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式生物膜折叠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69957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悬浮式生物膜折叠网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富营养水体的处理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够去除富营养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有效抑制藻类生长的悬浮式生物膜折叠网。
背景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水体,并在其中不断的积累,造成湖泊的富营养化现象,成为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目前常用的治理富营养化的手段有物理工程性措施、化学方法和生物生态性措施。其中物理工程性措施,成本高且容易造成氮磷的二次释放。化学方法受时效、大水域、水体流动性的局限且易造成二次污染。生物生态性措施如构建人工湿地等,需要运行和维护,且植物体的自然凋落腐烂分解也会造成二次污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经济节能、处理效果好的悬浮式生物膜折叠网。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悬浮式生物膜折叠网,包括有框架、浮筒、竹管、遮阳网和陶管,框架包括有平行设置的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上部框架前后两边上设有多节由铝杆串联起来的竹管,左右两边上设有浮筒,在中间位置设有一根横向铝杆;下部框架前后两边上设有若干节陶管,左右两侧边上固定有遮阳网的两个端边,在中间位置设有一根横向铝杆;其中竹管和陶管交错设置,遮阳网依次绕过交错的竹管和陶管,将各折面隔开。
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形遮阳网表面积大,能够遮挡阳光,抑制藻类光合作用,进而使其死亡;遮阳网多孔,易于微生物附着生长,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由上到下形成厌氧、兼氧和好氧三个反应区,具有硝化和反硝化的作用,使本装置具有脱氮除磷的功能;同时微生物得到大量的繁殖,形成微生态系统,通过对氮磷的大量吸收而抑制藻类的生长,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其上生长的大量微生物能有效拦截、吸附、降解污染物质,可以提高高浓度水体透明度,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直接投放于受污染水域进行原位处理。处理完毕可回收再次使用。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处理效果好、可重复利用等优点。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1.框架,2.竹管,3.浮筒,4.遮阳网,5.陶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结构如附图所示,框架1包括有平行设置的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上部框架前后两边上设有三节由铝杆串接在一起竹管2,左右两边上设有浮筒3,在中间位置设有一根横向铝杆7;下部框架前后两边上设有四节陶管5,左右两侧边上固定有遮阳网4的两个端边,在中间位置设有一根横向铝杆7;其中竹管2和陶管5交错设置,遮阳网4依次绕过交错的竹管2和陶管5,将各折面隔开。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直接投放于受污染水域进行原位处理。处理完毕可回收再次使用。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处理效果好、可重复利用等优点。
权利要求1.一种悬浮式生物膜折叠网,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框架、浮筒、竹管、遮阳网和陶管,框架包括有平行设置的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上部框架前后两边上设有多节由铝杆串联起来的竹管,左右两边上设有浮筒,在中间位置设有一根横向铝杆;下部框架前后两边上设有若干节陶管,左右两侧边上固定有遮阳网的两个端边,在中间位置设有一根横向铝杆;其中竹管和陶管交错设置,遮阳网依次绕过交错的竹管和陶管,将各折面隔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悬浮式生物膜折叠网,包括有框架、浮筒、竹管、遮阳网和陶管。包括有框架、浮筒、竹管、遮阳网和陶管,框架包括有平行设置的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上部框架前后两边上设有多节由铝杆串联起来的竹管,左右两边上设有浮筒,在中间位置设有一根横向铝杆;下部框架前后两边上设有若干节陶管,左右两侧边上固定有遮阳网的两个端边,在中间位置设有一根横向铝杆;其中竹管和陶管交错设置,遮阳网依次绕过交错的竹管和陶管,将各折面隔开。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直接投放于受污染水域进行原位处理,处理完毕可回收再次使用。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处理效果好、可重复利用等优点。
文档编号C02F3/30GK2931462SQ20062008707
公开日2007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25日
发明者张成禄, 胡伟伟, 袁蕾, 李燕, 于学静 申请人:山东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