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联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26914发布日期:2019-09-06 23:08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多联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联机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政府以及消费者对空调系统的能效要求逐渐提高,并逐渐关注季节能效和运行节能。为了提高季节能效和实际运行能效,空调系统,尤其是多联机系统的节能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提高系统能效,如采用可变的冷媒蒸发温度,当系统负荷较小时,主动升高系统中冷媒的蒸发温度,提升系统能效。二是减少系统启停次数,提高运行能效,如采用变容量的压缩机,在负荷很低时,压缩机切换为小容量,进一步降低系统输出,提高系统中冷媒的蒸发温度,最大可能减少系统启停。

这两种技术在一拖一系统中可以起到非常好的节能效果,但在多联机系统中,系统必须满足每一个房间的制冷需求,如果某一个房间制冷需求很大,不管其他房间制冷需求如何,系统中冷媒的蒸发温度均无法向上调整。从而导致整个系统运行在低能效区间,且其他小负荷房间机器出现频繁启停。具体为,当多联机系统中如果同时存在负荷较大和负荷较小的房间,多联机系统中冷媒的蒸发压力的调节必须满足负荷较大房间的需求,即冷媒的蒸发压力需要调低,保证负荷大的房间内的室内机的输出能力能够满足要求。此时系统总体负荷相对较小,但是多联机系统中的冷媒仍需要以较低的蒸发压力运行,系统能效就很低。同时,负荷小的房间因室内机输出能力过大,会频繁启停。

相关技术中的三管制多联机系统中的每个室内机通常使用三排以上的换热器,室内机运行纯制冷时,冷媒与室内回风之间的换热是顺流配置。在冷媒的蒸发温度固定时,室内回风与冷媒在室内机中的前几排换热器中时的温差大,相互之间的换热效果好。但经过前面几排换热器的冷却后,室内回风的温度与冷媒的蒸发温度之间的差值变得比较小(通常换热温差不足三度),从而最后一排换热器几乎没有制冷效果,利用率很低。进而影响多联机系统的运行能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多联机系统,能够避免室内过度除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负荷小的房间因室内机输出能力过大而出现频繁启停的现象,能够提高多联机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能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包括:多个室内机,至少一个所述室内机包括主换热组件和辅换热组件;室外机,所述室外机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形成为多缸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第一换向组件,所述第一换向组件包括第一接口至第四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排气口连通,且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中的一个连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中的另一个连通,且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连通;第二换向组件,所述第二换向组件包括第一阀口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连通,且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中的一个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中的另一个连通,且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二吸气口连通,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四接口相连,并且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第四接口之间连接有控制阀;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接口相连;第一冷媒流路至第三冷媒流路,所述第一冷媒流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相连,所述第三冷媒流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阀口相连,所述第一冷媒流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主换热组件的第一端和所述辅换热组件的第一端相连,所述主换热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二端相连,所述辅换热组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冷媒流路的第二端相连。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通过使压缩机为多缸压缩机,并且压缩机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同时设置第二换向组件和第三冷媒流路,从而可以保证多联机系统的制冷、制热和恒温除湿的功能。并且在多联机系统进行制冷时,可使包括主换热组件和辅换热组件的室内机具有双蒸发温度,能够避免室内过度除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负荷小的房间因室内机输出能力过大而出现频繁启停的现象,能够提高多联机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能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阀为单向阀,所述控制阀用于将冷媒由所述第四接口导向所述第三阀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阀为电子膨胀阀或热力膨胀阀。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换向组件和所述第二换向组件中的至少一个为四通阀。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媒流路至所述第三冷媒流路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开关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关阀为电磁阀或电子膨胀阀。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外机还包括室外节流装置,所述室外节流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冷媒流路的第一端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缩机包括双缸压缩机。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所述第一压缩机具有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一吸气口,所述第二压缩机具有第二排气口和所述第二吸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共同构成所述排气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外机包括多个风机,多个所述风机相互独立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顺次排布。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外机还包括油分离器,所述油分离器包括进口、出口和回油口,所述进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一阀口相连,所述回油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和/或所述第二吸气口相连,所述回油口与所述压缩机之间设有毛细管和/或过滤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外机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气液入口和气体出口,所述气液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相连,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主换热组件包括串联设置的主换热器和主节流装置,所述辅换热组件包括串联设置的辅换热器和辅节流装置,所述主节流装置位于所述主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冷媒流路之间,所述辅节流装置位于所述辅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冷媒流路之间,所述主节流装置和所述辅节流装置分别形成为电子膨胀阀。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多联机系统为三管制多联机系统。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多联机系统100;

