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凝器流路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69472发布日期:2019-07-13 09:47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凝器流路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凝器流路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冷凝器是空调器中的重要换热部件,目前空调器中冷凝器的流路结构复杂,分路多,制造成本较高,且对冷凝器制冷能力的提升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冷凝器流路,以解决目前冷凝器的流路结构复杂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冷凝器流路,包括进气支路,所述进气支路包括并联的第一进气支路和第二进气支路,其中:

所述第一进气支路包括多个自所述冷凝器顶部从上至下依次交替间隔设置且连通的迎风面U管与背风面U管;

所述第二进气支路包括多个自所述冷凝器顶部从上至下依次交替间隔设置且连通的背风面U管与迎风面U管;

所述迎风面U管为位于所述冷凝器迎风面一侧的管段;

所述背风面U管为位于所述冷凝器背风面一侧的管段。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流路还包括进气总管与Y型三通,所述进气总管与所述Y型三通相连,所述Y型三通将所述进气总管分为所述第一进气支路和所述第二进气支路。

进一步的,所述迎风面U管的数量与所述背风面U管的数量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迎风面U管与所述背风面U管的数量均为10根。

进一步的,所述迎风面U管的管径与所述背风面U管的管径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迎风面U管与所述背风面U管的管径均为7.0mm。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流路还包括爪形三通,所述第一进气支路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进气支路的出口端均与所述爪形三通相连;所述第一进气支路与所述第二进气支路经所述爪形三通汇合成出气总管。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流路还包括过冷部U管,所述过冷部U管与所述出气总管相连,所述出气总管内的冷媒经所述过冷部U管过冷后流出所述冷凝器。

进一步的,所述过冷部U管的数量为4根。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冷凝器流路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冷凝器流路,结构简单,无需分路管组件,通过在迎风面及背风面交替走管,使得两路冷媒均依次交替流经冷凝器的迎风面及背风面,来确保冷媒分液均匀,从而确保两路冷媒热交换均匀,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同时降低冷凝器的制造成本。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冷凝器流路,通过Y型三通将冷媒分为两路,使两路冷媒均交替流经冷凝器的迎风面及背风面,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将冷凝器流路设计为迎风面U管与背风面U管的数量相同、管径相等的结构,保证进气总管中的冷媒在两个进气支路中均匀分配,从而确保两路冷媒热交换均匀,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目前空调器中冷凝器的流路结构复杂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冷凝器流路。

所述空调器与上述冷凝器流路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冷凝器的简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进气总管,2-第一进气支路,3-第二进气支路,4-Y型三通,5-爪形三通,6-出气总管,7-迎风面U管,8-背风面U管,9-过冷部U管。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冷凝器顶部、上、下,均是指冷凝器处于使用状态时的顶部以及上方、下方。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1、为解决目前空调器冷凝器中流路复杂、分路多、制造成本高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凝器流路,参见图1所示,该冷凝器流路包括进气支路,该进气支路包括并联的第一进气支路2和第二进气支路3,其中:第一进气支路2包括多个自冷凝器顶部从上至下依次交替间隔设置且连通的迎风面U管7与背风面U管8;第二进气支路3包括多个自冷凝器顶部从上至下依次交替间隔设置且连通的背风面U管8与迎风面U管7;迎风面U管7为位于冷凝器迎风面一侧的管段;背风面U管8为位于冷凝器背风面一侧的管段。

冷凝器包括U管,冷凝器工作时,冷媒经过U管,通过U管中的冷媒与U管周围的空气进行换热实现对温度的调节。冷凝器中的U管包括位于迎风面的迎风面U管7和位于背风面的背风面U管8,由于迎风面空气流动性好,传热温差较大,而背风面空气流动性差,传热温差较小,导致在冷凝器的同一高度流经迎风面U管7的冷媒温度变化较大,而流经背风面U管8的冷媒温度变化较小。

迎风面U管7和背风面U管8的数量均与冷凝器的换热能力有关;为便于提高冷凝器传热的均匀性,本实施例中迎风面U管7和背风面U管8的数量均为至少为两根;为避免由于流经迎风面U管7的冷媒与流经背风面U管8的冷媒传热温差存在差异而引起热交换不均匀,进而影响冷凝器的热交换效率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流路通过在迎风面及背风面交替走管来确保冷媒分液均匀,从而确保热交换均匀,提高冷凝器的热交换效率。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冷凝器流路包括两条进气支路,两条进气支路分别为第一进气支路2和第二进气支路3,其中第一进气支路2包括冷凝器最顶端的迎风面U管7,第二进气支路3包括冷凝器最顶端的背风面U管8;第一进气支路2经过冷凝器最顶端的迎风面U管7后,与经过冷凝器最顶端的背风面U管8的第二进气支路3交叉,交叉之后,第一进气支路2与下一个背风面U管8相连,而第二进气支路3与下一个迎风面U管7相连,如此交替,第一进气支路2自冷凝器顶部从上至下依次交替经过间隔设置的迎风面U管7与背风面U管8,第二进气支路3自冷凝器顶部从上至下依次交替经过间隔设置的背风面U管8与迎风面U管7,从而使得第一进气支路2中的冷媒自冷凝器顶部从上至下依次交替经过间隔设置的迎风面U管7与背风面U管8,而第二进气支路3中的冷媒自冷凝器顶部从上至下依次交替经过间隔设置的背风面U管8与迎风面U管7,从而确保冷媒在第一进气支路2与第二进气支路3中换热均匀,提高冷媒的利用率,使冷凝器的换热效率达到最大化。

