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与多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970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两级与多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余热利用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采用吸收式热泵技术进行余热利用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具有比较好的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利用热泵的前提是热泵能够将热量自余热温度提升到用户需求的水平以上。在余热资源很丰富的场合,若余热的温度相对较低,或是用户的用热温度要求相对较高,单级二类热泵的供热温度不能满足用户要求,此时需要采用两级或两级以上(即多级)的二类热泵。
利用热泵将余热的温度提高到用户需求的水平是实现节能的首要条件,除此之外还应使热泵的结构尽可能做到简化,以减少余热在提升过程中的传热环节。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两级与多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它可以将较低温度的余热提升到更高的温度,扩展了利用低温余热向高温用户供热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的两级与多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分为闭式和开式两大类。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对于闭式两级与多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它主要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发生器、吸收器、(各级)吸收-蒸发器、蒸发器、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可选项)等所组成;比较闭式两级与多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相应的开式两级与多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它(们)省却了蒸发器,余热蒸汽直接进入一级发生器和一级吸收-蒸发器。
图1所示的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它主要由一级发生器、二级发生器、吸收器、一级吸收-蒸发器、蒸发器、节流阀、溶液泵、冷剂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等组成;系统中①一级发生器分别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与二级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相连,经溶液热交换器与一级吸收-蒸发器有溶液管路相连,与冷凝器之间有冷剂蒸汽通道相连,并有管道连通余热介质;②二级发生器除与一级发生器相连外,还分别经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与一级吸收器有溶液管路相连,与冷凝器之间有冷剂蒸汽通道相连,通过中间热交换器与一级吸收-蒸发器相连;③吸收器除与二级发生器相连外,还分别经溶液热交换器与一级吸收-蒸发器之间有溶液管路相连,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一级吸收-蒸发器相连,并有通道连通被加热流体;④一级吸收-蒸发器除与二级发生器、吸收器、一级发生器相连外,还分别经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道与冷凝器相连,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相连;⑤蒸发器除与一级吸收-蒸发器相连外,还经节流阀有冷剂液通道与冷凝器相连,并有管道连通余热介质;⑥冷凝器除与一级发生器、二级发生器、蒸发器、一级吸收-蒸发器相连外,还有管道连通冷却介质。其特征在于①来自一级吸收-蒸发器的稀溶液,在一级发生器内被余热加热释放出冷剂蒸汽后浓度增大,该溶液再进入二级发生器、经中间热交换器加热(此热来自一级吸收-蒸发器)下浓度进一步增加,然后再进入吸收器吸收来自一级吸收-蒸发器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放出高品位热量对被加热介质进行加热;吸收冷剂蒸汽后浓度降低的溶液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吸收来自蒸发器的冷剂蒸汽并放出热量,该热量一部分用于使冷剂液汽化向吸收器提供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另一部分经中间热交换器向二级发生器传递;一级吸收-蒸发器内吸收冷剂蒸汽浓度进一步变稀的溶液再进入一级发生器,完成溶液循环;②一级发生器和二级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都直接进入冷凝器,被来自机组外部的冷却介质冷却、冷凝成冷剂液体,该冷剂液体经冷剂液泵提压后,一部分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吸收余热,另一部分直接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吸热、汽化为冷剂蒸汽进入吸收器被浓溶液吸收;③中间热交换器连接二级发生器和吸收-蒸发器,取走一级吸收-蒸发器中的部分放热,用于满足二级发生器溶液的加热需求。
