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污泥双回流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和方法

文档序号:4811127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污水污泥双回流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通常活性污泥法需要污泥回流,而生物膜法则不需要污泥回流。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即SBR)无需污泥回流,而SBR的一种变型,周期循环活性污泥法(CASS、CAST、CASP)技术则需要污泥回流,而且污泥回流是周期循环活性污泥法处理效果较好的原因之一,作用有二 一是回流污泥对进水有机物(即COD)的吸附、絮凝作用,使污泥与污水充分混合,对进水有机物起到很好的降解作用;二是可以抑制丝状膨胀。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对COD的去除率是较高的,出水水质较好,但缺乏对水质水量变化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而且没有脱氮除磷的功能。通常生物脱氮是通过缺氧/好氧法(即 A/0法)来实现的,这种生物脱氮法需要污水回流(即混合液回流),而生物除磷是通过厌氧/ 好氧法(即A/0法)来实现的,这种生物除磷法需要污泥回流。而生物脱氮除磷则需要通过厌氧/缺氧/好氧法来实现,这种生物脱氮除磷需要污水回流和污泥回流。而厌氧或缺氧处理中污水回流有大回流与小回流之分,大回流是指从好氧处理的二沉池出水回到厌氧或缺氧进水,而小回流是指厌氧处理出水直接回到厌氧或缺氧进水, 小回流只能起到调整厌氧反应器中上升流速的作用。通常人们认为,如果不需要脱氮除磷,就不需要污水回流和污泥回流,而在我们的工程实践和理论总结中,我们认为就算不需要脱氮除磷,生化处理的污水污泥回流技术(即双回流技术)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生化处理系统的使用效果和效率方面的缺陷,提供一种污水污泥双回流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和方法,使用本项发明,可强化生化处理效果,对保证某些污水的处理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发酵废水、焦化废水、食品废水、屠宰及肉制品加工废水、果汁废水、皮革废水等。同时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降低运行费用,对污水生化处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该系统中所有的污水回流是指生化处理二沉池中的混合液回流,而污泥回流则可以从二沉池中污泥斗或污泥池中进行回流。实现本发明目的的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污水污泥双回流污水生化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按有机废水流经顺序依次用管道连接的格栅井、初沉池、调节池、厌氧处理装置、缺氧处理装置、好氧处理装置、二沉池、污泥池和水质监测池,初沉池、厌氧处理装置和缺氧处理装置的污泥出口通过污泥管道和污泥池的污泥进口连接,污泥池的污泥回流出口通过污泥回流管道分别和格栅井和调节池的污泥进口连接;二沉池的污水回流口分别和厌氧处理装置和缺氧处理装置的污水进口连接, 二沉池的污泥出口设有水泵,二沉池的污泥出口和污泥池的污泥进口连接,污泥池的污泥出口和压滤机的进口连接;压滤机的滤液出口通过管道和调节池的污水进口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污水回流至厌氧或缺氧处理,主要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
1)使得厌氧或缺氧处理在调试和运行期间更有利于控制它的水力负荷,从而保证厌氧微生物的快速生长;
2)回流水中带有一定的碱度,能够适时调整厌氧或缺氧处理中微生物的生活环境;
3)提高系统对水量和水质的变化带来的抗冲击能力。污泥回流至格栅井、调节池的作用主要在于在格栅井或调节池中通过生物絮凝作用可以吸附大量的悬浮物,并和悬浮物一起在初沉池沉淀下来,从而得以去除,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中的COD。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污泥池的污泥回流出口还通过污泥回流管道分别和厌氧处理装置和缺氧处理装置的污泥进口连接。污泥回流至厌氧或缺氧处理的作用主要在于
1)补充厌氧或缺氧处理在调试初期时的污泥流失;
2)通过厌氧或缺氧处理的厌氧新陈代谢作用,使污泥进一步得以稳定化,也使得污泥的脱水效果进一步增强。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污泥池的污泥回流出口还通过污泥回流管道和好氧处理装置的污泥进口连接。污泥回流至好氧处理,主要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
1)通过回流活性污泥,可以提高整个系统对冲击负荷的抵抗能力;
2)回流活性污泥中污泥浓度约为8-10g/L,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污水、污泥的完全混合并且完成对COD、BOD的生物吸附,从而提高曝气系统的去除效果;
3)通过污泥回流可有效地抑制曝气池中丝状污泥的膨胀;
4)通过在污泥投配池中加入消泡剂,因为充分混合的作用,可使曝气池表面气泡大幅度地降低;
5)通过污泥回流可充分提高曝气池的污泥浓度。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好氧处理装置包括一段式好氧处理装置和二段式
