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温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与流程

文档序号:22075981发布日期:2020-09-01 19:02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温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温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系统通常采用单吸单排压缩机,通过与室内外的单排或多排换热器构成制冷循环回路,从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以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的要求。该空调系统由于压缩机只有一对吸排气口与室内外换热器相连接,故只能实现一个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为了实现对室内空气进行梯级加热或冷却,申请号为cn105444453a的专利提出了双缸并联压缩机的双温空调系统以提高系统能效和减缓低温制热结霜工况下的能力能效衰减速度。双温空调系统具有两个节流装置,两个节流装置的控制对系统性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双温空调系统需要两个节流装置,而两个节流装置之间属于并联关系,彼此之间开度相互影响,因此在实际系统控制中,存在相互耦合、难以稳定控制等技术问题,因此本申请研究设计出一种双温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双温空调系统中两个节流装置无法实现稳定控制,导致系统无法稳定、可靠、高效运行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双温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双温空调系统,包括:

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压缩机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第一气缸具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第二气缸具有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室外换热器能够同时连通至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一室内换热器能够连通至第一吸气口,第二室内换热器能够连通至第二吸气口;或者,室外换热器能够同时连通至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第一室内换热器能够连通至第一排气口,第二室内换热器能够连通至第二排气口;

或者,第一气缸具有第一吸气口,第二气缸具有第二吸气口,第一气缸排出的气体和第二气缸排出的气体在压缩机的壳体内部混合后通过第三排气口排出:室外换热器能够连通至第三排气口,第一室内换热器能够连通至第一吸气口,第二室内换热器能够连通至第二吸气口;或者,室外换热器能够同时连通至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第一室内换热器能够连通至第三排气口,第二室内换热器也能够连通至第三排气口;

与第一室内换热器连通的第一管路、和与第二室内换热器连通的第二管路汇合后通过第三管路连通至室外换热器,在第三管路上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第二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

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能够调节,第二节流装置的开度固定,且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能够根据第一室内换热器或者第二室内换热器的温度进行控制调节。

优选地,制冷运行时,室外换热器同时连通至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一室内换热器连通至第一吸气口,第二室内换热器连通至第二吸气口;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为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为制冷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能够根据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制冷第一差值以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制冷第二差值之间的绝对值较大者进行调节,其中制冷第一差值=(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制冷第二差值=(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制冷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

优选地,制热运行时,室外换热器同时连通至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第一室内换热器连通至第一排气口,第二室内换热器连通至第二排气口;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为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为制热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能够根据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制热第一差值以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制热第二差值之间的绝对值较大者进行调节,其中制热第一差值=(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制热第二差值=(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制热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

优选地,所述压缩机包括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时,双温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四通阀和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的四个端口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四通阀的四个端口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口、所述第二排气口、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或者,所述压缩机包括第三排气口时,双温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四通阀和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的四个端口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所述第三排气口、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四通阀的四个端口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口、所述第三排气口、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

优选地,还包括回油装置,回油装置设置在第二排气口处、以能够将第二排气口排出的气体中的油回流至压缩机的内腔底部;

回油装置包括油分离器和回油组件,第二排气口通过排气管路与油分离器连通,油分离器的底部通过回油管路连通至压缩机的内腔底部,回油组件包括设置在回油管路上的第一回油控制阀;或者,

回油装置包括油分离器和回油组件,第二排气口通过排气管路与油分离器连通,油分离器的底部通过回油管路连通至压缩机的内腔底部,回油组件包括设置在回油管路上的第二回油控制阀、和与第二回油控制阀并联的并联管路,并联管路上设置有回油毛细管。

优选地,还包括室内风机,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并排设置,室内风机设置在第二室内换热器的一侧,以使得气流依次流经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二室内换热器和室内风机。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适用于上述的双温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检测步骤,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温度、检测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温度、检测压缩机频率、检测室内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计算步骤,用于根据检测所得的室内环境温度和湿度以及压缩机频率而计算获得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根据检测所得的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温度和计算所得的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确定第一差值;或者,根据检测所得的室内环境温度和湿度以及压缩机频率而计算获得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根据检测所得的第二室内换热器的温度和计算所得的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确定第二差值,其中第一差值=(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第二差值=(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