图2所示的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主体结构和工艺与冷凝液采用分别节流方式的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①没有独立的中间热交换器,采用一部分冷剂介质完成一级吸收-蒸发器和二级发生器之间的热量传递;②蒸发器的类型不同,前者采用干式蒸发方式,后者蒸发器中节流后的冷剂介质主要采用喷淋方式换热,并采用冷剂液再循环;③余热介质首先进入蒸发器放热,然后再进入一级发生器放热,为串联流程。
图3所示闭式三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它主要由一级发生器、二级发生器、吸收器、一级吸收-蒸发器、二级吸收-蒸发器、蒸发器、节流阀、溶液泵和冷剂液泵等组成。它与图1所示的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上大部分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①吸收-蒸发器的数目为2,吸收器与二级吸收-蒸发器之间分别有溶液管道和冷剂蒸汽通道相连,二级吸收-蒸发器和一级吸收-蒸发器之间分别有溶液管道冷剂蒸汽通道相连;②出自冷凝器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提压后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吸热、汽化,一部分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吸热、汽化,再一部分直接进入二级吸收-蒸发器吸热、汽化。
图4所示闭式三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它主要由一级发生器、二级发生器、三级发生器、吸收器、一级吸收-蒸发器、二级吸收-蒸发器、蒸发器、节流阀、溶液泵、冷剂液泵和中间热交换器等组成;系统中①一级发生器分别经溶液泵与二级发生器有溶液管路相连,与一级吸收-蒸发器有溶液管路相连,与冷凝器之间有冷剂蒸汽通道相连,并有管道连通余热介质;②二级发生器除与一级发生器相连外,还分别经溶液泵与三级发生器之间有溶液管路相连,与冷凝器之间有冷剂蒸汽通道相连,通过中间热交换器与一级吸收-蒸发器相连;③三级发生器除与二级发生器相连外,还分别经溶液泵与吸收器之间有溶液管路相连,与冷凝器之间有冷剂蒸汽通道相连,通过中间热交换器与二级吸收-蒸发器相连;④吸收器除与三级发生器相连外,还分别与二级吸收-蒸发器之间有溶液管路相连,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二级吸收-蒸发器相连,并有通道连通被加热流体;⑤二级吸收-蒸发器除与三级发生器、吸收器相连外,还通过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道与冷凝器相连,有冷剂蒸汽通道与一级吸收-蒸发器相连,有溶液管道与一级吸收-蒸发器相连;⑥一级吸收-蒸发器除与二级吸收-蒸发器、二级发生器和一级发生器相连外,还分别经节流阀、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道与冷凝器相连,有冷剂蒸汽通道与蒸发器相连;⑦蒸发器除与一级吸收-蒸发器相连外,还经节流阀、冷剂液泵有冷剂液通道与冷凝器相连,并有管道连通余热介质;⑧冷凝器除与一级发生器、二级发生器、三级发生器、蒸发器、一级吸收-蒸发器和二级吸收-蒸发器相连外,还有管道连通冷却介质。其特征在于①来自一级吸收-蒸发器的稀溶液,在一级发生器内被余热加热释放出冷剂蒸汽后浓度增大,该溶液再进入二级发生器、经中间热交换器加热(此热来自一级吸收-蒸发器)下浓度进一步增加,进入三级发生器、经中间热交换器加热(此热来自二级吸收-蒸发器)下浓度进一步增加,再进入吸收器吸收来自二级吸收-蒸发器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放出高品位热量对被加热介质进行加热;吸收冷剂蒸汽后浓度降低的溶液进入二级吸收-蒸发器,吸收来自一级吸收-蒸发器的冷剂蒸汽,放出较高品位热量一部分对来自冷凝器的冷剂液进行加热,另一部分经中间热交换器向三级发生器提供;浓度进一步降低后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的溶液,在一级吸收-蒸发器内吸收来自蒸发器的冷剂蒸汽并放出热量,该热量一部分用于使冷剂液汽化向二级吸收-蒸发器提供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另一部分经中间热交换器向二级发生器传递;吸收-蒸发器内吸收冷剂蒸汽浓度进一步变稀的溶液再进入一级发生器,完成溶液循环;②一级发生器、二级发生器和三级发生器产生的冷剂蒸汽都直接进入冷凝器,被来自机组外部的冷却介质冷却、冷凝成冷剂液体,该冷剂液体经冷剂液泵提压后,一部分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吸收余热,一部分经节流阀节流后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再一部分直接进入二级吸收-蒸发器;③连接二级发生器和一级吸收-蒸发器的中间热交换器,取走一级吸收-蒸发器中的部分放热,用于满足二级发生器溶液的加热需求;连接三级发生器和二级吸收-蒸发器的中间热交换器,取走二级吸收-蒸发器中的部分放热,用于满足三级发生器溶液的加热需求。
