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从剩余氨水中分离焦油的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857211阅读:908来源:国知局
一种从剩余氨水中分离焦油的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剩余氨水中分离焦油的方法及装置,该装置包括剩余氨水槽、剩余氨水泵、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清剩余氨水槽、焦油槽;所述方法是将剩余氨水送入剩余氨水槽,沉降之后通过剩余氨水泵将上层剩余氨水送入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在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中快速完成乳化状的剩余氨水破乳,分离氨水和焦油,快速聚结和分层的过程。本发明采用了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实现了剩余氨水的快速除焦油,能够实现焦油与氨水的快速分离,除油效果好,操作简单,易于维护,可有效地降低剩余氨水中的油含量。
【专利说明】一种从剩余氨水中分离焦油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焦化剩余氨水焦油分离技术。

【背景技术】
[0002]在焦炼工艺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氨水,配合煤中所含的外在和外在水分以及化合水在煤气净化过程中成为含焦油、氨、硫化物、氰化物、挥发酚等物质,通常称为剩余氨水。通常在煤气净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剩余氨水中焦油含量为300?600mg/L,这些焦油对后续的生化系统都是绝对的有害物质,日积月累,在数量上也相当巨大,不仅白白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对正常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对于剩余氨水中所含焦油一般通过静止除油、溶剂脱酚除油、除油器除油、气浮除油器除油和陶瓷膜除油等方式进行除油,但这些除油方式除油效果不好,一般最高只能达到60%的除油率。再者,虽然焦油在高温剩余氨水中是流体,但在后续工艺中受到冷却,在50°C以下则成为固体,不再具有流动性,而且焦油无法回收;另夕卜,由于剩余氨水中所含物质较杂,很容易造成乳化现象,使得剩余氨水中的含油更高,又是含油量甚至高达500mg/L,影响剩余氨水处理工艺,这样容易造成管道、设备的堵塞,影响生产的安全稳定运行,更增加了焦油损失,降低了焦油回收率。如何有效的减少剩余氨水中焦油的含量,提高整个回收系统中焦油的回收利用率,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剩余氨水焦油分离的方法,能够实现焦油与氨水的快速分离,除油效果好,操作简单,易于维护,可有效地降低剩余氨水中的油含量。
[0004]为了实现上述的效果,一种焦化剩余氨水除焦油装置,它包括剩余氨水槽、剩余氨水泵、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清剩余氨水槽、焦油槽;所述剩余氨水槽与剩余氨水泵相连通,所述的剩余氨水泵与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的入口相连通;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的清氨水出口与清剩余氨水槽相连通;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的焦油出口与焦油槽相连通。
[0005]一种从剩余氨水中分离焦油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6]将剩余氨水送入剩余氨水槽,沉降之后通过剩余氨水泵将上层剩余氨水送入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在所述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中快速完成乳化状的剩余氨水破乳,然后分离氨水和焦油;分离后的清剩余氨水经所述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的清剩余氨水出口进入清剩余氨水槽,分离后的焦油经所述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的焦油出口返回至所述剩余氨水槽;所述焦油在所述剩余氨水槽的底部大量沉积,最后排出所述剩余氨水槽。
[0007]一种从剩余氨水中分离焦油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剩余氨水槽、剩余氨水泵以及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
[0008]所述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具有清剩余氨水出口和焦油出口 ;
[0009]所述清剩余氨水出口与清剩余氨水槽相连;
[0010]所述焦油出口与所述剩余氨水槽相连;
[0011]所述剩余氨水槽的底部与焦油槽相连。
[0012]所述焦油出口的高度和清剩余氨水出口的高度高于所述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的高度,使得所述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内部充满剩余氨水。
[0013]所述清剩余氨水槽具有中部出口和底部,该中部出口与底部的距离占所述清剩余氨水槽高度的1/4?2/5。
[0014]所述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的内部分别填充有一级填料和二级填料两段填料。
[0015]所述一级填料由多层经过表面处理的不锈钢片波纹弯折后堆叠而成且表面呈亲水性。
[0016]所述二级填料由不锈钢丝和有机纤维材料互相缠绕编织而成且表面呈亲油性,编织密度为0.90?0.97。
[0017]所述二级填料与所述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内壁之间具有缝隙,所述缝隙的宽度根据杂质大小确定,防止剩余氨水中的杂质使系统堵塞。
[00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了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实现了剩余氨水的快速除焦油。在一个环节中对剩余氨水进行了多级处理,达到极佳的除油效果,缩短了整套系统的管线长度。采用该方法对剩余氨水除油既不会增加生产流程的工时,也不会造成生产工艺变得十分复杂,而且又高效地实现了氨水和焦油的分离,显著降低了剩余氨水中的焦油含量。另外,本发明的装置结构简单、运行稳定、维护方便、除油效率高和不需要对现有管线做大幅度改造的一系列优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1]符号说明:
[0022]I剩余氨水槽;2剩余氨水泵;3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
[0023]4清剩余氨水槽;5焦油槽;31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进口;
[0024]32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一级填料;33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二级填料;