控制步骤,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差值或第二差值对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1)的开度进行控制调节。

优选地,制冷运行时,所述计算步骤中: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根据检测所得的室内环境温度和湿度确定;所述控制步骤中:根据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制冷第一差值和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制冷第二差值之间的绝对值较大者调节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大小,其中制冷第一差值=(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制冷第二差值=(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制冷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

制热运行时,所述计算步骤中: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根据检测所得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压缩机频率确定;所述控制步骤中:根据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制热第一差值和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制热第二差值之间的绝对值较大者调节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大小,其中制热第一差值=(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制热第二差值=(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制热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

优选地,制冷运行时,若制冷第一差值的绝对值较大,当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冷第一差值大于0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减小;当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冷第一差值小于0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增大;当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冷第一差值等于0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不变;

制热运行时,若制热第一差值的绝对值较大,当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热第一差值大于0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减小;当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热第一差值小于0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增大;当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热第一差值等于0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不变。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双温空调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双温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通过设置至少两个独立气缸的压缩机,且与第一气缸连通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和与第二气缸连通的第二室内换热器,以及在室外换热器与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一管路上设置的第一节流装置和在室外换热器与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二管路上设置的第二节流装置,并且将室内换热器温度与预设温度的差值作为控制第一节流装置开度的主要因素,使得第一节流装置开度可调,第二节流装置开度固定,有效解除第一节流装置与第二节流装置在进行空调控制过程中的耦合能够有效地实现双温空调系统中的两个节流装置的稳定控制,防止实际系统控制中、两个节流装置之间的开度互相影响、存在耦合导致无法稳定控制的情况,保证双温空调系统稳定、可靠且高效地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双温空调系统的实施例一的系统图;

图2为本申请的双温空调系统的实施例二的系统图;

图3为本申请的双温空调系统中双吸双排压缩机的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的双温空调系统的实施例三的系统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压缩机;21、第一四通阀;22、第二四通阀;3、室外换热器;41、第一节流装置;42、第二节流装置;51、第一室内换热器;52、第二室内换热器;6、油分离器;7、第一回油控制阀;8、室内风机;9、室外风机;10、第二回油控制阀;11、回油毛细管;12、第一管路;13、第二管路;14、第三管路;101、第一吸气口;102、第二吸气口;103、第一排气口;104、第二排气口;105、回油口;106、第三排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双温空调系统,其包括:

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3、第一室内换热器5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2,所述压缩机1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具有第一吸气口101和第一排气口103,所述第二气缸具有第二吸气口102和第二排气口104;所述室外换热器3能够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一排气口103和所述第二排气口104,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101,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口102;或者,所述室外换热器3能够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101和所述第二吸气口102,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一排气口103,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二排气口104;

或者,所述第一气缸具有第一吸气口101,所述第二气缸具有第二吸气口102,所述第一气缸排出的气体和所述第二气缸排出的气体在所述压缩机的壳体内部混合后通过第三排气口106排出:所述室外换热器3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三排气口106,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101,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口102;或者,所述室外换热器3能够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101和所述第二吸气口102,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三排气口106,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也能够连通至所述第三排气口106;

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连通的第一管路12、和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连通的第二管路13汇合后通过第三管路14连通至所述室外换热器3,在所述第三管路14上(实施例1)设置有第一节流装置41,所述第二管路13上设置有第二节流装置42;

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1的开度能够调节,所述第二节流装置42的开度固定,且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1的开度能够根据第一室内换热器51或者第二室内换热器52的温度进行控制调节。

