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混凝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46443阅读:5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高效混凝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一种高效混凝沉淀池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主要适用于地表给水处理,作相应变化后也可用 于污水处理。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地表给水主要采用混凝沉淀方式进行处理,沉淀设备是水处理 工艺中泥水分离的重要环节,其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出水水质。传统的平流沉淀池优点是 构造简单易操作,工作比较安全可靠,因此要求的运行管理水平较低;缺点是占地面积 大,处理效率低,要想降低滤前水的浊度就要较大地增加沉淀池的长度。70年代以后, 我国各地水厂普遍使用了斜管沉淀池,沉淀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经过几十年应 用,其可靠性远不如平流池。这主要是斜管沉淀设备自身结构的不合理性造成的。传统 沉淀理论认为斜板、斜管沉淀池中水流处于层流状态。其实不然,实际上在斜管沉淀池 中水流是有脉动的,这是因为当斜管中大的矾花颗粒在沉淀中与水产生相对运动,会在 矾花颗粒后面产生小旋涡,这些旋涡的产生与运动造成了水流的脉动。这些脉动对于大 的矾花颗粒的沉淀没有什么影响,对于反应不完全小颗粒的沉淀起到顶托作用,故此也 就影响了出水水质。其次,随着土地资源稀缺也来越严重,节约用地也越来越受到政府 部门的重视,普通斜板沉淀池的沉淀效率渐渐不能满足需求。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集混合、反应、沉淀于一体的高效混凝 沉淀池。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按照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絮凝剂混合区、 加砂区、絮凝区、沉淀区,沉淀区的上部设有斜管或斜板;所述絮凝剂混合区、加砂 区、絮凝区均设置机械搅拌装置;絮凝剂混合区、加砂区、絮凝区呈折流型式。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絮凝剂混合区的原水入口处于其底部,所述絮凝剂的加药管出口靠近原水入口;所 述絮凝区的入水口处于其底部,所述絮凝区配设助凝剂加药管,所述助凝剂加药管的出 口靠近絮凝区的入水口处。
沉淀区配置泥砂分离装置,所述泥砂分离装置包括污泥回流泵、水力旋流器, 所述水力旋流器的进口与污泥回流泵用管道相连,水力旋流器用于将沙从污泥中分离出 来,其出沙口配置给所述加沙区。
对于小型沉淀池,沉淀区采用锥底式,污泥回流泵的进口与沉淀区的锥底通过 管道相连。
对于大型沉淀池,所述沉淀区配置刮泥机。
由于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在絮凝剂混合区、加砂区、絮凝区采用机 械搅拌方式,消除了由非满负荷运行时反应不充分而造成处理效果不达要求;系统引 入了细砂,增加了微絮体的比重,提高了沉淀效率,减小沉淀池的占地面积,工程投资低,运行可靠,可适用于大中型规模的自来水厂的新建和旧厂的挖潜改造。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本发明按照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絮凝剂混合区11、加砂区12、絮凝 区13、沉淀区D,沉淀区的上部设有斜管或斜板4;所述絮凝剂混合区11、加砂区12、 絮凝区13均设置机械搅拌装置;絮凝剂混合区11、加砂区12、絮凝区13呈折流型式。 附图标号1、2、3分别为在絮凝剂混合区11、加砂区12和絮凝区13中的机械搅拌装置。
未处理的水从絮凝剂混合区11底部的原水入口 A进入,絮凝剂通过管21加入 絮凝剂混合区11中,两者在原水入口 A处汇合,利用搅拌器1中速(约100转/分)搅 拌,使水中的胶体物质失稳,并与药剂充分混合,形成微絮体。