它与图3所示不同的是,图4中的发生器的数目比前者多一个,它能够将余热的温度提的更高或是可以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
图5所示为开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它与图1所示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相对应。比较后者,开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省却了蒸发器,余热蒸汽直接进入吸收-蒸发器和一级发生器,完成相关作用后成为余热凝水,经冷剂液泵提压后回到余热蒸汽来源处。
图6所示为开式三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它与图3所示闭式三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相对应。比较后者,开式三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省却了蒸发器,余热蒸汽直接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和一级发生器,完成相关作用后成为余热凝水,经冷剂液泵提压后回到余热蒸汽来源处。
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1所示不同的是,它所用的蒸发器采用喷淋方式,吸收-蒸发器与二级发生器之间的传热采用强制对流方式来实现。
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闭式三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闭式三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与图1所示不同的是,它比前者多采用了一个三级发生器,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它能够将余热提升到更高的温度或可以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
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开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开式三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结构和流程示意图。
其中,图3和图4也是多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代表;图5、图6是开式两级与多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代表。
图中,1—一级发生器,2—二级发生器,3—吸收器,4—一级吸收-蒸发器,5A、5B—蒸发器,6—冷凝器,7、14—节流阀,8、9、19—溶液泵,10、12—冷剂液泵,11、16—中间热交换器,13—二级吸收-蒸发器,15—三级发生器,17、18—溶液热交换器,20—冷剂液再循环泵。
其中,溶液热交换器和冷剂液再循环泵属于可选项,前者用以改善机组性能,后者用以改善冷剂液吸收余热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以本发明所提供的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为例,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结构上,该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一级发生器1、二级发生器2、吸收器3、一级吸收-蒸发器4、蒸发器5A、冷凝器6、节流阀7、溶液泵8、溶液泵9、冷剂液泵10、中间热交换器11和溶液热交换器17、18所组成,辅之于必要的泵、阀、管件等辅助零部件和相应的控制系统;流程上,①来自一级吸收-蒸发器4的稀溶液,在一级发生器1内被余热加热释放出冷剂蒸汽后浓度增大,该溶液再进入二级发生器2、经中间热交换器11加热(此热来自一级吸收-蒸发器4)下浓度进一步增加,然后再进入吸收器3吸收来自一级吸收-蒸发器4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放出高品位热量对被加热介质进行加热;吸收冷剂蒸汽后浓度降低的溶液