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浮接触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58571阅读:6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浮接触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悬浮接触澄清池,包括本体,在所述本体外的下端部设有原水进水口和排污口,在本体外的上端部设有出水口;所述本体内的下部为与原水进水口连通的混合反应区、中部为接触沉淀区、上部为与出水口连通的清水区,其特征是:在所述接触沉淀区与清水区的邻接部位设有上支架,该上支架上设有若干个上连接环;在所述接触沉淀区与混合反应区的邻接部位设有下支架,该下支架上设有若干个下连接环;所述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一一对应,并在每一对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之间竖直连接有一接触沉淀构件。本发明能够解决低温、低浊水澄清困难问题。
【专利说明】一种悬浮接触澄清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水处理设施,具体涉及一种悬浮接触澄清池。

【背景技术】
[0002]常见的用于水处理的澄清设施主要有:机械加速澄清池、悬浮澄清池和水利循环澄清池。机械加速澄清池的澄清原理是:通过机械搅拌的作用,使第一反应室内的泥渣回流并与加药后的原水接触反应,在第二反应室内继续反应结成较大的絮粒,再通过导流室进入澄清室内进行沉淀分离。悬浮澄清池的澄清原理是:泥渣悬浮接触分离,投加混凝剂的原水,先经过空气分离器分离出水中空气,再经过底部穿孔配水管进入悬浮泥渣层,水中脱稳杂质和池内原有泥渣接触絮凝,被泥渣层吸附,清水向上分离,原水得到净化,悬浮泥渣在吸附了水中悬浮颗粒后将不断增加,多余的泥渣便自动地经排泥孔进入浓缩室,浓缩到一定浓度后,由底部穿孔排泥管排出。水利循环澄清池的澄清原理与机械搅拌澄清池的澄清原理基本相同,属泥渣循环型澄清池,不同之处只是不用机械而是利用水力在水射的作用下进行混合和达到泥渣循环回流。机械搅拌澄清池存在的问题一是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建设费用高;二是循环泥渣中含泥量难以实现稳定控制从而使出水水质不稳定。悬浮澄清池存在的问题是当流速增加时悬浮层不稳定,对处理水量变化的适应性较差;排泥水量大、排泥水处理规模大、建设费用高、处理成本高。水利循环澄清池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要通过原水的射流作用在池底产生负压将数倍于原水的回流泥渣吸入喉管,因而对原水的压力要求高于其它类型的澄清池,使得原水动力消耗较高。CN102335528A公开的“一种高效微旋浮澄清池”,其结构是:一般为圆筒形结构,内筒为反应室,中间筒为导流室,外筒为澄清室。在反应室内设有微旋浮装置,它由产生旋流的搅拌器和起助凝作用的微悬浮子组成;在澄清室安装有蜂窝斜管,增加澄清效果;在反应室和澄清室底部安装有多个污泥浓缩斗和集泥总管,周期性的将集泥管内的污泥排出澄清池外,同时清水从澄清室的集水槽流出池外,实现了原水的澄清处理。CN203253208U公开的“一种斜管沉淀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一端设有带有搅拌机的搅拌区,搅拌区外侧的池体上设有进水口,搅拌区通过其内侧隔板上的通孔和沉淀区相连,沉淀区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蜂窝斜管沉降层和泥斗,斜管沉降层的上侧设有出水区,出水区的一端设有出水堰和出水口相连通。使用时污水加药混合后输入搅拌区,经搅拌充分反应后进入沉淀区底部,向上流经过蜂窝斜管沉降层达到泥水分离的目的。在水处理中,斜管或斜板是普遍采用的沉淀构件,虽然效果较好,但使用时间过长,沉淀在上面的泥渣增多,部分泥渣被带入出水区,从而降低了出水水质,特别是对低温、低浊水按现有设计参数基本失去澄清效果因此,需要改变传统沉淀构件的结构。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悬浮接触澄清池,以解决低温、低浊水澄清困难问题。
[0004]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悬浮接触澄清池,包括本体,在所述本体外的下端部设有原水进水口和排污口,在本体外的上端部设有出水口 ;所述本体内的下部为与原水进水口连通的混合反应区、中部为接触沉淀区、上部为与出水口连通的清水区,其特征是:
在所述接触沉淀区与清水区的邻接部位设有上支架,该上支架上设有若干个上连接环;在所述接触沉淀区与混合反应区的邻接部位设有下支架,该下支架上设有若干个下连接环;所述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一一对应,并在每一对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之间竖直连接有一接触沉淀构件。
