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冷加热温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39565发布日期:2020-08-05 01:49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智能冷加热温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度控制设备领域,尤其涉及智能冷加热温控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冷加热温控系统结构较为复杂,当用户设备内物料需要进行冷冲击达到急剧降温时无法满足其需求,且传统冷加热温控系统能耗较大,无法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智能冷加热温控系统,其不仅可以实现对用户设备的急剧降温,同时还大大降低了工作能耗。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智能冷加热温控系统,包括设有反应釜入口及反应釜出口的反应釜,在所述反应釜出口与反应釜入口之间连接循环回路,在所述循环回路上依次设置第一循环泵、换热系统、三通阀、回热器、加热管,所述第一循环泵、三通阀及加热管均由plc控制启闭;在所述换热系统中串联第一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制冷系统,所述第二制冷系统通过中间换热器与所述回热器串联。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所述换热系统包括电磁阀、储冷罐、第二循环泵、第二气液分离器及第一换热器,所述储冷罐的第一出口通过管路与第一换热器的第一进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出口通过管路与第二气液分离器、第二循环泵及储冷罐的第一进口连通形成第二循环回路;所述储冷罐的第二进口通过电磁阀连通第一循环回路,所述储冷罐的第二出口与三通阀的支路口连通;

第一制冷系统、第二制冷系统均包括水冷冷凝器、储液罐、干燥过滤器、膨胀阀、油分离器及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油分离器的进口连通,所述油分离器的出口与水冷冷凝器的进口连通,所述水冷冷凝器的出口通过管路依次连接储液罐、干燥过滤器及膨胀阀;

还包括用于平衡管路压力的膨胀罐,所述膨胀罐的第一进口及第一出口分别通过设有第二单向阀的第一支路、及设有第二排气阀的第二支路与换热系统串联;

所述膨胀罐的第二进口及第二出口分别通过设有第一排气阀的第三支路、及设有第一单向阀的第四支路与循环回路串联;

在循环回路上还通过管路与连接有对抗压缩机的第二换热器并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第一制冷系统、第二制冷系统可实现对反应釜中介质的平缓降温或急剧降温,有效满足了客户的使用需求。同时对抗压缩机的布置可以保证第一制冷系统不频繁使用,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换热系统与第一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回热器与第二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反应釜;101、反应釜出口;102、反应釜入口;2、plc;3、膨胀罐;4、第一排气阀;5、第一气液分离器;6、第一单向阀;7、第一循环泵;8、三通阀;9、回热器;10、加热管;11、循环回路;12、换热系统;1201、电磁阀;1202、储冷罐;1203、第二循环泵;1204、第二气液分离器;1205、第一换热器;13、第一制冷系统;14、第二制冷系统;15、水冷冷凝器;16、储液罐;17、干燥过滤器;18、膨胀阀;19、油分离器;20、压缩机;21、第二排气阀;22、第一支路;23、第二支路;24、第二单向阀;25、对抗压缩机;26、第二换热器;27、第三支路;28、第四支路;29、中间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智能冷加热温控系统包括设有反应釜入口102及反应釜出口101的反应釜1,在反应釜出口101与反应釜入口102之间连接循环回路11,在循环回路11上依次设置第一循环泵7、换热系统12、三通阀8、回热器9、加热管10,第一循环泵7、三通阀8及加热管10均由plc2控制启闭;在换热系统12中串联第一制冷系统13;还包括第二制冷系统14,第二制冷系统14通过中间换热器29与回热器9串联。

如图3所示,换热系统12包括电磁阀1201、储冷罐1202、第二循环泵1203、第二气液分离器1204及第一换热器1205,储冷罐1202的第一出口(c口)通过管路与第一换热器1205的第一进口(f口)连通,第一换热器1205的第一出口(g口)通过管路与第二气液分离器1204、第二循环泵1203及储冷罐1202的第一进口(d口)连通形成第二循环回路。如图1、图3所示,储冷罐1202的第二进口(a口)通过电磁阀1201连通第一循环回路11,储冷罐1202的第二出口(b口)与三通阀8的支路口连通。上述第二循环泵1203也通过plc2来控制启闭。