本申请通过设置至少两个独立气缸的压缩机,且与第一气缸连通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和与第二气缸连通的第二室内换热器,以及在室外换热器与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一管路上设置的第一节流装置和在室外换热器与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二管路上设置的第二节流装置,并且将室内换热器温度与预设温度的差值作为控制第一节流装置开度的主要因素,使得第一节流装置开度可调,第二节流装置开度固定,有效解除第一节流装置与第二节流装置在进行空调控制过程中的耦合,能够有效地实现双温空调系统中的两个节流装置的稳定控制,防止实际系统控制中、两个节流装置之间的开度互相影响、存在耦合导致无法稳定控制的情况,保证双温空调系统稳定、可靠且高效地运行。

优选地,制冷运行时,所述室外换热器3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口;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为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为制冷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所述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和制冷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根据室内温度和湿度确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1的开度能够根据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制冷第一差值以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的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制冷第二差值之间的绝对值较大者进行调节,其中制冷第一差值=(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制冷第二差值=(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制冷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

这是本申请的双温空调系统在处于制冷运行工况下的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一压缩机的第一排气口连通室外换热器、第一室内换热器连通至第一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以及第二压缩机的第二排气口连通室外换热器、第二室内换热器连通至第二压缩机的第二吸气口,由于第一室内换热器连通至第一气缸的第一吸气口,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根据室内温度和湿度确定,制冷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根据室内温度和湿度确定,而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大小通过获得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该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制冷第一差值以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的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制冷第二差值之间的绝对值较大者而进行控制调节,以获得制冷工况下的第一节流装置41的优选开度大小,实现对两个节流装置的稳定控制,避免两个节流装置之间产生影响或干扰,保证双温空调系统稳定、可靠且高效地运行。

优选地,制热运行时,所述室外换热器3同时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和所述第二吸气口,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连通至所述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连通至所述第二排气口;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为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为制冷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所述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和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根据室内温度和压缩机频率确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1的开度能够根据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制热第一差值以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制热第二差值之间的绝对值较大者进行调节,其中制热第一差值=(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制热第二差值=(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制热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

这是本申请的双温空调系统在处于制热运行工况下的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一压缩机的第一排气口连通第一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连通至第一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以及第二压缩机的第二排气口连通第二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连通至第二压缩机的第二吸气口,由于室外换热器连通至第一气缸的第一吸气口,所述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根据室内温度和压缩机频率确定,所述制热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根据室内温度和压缩机频率确定,而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大小通过获得的该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制热第一差值以及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制热第二差值之间的绝对值较大者而进行控制调节,以获得制热工况下的第一节流装置的优选开度大小,实现对两个节流装置的稳定控制,避免两个节流装置之间产生影响或干扰,保证双温空调系统稳定、可靠且高效地运行。

优选地,压缩机包括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时,双温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四通阀21和第二四通阀22,所述第一四通阀21的四个端口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吸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所述室外换热器3和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所述第二四通阀22的四个端口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二吸气口、所述第二排气口、所述室外换热器3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或者,压缩机包括第三排气口时,双温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四通阀21和第二四通阀22,第一四通阀21的四个端口分别连通至第一吸气口、第三排气口、室外换热器3和第一室内换热器51,第二四通阀22的四个端口分别连通至第二吸气口、第三排气口、室外换热器3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2。这是本申请的双温空调系统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第一四通阀能够实现第一室内换热器作为制冷和制热工况的有效切换,通过第二四通阀能够实现第二室内换热器作为制冷和制热工况的有效切换。

优选地,双温空调系统还包括回油装置,所述回油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排气口处、以能够将所述第二排气口排出的气体中的油回流至所述压缩机1的内腔底部。

如图1所示,所述回油装置包括油分离器6和回油组件,所述第二排气口通过排气管路与所述油分离器6连通,所述油分离器6的底部通过回油管路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的内腔底部,所述回油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回油管路上的第一回油控制阀7。这是本申请的实施例1的回油装置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第一回油控制阀和回油管路的设置能够有效控制回油通路的打开和关闭,在需要进行回油时能够进行有效回油作用。

