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

文档序号:4843884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脱氮除磷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主要采用生物活性污泥法,生物活性污泥法有很多种处理工艺,常有的工艺方法有,普通曝气法,A-B法,A/0工艺,A2/0脱氮除磷工艺,氧化沟工艺等。 A2/0工艺,作为在系统上最简单的同步脱氮除磷工艺,并以其效果稳定、适应性广等优点广 泛应用于国内外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污水处理厂中。但是该工艺将厌氧、缺氧和好氧三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交替运行和不同种类的微生 物菌群如聚磷菌、反硝化菌、硝化菌共存于同一污泥系统中,导致两大矛盾,一方面,硝化 菌,反硝化菌和聚磷菌的不同泥龄和碳源之争,同时回流污泥中携带的硝酸盐也抑制了厌 氧条件下磷的释放,结果这种相互制约作用,导致该工艺的脱氮除磷效率很难进一步提高, 最终导致脱氮和除磷对立的矛盾;另一方面,硝化细菌属于好氧菌,经过硝化液回流到缺氧 区,可使其活性受到抑制,反硝化细菌最适环境为缺氧环境,经过好氧区可影响反硝化细菌 的活性,摄磷菌在厌氧条件下释磷,好氧条件吸磷,却经过对除磷没有意义的缺氧区,影响 摄磷菌性能,三种细菌有各自最适的溶解氧,经过其他区域均会抑制细菌活性,影响脱氮除 磷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污水处理方法中存在的脱氮除磷相互矛盾,脱氮 除磷的效果差的问题,而提供了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一、待处 理污水进入初步沉淀池静置0. 5^1. 0小时,初步沉淀池出水的30% 70%流入厌氧区,初步 沉淀池其余的出水流入缺氧区;二、厌氧区和缺氧区的出水混合后流入好氧区,好氧区水力 停留时间为4. (Γ6. 0小时;三、好氧区的出水流入二沉池中静置2. (Γ3. 0小时,即可出水; 其中二沉池中的污泥除排出弃用的之外,其余的分别回流到厌氧区和好氧区,厌氧区的污 泥回流量为59Γ30%,好氧区的污泥回流量为30 50% ;好氧区的硝化液回流至缺氧区,硝化 液回流量为200% 400% ;步骤一中厌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为1. (Tl. 5小时,缺氧区水力停留 时间为1.5 2.0小时。本发明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中二沉池回流到厌氧区及好氧区的污泥可采用同一套回流装置,进入两个回流管路,共计两套回流系统,三套回流管路。本发明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中厌氧区和缺氧区采用水下 混合搅拌;缺氧区设置曝气头,好氧区设置曝气装置,且好氧区内设隔墙分级,相邻墙体对 向开孔。本发明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中缺氧区设置曝气头;好 氧区设置曝气装置,且好氧区内设隔墙分级,相邻墙体对向开孔,使之形成推流处理形式, 使混合液上下波动均勻混合,增加处理效果。本发明在缺氧区设置填料可固定反硝化细菌, 使反硝化细菌处于缺氧条件,不受溶解氧的影响,可增加反硝化细菌数量与硝化效果。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1、本发明方法中的摄磷菌只经过厌氧区和好氧区,不经过对除磷没有意义的缺氧区, 使摄磷菌充分释磷后吸磷,达到良好的除磷效果;
2、本发明方法增加了从二沉池污泥回流到好氧首端的回流系统,减小了硝化细菌在低 溶解氧环境下的停留时间,提高了好氧区的硝化效果;
3、本发明方法在缺氧区增设填料,可固定反硝化细菌,使反硝化细菌处于缺氧条件,不 受溶解氧的影响,可增加反硝化细菌数量与反硝化效果;
4、本发明方法将污水将一定比例分配到厌氧区和缺氧区,增大了污水在厌氧区和好氧 区的停留时间,若按常规工艺的停留时间设计,则可减小厌氧区和缺氧区的容积,节省建设 费用;
5、本发明方法将污水按一定比例分别到厌氧区和缺氧区,有效解决了常规工艺中碳源 矛盾,使厌氧段释磷过程及缺氧段反硝化过程中碳源充足,提高脱氮除磷效果;
6、本发明方法将污水按一定比例分别到厌氧区和缺氧区,有效解决了常规工艺中污泥 龄的矛盾,可通过配水比例控制适合脱氮和除磷的不同泥龄,提高脱氮除磷效果;
7、本发明方法好氧区内设隔墙分级,相邻墙体对向开孔,使之形成推流处理形式,使混 合液上下波动均勻混合,增加处理效果。本发明采用多点循环控制方式,即除好氧区按一定硝化液回流比例回流到缺氧 区,二沉池污泥除有一部分回流到厌氧区外,还有一部分回流到好氧区,本发明的方法避免 了脱氮除磷相互矛盾的问题,脱氮除磷处理效果好,本发明方法对污水中的氮的去除率达 到了 93. 14% 98. 24%,对磷的去除率达到了 90. 38% 98. 23%。说明书附图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
一中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
,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
间的 任意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
一本实施方式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通 过以下方法实现的一、待处理污水进入初步沉淀池静置0. 5^1. 0小时,初步沉淀池出水的 30% 70% (体积)流入厌氧区,初步沉淀池其余的出水流入缺氧区;二、厌氧区和缺氧区的出水混合后流入好氧区,好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为4. (Γ6. O小时;三、好氧区的出水流入二沉池中静置2. (Γ3. O小时,即可出水;其中二沉池中的污泥除排出弃用的之外,其余的分别回 流到厌氧区和好氧区,厌氧区的污泥回流量为59Γ30%,好氧区的污泥回流量为30 50% ;好 氧区的硝化液回流至缺氧区,硝化液回流量为200% 400%;步骤一中厌氧区水力停留时间 为1. (Tl. 5小时,缺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为1.5 2.0小时。本实施方式中步骤一中待处理的污水在初步沉淀池中去除大颗粒杂质。本实施方式中进水BOD污泥负荷为0. Γ0. 2kgB0D5/kgMLSS. d。本实施方式中的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如图所示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 同步脱氮除磷方法工艺包括厌氧区(1)、缺氧区(2)、好氧区(3)、二沉池(4)、从二沉池(4) 回流到厌氧区(1)的污泥回流管路(5)、从好氧区(3)回流到缺氧区(2)的硝化液回流管路 (6)、从二沉池(4)回流到好氧区(3)的好氧首端回流管路(7),污水进行初步沉淀,再按一 定比例将污水分配到厌氧区和缺氧区,厌氧区和缺氧区的出水混合液直接进入好氧区,经 好氧区处理的混合液进入二沉池,沉淀中排出上清液,污泥一部分回流到厌氧区,一部分回 流到好氧首端,剩余污泥排放,好氧区一部分混合液回流到缺氧区。