如图3、图4所示,第一制冷系统13、第二制冷系统14均包括水冷冷凝器15、储液罐16、干燥过滤器17、膨胀阀18、油分离器19及压缩机20,压缩机20带有高低压保护器。压缩机20的出口与油分离器19的进口连通,油分离器19的出口与水冷冷凝器15的进口连通,水冷冷凝器15的出口通过管路依次连接储液罐16、干燥过滤器17及膨胀阀18。

如图3所示,在第一制冷系统13中,膨胀阀18的出口通过管路与第一换热器1205的第二进口(h口)连通,压缩机20的进口通过管路与第一换热器1205的第二出口(i口)连通。在第二制冷系统14中,压缩机20的进口及膨胀阀18的出口分别通过中间换热器29与回热器9串联。

如1至图4所示,还包括用于平衡管路压力的膨胀罐3,膨胀罐3的第一进口及第一出口分别通过设有第二单向阀24的第一支路22、及设有第二排气阀21的第二支路23与换热系统12串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路22与第二循环泵1203与第二气液分离器1204之间的管路连通,第二支路23与第二气液分离器1204连通。膨胀罐3的第二进口及第二出口分别通过设有第一排气阀4的第三支路27、及设有第一单向阀6的第四支路28与循环回路11串联。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支路27与第一单向阀6及第一循环泵7之间的管路连通。在循环回路11上还通过管路与连接有对抗压缩机25的第二换热器26并联。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正常作业过程中通过打开第一排气阀4、第二排气阀21可实现管路内的密闭作业。

在平常降温工况时,反应釜出口101中的导热油介质通过循环回路11经过第一循环泵7、三通阀8(plc2控制三通阀8变为直通模式)并与回热器9中的已经吸收冷量的介质换热,第二制冷系统14中通过中间换热器29进入回热器9的介质温度一般在(范围值多少度)之间,最后经过加热管10(plc2控制关闭)及反应釜入口102流入反应釜1中,从而实现较为平缓的制冷。

在急剧降温工况时,反应釜出口101中的介质(热油)通过循环回路11经过第一循环泵7与储藏在储冷罐1202中的最低温的介质(冷油)换热,具体为反应釜1流出的介质(热油)由电磁阀1201的第二进口(a口)流入储冷罐1202进行换热。上述低温介质首先由压缩机20喷出高温高压气体,进入油分离器19后液相进入水冷冷凝器15变为常温常压液态介质后储存于储液罐16中,然后通过干燥过滤器17干燥并过滤杂质后变为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8进入第一换热器1205的第二进口(h口),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1205中与储冷罐1202进入第一换热器1205的介质(冷油)换热,介质(冷油)吸收低温后变为低温介质,制冷剂再从第一换热器1205的第二出口(i口)流至压缩机20,而低温介质从第一换热器1205的第一出口(g口)由第二气液分离器1204、第二循环泵1203将已经降低至最低温的介质输至储液罐16中,反应釜流出的介质(热油)与储液罐16中的最低温介质接触后瞬间降低至低温,然后由plc控制三通阀8由下向右流出经过回热器9、加热管10并从反应釜出口101流出。

当不需要第一制冷系统13工作时,介质在循环回路11上经过第二换热器26后直接经过回热器9、加热管10并从反应釜出口101流出。通过对抗压缩机25及第二换热器26保证第一制冷系统13不频繁工作,保证整个系统的节能。该对抗压缩机25也具有高低压保护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第一制冷系统、第二制冷系统可实现对反应釜中介质的平缓降温或急剧降温,有效满足了客户的使用需求。同时对抗压缩机的布置可以保证第一制冷系统不频繁使用,满足节能减排的要求。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