[0025]34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清氨水出口;35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焦油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0027]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是一种焦化剩余氨水除焦油方法及装置,它包括剩余氨水槽1、剩余氨水泵2、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3、清剩余氨水槽4、焦油槽5 ;所述剩余氨水槽I的中部出口与剩余氨水泵2相连通,所述的剩余氨水泵2与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3的入口31相连通;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3的清氨水出口 34与清剩余氨水槽4相连通;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3的焦油出口 35通过管道与剩余氨水槽I顶部入口相连通;剩余氨水槽I底部出口与焦油槽5相连通。
[0028]所述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3,包括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进口 31、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一级填料32、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二级填料33、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清氨水出口 34、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焦油出口 35。
[0029]工作时,煤在焦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焦油氨水混合物,经沉降处理成为剩余氨水,流入剩余氨水槽1,进行初步的重力沉降分离。经由剩余氨水泵2通过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入口 31泵入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3。在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3中快速的完成乳化状的剩余氨水破乳,分离氨水和焦油快速聚结和分层的过程。流经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一级填料32时,由于不锈钢片的表面特性完成初步聚结分层,同时完成除沫功能。然后再经过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二级填料33,经过一级填料初步聚结的油滴进一步聚结成为大油滴,由于重力作用,大油滴沉降快速,与剩余氨水分层明显。分层后的清剩余氨水经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清剩余氨水出口 34进入清剩余氨水槽4,焦油经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焦油出口 35和与之相连的管道返回至剩余氨水槽,焦油在剩余氨水槽底部大量沉积,通过剩余氨水槽底部出口排入焦油槽5,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实现剩余氨水的除焦油。
[0030]实施例1
[0031]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某煤化工炼焦工厂在煤焦化工艺中,产生的剩余氨水中焦油含量为400?500mg/L,采用传统的简单重力沉降的方法,沉降时间长,分层速度缓慢,处理后剩余氨水中焦油含量仍然保持在200?300mg/L。采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处理,剩余氨水依次剩余氨水槽、剩余氨水泵、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剩余氨水在装置中没有长时间停留,利于连续生产,并且分离效率大大提高,处理后的剩余氨水中焦油含量为50?10mg/L0
【权利要求】
1.一种从剩余氨水中分离焦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剩余氨水送入剩余氨水槽,沉降之后通过剩余氨水泵将上层剩余氨水送入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在所述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中快速完成乳化状的剩余氨水破乳,然后分离氨水和焦油;分离后的清剩余氨水经所述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的清剩余氨水出口进入清剩余氨水槽,分离后的焦油经所述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的焦油出口返回至所述剩余氨水槽;所述焦油在所述剩余氨水槽的底部大量沉积,最后排出所述剩余氨水槽。
2.一种从剩余氨水中分离焦油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剩余氨水槽、剩余氨水泵以及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 所述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具有清剩余氨水出口和焦油出口 ; 所述清剩余氨水出口与清剩余氨水槽相连; 所述焦油出口与所述剩余氨水槽相连; 所述剩余氨水槽的底部与焦油槽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焦油出口的高度和清剩余氨水出口的高度高于所述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的高度,使得所述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内部充满剩余氨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剩余氨水槽具有中部出口和底部,该中部出口与底部的距离占所述清剩余氨水槽高度的1/4?2/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的内部分别填充有一级填料和二级填料两段填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填料由多层经过表面处理的不锈钢片波纹弯折后堆叠而成且表面呈亲水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填料由不锈钢丝和有机纤维材料互相缠绕编织而成且表面呈亲油性,编织密度为0.90?0.9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填料与所述抗阻塞分段式聚结器内壁之间具有缝隙。
【文档编号】C02F1/40GK104261515SQ201410549005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6日
【发明者】白志山, 姚本飞, 杨晓勇 申请人:华东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