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曝气搅拌二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30001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潜水曝气搅拌二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化处理设备。
在同一池内,实现好氧曝气和厌氧搅拌二种生化处理工况,当前多采用设置空气扩散器和搅拌机两种设备分别工作的办法,它存在设备多、造价高、管理不便等缺点。
现有空气扩散器(俗称曝气头),一般固定在池底空气管道上,气泡垂直向上逃逸池外,气水接触时间短,不利氧的转移。曝气头的橡胶膜片受加工条件限制,只能形成2-5毫米直径的小气泡,与水接触面仍不够大。因此,氧的总转移效率不高。同时,压力损失大,不适合深池使用,作用寿命期短,更新维修麻烦。
现有搅拌机由于作用范围限制,往往需多台同时使用,才能保证污水与活性污泥的有效混合,设备多,管理复杂是其缺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造价低,压力损失小,不会堵塞,安装、维修方便的潜水曝气搅拌二用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潜水曝气搅拌二用机,其特征在于它由电机、减速机构、机壳、进气箱、支座和叶轮组成,支座的上部与机壳相连,机壳为一圆形空腔体,其周壁设有多个沿切线方向伸出的流道孔,机壳内设有锥形叶轮,该叶轮由锥形空腔体和其外壁上一体的叶片构成,锥形空腔体顶面开有多个进气孔,其对应各叶片一侧位置设有多个出气孔,叶轮的轮轴与减速机构的输出轴相连,减速机构固装在机壳上,减速机构与电机密封防水相连,在机壳上面连有进气箱,进气箱与机壳空腔体连通,进气箱表面设有进气孔。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优点1、一机二用,代替了数量庞大的空气扩散器和专用搅拌机。设备少,有利降低造价,减少工程投资。
2、由于曝气搅拌机的特殊构造及水流状态,空气被剪切成微小气泡,并延长了接触时间。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实际传氧效率(比现有微孔曝气器提高约0.3-1.0倍)。
3、水与空气混合柔和,对生物菌团不产生剪切作用,有利生物处理吸附过程。
4、压力损失小。
5、绝对不会堵塞。
6、特别适合深池(10-15m)使用。
7、直接置于池底,无需固定措施,安装、维修方便。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
图1的俯视图。

图1、2,本实用新型由电机1、减速机构2、机壳3、进气箱4、支座5和叶轮6组成,支座5的上部与机壳3相连,机壳3为一圆形空腔体,其周壁设有多个沿切线方向伸出的流道孔7,机壳3内设有锥形叶轮6,该叶轮6由锥形空腔体8和其外壁上一体的叶片9构成,锥形空腔体8顶面开有多个进气孔,其对应各叶片9一侧位置设有多个出气孔10,叶轮6的轮轴与减速机构2的输出轴相连,减速机构2固装在机壳3上,减速机构2与电机1密封防水相连,在机壳3上面连有进气箱4,进气箱4与机壳3空腔体连通,进气箱4表面设有进气孔11。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置于污水生化池下,污水生化处理,不仅要求给活性污泥提供足够的氧量,而且禁止污泥沉淀,本潜水曝气搅拌二用机采用双转速设计,高速连续运行,先从进气箱4的进气孔11通入空气,则空气自然进入机壳3空腔体,同时从锥形叶轮6顶面的进气孔又进入叶轮6的锥形空腔8内,并与其各出气孔10流通。然后启动电机1通过减速机构2(如采用齿轮结构的减速机构)带动锥形叶轮6旋转,在叶轮6作用下形成涡流,将空气切成微小气泡通过机壳3的各切向方向的流道孔7均匀充入水中,并向四周扩散,实现充氧功能。在一定范围内,调节进气量,水深在5-12m范围可满足各种特殊工艺的曝气要求。本实用新型如进行搅拌工作时,先通过阀门12将进气箱4的进气孔11处的进气软管13关闭,切断空气,则电机1自动转入低速运行,实现低速不曝气搅拌工作,依靠该机开放性设计,吸入污水向四周喷射出去,实现固体物不沉淀,具有高效,节能,灵活性强,操作简单等优点。
权利要求1.一种潜水曝气搅拌二用机,其特征在于它由电机、减速机构、机壳、进气箱、支座和叶轮组成,支座的上部与机壳相连,机壳为一圆形空腔体,其周壁设有多个沿切线方向伸出的流道孔,机壳内设有锥形叶轮,该叶轮由锥形空腔体和其外壁上一体的叶片构成,锥形空腔体顶面开有多个进气孔,其对应各叶片一侧位置设有多个出气孔,叶轮的轮轴与减速机构的输出轴相连,减速机构固装在机壳上,减速机构与电机密封防水相连,在机壳上面连有进气箱,进气箱与机壳空腔体连通,进气箱表面设有进气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化处理设备,它由电机、减速机构、机壳、进气箱、支座和叶轮组成,支座的上部与机壳相连,机壳周壁设有多个沿切线方向伸出的流道孔,其内设有锥形叶轮,该叶轮由锥形空腔体和其外壁上一体的叶片构成,锥形空腔体顶面开有多个进气孔,其对应各叶片一侧位置设有多个出气孔,叶轮的轮轴与减速机构的输出轴相连,减速机构固装在机壳上,减速机构与电机密封防水相连,在机壳上面连有进气箱,进气箱与机壳空腔体连通,进气箱表面设有进气孔。
文档编号C02F7/00GK2437671SQ0024295
公开日2001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00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10日
发明者丁小平 申请人:南京蓝深环境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