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4,吸收来自蒸发器5A的冷剂蒸汽并放出热量,该热量一部分用于使冷剂液汽化向吸收器3提供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另一部分经中间热交换器11向二级发生器2传递;一级吸收-蒸发器4内吸收冷剂蒸汽浓度进一步变稀的溶液再进入一级发生器1,完成溶液循环;②一级发生器1和二级发生器2产生的冷剂蒸汽都直接进入冷凝器6,被来自机组外部的冷却介质冷却、冷凝成冷剂液体,该冷剂液体经冷剂液泵10提压后,一部分经节流阀7节流后进入蒸发器5A、吸收余热,另一部分直接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4、吸热变成冷剂蒸汽后进入吸收器3;③中间热交换器11连接二级发生器2和一级吸收-蒸发器4,取走一级吸收-蒸发器4中的部分放热,用于满足二级发生器2内溶液的加热需求。
如图2所示的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与前者的不同就在于①没有独立的中间热交换器11,依靠冷剂液泵12、利用一部分冷剂介质来完成一级吸收-蒸发器4和二级发生器2之间的热量传递;②蒸发器的类型不同,前者采用余热介质在管外、冷剂液在管内受热蒸发,后者采用冷剂液在管外、余热介质在管内的传热方式,并采用冷剂液泵20实现冷剂液再循环喷淋;③余热介质首先进入蒸发器5B放热,然后再进入一级发生器1放热,为串联流程;④后者没有采用溶液热交换器,在其它流程上二者没有区别。
如图3所示,在闭式三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结构上它主要由一级发生器1、二级发生器2、吸收器3、一级吸收-蒸发器4、二级吸收-蒸发器13、蒸发器5A、节流阀7和14、溶液泵8和9、冷剂液泵10和中间热交换器11等组成,辅之于必要的泵、阀、管件等辅助零部件和相应的控制系统;它与图1所示的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结构和流程上大部分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①吸收-蒸发器的数目为2,吸收器3与二级吸收-蒸发器13之间分别有溶液管道和冷剂蒸汽通道相连,二级吸收-蒸发器13和一级吸收-蒸发器4之间分别有溶液管道冷剂蒸汽通道相连;②出自冷凝器6的冷剂液经溶液泵10提压后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经节流阀节流7后进入蒸发器5A吸热、汽化,一部分经节流阀14节流后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4吸热、汽化,再一部分直接进入二级吸收-蒸发器13吸热、汽化。
如图4所示的闭式三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结构上,它主要由一级发生器1、二级发生器2、三级发生器15、吸收器3、一级吸收-蒸发器4、二级吸收-蒸发器13、蒸发器5A、节流阀7和14、溶液泵8和9、冷剂液泵10、中间热交换器11和16等组成,辅之于必要的泵、阀、管件等辅助零部件和相应的控制系统,比图3所示的闭式三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多了三级发生器15和中间热交换器16;流程上,①来自一级吸收-蒸发器4的稀溶液,在一级发生器1内被余热加热释放出冷剂蒸汽后浓度增大,该溶液再进入二级发生器2、经中间热交换器11加热(此热来自一级吸收-蒸发器4)下浓度进一步增加,进入三级发生器15、经中间热交换器16加热(此热来自二级吸收-蒸发器13)下浓度进一步增加,再进入吸收器3吸收来自二级吸收-蒸发器13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放出高品位热量对被加热介质进行加热;吸收冷剂蒸汽后浓度降低的溶液进入二级吸收-蒸发器13,吸收来自一级吸收-蒸发器4的冷剂蒸汽,放出较高品位热量一部分对来自冷凝器6的冷剂液进行加热,另一部分经中间热交换器16向三级发生器15提供;浓度进一步降低后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4的溶液,在一级吸收-蒸发器4内吸收来自蒸发器5A的冷剂蒸汽并放出热量,该热量一部分用于使冷剂液汽化向二级吸收-蒸发器13提供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另一部分经中间热交换器11向二级发生器2传递;一级吸收-蒸发器4内吸收冷剂蒸汽后浓度进一步变稀的溶液再进入一级发生器1,完成溶液循环;②一级发生器1、二级发生器2和三级发生器15产生的冷剂蒸汽都直接进入冷凝器6,被来自机组外部的冷却介质冷却、冷凝成冷剂液体,该冷剂液体经冷剂液泵10提压后,一部分经节流阀7节流后进入蒸发器5A、吸收余热,一部分经节流阀14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4,再一部分直接进入二级吸收-蒸发器13;③连接二级发生器2和一级吸收-蒸发器4的中间热交换器11,取走一级吸收-蒸发器4中的部分放热,用于满足二级发生器2内溶液的加热需求;连接三级发生器15和二级吸收-蒸发器13的中间热交换器16,取走二级吸收-蒸发器13中的部分放热,用于满足三级发生器15内溶液的加热需求。