好氧处理装置。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污水污泥双回流污水生化处理方法, 该方法依次包括下列步骤初沉池处理步骤、调节池处理步骤、厌氧和/或缺氧处理步骤、 好氧处理步骤和二沉池处理步骤;二沉池处理步骤中产生的污泥进入污泥池,二沉池处理步骤中产生的污水分别回流至厌氧处理装置和缺氧处理装置;污泥池内污泥分别回流至格栅井和调节池中。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污泥池内污泥还分别回流至厌氧处理装置和缺氧处理装置中。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污泥池内污泥还回流至好氧处理装置中。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好氧处理步骤包括一段式好氧处理步骤和二段式好氧处理步骤。通过本发明可以对污水生化处理效果产生明显的作用,污水处理效果和效率均有大幅度提高,对某些污水(如发酵废水、焦化废水、食品废水、屠宰及肉制品加工废水、果汁废水、皮革废水)的处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很好的提升出水水质,降低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污水污泥双回流污水生化处理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污水污泥双回流污水生化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按有机废水流经顺序依次用管道连接的格栅井、初沉池、调节池、厌氧处理装置、缺氧处理装置、好氧处理装置、二沉池、污泥池和水质监测池,初沉池、厌氧处理装置和缺氧处理装置的污泥出口通过污泥管道和污泥池的污泥进口连接,污泥池的污泥回流出口通过污泥回流管道分别和格栅井、调节池、厌氧处理装置、缺氧处理装置和好氧处理装置的污泥进口连接;二沉池的污水回流口分别和厌氧处理装置和缺氧处理装置的污水进口连接,二沉池的污泥出口设有水泵,二沉池的污泥出口和污泥池的污泥进口连接,污泥池的污泥出口和压滤机的进口连接;压滤机的滤液出口通过管道和调节池的污水进口连接,让压滤液回流。实施例2
如图1所示的污水污泥双回流污水生化处理系统中,污水污泥双回流污水生化处理方法依次包括下列步骤 初沉池处理步骤;
根据污水水质确定初沉池水力负荷; 调节池处理步骤; 厌氧缺氧处理步骤; 缺氧处理步骤;
一段式好氧处理和二段式好氧处理步骤; 二沉池处理步骤;
二沉池处理步骤中产生的污泥直接回到格栅井或调节池或进入污泥池,二沉池处理步骤中产生的污水分别回流至厌氧处理装置、缺氧处理装置;
二沉池污泥斗或污泥池内污泥分别回流至格栅井、调节池、厌氧处理装置、缺氧处理装置、一段式好氧处理装置和二段式好氧处理装置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污水污泥双回流污水生化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按有机废水流经顺序依次用管道连接的格栅井、初沉池、调节池、厌氧处理装置、缺氧处理装置、好氧处理装置、二沉池、污泥池和水质监测池,初沉池、厌氧处理装置和缺氧处理装置的污泥出口通过污泥管道和污泥池的污泥进口连接,其特征是,污泥池的污泥回流出口通过污泥回流管道分别和格栅井和调节池的污泥进口连接;二沉池的污水回流口分别和厌氧处理装置和缺氧处理装置的污水进口连接,二沉池的污泥出口设有水泵,二沉池的污泥出口和污泥池的污泥进口连接,污泥池的污泥出口和压滤机的进口连接;压滤机的滤液出口通过管道和调节池的污水进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污泥双回流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污泥池的污泥回流出口还通过污泥回流管道分别和厌氧处理装置和缺氧处理装置的污泥进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污泥双回流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污泥池的污泥回流出口还通过污泥回流管道和好氧处理装置的污泥进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污泥双回流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好氧处理装置包括一段式好氧处理装置和二段式好氧处理装置。
5.一种污水污泥双回流污水生化处理方法,该方法依次包括下列步骤初沉池处理步骤、调节池处理步骤、厌氧和/或缺氧处理步骤、好氧处理步骤和二沉池处理步骤;其特征是,二沉池处理步骤中产生的污泥进入污泥池,二沉池处理步骤中产生的污水分别回流至厌氧处理装置和缺氧处理装置;污泥池内污泥分别回流至格栅井和调节池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水污泥双回流污水生化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污泥池内污泥还分别回流至厌氧处理装置和缺氧处理装置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水污泥双回流污水生化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污泥池内污泥还回流至好氧处理装置中。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污水污泥双回流污水生化处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好氧处理步骤包括一段式好氧处理步骤和二段式好氧处理步骤。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污泥双回流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和方法,一种污水污泥双回流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包括按有机废水流经顺序依次用管道连接的格栅井、初沉池、调节池、厌氧处理装置、缺氧处理装置、好氧处理装置、二沉池、污泥池和水质监测池,污泥池的污泥回流出口通过污泥回流管道分别和格栅井和调节池的污泥进口连接;二沉池的污水回流口分别和厌氧处理装置和缺氧处理装置的污水进口连接,二沉池的污泥出口设有水泵,二沉池的污泥出口和污泥池的污泥进口连接,污泥池的污泥出口和压滤机的进口连接;压滤机的滤液出口通过管道和调节池的污水进口连接。本发明可强化生化处理效果,对保证某些污水的处理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档编号C02F9/14GK102206023SQ20111011648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6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6日
发明者刘雪春, 吴冰, 康文斌, 张宽喜, 金慧宁 申请人:北京剑平瑞华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