一顶部贯穿隔板延伸至隔板顶部与喷头底部连通设置,所述导热棒一端位于冷却箱内部,所述导热棒另一端贯穿冷却箱内壁延伸至冷却箱外部,且导热棒外壁与冷却箱贯穿处焊接,所述导热片底部与导热棒顶部焊接,所述冷却箱侧壁与固定板一侧连接,所述风扇一背面与固定板正面固定连接,所述通气孔位于冷却箱外部的导热棒正面,所述回流水泵出水端与进水管二一端连通设置,所述进水管二另一端依次贯穿冷却箱顶部和隔板延伸至冷却箱内部与流通管顶部连通设置,所述回流水泵进水端与出水管三一端连通设置,所述热泵机组内部设有冷凝管,所述冷凝管两端均贯穿热泵机组内壁延伸至热泵机组外壁,所述出水管三另一端与冷凝管一端连通设置,所述冷凝管另一端与出水管二一端连通设置,所述出水管二另一端依次贯穿冷却箱顶部和隔板延伸至隔板下方。

优选的,所述隔板弯曲设置,且隔板顶部开设有出水孔一。

优选的,所述流通管两端与冷却箱内壁两侧接触,且流通管两端均封闭设置,且流通管底部开设有出水孔二,所述流通管位于导热棒与隔板之间。

优选的,所述冷却箱两侧壁顶部均开设有方孔,所述方孔内壁底部与风扇二底部固定安装。

优选的,所述导热棒的数量为十个,十个所述导热棒分两组分布在冷却箱两侧壁,位于冷却箱内部的导热棒从上而下依次伸长设置,所述导热片形状为半圆形。

优选的,所述冷凝管在热泵机组内部环形设置,且冷凝管表面焊接有吸热块,所述吸热块形状为半圆形。

优选的,所述风扇二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风扇二出风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央空调水源热泵水循环冷却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水冷机构,利用回流水泵将热水吸到冷却箱,通过流通管底部的出水孔一喷洒到依次增加长度设置的导热棒,半圆形状的导热片使吸热更快,风扇一启动给导热棒降温,潜水泵启动将冷却箱内部的热水通过喷头喷洒出来,再通过两个风扇二进行降温,达到了能够快速给循环水降温的目的,解决了由于循环水降温太慢导致水源热泵降温效果差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冷凝管和吸热块,冷凝管环形设置,吸热块形状为半圆形,增加了吸热面积,使吸热的速度更加快,达到了加快吸热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隔板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流通管仰视图。

图中:1热泵机组、2水冷机构、201冷却箱、202出水管一、203潜水泵、204进水管一、205导热片、206导热棒、207通气孔、208风扇一、209固定板、210流通管、211风扇二、212隔板、213喷头、3回流水泵、4进水管二、5出水管二、6出水管三、7冷凝管、8吸热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中央空调水源热泵水循环冷却装置,包括热泵机组1、水冷机构2和回流水泵3,水冷机构2包括冷却箱201、出水管一202、潜水泵203、进水管一204、导热片205、导热棒206、通气孔207、风扇一208、固定板209、流通管210、风扇二211、隔板212和喷头213,冷却箱201内壁与隔板212外壁固定连接,冷却箱201内壁底部与潜水泵203底部固定连接,潜水泵203型号为LDP-6000,潜水泵203进水端与进水管一204一端连通设置,潜水泵203出水端与出水管一202一端连通设置,出水管一202顶部贯穿隔板212延伸至隔板212顶部与喷头213底部连通设置,导热棒206一端位于冷却箱201内部,导热棒206另一端贯穿冷却箱201内壁延伸至冷却箱201外部,且导热棒206外壁与冷却箱201贯穿处焊接,导热片205底部与导热棒206顶部焊接,冷却箱201侧壁与固定板209一侧固定连接,风扇一208背面与固定板209正面固定连接,通气孔207位于冷却箱201外部的导热棒206正面,回流水泵3出水端与进水管二4一端连通设置,进水管二4另一端依次贯穿冷却箱201顶部和隔板212延伸至冷却箱201内部与流通管210顶部连通设置,回流水泵3进水端与出水管三6一端连通设置,热泵机组1内部设有冷凝管7,冷凝管7两端均贯穿热泵机组1内壁延伸至热泵机组1外壁,出水管三6另一端与冷凝管7一端连通设置,冷凝管7另一端与出水管二5一端连通设置,出水管二5另一端依次贯穿冷却箱201顶部和隔板212延伸至隔板212下方,隔板212弯曲设置,且隔板212顶部开设有出水孔一,流通管210两端与冷却箱201内壁两侧接触,且流通管210两端均封闭设置,且流通管210底部开设有出水孔二,流通管210位于导热棒206与隔板212之间,冷却箱201两侧壁顶部均开设有方孔,方孔内壁底部与风扇二211底部固定安装,导热棒206的数量为十个,十个导热棒206分两组分布在冷却箱201两侧壁,位于冷却箱201内部的导热棒206从上而下依次伸长设置,导热片205形状为半圆形,冷凝管7在热泵机组1内部环形设置,且冷凝管7表面焊接有吸热块8,吸热块8形状为半圆形,通过设置水冷机构2,利用回流水泵3将热水吸到冷却箱201,通过流通管210底部的出水孔一喷洒到依次增加长度设置的导热棒206,半圆形状的导热片205使吸热更快,风扇一208启动给导热棒206降温,潜水泵203启动将冷却箱201内部的热水通过喷头213喷洒出来,再通过两个风扇二211进行降温,达到了能够快速给循环水降温的目的,通过设置冷凝管7和吸热块8,冷凝管7环形设置,吸热块8形状为半圆形,增加了吸热面积,使吸热的速度更加快,达到了加快吸热的目的。

在使用时,回流水泵3工作将冷凝管7内部的冷却水送入冷却箱201内部,通过流通管210底部的出水孔一,将冷却水喷洒出来,冷却水碰洒到导热棒206表面和导热片205表面,固定板209正面开设的风扇一208启动,将导热板206的热量散发,潜水泵203工作将冷却水通过喷头213喷洒出来,风扇二211启动将喷头213喷洒出来的冷却水进行降温,风扇一208和风扇二211配合使用,使冷却箱201内部的冷却水快速降温,达到了循环水快速降温的目的,由于冷凝管7环形设置在热泵机组1内部,通过设置吸热块8形状为半圆形,增加了吸热面积,到达了加快吸热的目的。

综上可得,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水冷机构2,利用回流水泵3将热水吸到冷却箱201,通过流通管210底部的出水孔一喷洒到依次增加长度设置的导热棒206,半圆形状的导热片205使吸热更快,风扇一208启动给导热棒206降温,潜水泵203启动将冷却箱201内部的热水通过喷头213喷洒出来,再通过两个风扇二211进行降温,达到了能够快速给循环水降温的目的,解决了由于循环水降温太慢导致水源热泵降温效果差的问题,通过设置冷凝管7和吸热块8,冷凝管7环形设置,吸热块8形状为半圆形,增加了吸热面积,使吸热的速度更加快,达到了加快吸热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