[0005]进一步,所述接触沉淀构件由塑料绞纯和绞在其上的纤维丝构成,呈瓶刷结构。其作用是为水中需沉定的杂质架桥,使其粘附在毛刷上在排水时清除。
[0006]所述的一种悬浮接触澄清池,其所述本体为筒状结构,其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
[000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瓶刷结构的接触沉淀构件,能够为水中需沉定的杂质架桥,使其粘附在毛刷上在排水时清除,所以能够提高低温、低浊水的澄清速度和质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2是毛刷结构的接触沉淀构件的示意图。
[0010]图3是图2的俯视图。
[0011]图4是上支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2]图5是图4的俯视图。
[0013]图6是下支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7是图6的俯视图。
[0015]图8是上连接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9是下连接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 一原水进水口,2 —混合反应区,3 —下支架,4 一下连接环,5 —纤维丝,6 一塑料绞纯,7 —上连接环,8 —上支架,9 一清水区,10 —出水口,11 一排污口,12 —本体,13 一接触沉淀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0019]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图9所示的一种悬浮接触澄清池,包括横截面呈圆形的本体12,在本体外的下端部设有原水进水口 I和排污口 11,在本体外的上端部设有出水口 10 ;所述本体12内的下部为与原水进水口连通的混合反应区2、中部为接触沉淀区13、上部为与出水口连通的清水区9,其突出的实质性特点是:
在所述接触沉淀区13与清水区9的邻接部位设有上支架8,该上支架8上设有若干个上连接环7 ;在所述接触沉淀区13与混合反应区2的邻接部位设有下支架3,该下支架3上设有若干个下连接环4 ;所述上连接环7和下连接环4 一一对应,并在每一对上连接环7和下连接环4之间竖直连接有一接触沉淀构件。
[0020]进一步,所述接触沉淀构件由塑料绞纯6和绞在其上的纤维丝5构成,呈瓶刷结构。其作用是为水中需沉定的杂质架桥,使其粘附在毛刷上在排排污水时清除。
[0021]实施例二:参见图1至图9所示的一种悬浮接触澄清池,本例的本体12的横截面呈正方形,其余结构与实施一相同。
[0022]实施例三:参见图1至图9所示的一种悬浮接触澄清池,本例的本体12的横截面呈长方形,其余结构与实施一相同。
[0023]实施例四:参见图1至图9所示的一种悬浮接触澄清池,本例的本体12的横截面呈椭圆形,其余结构与实施一相同。
[0024]本发明原水处理过程:原水由原水进水口 I进入在混合反应区混合反应,使水中胶体物脱稳通过下支架3进入接触沉淀区13,在接触沉淀构件的纤维丝5上凝聚长大并被截留,使原水变清,变清后的水通过上支架8进入清水区9,通过出水口 10排出,截留在接触沉淀区13的废弃物通排污口 11排出。
【权利要求】
1.一种悬浮接触澄清池,包括本体(12),在所述本体外的下端部设有原水进水口( I)和排污口(11),在本体外的上端部设有出水口(10);所述本体(12)内的下部为与原水进水口连通的混合反应区(2)、中部为接触沉淀区(13)、上部为与出水口连通的清水区(9),其特征是: 在所述接触沉淀区(13)与清水区(9)的邻接部位设有上支架(8),该上支架上设有若干个上连接环(7);在所述接触沉淀区(13)与混合反应区(2)的邻接部位设有下支架(3),该下支架上设有若干个下连接环(4);所述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一一对应,并在每一对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之间竖直连接有一接触沉淀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悬浮接触澄清池,其特征是:所述接触沉淀构件由塑料绞纯(6)和绞在其上的纤维丝(5)构成,呈瓶刷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悬浮接触澄清池,其特征是:所述本体(12)为筒状结构,其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
【文档编号】C02F9/04GK104386858SQ201410695074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27日
【发明者】刘亨益 申请人:刘亨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