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混凝投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29450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强化混凝投药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针对水源水质处理中水旋澄清池的投药而设计的强化混凝投药器。
背景技术
在我国,有些地区给水厂所用水源水水质复杂、浊度较高,投药不合适时,经常会影响出水水质,引起许多市民的投诉。
当水旋澄清池进水浊度变化较大时,现有技术的解决方式是增加投药量。有些强化措施,由于投药点选择不合适,投药配合不当,效果不明显,制水成本大大提高,且处理水中还因混凝剂的大量投加,而增加了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高浊度或微污染的水源水除浊或提高有机物去除效率的强化混凝投药器,它能够强化混凝效果、减少混凝剂的投加量、提高水旋澄清池的出水质量、降低制水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强化混凝投药器由投药器壳体、进水电磁阀、出水电磁阀、前投药管、后投药管和排泥管组成,前投药管设置在进水电磁阀的出水口处,由投药嘴、喷嘴及其前方设置的挡板组成前投药区,混凝剂从前投药区投入迅速混合,可在10秒内完成;中间混合区上方设一挡板;后投药管设置在出水电磁阀的进水口处,由投药嘴、喷嘴及其后方的挡板组成后投药区,第二种混凝剂从后投药区投入迅速混合,随后进入水旋澄清池,投药器壳体的底部与排泥管相通。
上述与投药器壳体底部相通的排泥管可设置在投药区挡板的前后、淤泥易堆积处,便于清洗维护。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强化混凝投药器,是为水旋澄清池的投药系统设计的,它采用一个投药器不同点投药,以强化混凝效果,提高效率,减少混凝剂的投加量,使出水浊度满足饮用水的要求,使水中有机物浓度大大降低,有效提高水旋澄清池的出水质量。当高浊度水进入强化混凝投药器后,在投药器进水处混凝剂A随进水在投药器中混合,在出水处投加混凝剂B,浊度水在混凝剂A和混凝剂B的强化作用下,通过反应沉淀也可以大大提高浊度的去除效率,同时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也可以提高20%左右。通过增设强化混凝投药器,可大大减少混凝剂的投加量(在相同出水效果时,可减少50%的混凝剂投加量),减少制水成本,同时还可提高出水水质(出水浊度降低,出水中有机物含量比未用投药器前减少20%)。


图1为强化混凝投药器的外观图图2为强化混凝投药器的结构图图中1-投药器壳体;2-进水电磁阀;3-出水电磁阀;4-前投药管;5-后投药管;6-前排泥管;7-后排泥管;8-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2,该强化混凝投药器壳体1用碳钢或不锈钢制作,总装置由投药器壳体1、进水电磁阀2、出水电磁阀3、前投药管4、后投药管5、前排泥管6和后排泥管7组成。前投药管4设置在进水电磁阀2的出水口处,由投药嘴、喷嘴及其后方设置的挡板8组成前投药区,混凝剂从前投药区投入迅速混合,可在10秒内完成;中间混合区上方设一挡板8;后投药管5设置在出水电磁阀3的进水口处,由投药嘴、喷嘴及其前方的挡板8组成后投药区,可迅速将第二种混凝剂从后投药区投入迅速混合,随后进入水旋澄清池。投药器壳体1的底部与前排泥管6、后排泥管7相通,设置在各投药区挡板的前后、淤泥易堆积处,强化混凝投药器运行一定的时间后,可打开排泥阀6、7进行清洗维护。
强化混凝投药器由进出水电磁阀2、3自动控制进出水调节流量。
权利要求1.一种强化混凝投药器,其特征在于它由投药器壳体(1)、进水电磁阀(2)、出水电磁阀(3)、前投药管(4)、后投药管(5)和排泥管(6、7)组成,前投药管(4)设置在进水电磁阀(2)的出水口处,由投药嘴、喷嘴及其后方设置的挡板(8)组成前投药区;中间混合区上方设一挡板(8);后投药管(5)设置在出水电磁阀(3)的进水口处,由投药嘴、喷嘴及其前方的挡板(8)组成后投药区;投药器壳体(1)的底部与排泥管(6、7)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上述强化混凝投药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与投药器壳体(1)底部相通的排泥管(6、7)可设置在投药区挡板(8)的前后淤泥易堆积处。
专利摘要一种强化混凝投药器,由壳体、进出水电磁阀、前后投药管和排泥管组成,前投药管设置在进水处,由投药嘴、喷嘴及其后方设置的挡板组成前投药区,混凝剂从前投药区投入迅速混合,可在10秒内完成;中间混合区上方设一挡板;后投药管设置在出水处,由投药嘴、喷嘴及其前方的挡板组成后投药区,将第二种混凝剂迅速投入,随后进入水旋澄清池,壳体底部与排泥管相通。该投药器是为水旋澄清池的投药系统设计的,它采用一个投药器不同点投药,以强化混凝效果,提高效率,减少混凝剂的投加量,使水中有机物浓度大大降低,有效提高水旋澄清池的出水质量。在相同出水效果时,可减少50%的混凝剂投加量,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也可以提高20%左右,出水中有机物含量比未用投药器前减少20%,使出水浊度满足饮用水的要求。
文档编号C02F1/52GK2709430SQ20042007776
公开日2005年7月13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13日
发明者李德生, 于连群, 张金萍 申请人:兰州交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