室内机1;

主换热组件11;主换热器111;主节流装置112;

辅换热组件12;辅换热器121;辅节流装置122;

室外机2;

压缩机21;排气口211;第一吸气口212;第二吸气口213;

第一换向组件22;第一接口221;第二接口222;第三接口223;第四接口224;

第二换向组件23;第一阀口231;第二阀口232;第三阀口233;第四阀口234;

室外换热器24;

油分离器25;进口251;出口252;回油口253;毛细管25a;过滤器25b;

气液分离器26;气液入口261;气体出口262;

室外节流装置27;

风机28;

控制阀3;开关阀4;

第一冷媒流路a;第二冷媒流路b;第三冷媒流路c。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多联机系统100可以为三管制的多联机系统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包括:多个室内机1、室外机2、第一冷媒流路a至第三冷媒流路c。

具体而言,至少一个室内机1包括主换热组件11和辅换热组件12。也就是说,至少一个室内机1具有两个换热部分。

室外机2包括:压缩机21、第一换向组件22、第二换向组件23和室外换热器24。其中,压缩机21形成为多缸压缩机21,压缩机21具有排气口211、第一吸气口212和第二吸气口213。由此可以提高压缩机21对冷媒的压缩能力,同时可知,压缩机21具有两个吸气口,即第一吸气口212和第二吸气口213,从而可使第一吸气口212和第二吸气口213处的冷媒压力不同。

第一换向组件22包括第一接口221至第四接口224,第一接口221与排气口211连通,且第一接口221与第二接口222和第三接口223中的一个连通,第四接口224与第二接口222和第三接口223中的另一个连通,且第四接口224与第一吸气口212连通。室外换热器24的第一端与第三接口223相连。第二换向组件23包括第一阀口231至第四阀口234,第一阀口231与排气口211连通,且第一阀口231与第二阀口232和第三阀口233中的一个连通,第四阀口234与第二阀口232和第三阀口233中的另一个连通,且第四阀口234与第二吸气口213连通,第三阀口233与第四接口224相连,并且第三阀口233与第四接口224之间连接有控制阀3。从而可知,当控制阀3打开时,第三阀口233可以与第四接口224连通,当控制阀3关闭时,第三阀口233与第四接口224之间不连通,冷媒无法通过。

第一冷媒流路a的第一端与室外换热器24的第二端相连,第二冷媒流路b的第一端与第二接口222相连,第三冷媒流路c的第一端与第二阀口232相连,第一冷媒流路a的第二端分别与主换热组件11的第一端和辅换热组件12的第一端相连,主换热组件11的第二端与第二冷媒流路b的第二端相连,辅换热组件12的第二端与第三冷媒流路c的第二端相连。

综上可知,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制冷时,可控制第一接口221与第三接口223连通,第一阀口231与第三阀口233连通,控制阀3关闭。则此时第三阀口233与第四接口224不连通,冷媒无法流通,并且第二接口222与第四接口224连通,第二阀口232与第四阀口234连通。则压缩机21内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排气口211排出后,冷媒均沿着第一接口221和第三接口223朝向室外换热器24流动,在流经室外换热器24时进行冷凝放热,换热后的冷媒沿着第一冷媒流路a朝向室内机1流动,其中一部分冷媒流经主换热组件11以进行蒸发吸热,另一部分冷媒流经辅换热组件12以进行蒸发吸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每个换热组件中均设有节流装置,从而流动至主换热组件11处的冷媒可经过节流装置的节流降压后形成为具有一种蒸发压力的气液混合态冷媒,然后在主换热组件11内的换热器中进行蒸发吸热,换热后形成为气态的冷媒且沿着第二冷媒流路b流动至第一换向组件22,然后依次流经第二接口222和第四接口224,最后经压缩机21的第一吸气口212流回压缩机21。流动至辅换热组件12处的冷媒可经过节流装置的节流降压后形成为具有另一种蒸发压力的气液混合态冷媒,然后在辅换热组件12内的换热器中进行蒸发吸热,换热后形成为气态的冷媒且沿着第三冷媒流路c流动至第二换向组件23,然后依次流经第二阀口232和第四阀口234,最后经压缩机21的第二吸气口213流回压缩机21。

