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33217发布日期:2022-07-05 20:24阅读:91来源:国知局
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2.制冷设备,是指主要用于食物冷藏、各类货物冷藏及暑天的舱室空气调节的设备。现有的制冷设备通常包括制冷系统,制冷系统通常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组件、节流元件和蒸发器组件,压缩机、冷凝器组件、节流元件、蒸发器组件和压缩机依次首尾连通,构成制冷系统的制冷回路,制冷剂在制冷回路中循环,以对制冷设备的储物室进行制冷。然而,在现有的制冷系统中,当液态的制冷剂从冷凝器组件中流出,并经过节流元件后,会有一部分液态的制冷剂转化为气态的制冷剂,而气态的制冷剂的制冷效果较差,当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同时流入蒸发器组件中后,由于制冷效果较差的气态冷媒占据了蒸发器组件内的一定比例的空间,因此会使得蒸发器组件整体的制冷效果不是很好,从而使得制冷系统的制冷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制冷系统,旨在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效果。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
5.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设有出气口、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
6.冷凝器组件,所述冷凝器组件的进口端与所述出气口连接;
7.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进口端与所述冷凝器组件的出口端连接;
8.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具有进口端、第一出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出口端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出口端与所述第二吸气口连接;以及
9.蒸发器组件,所述蒸发器组件的进口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出口端连接,所述蒸发器组件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吸气口连接。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组件包括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进口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吸气口连接。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组件还包括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二蒸发器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吸气口连接。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分流阀,所述分流阀具有进口端、第一出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所述分流阀的进口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出口端连接,所述分流阀的第一出口端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进口端连接。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分流阀的进口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出口端连接,所述分流阀的第二出口端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进口端连接。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进口端与所述分流阀的第一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进口端
连接。
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三节流元件,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进口端与所述分流阀的第二出口端连接,所述第三节流元件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进口端连接。
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为毛细管或节流阀,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为毛细管或节流阀,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为毛细管或节流阀。
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开关阀,所述开关阀的进口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出口端连接,所述开关阀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吸气口连接。
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吸气口的压力大于所述第一吸气口的压力。
19.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所述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组件、第一节流元件、气液分离器及蒸发器组件。所述压缩机设有出气口、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所述冷凝器组件的进口端与所述出气口连接;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进口端与所述冷凝器组件的出口端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具有进口端、第一出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出口端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出口端与所述第二吸气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组件的进口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出口端连接,所述蒸发器组件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吸气口连接。
2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为冰箱或冷柜。
2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制冷系统中设置一个气液分离器,使得通过第一节流元件后转化为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在经过气液分离器作用下,会将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进行分离,使得气态冷媒直接流向压缩机,液态冷媒经过蒸发器组件作用后在流向压缩机,同时压缩机设置有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分别与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出口端和蒸发器组件的出口端对应。如此,可以增加制冷系统中液态冷媒的量,使得流入到蒸发器组件中的液态冷媒量变多,从而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效果。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制冷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制冷系统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号说明:
