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低耗去除地下水中微量汽油成分btex的方法

文档序号:4836640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效低耗去除地下水中微量汽油成分btex的方法
高效低耗去除地下水中微量汽油成分BTEX的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高效低耗去除地 下水中微量汽油成分BTEX的方法。
背景技术
石油的基本成分是烃、芳香烃等碳氢化合物。其中被公认为有毒 致癌的物质主要是BTEX (benzene,苯;toluene,甲苯;ethylbenzene,乙苯; xylene,二甲苯)。随着汽油等石油制品的广泛使用和石油开采过程中 井下作业和油气集输,油箱、其它运输工具及地下储油罐的泄漏,都 使得BTEX已成为最常见的地下水污染物质。为此美国环保署将 BTEX列为了优先控制污染物。国内的地下水受石油烃污染严重的地 区,石油烃有机物污染物的总的浓度高达20 30 mg/L,其中BTEX 的浓度也在10 20mg/L,可见污染程度非常严重。国外的调査报告 显示,受到BTEX污染的地下水,在污染受到控制后, 一般要几十年 都难以在自然状态下修复。
一般的受BTEX污染地下水在进行异位修复中,抽出至地面后可 以通过空气吹脱、活性污泥生物降解等工艺进行处理。空气吹脱虽然 可以有效地将BTEX从液相中去除,但是产生了含BTEX的废气, 需要添加进一步的空气处理装置,而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而活性污 泥池的占地面积一般较大,也需要曝气充氧等工艺操作,增加了工艺
运行费用。这就需要探寻一种占地面积更小,运行费用更低的高效低 耗处理技术。
活性炭吸附处理工艺是处理受污染地下水的有效工艺,然而单纯 的活性炭工艺在活性炭吸附饱和后需要进行再生。相比之下,在活性
炭颗粒上接种微生物形成的生物活性炭(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BAC)技术,对低浓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活性炭不仅对有机物有吸附作用,而且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载体,使 吸附的有机物质得以生物降解,同时不断地空出一些吸附表面以供继 续进行吸附过程。这种生物再生现象延长了活性炭炭床的使用寿命, 减少了处理运行费用。水中一些较难降解的有机物因吸附而在活性炭 表面富集,延长了有机物与微生物的接触时间,为微生物的驯化提供 了有利条件,因而使得难降解物质得以去除。此外BAC还有可以富 集水中的溶解氧和营养物质,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而且让微生物 固定在反应器中繁殖,也使其不易流失,从而达到更为高效的处理效 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低耗去除 地下水中微量汽油成分BTEX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高效低耗去除地下水中微量汽油成分BTEX的方法,包含步 骤为,
(1)采用工厂或市政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单元的污泥上清液,
通过进样泵从下而上通过活性炭床层,设定空床停留时间(EBCT) 为5min 30min优选为10 min,在从活性炭柱上端流出后重新流入 污泥上清液储罐,如此循环接种l 3h后,优选为2h(图2);
(2) 将进水切换为BTEX污染水体对接种在活性炭上的细菌进 行驯化繁殖,形成生物膜(图3);与循环接种相同,进水由进样泵 以上流式的方式通入活性炭柱,在进水罐中以去氯自来水配制25 L BTEX进水溶液,进水罐一端装有空气袋,以便在溶液减少过程中保 持进水罐内气压稳定,利于密封;在每次出水检测时,同时测定进水 的实际BTEX浓度,以便取得准确的进水负荷数据,设定EBCT为 l曙10min,优选为3min;
(3) 经过2周以上时间的运行,生物膜在BTEX活性炭柱内自 然驯化成熟,将其中的微生物取出作为之后BTEX生物活性炭菌群的 种源;略微疏通生物活性炭床层, 一部分床中的微生物会随水流上升 到床层上方,用移液枪移取少量微生物浓菌液,经稀释后作为菌源按 之前的循环接种方法给新的炭柱接种,得到处理后的水源,可安全排 放;
所述的BTEX是指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 所述的菌种为工厂或生活污泥上清液中所含菌群。 本发明高效低耗去除地下水中微量汽油成分BTEX的方法的积 极效果是
(1) 该方法具备高的容积负荷(40 50kg/m3/d),所以可以大 大减少建设场地和费用;
(2) 该方法对于溶解氧的消耗量远小于理论消耗量,可以减少
曝气等工艺操作,降低实际工艺的操作费用;
(3) 该方法体现出的长期显著的污染物去除能力,证明其炭柱 内的活性炭不需要进行的定期更换再生,从而节省了处理费用;
(4) 该方法具有流程简便,工艺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管理。


图1生物活性炭系统中的相互作用简化模型示意图2活性炭接种微生物工艺流程图3生物活性炭实验装置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提供本发明高效低耗去除地下水中微量汽油成分BTEX的 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 2和3,取原煤破碎炭(20 40目)为活性炭载体, 使用在前期甲苯生物活性炭柱内驯化的菌种,设定EBCT为10 min 接种2 h。之后设定EBCT为1.2 min,以30 50 mg/L为进水浓度, 进行四种苯系物(苯,甲苯,乙苯和邻二甲苯)的生物活性炭工艺, 经2周的处理表明,只有苯的出水浓度上升(至10 mg/L, C/Q为 0.29),然后略有下降,保持在5 10 mg/L (C/C。为0.20左右)的 水平,其余的苯系物出水均一直保持小于5 mg/L的水平。四套苯系 物BAC的容积负荷高达38.4 50.4kg/mVd,经检测,炭柱进出水的