由此可知,主换热组件11内的冷媒的蒸发压力与辅换热组件12内的冷媒的蒸发压力可以不同,也就是说,主换热组件11内的冷媒的蒸发温度与辅换热组件12内的冷媒的蒸发温度可以不同。从而当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中的包括主换热组件11和辅换热组件12的室内机1所在房间内的负荷较大时,则可控制主换热组件11和辅换热组件12均开启(可通过各自的节流装置进行控制),并且控制主换热组件11内的冷媒的蒸发压力相对较大,控制辅换热组件12内的冷媒的蒸发压力相对较小,使进入到室内机1的空气首先与冷媒蒸发压力较大的主换热组件11进行换热,进而使空气实现初步降温。然后经初步降温后的空气再与辅换热组件12进行换热以实现进一步的冷却降温。需要说明的是,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主换热组件11位于辅换热组件12的上游。

由此使得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实现了冷媒蒸发压力的梯度配置(主换热组件11内的冷媒的蒸发压力较大,辅换热组件12内的冷媒的蒸发压力较小),冷媒的蒸发压力较高的主换热组件11首先与进入到室内机1的空气接触以冷却温度较高的室内回风,冷媒的蒸发压力较低的辅换热组件12进一步冷却温度较低的主换热组件11的出风。由此使室内机1的冷媒具有双蒸发温度,可实现对大负荷房间内制冷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虽然主换热组件11的蒸发压力较大,即冷媒的蒸发温度较高,进而使冷媒与室内回风之间的温差相对小一些,但此时由于冷媒的蒸发温度与室内温度之间的温差本身较大,从而对室内机1的换热性能影响并不明显,而位于下游的辅换热组件12的蒸发压力较小,从而使冷媒的蒸发温度相对较低,由此与主换热组件11内的冷媒相比,辅换热组件12中的冷媒与经主换热组件11降温后的空气之间的温差会增大,由于此时换热温差本身较小,所以增大温差对换热能力提升极为明显。由此可以使辅换热组件12对气流进行有效的冷却降温。

由此可知,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中,通过室内机1中的冷媒的蒸发压力梯度配置,进而有效地提升了辅换热组件12中冷媒与空气的换热温差,提高了辅换热组件12的换热效率。从而,在多联机系统100中,在综合蒸发压力较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满足大负荷需求。由此可以有效地提高多联机制冷时的能效。

可以理解的是,当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中包括主换热组件11和辅换热组件12的室内机1所在房间内的负荷较小时,可控制主换热组件11开启、辅换热组件12关闭(可通过各自的节流装置进行控制),由此可只依靠冷媒的蒸发压力较高的主换热组件11实现制冷输出即可,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多联机系统100的能效,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负荷小的房间因室内机1输出能力过大而出现频繁启停的现象,能够提高多联机系统100的可靠性,有利于延长多联机系统100的使用寿命。

