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突发性污染河流应急处理的铁丝网吸附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40857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应用于突发性污染河流应急处理的铁丝网吸附笼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染河流应急处理的物理吸附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
于突发性污染河流应急处理的铁丝网吸附笼。
背景技术
近几年,我国突发性河流污染事件呈现出高发期的态势。由于突发性河流污染事 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在瞬时或短时间内会有大量的污染物 质排入河流,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同时会危及河流沿途两岸居民渔业养 殖、农业灌溉及生活饮用水的安全。因此,目前突发性河流污染事故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和 生命安全的重大环境问题。 目前国内处置突发性污染河流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法和物理法。化学法在点源污染 治理中是比较成熟的技术路线,已经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但是在突发性污染河流治理 中采用化学法,需要在河道中投加化学药剂,其中投加的化学药剂一方面可能产生二次污 染,另一方面会对河流生态环境产生短期或长期的影响。特别是化学絮凝法存在后期河道 底泥处置和受施工条件限制等因素,在突发性污染河流应急治理中有较大困难。然而,物理 吸附法是一种处理效率高、成本低、无底泥污染、操作简单且不会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二次 污染与破坏的方法,能较好的解决化学法所存在的问题。 但是,为了使物理吸附技术在突发性污染河流应急处理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应 用,开发出多种形式的物理吸附措施,对于提高运行效率、节省投资成本及降低运行费用具 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还缺少该方面的技术与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为了提高物理吸附技术在突发性污染河流应急处理中的运行效率,节省投资成本 及降低运行费用,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铁丝网吸附笼,能方便地应用到突发性污染河流应 急处理中。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铁丝网吸附笼由长方体框架、铁丝网及内部 装填的吸附剂颗粒组成;用角铁焊成长方体的框架,用铁丝绳把铁丝网固定在长方体框架 上形成铁丝笼,铁丝网的孔径为1. 0 1. 5mm。铁丝笼的顶盖用铰链进行活动连接,在铁丝 笼的上部边缘焊接有多个吊环。打开铁丝笼的顶盖放置吸附剂颗粒,吸附剂颗粒的粒径为 2 6mm。在突发性污染河流应急处理过程中,当铁丝网吸附笼中的吸附剂饱和后,将吸附 笼升至水面,打开盖子,进行吸附剂的更换。 所述吸附剂为活性炭颗粒球或三氧化二铝颗粒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处理效率高、成本低、无底泥污染、操作简单且不会对 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与破坏。

附图l是长方体的框架。附图1中1为角铁,2为铰链,3为吊环。 附图2是铁丝网。附图2中4为铁丝网。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 用角铁焊成1. 5X2X2. 51113长方体的框架,用铁丝绳把铁丝网固定在长方体的框 架上形成铁丝笼,铁丝网的孔径为1. 0 1. 5mm。铁丝笼的顶盖用铰链进行活动连接,在铁 丝笼的上部边缘焊接有多个吊环。打开铁丝笼的顶盖放置吸附剂颗粒,吸附剂颗粒的粒径 为2 6mm。将该铁丝网吸附应用于突发性砷污染河流应急处理中,对处理前后的河水进行 取样与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河水中砷浓度由处理前的0. 194mg/L降低到处理后的0. 082mg/ L。当铁丝网吸附笼中的吸附剂饱和后,将吸附笼升至水面,打开盖子,进行吸附剂的更换。 将更换吸附剂后的铁丝网吸附可重新应用于突发性砷污染河流应急处理中。
权利要求一种用于突发性污染河流应急处理的铁丝网吸附笼,其特征在于,该铁丝网吸附笼由长方体框架、固定在长方体框架上的铁丝网及内部装填的吸附剂颗粒组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铁丝网吸附笼,其特征在于,该铁丝网吸附笼的长方体框架由 角铁焊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铁丝网吸附笼,其特征在于,该铁丝网吸附笼是用铁丝绳把铁 丝网固定在长方体框架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铁丝网吸附笼,其特征在于,该铁丝网吸附笼所用铁丝网的孔 径为1. 0 1. 5mm。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铁丝网吸附笼,其特征在于,该铁丝网吸附笼的顶盖用铰链进 行活动连接,在铁丝网吸附笼的上部边缘焊接有多个吊环。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铁丝网吸附笼,其特征在于,该铁丝网吸附笼所用吸附剂为粒 径2 6mm的活性炭颗粒球或三氧化二铝颗粒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属于污染河流应急处理的物理吸附处理技术领域的铁丝网吸附笼。所述装置的制作技术方案是用角铁焊成长方体的框架,用铁丝绳把铁丝网固定在长方体的框架上形成铁丝笼。铁丝笼的顶盖用铰链进行活动连接,在铁丝笼的上部边缘焊接有多个吊环。打开铁丝笼的顶盖放置吸附剂颗粒。当铁丝网吸附笼中的吸附剂饱和后,将吸附笼升至水面,打开盖子,进行吸附剂的更换。本实用新型能方便地应用到突发性污染河流应急处理中,具有处理效率高、成本低、无底泥污染、操作简单且不会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与破坏等特点。
文档编号C02F1/28GK201545719SQ20092014618
公开日2010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7日
发明者丁文成, 丁爱中, 孟志国, 李剑, 王金生, 许新宜, 豆俊峰, 郑蕾 申请人:北京师范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