溶解氧差值保持在2.0 3.5 mg/L,大大低于去除DOC值的理论需氧
实施例2
取原煤破碎炭(20 40目)为活性炭载体,使用在前期甲苯生 物活性炭柱内驯化的菌种,设定EBCT为10min接种2h。设定EBCT 为3.2min,以10mg/L为进水浓度,进行四种苯系物(苯,甲苯,乙 苯和邻二甲苯)的生物活性炭工艺,经40天的处理,除苯之外,其 余BTEX的BAC出水中均未检出苯系物。在最初的吸附作用阶段之 后,吸附和可生化性均较差的苯的出水浓度逐渐上升(至4mg/L), 之后又缓慢下降到检测限以下(<0.5mg/L)。说明BAC可以长期有 效地去除水中的BTEX。
实施例3
取原煤破碎炭(20 40目)和等体积的石英砂为载体,其中原 煤炭使用苯进行了预负载,使用在前期苯生物活性炭柱内驯化的菌 种,设定EBCT为10min接种2h。设定EBCT为l.lmin,进水浓度 为20 40mg/L,进行苯的生物活性炭工艺。经三周的运行表明,苯 生物活性炭出水C/Co保持在0.15 0.25左右,持续低于石英砂出水 1 2mg/L,说明活性炭能够为微生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得到更 为理想的处理效果。
实施例4
取原煤破碎炭和椰壳炭(20 40目)为活性炭载体,使用在前 期甲苯生物活性炭柱内驯化的菌种,设定EBCT为10min接种2h。 设定EBCT为3.5min,进水浓度为10mg/L,进行甲苯的生物活性炭 工艺。经三周的运行表明,两种炭形成的生物活性炭出水甲苯浓度均 持续在检测限以下(<0.5mg/L)。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活性炭的炭型 对于BTEX生物活性炭的性能没有明显的影响。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 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 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高效低耗去除地下水中微量汽油成分BTEX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步骤为,(1)采用工厂或市政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单元的污泥上清液,通过进样泵从下而上通过活性炭床层,设定空床停留时间为5~30min,在从活性炭柱上端流出后重新流入污泥上清液储罐,如此循环接种1~3h后;(2)将进水切换为含BTEX的污染水体对接种在活性炭上的细菌进行驯化繁殖,形成生物膜;与循环接种相同,进水由进样泵以上流式的方式通入活性炭柱,在进水罐中以去氯自来水配制25L BTEX进水溶液,进水罐一端装有空气袋;在每次出水检测时,同时测定进水的实际BTEX浓度,以便取得准确的进水负荷数据,设定EBCT为1~10min;(3)经过2周以上时间的运行,生物膜在BTEX活性炭柱内自然驯化成熟,将其中的微生物取出作为之后BTEX生物活性炭菌群的种源略微疏通生物活性炭床层,一部分床中的微生物会随水流上升到床层上方,用移液枪移取少量微生物浓菌液,经稀释后作为菌源按之前的循环接种方法给新的炭柱接种,得到处理后的水源;所述的EBCT是空床停留时间;所述的BTEX是指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所述的菌种为工厂或生活污泥上清液中所含菌群。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低耗去除地下水中微量汽油成分 BTEX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步骤(2)中,设定EBCT优 选为3 mi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低耗去除地下水中微量汽油成分BTEX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步骤(1)中,在从活性炭柱 上端流出后重新流入污泥上清液储罐,如此循环接种时间优选为2h。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高效低耗去除地下水中微量汽油成分BTEX的方法,将污泥上清液,通过进样泵从下而上通过活性炭床层,在从活性炭柱上端流出后重新流入污泥上清液储罐,如此循环接种;将进水切换为BTEX污染水源后对接种在活性炭上的细菌进行驯化繁殖,形成生物膜;进水由进样泵以上流式的方式通入活性炭柱,运行后,生物膜在BTEX活性炭柱内自然驯化成熟;对于生物活性炭床层略微疏通后,一部分床中的微生物会随水流上升到床层上方,用移液枪移取少量微生物浓菌液,经稀释后作为菌源按之前的循环接种方法给新的炭柱接种,从而得到新的BTEX生物活性炭工艺。本发明的优点具备高的容积负荷;对于溶解氧的需求量少,流程简便,工艺设备简单,易于操作、管理。
文档编号C02F1/58GK101386436SQ20081020137
公开日2009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1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17日
发明者应维琪, 巍 张, 影 李, 李冰璟, 娟 胡, 黄流雅 申请人:华东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