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潜流人工湿地微污染水源净化效果的方法

文档序号:4871461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潜流人工湿地微污染水源净化效果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潜流人工湿地微污染水源净化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建设潜流人工湿地池体的深度为1.2-1.8m,在池体内的水流方向上建两道布水墙,第一道布水墙与进水端的距离为池体长度的10%-40%,第二道布水墙与第一道布水墙距离为池体长度的20%-70%。装填填料至距离池体上缘0.2m。在两道布水墙之间的填料上覆盖2-5层0.1-0.5mm厚的聚乙烯膜,然后覆土至池体上缘。
【专利说明】一种提高潜流人工湿地微污染水源净化效果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潜流人工湿地微污染水源净化效果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s, Cffs)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它利用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实现对污水的净化。CWs具有投资和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景观效果佳、便于分散建设和管理等优点,尤其适合我国广大农村和中小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人工湿地按水利条件分成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式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式人工湿地。
[0003]表面流式湿地系统,与污水接触面积较大,停留时间较长,因而对悬浮物(SS)、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好。另外,藻类、浮游植物、沉积物构成的好氧/厌氧环境,易于硝化/反硝化,为脱除氨氮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它只利用植物茎杆,没有充分利用基质和根系表面所形成的生物膜,从而导致净化效果不理想,对营养盐的去除率偏低。同时,这类湿地系统的卫生条件较差,易在夏季滋生蚊蝇,产生恶臭而影响湿地周围环境,在冬季表面易结冰,系统处理效果受温度影响较大,处理时间和运行周期长。
[0004]水平潜流式湿地系统的水力负荷和污染负荷大,对五日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0D)、悬浮物(SS)、重金属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好,且很少有恶臭及滋生蚊蝇现象。缺点是控制相对复杂,供氧有所不足,氨氮硝化效果不如垂直流人工湿地。
[0005]垂直潜流式湿地系统硝化能力高于水平潜流湿地,可用于处理氨氮含量较高的污水。其缺点是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不如水平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落干、淹水时间较长。
·[0006]当前我国许多水源地受到外源污染的影响,成为微污染水源。由于自来水厂的净化能力较弱,如果不预先对微污染水源进行处理而直接进入自来水厂,会导致自来水水质下降,影响人体健康。目前微污染水源在进入自来水厂之前,常采用人工湿地法进行处理。人工湿地技术由于自身特点的限制,占地面积大,造成土地和资金耗费很大。因此,亟需针对微污染水源的特征,开发高效的人工湿地技术。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潜流人工湿地微污染水源净化效果的方法,为物污染水源净化提供技术支持。
[0008]本发明通过大量实验研究,研究了多种工艺潜流人工湿地对微污染水源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潜流人工湿地中制造缺氧环境能显著提高其净化效果。本发明的核心是报道利用人工制造缺氧环境提高潜流人工湿地净化微污染水源效果的方法。
[0009]一种提高潜流人工湿地微污染水源净化效果的方法为:
[0010](I)建设潜流人工湿地时,将池体的深度设定为1.2-1.8m,并在池体内的水流方向上建两道布水墙,第一道布水墙I与进水端的距离为池体长度的10% -40%,第二道布水墙4与第一道布水墙距离为池体长度的20% -70%。
[0011 ] (2)装填填料3至距离池体上缘0.2m。
[0012](3)在两道布水墙之间的填料上覆盖2-5层0.1-0.5mm厚的聚乙烯膜2,然后覆土3至池体上缘。
[0013]本发明可在第一、二道布水墙之间形成缺氧区,提高反硝化作用,最终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道布水墙1、聚乙烯膜2、填料3、第二道布水墙4和土壤5。
[0015]一种提高潜流人工湿地微污染水源净化效果的方法为:建设潜流人工湿地池体的深度为1.2-1.8m,在池体内的水流方向上建两道布水墙,第一道布水墙I与进水端的距离为池体长度的10% _40%,第二道布水墙4与第一道布水墙距离为池体长度的20% -70%。装填填料3至距离池体上缘0.2m。在两道布水墙之间的填料上覆盖2-5层0.1-0.5mm厚的聚乙烯膜2,然后覆土 3至池体上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0017]图1、本发明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0018]第一道布水墙1、聚乙烯膜2、填料3、第二道布水墙4和土壤5。
[0019]下面通过多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明本发明。
[0020]实施例1
[0021]建设潜流人工湿地池体的深度为1.8m,在池体内的水流方向上建两道布水墙,第一道布水墙I与进水端的距离为池体长度的20%,第二道布水墙4与第一道布水墙距离为池体长度的50%。装填填料3至距离池体上缘0.2mο在两道布水墙之间的填料上覆盖3层
0.1mm厚的聚乙烯膜2,然后覆土 3至池体上缘。通水后,当水力负荷为lm3/m2d,进水C0D、氨氮、总氮为30、l、6mg/L时,去除率为41、64、55%。
[0022]实施例2
[0023]建设潜流人工湿地池体的深度为1.6m,在池体内的水流方向上建两道布水墙,第一道布水墙I与进水端的距离为池体长度的30%,第二道布水墙4与第一道布水墙距离为池体长度的50%。装填填料3至距离池体上缘0.2m。在两道布水墙之间的填料上覆盖5层
0.1mm厚的聚乙烯膜2,然后覆土 3至池体上缘。通水后,当水力负荷为lm3/m2d,进水C0D、氨氮、总氮为30、l、6mg/L时,去除率为44、64、65%。
[0024]实施例3 [0025]建设潜流人工湿地池体的深度为1.8m,在池体内的水流方向上建两道布水墙,第一道布水墙I与进水端的距离为池体长度的20%,第二道布水墙4与第一道布水墙距离为池体长度的50%。装填填料3至距离池体上缘0.2m。在两道布水墙之间的填料上覆盖5层
0.3mm厚的聚乙烯膜2,然后覆土 3至池体上缘。通水后,当水力负荷为lm3/m2d,进水C0D、氨氮、总氮为30、l、6mg/L时,去除率为61、64、66%。
【权利要求】
1.一种提高潜流人工湿地微污染水源净化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其包括第一道布水墙(I)、聚乙烯膜(2)、填料(3)、第二道布水墙(4)和土壤(5),第一道布水墙(I)与进水端的距离为池体长度的10% -40%,第二道布水墙(4)与第一道布水墙距离为池体长度的20% -70%。装填填料(3)至距离池体上缘0.2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提高潜流人工湿地微污染水源净化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两道布水墙之间的填料上覆盖2-5层0.1-0.5mm厚的聚乙烯膜(2),然后覆土(3)至池体上缘。·
【文档编号】C02F3/32GK103848499SQ201210496158
【公开日】2014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9日
【发明者】罗利民, 何玉良, 郑军田, 仓基俊 申请人:盐城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