从而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中,可控制室内机1的蒸发温度与房间的预设温度相匹配,负荷小的房间利用高蒸发温度的冷媒,负荷大的房间额外提供低蒸发温度的冷媒,使得系统低负荷的室内机1能够运行在更高能效区间,并减少系统启停,提升整体能效。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除湿时,可控制第一接口221与第三接口223连通,第一阀口231与第二阀口232连通,控制阀3开启。则此时第三阀口233与第四接口224连通,冷媒可顺利流通,并且第二接口222与第四接口224连通,第三阀口233与第四阀口234连通。则压缩机21内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排气口211排出后,一部分冷媒可沿着第一接口221和第三接口223朝向室外换热器24流动,在流经室外换热器24时进行冷凝放热,换热后的冷媒形成为高压液态冷媒且沿着第一冷媒流路a朝向室内机1的主换热组件11流动,另一部分冷媒可依次流经第一阀口231和第二阀口232,然后沿着第三冷媒流路c流动至辅换热组件12处以进行冷凝放热,换热后形成为高压液态冷媒且朝向主换热组件11流动,两路冷媒均经主换热组件11中的节流装置节流降压后,在主换热组件11中的换热器中进行蒸发吸热,换热后形成为气态的冷媒且沿着第二冷媒流路b流动至第一换向组件22,然后依次流经第二接口222和第四接口224,然后一部分冷媒直接经过第一吸气口212流回压缩机21,另一部分冷媒依次流经控制阀3、第三阀口233和第四阀口234,然后经过第二吸气口213流回压缩机21。

已知,冷媒在主换热组件11中进行蒸发吸热,即主换热组件11进行制冷。冷媒在辅换热组件12中进行冷凝放热,即辅换热组件12进行制热,从而多联机系统100可控制室内回风首先流经主换热组件11,进而主换热组件11中的冷媒可与空气进行换热以降低空气的温度,使空气中的水蒸气的温度达到露点以下,进而使水蒸气可以冷凝成液态的水,由此可以降低空气的湿度,达到除湿的目的。已知经主换热组件11换热后的空气温度降低,多联机系统100使与主换热组件11换热后的空气再流经辅换热组件12以与辅换热组件12进行换热,进而可以提高空气的温度。由此实现了多联机系统100的恒温除湿功能,提高用户的舒适性。由此使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可用于在某些季节(例如梅雨季节),室内温度并不高,但湿度很大的环境下。

可以理解的是,若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工作时,使进入到室内机1的气流先流经辅换热组件12以换热升温,再流经主换热组件11以进行换热而降温除湿(此时的温度需降到露点以下),则排出至室内的空气仍然为低温的空气,无法实现恒温除湿的目的。由此可知,在利用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进行除湿时,需要控制室内回风的方向,使进入到室内机1的气流顺次流经主换热组件11和辅换热组件12(例如在生产室内机1时,使主换热组件11和辅换热组件12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顺次排布),即使空气先降温,将水蒸气冷凝成液体,然后再使除湿后的空气升温,由此才可以得到恒温干燥的空气,达到恒温除湿的目的。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制热时,可控制第一接口221与第二接口222连通,第一阀口231与第二阀口232连通,控制阀3开启。则此时第三阀口233与第四接口224连通,冷媒可顺利流通,并且第三接口223与第四接口224连通,第三阀口233与第四阀口234连通。则压缩机21内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排气口211排出后,一部分冷媒可依次流经第一接口221和第二接口222,然后沿着第二冷媒流路b流动至主换热组件11处以进行冷凝放热,换热后的冷媒形成为高压液态冷媒且沿着第一冷媒流路a朝向室外换热器24流动,另一部分冷媒可依次流经第一阀口231和第二阀口232,然后沿着第三冷媒流路c流动至辅换热组件12处以进行冷凝放热,换热后的冷媒形成为高压液态冷媒且沿着第一冷媒流路a朝向室外换热器24流动。可以理解的是,此时室外机2应具有节流装置,从而朝向室外换热器24流动的高压液态冷媒均需要经室外机2中的节流装置节流降压后才能够流经室外换热器24以进行蒸发吸热,换热后形成为气态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三接口223和第四接口224,然后一部分冷媒直接经过第一吸气口212流回压缩机21,另一部分冷媒依次流经控制阀3、第三阀口233和第四阀口234,然后经过第二吸气口213流回压缩机21。由此实现多联机系统100的制热功能。