如图2所示,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油装置包括油分离器6和回油组件,所述第二排气口通过排气管路与所述油分离器6连通,所述油分离器6的底部通过回油管路连通至所述压缩机1的内腔底部,所述回油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回油管路上的第二回油控制阀10、和与所述第二回油控制阀并联的并联管路,所述并联管路上设置有回油毛细管11。这是本申请的实施例2的回油装置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第二回油控制阀和回油管路的设置能够有效控制回油通路的打开和关闭,在需要进行回油时能够进行有效回油作用(大流量),在第二回油控制阀关闭时还能通过回油毛细管11进行具有节流程度的回油作用(小流量),能够有效保证回油过程持续有效的进行。

优选地,双温空调系统还包括室内风机8,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并排设置,所述室内风机8设置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的一侧,以使得气流依次流经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51、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52和所述室内风机8。这是本申请的空调系统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将两个室内换热器进行联合,通过一个室内风机对两个室内换热器进行换热作用,实现了换热器的有效集成,结构紧凑,且能够实现气流梯级冷却的作用,降低了换热温差,提高系统能效水平。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适用于前任一项所述的双温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其包括:

检测步骤,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温度、检测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的温度、检测压缩机频率、检测室内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计算步骤,用于根据检测所得的室内环境温度和湿度以及压缩机频率而计算获得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根据检测所得的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温度和计算所得的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确定第一差值;或者,根据检测所得的室内环境温度和湿度以及压缩机频率而计算获得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根据检测所得的第二室内换热器的温度和计算所得的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确定第二差值,其中第一差值=(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第二差值=(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

控制步骤,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差值或第二差值对所述第一节流装置41的开度进行控制调节。

本申请通过检测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温度、压缩机频率、室内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并通过计算有效获得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将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温度与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差值作为控制第一节流装置开度的主要因素,能够有效地实现双温空调系统中的两个节流装置的稳定控制,防止实际系统控制中、两个节流装置之间的开度互相影响、存在耦合导致无法稳定控制的情况,保证双温空调系统稳定、可靠且高效地运行。

优选地,制冷运行时,所述计算步骤中: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根据检测所得的室内环境温度和湿度确定;所述控制步骤中:根据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制冷第一差值和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制冷第二差值之间的绝对值较大者调节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大小,其中制冷第一差值=(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制冷第二差值=(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制冷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

制热运行时,所述计算步骤中: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根据检测所得的室内环境温度和压缩机频率确定;所述控制步骤中:根据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制热第一差值和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制热第二差值之间的绝对值较大者调节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大小,其中制热第一差值=(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制热第二差值=(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制热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

这是本申请的控制方法中根据不同工况(制冷或制热)的优选控制形式,能够获得制冷工况下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或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或者制热工况下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或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并根据获得的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或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控制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大小,并且第二节流装置的开度保持固定不变,能够有效控制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并能够有效防止两个节流装置产生影响或干扰。

优选地,制冷运行时,若制冷第一差值的绝对值较大,当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冷第一差值大于0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减小;当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冷第一差值小于0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增大;当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冷第一差值等于0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不变;

若制冷第二差值的绝对值较大,当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冷第二差值大于0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减小;当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冷第二差值小于0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增大;当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冷第二差值等于0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不变;

制热运行时,若制热第一差值的绝对值较大,当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热第一差值大于0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减小;当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热第一差值小于0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增大;当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热第一差值等于0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不变;

制热运行时,若制热第二差值的绝对值较大,当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热第二差值大于0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减小;当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热第二差值小于0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增大;当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二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热第二差值等于0时,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不变。

这是本申请的控制方法的进一步优选控制形式,当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冷第一差值大于0℃时,通常基本上说明处于低温的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温度较高,节流降压的幅度较大,因此需要适当地增大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以有效减小压降,降低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温度,减小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冷第一差值,使得制冷第一差值在指定的范围内;反之当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冷第一差值在预设范围内即0℃时,通常基本上说明处于低温的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温度基本上达到了设定的温度,无需对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温度进行调节,也无需对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进行调节;确保系统始终稳定、可靠、高效运行。