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水处理时可采用厌氧区与缺氧区并联布置的方式,进水按一 定比例分别进入厌氧区和缺氧区,从厌氧区和缺氧区出水均直接进入好氧区。运行时除从 二沉池回流到厌氧区的污泥回流及从好氧区回流到缺氧区的硝化液回流外,还增设了从二 沉池回流到好氧区首端的污泥回流,且缺氧区增设填料,用于固定反硝化细菌。本实施方式 采用并联进水,在容积不变的条件下,可延长厌氧区和缺氧区的停留时间,而按常规工艺停 留时间设计,则可缩小厌氧区和缺氧区的容积;并且使脱氮和除磷的过程分开,硝化细菌只 经历好氧区,反硝化细菌只经历缺氧及好氧区,不经过没有脱氮意义的厌氧区,摄磷菌只经 历厌氧及好氧区,不经过没有除磷意义的缺氧区,使各种细菌在最适条件下充分发挥作用, 增加了脱氮除磷的效果;此外,由于增设了二沉池到好氧首端的污泥回流,保证硝化细菌的 好氧条件,使其不受溶解氧的影响,提高了硝化效果,在缺氧区增设填料,用于固定反硝化 细菌,增加反硝化细菌浓度,减少溶解氧的影响,提高了反硝化作用,使整体工艺增加脱氮 效果。本实施方式的方法对污水中的氮的去除率达到了 93. 149Γ98. 24%,对磷的去除率 达到了 90. 389Γ98. 23%,脱氮除磷效果好。
具体实施方式
二 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待处理污水 进入初步沉淀池静置0. 7 0. 9小时。其他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二 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待处理污水 进入初步沉淀池静置0. 8小时。其他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待处理污水 进入初步沉淀池静置0. 9小时。其他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待处理污水 进入初步沉淀池静置0. 7小时。其他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初 步沉淀池出水的40% 60% (体积)流入厌氧区。其他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四 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初步沉淀池出水的50% (体积)流入厌氧区。其他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四之一相 同。
具体实施方式
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初 步沉淀池出水的40% (体积)流入厌氧区。其他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四之一相 同。
具体实施方式
八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初 步沉淀池出水的60% (体积)流入厌氧区。其他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四之一相 同。
具体实施方式
九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八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好 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为5小时。其他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八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十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九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三中厌 氧区的污泥回流量为20%,好氧区的污泥回流量为40% ;好氧区的硝化液回流至缺氧区,硝 化液回流量为300%。其他步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九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十一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十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一中 厌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为1.2小时,缺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为1.8小时。其他步骤及参数与具 体实施方式一至十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十二 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十一之一不同的是多点循 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中二沉池回流到厌氧区及好氧区的污泥可采用 同一套回流装置,进入两个回流管路,共计两套回流系统,三套回流管路。其他步骤及参数 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十一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十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十二之一不同的是多点循 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中厌氧区和缺氧区采用水下混合搅拌;缺氧区设 置曝气头,好氧区设置曝气装置,且好氧区内设隔墙分级,相邻墙体对向开孔。其他步骤及 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十二之一相同。本实施方式中缺氧区设置曝气头,低曝气量形成弱曝气,有利于保持低溶解氧浓 度;好氧区设置曝气装置,且好氧区内设隔墙分级,相邻墙体对向开孔,使之形成推流处理 形式,使混合液上下波动均勻混合,增加处理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十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十三之一不同的是多点循 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中在缺氧区设置在缺氧区设置填料装置。其他步 骤及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至十三之一相同。