[0026][0027][0028]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0]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1]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
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2]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制冷系统的实施例,该制冷系统主要用于冰箱、冰柜等制冷设备中。该制冷系统中设置了一个气液分离器以及具有双进气口的压缩机,通过气液分离器将没有制冷能力的气态冷媒通过压缩机的一个进气口传输回压缩机中,使得该部分气态冷媒重新转化为液态冷媒,从而增加整个系统的制冷量,以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效果。
[0033]
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10包括压缩机100、冷凝器组件200、第一节流元件300、气液分离器400及蒸发器组件500。压缩机100设有出气口110、第一吸气口120和第二吸气口130;冷凝器组件的进口端210与出气口110连接;第一节流元件的进口端310与冷凝器组件的出口端220连接;气液分离器400具有进口端、第一出口端和第二出口端,气液分离器的进口端410与第一节流元件的出口端320连接,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出口端420与第二吸气口130连接;蒸发器组件500的进口端与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出口端430连接,蒸发器组件500的出口端与第一吸气口120连接。
[0034]
具体说来,制冷系统10中的冷媒具有气态和液态两种状态,通常气态冷媒的制冷能力很弱,在制冷系统10中主要是通过液态冷媒进行制冷的。压缩机100将气态冷媒输送至冷凝器中,经过冷凝器的放热作用,气态冷媒在冷凝器中转化为液态冷媒,随后液态冷媒流向第一节流元件300处,当液态冷媒经过第一节流元件300后,会有部分液态冷媒转化为气态冷媒,此时冷媒的状态为气液混合状态,该部分气态冷媒的制冷能力很弱,当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流入气液分离器400后,在气液分离器400的作用下,会将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进行分离,从而使得气态冷媒通过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出口端420流向压缩机100的第二吸气口130进入到压缩机100中,重复上述循环过程,而液态冷媒通过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出口端430流向蒸发器组件500中进行换热。当液态冷媒流入蒸发器组件500中后,蒸发器组件500吸收热量,此时液态的冷媒通过蒸发器组件500的作用会转化为气态的冷媒,然后气态的冷媒通过第一吸气口120流回压缩机100中,进行下一轮循环过程。
[0035]
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出口端420流出的主要是气态的冷媒,且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出口端430流出的主要液态的冷媒,因此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出口端420与第二吸气口130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出口端430与蒸发器组件500的进口端连接。所述压缩机100具有第一吸气口120和第二吸气口130,压缩机100的第一吸气口120用来吸收蒸发器组件500传输过来的气态冷媒,压缩机100的第二吸气口130用来吸收气液分离器400传输过来的气态冷媒。所述第一节流元件300的主要作用是对液态冷媒进行降压、降温,以使得高温度的冷媒可以转化为低温度的冷媒。同时,当液态冷媒经过第一节流元件300后,部分液态冷媒汽化为气态冷媒,汽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可以吸收液态冷媒中的热量,从而进一步降低液态冷媒的温度,提高液态冷媒的过冷度(指在一定压力下冷凝水的温度低于相应压力下饱和温度的差值)。
[0036]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制冷系统10中设置一个气液分离器400,使得通过第一节流元件300后转化为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在经过气液分离器400作用下,会将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进行分离,使得气态冷媒直接流向压缩机100,液态冷媒经过蒸发器组件500作用后在流向压缩机100,同时压缩机100设置有第一吸气口120和第二吸气口130,分别与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出口端420和蒸发器组件500的出口端对应。如此,可以增加制冷系统
10中液态冷媒的量,使得流入到蒸发器组件500中的液态冷媒量变多,从而提高制冷系统10的制冷效果。
[0037]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蒸发器组件500包括第一蒸发器510,第一蒸发器的进口端511与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出口端430连接,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512与第一吸气口120连接。
[0038]
具体地,所述第一蒸发器510可以设置在制冷设备的冷藏室中,用于食物冷藏、各类货物冷藏及暑天的舱室空气调节,或者第一蒸发器510也可以设置在制冷设备的冷冻室中,用于食物冷冻、各类货物冷冻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制。第一蒸发器的进口端511与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出口端430连接,当气液分离器400将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进行分离后,液态冷媒会通过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出口端430流出,并通过第一蒸发器的进口端511流入第一蒸发器510中进行换热。在第一蒸发器510的作用下,液态冷媒会转化为气态冷媒从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512流出,并通过压缩机100的第一吸气口120流入压缩机100中进行压缩。
[0039]
进一步地,蒸发器组件500还包括第二蒸发器520,第二蒸发器的进口端521与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512连接,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522与第一吸气口120连接。
[0040]
具体地,所述第二蒸发器520可以设置在制冷设备的冷藏室中,用于食物冷藏、各类货物冷藏及暑天的舱室空气调节,或者第二蒸发器520也可以设置在制冷设备的冷冻室中,用于食物冷冻、各类货物冷冻等。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蒸发器510设置在制冷设备的冷藏室中,用于食物冷藏、各类货物冷藏及暑天的舱室空气调节;所述第二蒸发器520设置在制冷设备的冷冻室中,用于食物冷冻、各类货物冷冻等。当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经过气液分离器400后,气态冷媒会通过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出口端420流向压缩机100处,液态冷媒会通过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出口端430流向第一蒸发器510。当液态冷媒流经第一蒸发器510后,会有部分液态冷媒没有经过第一蒸发器510的换热作用,液态冷媒的状态不发生变化,仍然为液态冷媒,此时该部分液态冷媒会通过第二蒸发器的进口端521流入第二蒸发器520中再进行换热作用,并在第二蒸发器520中转化为气态冷媒从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522流出,并通过压缩机100的第一吸气口120流入压缩机100中进行压缩,然后在通过压缩机100的出气口110进行新一轮的冷媒循环。