从流程来看,各流体的具体工作流程如下①余热介质流程——余热介质进入蒸发器5A或5B,加热经节流阀7进行深度节流的冷剂介质、使其汽化成低温冷剂蒸汽;低温冷剂介质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4被溶液吸收放出较高温度的热,使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4的另一路冷剂介质得到汽化形成温度较高的蒸汽,实现了余热温度的第一级提升;随着吸收-蒸发器的增加,余热得到逐级提升。
②冷却介质流程——冷却介质进入冷凝器6,完成对来自一/二/三级发生器1/2/15的冷剂蒸汽的冷凝。
③被加热介质流程——被加热介质进入吸收器3,吸取吸收器3内浓溶液吸收来自一级吸收-蒸发器4/13的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所放出的热量。
④冷剂蒸汽流程——来自一/二/三级发生器1/2/15的冷剂蒸汽在冷凝器6中被冷凝成为液体,分数路分别经节流阀7和节流阀14进行不同程度的节流后进入蒸发器5A或5B和一级吸收-蒸发器4;进入蒸发器5A或5B的冷剂液被加热汽化成低温冷剂蒸汽,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4,被来自吸收器3或二级吸收-蒸发器13的较高浓度的溶液所吸收,放出热量;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4的冷剂液,吸取吸收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后成为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或进入吸收器3被来自二级发生器2的浓溶液所吸收,放出热量加热进入的被加热介质,或进入二级吸收-蒸发器13被来自吸收器3的较高浓度的溶液所吸收,放出热量加热进入的冷剂液体。
⑤溶液流程——出自一级发生器1的稀溶液经溶液经溶液泵9打入二级发生器2,吸收热量放出冷剂蒸汽、浓度增大后由溶液泵8直接进打入吸收器3(两级或2发生器型三级),或再由溶液泵8打入三级发生器15,吸收热量放出冷剂蒸汽、浓度增大后由溶液泵19打入吸收器3(3发生器型三级),吸收来自一级吸收-蒸发器4或二级吸收-蒸发器13的较高温度的冷剂蒸汽后浓度降低,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4吸收来自蒸发器5A/5B的低温冷剂蒸汽(两级或2发生器型三级)、或先进入吸收-蒸发器13,吸收一级吸收-蒸发器4的冷剂蒸汽(3发生器型三级)后成为稀溶液后进入一级发生器1,完成溶液循环。
如图5所示的开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结构与流程上与图1所示闭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相对应。比较后者,开式两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省却了蒸发器5A,余热蒸汽直接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4和一级发生器1,完成相关作用后成为余热凝水,经冷剂液泵10提压后回到余热蒸汽来源处。
图6所示的开式三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结构与流程上与图3所示闭式三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相对应。比较后者,开式三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省却了蒸发器5A,余热蒸汽直接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4和一级发生器1,完成相关作用后成为余热凝水,经冷剂液泵10提压后回到余热蒸汽来源处。
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两级与多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具有如下的效果和优势①可实现余热温度的两级与多级提升。
②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发生器,余热温度提升的程度更高。
③采用了吸收-蒸发器,减少了余热传递的环节,使系统结构简单,流程合理,可降低设备造价。
④可降低发生器内浓溶液的温度,避免或降低此处溶液可能对设备造成的腐蚀,提高设备安全性。
⑤能够利用更低温度的余热和向用户提供更高温度的供热,扩大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温度工作范围和应用范围。
权利要求
