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32142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排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排水处理装置,特别是涉及处理厨房垃圾排水的排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日本第10792/1996号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公报(C02F3/30)等中公开了用固液分离装置将厨房垃圾处理器排水分离成固体成份和液体成份,固体成份投入到堆肥化装置、液体成份直接投入到排水处理槽,将来自排水处理槽的处理水中的残留污泥进行沉淀后,并将其返回到固液分离装置的处理方法(上述公报的第1实施例)。另外上述公报中也公开了将在固液分离装置分离了的液体成份通过流量调节槽移送到排水处理槽的方法(第2实施例)。
可是,处理厨房垃圾处理器排水的排水处理装置,作为一般家庭大多设置在家庭住宅的户外没有很大空间的地方,所以要求其结构小型化并且是低成本。
可是,由于结构简单化,例如上述公报的第1实施例所公开的,在没有流量调节槽的情况下,通过固液分离装置分离的液体成份直接投入到处理槽时,使用筛网等简单构造的固液分离装置,将粒子很细的返送污泥分离成固体成份和液体成份是困难的,则残留的污泥在没有回收的情况下就流入到处理槽中,往往使处理的水质恶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用简单的构造就可以确实地回收沉淀分离槽分离的残留污泥、可以防止水质恶化的排水处理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特征是具有将含有垃圾处理器粉碎了的生垃圾粉碎物的排水分离成固体成份和液体成份的固液分离装置和、对上述固液分离装置分离了的固体成份进行处理的堆肥化处理装置和、对上述固液分离装置分离了的液体成份进行处理的排水处理槽和、沉淀分离来自上述排水处理槽的处理水中的污泥成份的沉淀分离槽和、将沉淀分离槽沉淀的污泥移送到上述堆肥化装置的移送机构。
另外,在上述的固液分离装置中,除了流入垃圾处理器使用时的排水外,还流入不使用垃圾处理器时的排水。
另外,具有变更运转模式的控制机构,其特征是对应于将污泥从上述沉淀分离槽移送到堆肥化装置的时机,预先可以设定对上述堆肥化装置的运转控制。
另外,其特征是在上述排水处理槽的排出口侧,与用上部连通的隔板隔开的沉淀分离槽一体地形成。
按照上述本申请发明,通过包括将含有垃圾处理器粉碎了的生垃圾粉碎物的排水分离成固体成份和液体成份的固液分离装置、处理在固液分离装置分离了的固体成份的堆肥化处理装置、处理在固液分离装置分离了的液体成份的排水处理槽、沉淀分离来自排水处理槽的处理水中的污泥成份的沉淀分离槽和将在沉淀分离槽沉淀的污泥移送到堆肥化装置的移送机构,可将在不用流量调节槽的沉淀分离槽分离的剩余污泥直接移送到堆肥化装置中,可小型化、低成本化,且确实地回收剩余污泥,防止处理水质的恶化。
另外,在上述固液分离装置中,除了垃圾处理器使用时的排水,也流入垃圾处理器使用时以外的厨房排水,由于厨房排水也可以在排水处理槽净化后排水,所以可进一步降低向下水等的排水的污浊量。
另外,配合从上述沉淀分离槽向堆肥化装置移送污泥时机,还具有将堆肥化装置的运转控制变成预先设定的运转模式的控制结构,由于可根据有无流入污泥,用最适宜的运转模式控制堆肥化装置,所以可防止处理能力的降低。
另外,通过在上述排水处理槽的排出口侧,与用上部连通的隔板隔开的沉淀分离槽一体形成,可不用单独地设置沉淀分离槽而提高处理水质,进而可小型化、低成本化。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
图1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垃圾处理器排水处理装置的方框构成图。