[0041]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0还包括分流阀600,分流阀600具有进口端、第一出口端和第二出口端;分流阀的进口端610与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出口端430连接,分流阀的第一出口端620与第一蒸发器的进口端511连接。
[0042]
具体地,所述分流阀600为三通阀,该分流阀600作用时,只可以导通一条通路,也就是说,可以将从气液分离器400中流出的液态冷媒导通为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两个支路,并且不可以同时导通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从而使得制冷系统1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两种制冷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分流阀600也可以同时导通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当制冷系统10处于第一状态时,在该种状态下,第一支路导通,液态冷媒从分流阀的第一出口端620流出,并流向第一蒸发器510中,液态冷媒经过第一蒸发器510换热后,从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端512流出后会继续流向第二蒸发器520进行换热,并最终由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522流至压缩机100中。在第一支路中,液态冷媒会依次经过第一蒸发器510和第二蒸发器520,并在第一蒸发器510和第二蒸发器520中都进行换热作用。
[0043]
进一步地,分流阀的进口端610与气液分离器的第二出口端430连接,分流阀的第
二出口端630与第二蒸发器的进口端521连接。
[0044]
具体说来,当分流阀的第二出口端630与第二蒸发器的进口端521导通时,该流路为第二支路,此时制冷系统10处于第二状态,在该种状态下,液态冷媒直接从分流阀的第二出口端630流向第二蒸发器520,并经过第二蒸发器520的换热作用后,由第二蒸发器的出口端522流至压缩机100中。在第二支路中,液态冷媒不流经第一蒸发器510,从而使得流入第二蒸发器520中的液态冷媒的量更多,进一步提高了第二蒸发器520的制冷效果。
[0045]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0还包括第二节流元件700,第二节流元件的进口端710与分流阀的第一出口端620连接,第二节流元件的出口端720与第一蒸发器的进口端511连接。
[0046]
具体地,所述第二节流元件700设置于第一支路,并且位于分流阀600和第一蒸发器510之间。第二节流元件700可以对自分流阀的第一出口端620流出的液态冷媒进行进一步降压、降温,同时,当液态冷媒经过第二节流元件700后,部分液态冷媒汽化为气态冷媒,汽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可以吸收液态冷媒中的热量,从而进一步降低液态冷媒的温度,提高液态冷媒的过冷度,以使得提高蒸发器组件500的换热效果,从而提高制冷系统10的制冷效果。
[0047]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0还包括第三节流元件800,第三节流元件的进口端810与分流阀的第二出口端630连接,第三节流元件的出口端820与第二蒸发器的进口端521连接。
[0048]
具体地,所述第三节流元件800设置于第二支路,并且位于分流阀600和第二蒸发器520之间。第三节流元件800可以对自分流阀的第二出口端630流出的液态冷媒进行进一步降压、降温,同时,当液态冷媒经过第三节流元件800后,部分液态冷媒汽化为气态冷媒,汽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可以吸收液态冷媒中的热量,从而进一步降低液态冷媒的温度,提高液态冷媒的过冷度,以使得提高蒸发器组件500的换热效果,从而提高制冷系统10的制冷效果。
[0049]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节流元件300为毛细管或节流阀,第二节流元件700为毛细管或节流阀,第三节流元件800为毛细管或节流阀。
[0050]
具体地,毛细管主要通过长管道对液态冷媒进行降压、降温的作用,而节流阀主要通过控制节流通道的横截面积来对液态冷媒进行降压、降温的作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300、第二节流元件700和第三节流元件800可以都设置为毛细管,或者也可以都设置为节流阀,再或者也可以部分设置为毛细管,部分设置为节流阀,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当第一节流元件300、第二节流元件700和第三节流元件800中至少两个设置为毛细管时,每个所述毛细管的长度可以不等于其余所述毛细管的长度,也就是说,多个所述毛细管的长度可以各不相同。当然,多个所述毛细管的长度也可以设置为相同长度,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0051]
所述毛细管的长度可以设置为1800毫米-2200毫米、1200毫米-1600或者600毫米-1000毫米。换言之,当所述第一节流元件300、第二节流元件700和第三节流元件800中的任意一个设置为毛细管时,所述毛细管的长度范围可以是以上三个长度范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毛细管的规格可以设置为4毫米(外径)x3毫米(内径)x2000毫米(长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毛细管的规格可以设置为其他尺寸,再次不设具体限制。
[0052]
请参阅图2,在又一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0还包括开关阀900,开关阀的进口端910
与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出口端420连接,开关阀的出口端920与第二吸气口130连接。
[0053]
具体地,所述开关阀900设置在气液分离器400到压缩机100的支路上,通过控制开关阀900的开启与关闭,可以控制气液分离器的第一出口端420到压缩机100的第二吸气口130该支路的通断。当开关阀900处于开启状态时,此时气液分离器400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可以通过开关阀900流至压缩机100中,再次进行新一轮的冷媒循环过程,该部分的气态冷媒可以转化为液态冷媒,从而提高制冷系统10中液态冷媒的量,进一步提高制冷系统10的制冷效果。当用户不需要较大的制冷量时,还可以通过关闭开关阀900,以此来使得气液分离器400中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不通过开关阀900流向压缩机100,而是随着液态冷媒一起流向第一蒸发器510或第二蒸发器520中,由于气态冷媒占据了第一蒸发器510或第二蒸发器520中一定的空间,因此会降低第一蒸发器510或第二蒸发器520的制冷效果,从而可以降低制冷系统10的制冷效果,以此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0054]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吸气口130的压力大于第一吸气口120的压力。
[0055]
具体说来,由于第一节流元件300、第二节流元件700和第三节流元件800可以对液态冷媒起到降压作用,因此当液态冷媒流经第一节流元件300后会进行一次降压,此时液态冷媒转化为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的压力小于流经第一节流元件300前液态冷媒的压力;当经过气液分离器400分离后的液态冷媒流经第二节流元件700或者流经第三节流元件800后,第二节流元件700或者第三节流元件800会对液态冷媒进行二次降压,此时液态冷媒转化为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的压力小于流经第二节流元件700或者第三节流元件800前液态冷媒的压力。第二吸气口130接收的是经过一次降压后的气态冷媒,而第一吸气口120接收的是经过二次降压后的气态冷媒,因此第一吸气口120的压力要小于第二吸气口130的压力。
[0056]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制冷系统10。所述制冷系统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制冷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制冷设备为冰箱或冷柜。
[0057]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