本实施方式中在缺氧区设置填料可固定反硝化细菌,使反硝化细菌处于缺氧条 件,不受溶解氧的影响,可增加反硝化细菌数量与硝化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十五本实施方式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 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一、待处理污水进入初步沉淀池静置1小时,初步沉淀池出水的60% (体积)流入厌氧区,初步沉淀池其余的出水流入缺氧区;二、厌氧区和缺氧区的出水混合后 流入好氧区,好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为5小时;三、好氧区的出水流入二沉池中静置2. 5小时, 即可出水;其中二沉池中的污泥除排出弃用的之外,其余的分别回流到厌氧区和好氧区,厌 氧区的污泥回流量为20%,好氧区的污泥回流量为40% ;好氧区的硝化液回流至缺氧区,硝化液回流量为300% ;步骤一中厌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为1. 2小时,缺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为1. 8小时。本实施方式中步骤一中待处理的污水在初步沉淀池中去除大颗粒杂质。本实施方式中进水BOD污泥负荷为0. Γ0. 2kgB0D5/kgMLSS. d。本实施方式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中二沉池回流到厌 氧区及好氧区的污泥可采用同一套回流装置,进入两个回流管路,共计两套回流系统,三套 回流管路。本实施方式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中厌氧区和缺氧区 采用水下混合搅拌;缺氧区设置曝气头,好氧区设置曝气装置,且好氧区内设隔墙分级,相 邻墙体对向开孔。本实施方式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中缺氧区 设置曝气头,低曝气量形成弱曝气,有利于保持低溶解氧浓度;好氧区设置曝气装置,且好 氧区内设隔墙分级,相邻墙体对向开孔,使之形成推流处理形式,使混合液上下波动均勻混 合,增加处理效果。本实施方式中在缺氧区设置填料可固定反硝化细菌,使反硝化细菌处于 缺氧条件,不受溶解氧的影响,可增加反硝化细菌数量与硝化效果。对比实验待处理污水水质COD为245 300mg/L、NH3-N为4(T50mg/L、TP为 5 10mg/L,经本实施方式处理后的出水水质COD为15 30mg/L、NH3-N为0. 5 3. Omg/L、TP 为0. 18^0. 46mg/L,而运用传统的A2/0等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出水水质COD为 4(T60mg/L、NH3-N为1. 5 4. Omg/L,TP为0. 87 1. 86mg/L,与现有方法相比较,本实施方式的 水处理方法脱氮除磷效果好。
权利要求
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其特征在于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的方法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一、待处理污水进入初步沉淀池静置0.5~1.0小时,初步沉淀池出水的30%~70%流入厌氧区,初步沉淀池其余的出水流入缺氧区;二、厌氧区和缺氧区的出水混合后流入好氧区,好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为4.0~6.0小时;三、好氧区的出水流入二沉池中静置2.0~3.0小时,即可出水;其中二沉池中的污泥除排出弃用的之外,其余的分别回流到厌氧区和好氧区,厌氧区的污泥回流量为5%~30%,好氧区的污泥回流量为30~50%;好氧区的硝化液回流至缺氧区,硝化液回流量为200%~400%;步骤一中厌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为1.0~1.5小时,缺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为1.5~2.0小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其特征在 步骤一中待处理污水进入初步沉淀池静置0. 7^0. 9小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其特 征在步骤一中初步沉淀池出水的40% 60% (体积)流入厌氧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其特征在 步骤一中厌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为1.2小时,缺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为1.8小时。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4所述的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其 特征在步骤三中厌氧区的污泥回流量为20%,缺氧好氧区的污泥回流量为40% ;好氧区的硝 化液回流至缺氧区,硝化液回流量为30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其特征在 于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中二沉池回流到厌氧区及好氧区的污 泥可采用同一套回流装置,进入两个回流管路,共计两套回流系统,三套回流管路。
7.根据权利要求1、2、4或6所述的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 其特征在于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中厌氧区和缺氧区采用水下 混合搅拌;缺氧区设置曝气头,好氧区设置曝气装置,且好氧区内设隔墙分级,相邻墙体对 向开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其特征在 于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中在缺氧区设置填料装置。
全文摘要
多点循环控制厌氧/缺氧并联同步脱氮除磷方法,它涉及一种脱氮除磷的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污水处理方法中存在的脱氮除磷相互矛盾,脱氮除磷的效果差的问题。方法一、待处理污水进入初步沉淀池静置后出水分别进入厌氧区和缺氧区;二、厌氧区和缺氧区的出水混合后流入好氧区;三、好氧区的出水流入二沉池中静置即可出水;其中二沉池中的污泥除排出弃用的之外,其余的分别回流到厌氧区和好氧区,好氧区的硝化液回流至缺氧区。本发明的方法解决了脱氮除磷相互矛盾的问题,脱氮除磷的效果好。
文档编号C02F3/30GK101823818SQ201010180799
公开日2010年9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4日
发明者刘剑, 赫俊国, 韩宝平 申请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