1.两级与多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分为闭式和开式两大类,闭式两级与多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主要由发生器(1)/(2)/(15)、吸收器(3)、吸收-蒸发器(4)/(13)、蒸发器(5A)/(5B)、冷凝器(6)、节流阀(7)/(14)、溶液泵(8)/(9)/(19)、溶液热交换器(17)/(18)和冷剂液泵(11)/(12)所组成;一级发生器(1)有溶液管道经溶液泵(9)连通二级发生器(2),有溶液管道经溶液热交换器(17)或直接连通一级吸收-蒸发器(4),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冷凝器(6),并有管道连通余热介质;二级发生器(2)还有溶液管道或连通下一级发生器(15),或经溶液热交换器(18)/或直接连通吸收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冷凝器(6),经中间换热器(11)连通一级吸收-蒸发器(4);三级发生器(15)还有溶液管道经溶液泵(19)连通吸收器(3),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冷凝器(6),经中间换热器(16)连通二级吸收-蒸发器(13);吸收器(3)还有溶液管道或经溶液热交换器/或直接连通一级吸收蒸发器(4)或二级吸收-蒸发器(13),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一级吸收-蒸发器(4)或二级吸收-蒸发器(13);二级吸收-蒸发器(13)还分别有溶液管道和冷剂蒸汽通道连通一级吸收-蒸发器(4),有冷剂液管道经冷剂液泵(10)连通冷凝器(6);一级吸收蒸发器(4)还有冷剂蒸汽通道连通蒸发器(5A)或(5B),有冷剂液管道经节流阀(14)、冷剂液泵(10)连通冷凝器(6);蒸发器(5A)或(5B)还有冷剂液管道经节流阀(7)、冷剂液泵(10)连通冷凝器(6),并有管道连通余热介质;冷凝器(6)还有管道与冷却介质相连;其特征在于发生器(1)/(2)/(15)直接连通冷凝器(6),发生器内产生的冷剂蒸汽直接进入冷凝器(6)被冷却介质冷凝成液体,冷剂液体经冷剂液泵(10)提压后分别向蒸发器(5A)或(5B)、一级吸收-蒸发器(4)、二级吸收-蒸发器(13)提供冷剂介质;一部分冷剂液经节流阀(7)进行程度较大的节流使冷剂介质在蒸发器(5A)或(5B)内吸收余热、汽化成相应温度的冷剂蒸汽向一级吸收-蒸发器(4)提供;一部分冷剂液经节流阀(14)进行比节流阀(7)较轻程度的节流使冷剂介质在一级吸收-蒸发器(4)吸收余热、汽化成相应温度的冷剂蒸汽向二级吸收-蒸发器(13)或吸收器(3)提供;来自一级吸收-蒸发器(4)的稀溶液首先进入一级发生器(1)吸收余热放出部分冷剂蒸汽后溶液浓度提高,再进入二级发生器(2)经中间热交换器(11)加热后再释放出部分冷剂蒸汽后进一步提高浓度,然后再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放出热量加热被加热介质,或先进入三级发生器(15)吸热再释放出部分冷剂蒸汽后浓度得到更进一步提高后再进入吸收器(3)。开式两级与多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蒸发器被省去,余热蒸汽直接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4)和一级发生器(1),完成余热蒸汽作用后形成冷凝液回到余热蒸汽来源处;其余在结构和流程上与相对应的闭式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两级与多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特征是热泵既可以是闭式的,也可以是开式的。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开式两级与多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其特征是余热蒸汽直接进入一级吸收-蒸发器。
4.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中间热交换器,其特征是中间热交换器所用传热介质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采用冷剂介质。其中,采用流体作传热介质时,介质的流动可以自然对流或强制对流方式进行,以相变或非相变方式进行传热。
专利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两级与多级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属热泵技术领域
。分闭式和开式,主要由发生器、吸收器、吸收-蒸发器、蒸发器、冷凝器、节流阀、溶液泵和冷剂液泵所组成,开式无蒸发器。发生器产冷剂蒸汽进入冷凝器被冷凝,冷剂液由泵分别向蒸发器、各级吸收-蒸发器提供,节流进入蒸发器的冷剂液吸收余热、汽化向吸收-蒸发器提供,节流或直接进入吸收-蒸发器的冷剂液吸热、汽化后向下一级吸收-蒸发器或吸收器提供;稀溶液在各发生器内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后浓度逐级提高,进入吸收器吸收冷剂蒸汽产高温热;溶液自吸收器、各级吸收-蒸发器吸收冷剂蒸汽浓度逐步降低后回到一级发生器;中间热交换器在对应吸收-蒸发器和发生器之间传热来加热溶液。该发明可实现余热温度两级或多级提升。
文档编号F25B15/00GK1995866SQ200610166242
公开日2007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19日
发明者李华玉 申请人:李华玉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