图2是上述排水处理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3是表示上述排水处理装置的堆肥化装置的本申请发明的控制例流程图。
图4是表示将设置在屋内的垃圾处理器等的控制基板和设置在屋外的排水处理装置等的控制基板间的信号交流,不直接连接信号线而使用无线信号在远距离操作的构成例的图。
图5是表示作为信号传递机构将上述无线电信号变成光信号的构成例的图。
图6同样是表示将信号传递机构变成电力线输送方式的构成例的图。
图7是上述各构成例的各控制基板的信号传递电路的方框构成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是涉及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垃圾处理器排水装置的方框构成图。
来自安装在厨房和烧饭等的水池上的垃圾处理器1的含有生垃圾粉碎物的排水及通常厨房的排水,通过连接在垃圾处理器1上的配管2都流入到固液分离装置3。即,此排水处理装置上不具有流路切换装置和流量调节槽,力图使其结构简单化。
在固液分离装置3,当含有垃圾处理器使用时的生垃圾粉碎物的排水流入时,则分离固体成份和液体成份,固体成份投入到堆肥化装置4,液体成份投入到排水处理槽5。另外在流入不使用垃圾处理器时的厨房排水时,由于是液体成份,其直接进入排水处理槽5。
堆肥化装置4中,从固液分离装置3投入的固体成份及后述的从沉淀分离槽6返送的污泥与预先储存的微生物载体搅拌混合,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处理进行堆肥化,可作为有机肥料再利用。
投入到排水处理槽5的液体成份(含有厨房排水)通过曝气处理得到净化。在排水处理槽5被净化了的处理水自然地流入到沉淀分离槽6,沉淀分离含有在处理水中的残留污泥,上清液通过自然流下排出到下水。在沉淀分离槽6分离的污泥通过空气升降移送泵定期地定量的返送到堆肥化装置4中,与上述固体成份一同地用微生物分解处理,进行堆肥化。
图2是上述排水处理装置的概要图,与图1对应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此外,本实施方案中,是将固液分离装置3、堆肥化装置4、排水处理槽5及沉淀分离槽6都装在外包装容器中,构成排水处理装置10。
在固液分离装置3中,通过配管2流入含有来自垃圾处理器1的生垃圾粉碎物的排水及流入通常的厨房排水,固体成份投入到堆肥化装置4、液体成份(包括厨房排水)投入到排水处理槽5。
排水处理槽5中,设置有微生物生存的载体和曝气用的散气管(图中均未示出)等,主要是在使用垃圾处理器时,将含有在固液分离装置3分离了的液体成份中的有机物,通过曝气,用活性化了的微生物分解处理,而进行净化。
本实施方案中,在此排水处理槽5的排出侧,与用上部形成连通孔5a的隔板5b隔开的沉淀分离槽6形成一体,在这里,通过沉淀分离污泥成份,不用另外安装沉淀分离槽就可以将处理水质得到提高的处理水从排水口6a排出到下水。另外,此沉淀分离槽6中插入了空气升液移送泵6b,其是用来将滞留在槽底部的污泥移送到堆肥化装置4用的。
在堆肥化装置4中具有将用固液分离装置3分离投入的固体成份及从上述沉淀分离槽6返送的污泥与预先收纳的微生物载体搅拌混合的搅拌装置4a和未图示的、为了将堆肥化装置4内的温度或湿度维持在适宜微生物的活性化的范围的加热器和送风扇等,边将投入的固体或污泥与微生物载体进行间断的搅拌混合边通过微生物进行分解处理,进行堆肥化。
接着,参照图3所示的流程图对于上述堆肥化装置4的本申请发明的控制进行说明。另外,用此流程表示的处理是通过构成控制整个装置的控制装置(未图示出)的微机,配合从沉淀分离槽6将污泥移送(返送)到堆肥化装置4的时机而进行的。
若从沉淀分离槽6向堆肥化装置4开始返送污泥时,则将堆肥化装置4的运转模式变成预先规定的污泥返送运转模式(处理101)。