当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热第一差值大于0℃时,通常基本上说明处于低温的室外换热器的温度较低,节流降压的幅度较小,因此需要适当地减小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以有效增大压降,提高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温度,减小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第一差值,使得第一差值在指定的范围内;反之当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之间的制热第一差值在预设范围即0℃时,通常基本上说明处于低温的室外换热器的温度基本上达到了设定的温度,无需对第一室内换热器的温度进行调节,也无需对第一节流装置的开度进行调节;确保系统始终稳定、可靠、高效运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控制与第一室内换热器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上述的预设值为范围值。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双温空调系统。

一种双温系统,包括双吸双排压缩机、回油装置、第一四通阀和第二四通阀、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

双吸双排压缩机具有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第一气缸分别与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相连通,第二气缸分别与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相连通。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的容积比为0.2~2.5。

回油装置通过管路与第二排气口相连通,并通过管路与压缩机底部回油口相连通。

室外换热器通过第一四通阀和第二四通阀与压缩机第一排气口和回油装置分别联通。

第一室内换热器通过第一四通阀与第一吸气口相连通,第二室内换热器通过第二四通阀与第二吸气口相连通。

第一节流装置开度可调,第二节流装置开度固定,第一节流装置按照预设温度控制方法进行控制。

第一节流装置分别与室外换热器和第一室内换热器相连通,第二节流装置分别与第二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或第一节流装置相连通。

第一节流装置的预设温度控制方法包括,通过设置在室内侧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传感器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和湿度,通过设置在第一室内换热器的传感器检测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

制冷运行时,通过判断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差值控制第一节流装置。

制热运行时,通过判断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的差值控制第一节流装置。

制冷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湿度有关,制热预设第一室内换热器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和压缩机频率有关。

在第一个实施例中,回油装置包括油分离器、回油组件。油分离器设置在双吸双排压缩机第二排气口(直接排气口)处,回油组件设置在油分离器和压缩机底部油池的回油口之间。回油组件包括回油控制阀及连接管,回油控制阀具有开启导通(通径与连接管相同,无阻力)和关闭节流(通径小于连接管,有阻力)两种状态。

在第二个实施例中,回油装置包括油分离器、回油组件。油分离器设置在双吸双排压缩机第二排气口(直接排气口)处,回油组件设置在油分离器和压缩机底部油池的回油口之间。回油组件包括并联的回油开关组件和回油节流组件,回油开关组件包括回油截止阀和连接管,回油节流组件包括回油毛细管和连接管。

实施例1

一种双温系统,包括双吸双排压缩机1、油分离器6、回油控制阀7、第一四通阀21和第二四通阀22、室外换热器3、第一节流装置41和第二节流装置42、第一室内换热器5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2,室外风机9和室内风机8。双吸双排压缩机具有与第一压缩气缸相连通的第一吸气口101和第一排气口103,以及与第二压缩气缸相连通的第二吸气口102和第二排气口104,以及与压缩机底部油池相连通的回油口105。

第一排气口103通过第一四通阀21与室外换热器3相连,第二排气口104与油分离器6相连,油分离器6通过第二四通阀22与室外换热器3相连,第一节流装置41分别与室外换热器3和第一室内换热器51相连,第二节流装置42分别与第二室内换热器52和第一节流装置41相连,第一室内换热器51通过第一四通阀21与第一吸气口101相连,第二室内换热器52通过第二四通阀22与第二吸气口102相连。回油控制阀7与油分离器6和回油口105相连。

实施例2

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双吸双排压缩机1、油分离器6、回油截止阀10、回油毛细管11、第一四通阀21和第二四通阀22、室外换热器3、第一节流装置41和第二节流装置42、第一室内换热器5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52,室外风机9和室内风机8。双吸双排压缩机具有与第一压缩气缸相连通的第一吸气口101和第一排气口103,以及与第二压缩气缸相连通的第二吸气口102和第二排气口104,以及与压缩机底部油池相连通的回油口105。

实施例3

实施例3与实施例1或者2基本上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省去了回油装置,第一气缸排出的气体和所述第二气缸排出的气体在所述压缩机的壳体内部混合后通过第三排气口106排出,第三排气口106分别连接至第一四通阀21和第二四通阀22的一个端口。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