综上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可以为三管制多联机系统100,具有制冷、制热和恒温除湿的功能。同时在进行制冷时,可使包括有主换热组件11和辅换热组件12室内机1具有双蒸发温度,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能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室内过渡除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负荷小的房间因室内机1输出能力过大而出现频繁启停的现象,能够提高多联机系统100的可靠性和运行能效,有利于延长多联机系统100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通过使压缩机21为多缸压缩机21,并且压缩机21具有第一吸气口212和第二吸气口213,同时设置第二换向组件23和第三冷媒流路c,从而可以保证多联机系统100的制冷、制热和恒温除湿的功能。并且在多联机系统100进行制冷时,可使包括主换热组件11和辅换热组件12的室内机1具有双蒸发温度,能够避免室内过渡除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负荷小的房间因室内机1输出能力过大而出现频繁启停的现象,能够提高多联机系统100的可靠性和运行能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室外机2还包括油分离器25,油分离器25包括进口251、出口252和回油口253,进口251与排气口211相连,出口252分别与第一接口221和第一阀口231相连,回油口253与第一吸气口212和/或第二吸气口213相连。也就是说,回油口253可仅与第一吸气口212相连,也可以仅与第二吸气口213相连,还可以同时与第一吸气口212和第二吸气口213相连。在生产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已知油分离器25可以实现冷媒气体与润滑油的分离,分离完成后的冷媒气体通过出口252排出并流向第一换向组件22和第二换向组件23,分离出的润滑油可以通过回油口253、第一吸气口212和/或第二吸气口213流回至到压缩机21中,从而可以实现润滑油的循环利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回油口253与压缩机21之间设有毛细管25a。已知毛细管25a具有节流的作用,从而可以对由回油口253流向压缩机21的介质(润滑油或润滑油中夹杂的气态冷媒)起到节流降压的作用,进而使介质可以顺利地流回压缩机21。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回油口253与压缩机21之间设有过滤器25b。从而过滤器25b可以有效地过滤流回压缩机21的润滑油,有效地避免润滑油中夹杂的固体渣(如在生产油分离器25或润滑油的流动管路时留在内部的金属屑渣)等随着润滑油流回压缩机21,进而有利于提高压缩机21使用的可靠性,提高多联机系统100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中,回油口253与压缩机21之间可同时设有毛细管25a和过滤器25b。从而不但可以对由回油口253流向压缩机21的介质(润滑油或润滑油中夹杂的气态冷媒)起到节流降压的作用,进而使介质可以顺利地流回压缩机21。而且可以有效地过滤流回压缩机21的润滑油,有效地避免润滑油中夹杂的固体渣(如在生产油分离器25或润滑油的流动管路时留在内部的金属屑渣)等随着润滑油流回压缩机21,进而有利于提高压缩机21使用的可靠性,提高多联机系统100的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此时毛细管25a和过滤器25b在回油口253与压缩机21之间串联设置。其中,在润滑油的流动方向上,毛细管25a可设在过滤器25b的下游,毛细管25a也可设在过滤器25b的上游。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室外机2还包括气液分离器26,气液分离器26包括气液入口261和气体出口262,气液入口261与第四接口224相连,气体出口262与第一吸气口212相连。由此可以保证压缩机21的正常运行。具体而言,换热完成后的冷媒回流到压缩机21中进行再次压缩,由此可以保证冷媒的循环利用。通常换热完成后的冷媒为气液两相的状态,由于液态的冷媒压缩比很小,液态冷媒进入到压缩机21后容易导致压缩机21的动力部件的损坏。而气液分离器26的设置可以实现气态和液态冷媒的分离。当气液两相的冷媒进入到气液分离器26后,气液分离器26可以将气态的冷媒分离并从气体出口262排出,最终通过第一吸气口212流回到压缩机21中,气液分离器26分离出的液态的冷媒则存储在气液分离器26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控制阀3为单向阀,控制阀3用于将冷媒由第四接口224导向第三阀口233。由此可知,控制阀3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同时可以保证冷媒能够由第四接口224流向第三阀口233,防止冷媒从第三阀口233流向第四接口224。进而可以提高多联机系统100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控制阀3为电子膨胀阀或热力膨胀阀。也就是说,控制阀3不但具有导通和切断第三阀口233与第四接口224之间的流路的功能,还可以节流降压。从而提高了控制阀3的可靠性,有利于提高多联机系统100的可靠性。可选地,控制阀3也可以为电磁阀。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换向组件22和第二换向组件23中的至少一个为四通阀。由此可知,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换向组件22和第二换向组件23中的一个可以为四通阀,第一换向组件22和第二换向组件23也可以均为四通阀。