在此污泥返送运转模式中,加热器的通电量升高到规定量(处理102)、送风扇的风量也升高到规定量(处理103),进而也变更搅拌装置4a的控制(处理104)。搅拌装置4a的控制变更,是将一定周期进行的搅拌次数增加到规定的次数或不改变搅拌次数而缩短周期来进行的。
然后,在变更上述污泥返送运转模式后,检查是否经过一定时间(判断105的NO环路)、若经过一定时间后将堆肥化装置4变更成通常的运转模式(判断105的YES→处理106)。
通过如上述的控制,可促进由于投入污泥一时增加的水份气化,迅速地回到适宜的含水率,防止处理能力降低。
另外,上述实施方案表示了使用具有此垃圾处理器排水处理装置专用的处理容量的堆肥化装置4的情况,但作为堆肥化装置4,可使用直接投入垃圾的一般家庭用垃圾处理机。此时,一般家庭用垃圾处理机,其标准,具有每天处理约1.5kg垃圾的能力。可是,1.5kg垃圾在通过垃圾处理器1及固液分离装置3投入堆肥化装置4时,由于减少到比1.5kg少,而投入比处理容量少的投入量时,堆肥化装置4内成为干燥状态,处理能力降低。因此,充分地利用在污泥返送时通过气体移送机与污泥一起返送的水份,可防止上述干燥化,不用变更上述控制可防止处理能力的降低。另外,只要在堆肥化装置4中备有含水率传感器,就可对应上述任何情况。
另外,通过将上述实施方案的排水处理槽5内用上部连通的隔板隔成2段,就可具有对于厨房排水的缓冲效果,提高处理能力。
可是,由于上述的排水处理装置10设置在屋外,有必要在厨房设置为了操作垃圾处理器1和排水处理装置10的状态显示等的信号,但是以往由于使用专用的信号线进行,需要在墙和地面等为了通过信号线而开孔。如上述实施方案,在用配管2直接将垃圾处理器1和排水处理装置10连接时,可利用为了通过配管2的孔通过信号线,但在垃圾处理器1和排水处理装置10间通过埋设在地中的中继泵槽时,由于在墙上不要设置配管用的孔,只需要为了信号线在墙上开孔而使成本提高。
图4~图7表示作为上述的对策,将设置在屋内的垃圾处理器等的控制基板和设置在屋外的排水处理装置等的控制基板的信号交流,不用直接连接信号线而在远距离操作的各种构成例的图,与上述实施方案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相当部分。
图4是在信号的交流上使用波谱扩散通信方式等的无线信号的。
即,在屋内具有安装在水槽11的池12上的垃圾处理器1和设置在池12附近、设置控制操作显示部13的控制基板100a,上述操作显示部具有垃圾处理器1的启动钮13a和显示部等。
在上述控制基板100a上,设置如后述的微型计算机(以下称微机)和传送电路、电源电路等,通过与传送电路连接的天线101以无线进行信号交流的。
来自垃圾处理器1的配管2a与埋设在屋外、内藏中继泵21的中继泵槽22连接,来自中继泵21的配管2b与排水处理装置10的固液分离装置3连接。另外,对于本实施方案,用连通管23连接中继泵槽22的侧壁上部和下水30间,若在任何异常情况下中继泵槽22的水位达到水位的上限水位以上,则流入的排水通过连通管23流向下水30。
另一方面,在设置在屋外的排水处理装置10中,收纳了上述的固液分离装置3和堆肥化装置4和排水装置槽5,同时设置为了控制这些各部分的控制基板100b。
在此控制基板100b上也如后述地设置微机和传送电路、电源电路等,通过与传送电路连接的天线101,与上述处理器1侧的控制基板100a以无线电进行信号交流的。
在以上的构成中,在屋内的操作显示部13上显示通过上述的无线信号的交流,可显示屋外的排水处理装置10的状态是否是“可使用垃圾处理器”的指示。使用者看到此显示后,通过将垃圾处理器1的按钮13a置于ON,可将此信息送到排水处理装置10侧。在排水处理装置10侧,通过天线101在控制基板100b上接受它,例如进行接受驱动固液分离装置3的垃圾处理器排水的准备,将可接受的信息通知屋内的控制基板100a。由此,驱动垃圾处理器1,通过配管2a将含有垃圾粉碎物的排水排出到中继泵槽22中。在中继泵槽22中,若流入含有垃圾粉碎物的排水,则将图未表示的浮子开关置于ON,中继泵21被驱动,通过配管2b将含有垃圾粉碎物的排水排入到排水处理装置10的固液分离装置3中。排水处理装置10侧的操作与上述实施方案相同。