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流路,结构简单,无需分路管组件,通过在迎风面及背风面交替走管,使得两路冷媒均依次交替流经冷凝器的迎风面及背风面,来确保冷媒分液均匀,从而确保两路冷媒热交换均匀,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同时降低冷凝器的制造成本。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冷凝器流路还包括进气总管1与Y型三通4,其中进气总管1与Y型三通4相连,该Y型三通4将进气总管1分为第一进气支路2和第二进气支路3。

冷凝器工作时,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通入进气总管1,经Y型三通4后,冷媒分为两路,分别进入第一进气支路2和第二进气支路3,进入第一进气支路2的冷媒自冷凝器顶部从上至下依次交替经过间隔设置的迎风面U管7与背风面U管8,而进入第二进气支路3中的冷媒自冷凝器顶部从上至下依次交替经过间隔设置的背风面U管8与迎风面U管7;为使得进气总管1中的冷媒在第一进气支路2和第二进气支路3中分配均匀,本实施例优选第一进气支路2和第二进气支路3的管径相同;由于第一进气支路2和第二进气支路3均依次交替经过迎风面U管7以及背风面U管8,本实施例优选迎风面U管7与背风面U管8的数量相同,且迎风面U管7与背风面U管8的管径相同。迎风面U管7与背风面U管8的数量以及管径均可根据冷凝器的具体换热能力设定,本实施例优选迎风面U管7与背风面U管8的数量均为10根,其中第一进气支路2与第二进气支路3分别经过了5根迎风面U管7与5根背风面U管8;本实施例优选迎风面U管7与背风面U管8的管径均为7.0mm。

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流路,通过Y型三通4将冷媒分为两路,使两路冷媒均交替流经冷凝器的迎风面及背风面,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进一步将冷凝器流路设计为迎风面U管与背风面U管的数量相同、管径相等的结构,保证进气总管中的冷媒在两个进气支路中均匀分配,从而确保两路冷媒热交换均匀,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实施例3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流路还包括爪形三通5,其中第一进气支路2的出口端与第二进气支路3的出口端均与爪形三通5相连;第一进气支路2与第二进气支路3经爪形三通5汇合成出气总管6。

由于冷凝器进口处的冷媒,即进入进气总管6中的冷媒为高温高压的气态过热冷媒,冷媒的流速很高,在冷凝器进口处通过Y型三通4将冷媒分为两路,两路冷媒分别交替流经冷凝器的迎风面与背风面,与冷凝器周围的空气进行换热;随着冷媒的流动,与空气进行换热后的冷媒逐渐液化,冷媒流速开始下降,为避免因冷媒流速过低而影响冷凝器的换热,通过爪形三通5将第一进气支路2与第二进气支路3汇合成出气总管6,从而提高液化冷媒的流速,达到提高换热效率的目的。

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流路,通过爪形三通将两路进气管路汇合成一个管路,避免因冷媒液化后导致冷媒流速下降而影响冷凝器的换热,从而达到提高冷凝器换热效率的目的。

实施例4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冷凝器流路还包括过冷部U管9,过冷部U管9与出气总管6相连,出气总管6内的冷媒经过冷部U管9过冷后流出所述冷凝器。

为避免因冷凝器输出的冷媒过冷度不足,导致进入蒸发器的冷媒干度过大,液相冷媒过少,无法满足蒸发器的蒸发量,从而影响空调器的制冷效果,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流路还包括过冷部U管9,通过过冷部U管9对出气总管6中的冷媒进行充分的过冷后,再将冷媒输入蒸发器,以确保冷媒中的液相量能够满足蒸发器的蒸发需求,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效果。

过冷部U管9的数量根据冷凝器的制冷能力而定,本实施例中优选过冷部U管9的数量为4根。

两路冷媒经爪形三通5汇合进入出气总管6后,不直接输出冷凝器,而是通过4根过冷部U管9进一步进行过冷,从而确保确保冷媒中有足够的液相量,满足蒸发器的蒸发需求,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效果。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冷凝器流路。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中的冷凝器流路通过在冷凝器的迎风面及背风面交替走管来确保冷媒分液均匀,从而确保热交换均匀,提高冷凝器的热交换效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性能。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空调器的冷凝器流路包括两条进气支路,两条进气支路分别为第一进气支路2和第二进气支路3,其中第一进气支路2与冷凝器最顶端的迎风面U管7相连,第二进气支路3与冷凝器最顶端的背风面U管8相连;第一进气支路2经过冷凝器最顶端的迎风面U管7后,与经过冷凝器最顶端的背风面U管8的第二进气支路3交叉,交叉之后,第一进气支路2与下一个背风面U管8相连,而第二进气支路3与下一个迎风面U管7相连,如此交替,第一进气支路2自冷凝器顶部从上至下依次交替经过间隔设置的迎风面U管7与背风面U管8,第二进气支路3自冷凝器顶部从上至下依次交替经过间隔设置的背风面U管8与迎风面U管7,从而使得第一进气支路2中的冷媒自冷凝器顶部从上至下依次交替经过间隔设置的迎风面U管7与背风面U管8,而第二进气支路3中的冷媒自冷凝器顶部从上至下依次交替经过间隔设置的背风面U管8与迎风面U管7,从而确保冷媒在第一进气支路2与第二进气支路3中换热均匀,提高冷媒的利用率,使冷凝器的换热效率达到最大化。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冷凝器流路结构简单,无需分路管组件,通过在冷凝器的迎风面及背风面交替走管,使得两路冷媒均依次交替流经冷凝器的迎风面及背风面,来确保冷媒分液均匀,从而确保两路冷媒热交换均匀,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同时降低冷凝器的制造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