已知四通阀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同时反应灵敏、工作的可靠性高的特点。从而使多联机系统100的成本低,可靠性高。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冷媒流路a至第三冷媒流路c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开关阀4。从而在向压缩机21内充注冷媒时,可关闭开关阀4,防止冷媒直接流向室内机1。有利于提高多联机系统100的生产效率,提高多联机系统100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开关阀4为电磁阀或电子膨胀阀。从而使开关阀4不但具有导通或切断冷媒流路的作用,还具有节流降压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室内机1为三个,其中的两个室内机1包括主换热组件11和辅换热组件12。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多联机系统100的能效,提高多联机的可靠性。当包括主换热组件11和辅换热组件12的两个室内机1所在的不同房间负荷大小不同的情况下,可使位于负荷大的房间内的室内机1的主换热组件11和辅换热组件12均开启,使位于负荷小的房间内的室内机1仅开启主换热组件11。从而能够提高多联机系统100的能效,减小室内机1的频繁启停现象。可选地,三个室内机1中的另一个可仅具有一个换热器和一个节流装置,由此可以保证该室内机1的正常换热功能。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主换热组件11包括串联设置的主换热器111和主节流装置112,辅换热组件12包括串联设置的辅换热器121和辅节流装置122。由此可以保证冷媒在多联机系统100的流路中流动的可靠性,使多联机系统100能够可靠运行。保证室内机1在制冷时冷媒具有双蒸发温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主节流装置112位于主换热器111与第一冷媒流路a之间。从而多联机系统100制冷时,主节流装置112可以对流入主换热组件11内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然后使冷媒在主换热器111处进行蒸发吸热。保证多联机系统100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辅节流装置122位于辅换热器121与第一冷媒流路a之间。从而多联机系统100制冷时,辅节流装置122可以对流入辅换热组件12内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然后使冷媒在辅换热器121处进行蒸发吸热。保证多联机系统100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主节流装置112和辅节流装置122分别形成为电子膨胀阀。从而可以保证主节流装置112和辅节流装置122不但具有导通或切断冷媒流路的作用,而且具有节流降压的作用。从而可以保证多联机系统100运行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室外机2还包括室外节流装置27,室外节流装置27的两端分别与室外换热器24的第二端和第一冷媒流路a的第一端相连。由此可以保证冷媒在多联机系统100的流路中流动的可靠性,使多联机系统100能够可靠运行。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压缩机21包括双缸压缩机21。由此可以保证压缩机21具有两个气缸,提高压缩机21对冷媒的压缩能力,同时可知压缩机21具有两个吸气口,即第一吸气口212和第二吸气口213,从而可使第一吸气口212和第二吸气口213处的冷媒压力不同,进而可使多联机系统100的室内机1在制冷时冷媒具有双蒸发温度,提高多联机系统100的能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压缩机21包括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第一压缩机具有第一排气口和第一吸气口212,第二压缩机具有第二排气口和第二吸气口213,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共同构成排气口211。从而可知,两个压缩机21可以相互独立,两个压缩机2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可汇集到一起,然后流向第一接口221和第一阀口231。可以理解的是,当其中一个压缩机21出现问题时,另一个压缩机21可正常工作,从而有利于降低多联机系统100的维修成本。同时可使第一吸气口212和第二吸气口213处的冷媒压力不同,进而可使多联机系统100的室内机1在制冷时冷媒具有双蒸发温度,提高多联机系统100的能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室外机2包括多个风机28,多个风机28相互独立且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顺次排布。由此可知,多联机系统100可通过控制多个风机28的转速及运转状态来控制室外换热器24的输出效率,例如当多联机系统100制冷时,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较小时,可控制风机28转动降低,或者关闭部分风机28。当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较大时,可控制多个风机28同时运转且提高风机28的转速。同时当多个风机28中的部分出现故障或停转时,其他的风机28仍然可以正常工作。从而可以提高多联机系统100的可靠性,使多联机系统100的使用更加灵活。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系统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