如上所述,将设置在屋内的垃圾处理器1等的控制基板100a和设置在屋外的排水处理装置10等的控制基板100b的信号交流不直接连接信号线而在远距离操作,可不需要配线,使设置简单。
另外,万一在排水处理装置10和上述信号传递系统中发生故障时,在厨房11的操作显示部13显示出不能使用垃圾处理器的信号,不能接受启动按钮13a的输出,禁止使用垃圾处理器1的同时,用连通管23连接中继泵槽22的侧壁上部和下水30,即使使用厨房,厨房排水也能直接流入下水30,所以不会发生不能使用厨房的问题。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对于使用通过波谱扩散通信方式等的无线信号的场合进行详细叙述,但不受这些方式的限制,也可使用AM、FM、PCM、ASK等的变频方式的无线电信号。
图5由于将上述无线信号置换成红外线等的光信号,所以通过在与屋内的控制基板100a和屋外的排水处理装置10的控制基板100b连接的各光元件102、102间的信号交流,可得到与上述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红外线等的光信号,由于不能像波谱扩散通信方式等的无线电信号那样透过墙壁,所以如图5所示地必须设置将屋内侧的光元件102可到达屋外的排水处理装置10侧的光元件102的透过窗14。
图6是将信号传递方式变成电力线输送方式,在供给各控制基板100a、100b电力的电力线103上的载波上载持信号,通过连接各个插座103a间的电力线进行信号的交流,可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图7是上述各控制基板100a、100b的信号传递电路的方框构成图,用传送电路105将从微机104输出的信号变成传送信号,供给天线101、光元件102和电力线103的构成,在这些的各部分上是从将商用交流100V等变成直流5V等的电源电路106供给电力的。
权利要求
1.排水处理装置,其特征是具有将含有垃圾处理器粉碎了的生垃圾粉碎物的排水分离成固体成份和液体成份的固液分离装置和、对上述固液分离装置分离了的固体成份进行处理的堆肥化处理装置和、对上述固液分离装置分离了的液体成份进行处理的排水处理槽和、沉淀分离来自上述排水处理槽的处理水中的污泥成份的沉淀分离槽和、将沉淀分离槽沉淀的污泥移送到上述堆肥化装置的移送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处理装置,其特征是在上述的固液分离装置中,除了流入垃圾处理器使用时的排水外,还流入不使用垃圾处理器时的排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水处理装置,其特征是,具有对应于将污泥从上述沉淀分离槽移送到堆肥化装置的时机,预先可以设定对上述堆肥化装置的运转控制变更成运转模式的控制机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水处理装置,其特征是在上述排水处理槽的排出口侧,与上部有连通的隔板隔开的沉淀分离槽一体地形成。
全文摘要
排水处理装置,用简单的结构就可将在沉淀分离槽分离的剩余污泥确实地回收,可以防止处理水质的恶化。其特征是具有将含有垃圾处理器粉碎了的生垃圾粉碎物的排水分离成固体成份和液体成份的固液分离装置和、对上述固液分离装置分离了的固体成份进行处理的堆肥化处理装置和、对上述固液分离装置分离了的液体成份进行处理的排水处理槽和、沉淀分离来自上述排水处理槽的处理水中的污泥成份的沉淀分离槽和、将沉淀分离槽沉淀的污泥移送到上述堆肥化装置的移送机构。
文档编号C05F9/04GK1332043SQ01120140
公开日2002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11日
发明者藤本惠一, 田村敏裕, 谷本好广, 赤松功三, 龟井正则, 米田勋, 高见博之, 会田谦次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