形成微絮体的水从絮凝剂混合区11顶部流入加沙区12,在加沙区12投加粒径为 80 150μιη细沙,投加的细沙通过搅拌器2快速完成混合,与微絮体充分结合,形成更 大更重的絮体,加砂区搅拌器2采用中速(约60转/分)搅拌。
在加砂区投加密度大的微固体物质(如细砂),它能与细小的悬浮物形成比重 较大的悬浮团,经絮凝区进一步密实、变大,絮体在沉淀区快速沉降,达到固液分离的 效果。
形成絮体的水进入絮凝区13底部,所述絮凝区配设助凝剂加药管23,所述助凝 剂加药管23的出口靠近絮凝区的入水口 C处,通过吸附、电性中和和颗粒之间的架桥作 用,絮体进一步变大、密实,絮凝区搅拌器3采用低速(约30转/分)搅拌。
絮凝后水进入沉淀区D,通过沉淀过渡区14进入沉淀池的斜管/斜板4底部, 然后向上流经斜管/斜板4,絮凝体在斜管/斜板4内沉淀并在重力的作用滑下,絮凝体 不断在沉淀区D底部堆积,形成污泥3,经泥水分离后的上清液收集至集水槽5中,从出 口 E流出。由于有非常好的混凝和絮凝,絮凝体很容易沉淀,这大大提高了沉淀效果, 沉淀池的上升流速可高达30 50m/h。
沉淀区配置泥砂分离装置,所述泥砂分离装置包括污泥回流泵6、水力旋流器 7,所述水力旋流器7的进口与污泥回流泵6用管道相连,水力旋流器7用于将沙从污泥 中分离出来,其出沙口 F配置给所述加沙区12。
本实施例以小型沉淀池为例,沉淀区采用锥底式,污泥回流,6的进口与沉淀区 的锥底通过管道相连,沉淀的泥砂混合污泥3汇集到锥底中心坑内,然后由污泥回流泵6 连续抽排,把污泥输送到水力旋流器7中,水力旋流器7把细砂从污泥中分离出来,回流 到加砂区中循环使用,约占回流量的10 20%,污泥从上层流中自出口 G溢出,流向污 泥处理系统,约占回流量的80 90%。污泥回流率一般为进水量的3% 6%,根据原水 中SS含量决定。
权利要求
1.一种高效混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它按照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絮凝剂混合区、加 砂区、絮凝区、沉淀区,沉淀区的上部设有斜管或斜板;所述絮凝剂混合区、加砂区、 絮凝区均设置机械搅拌装置;絮凝剂混合区、加砂区、絮凝区呈折流型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混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絮凝剂混合区的原水入口处于其 底部,所述絮凝剂的加药管出口靠近原水入口;所述絮凝区的入水口处于其底部,所述 絮凝区配设助凝剂加药管,所述助凝剂加药管的出口靠近絮凝区的入水口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混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沉淀区配置泥砂分离装置,所述 泥砂分离装置包括污泥回流泵、水力旋流器,所述水力旋流器的进口与污泥回流泵用管 道相连,水力旋流器用于将沙从污泥中分离出来,其出沙口配置给所述加沙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混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沉淀区采用锥底式,污泥回流泵 的进口与沉淀区的锥底通过管道相连。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混凝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配置刮泥机。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混凝沉淀池,它按照水流方向,依次设有絮凝剂混合区、加砂区、絮凝区、沉淀区,沉淀区的上部设有斜管或斜板;絮凝剂混合区、加砂区、絮凝区均设置机械搅拌装置;絮凝剂混合区、加砂区、絮凝区呈折流型式,本发明在絮凝剂混合区、加砂区、絮凝区采用机械搅拌方式,消除了由非满负荷运行时反应不充分而造成处理效果不达要求;系统引入了细砂,增加了微絮体的比重,提高了沉淀效率,减小沉淀池的占地面积,工程投资低,运行可靠,可适用于大中型规模的自来水厂的新建和旧厂的挖潜改造。
文档编号C02F1/52GK102020346SQ20101059625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9日
发明者余天云, 张小平, 李鑫, 杨波, 阮慧敏 申请人:杭州(火炬)西斗门膜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