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应急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62811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污水应急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水应急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PH值调节装置、混凝装置、絮凝装置、斜管/斜板沉淀池及泥水分离装置,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旋流器、磁性分离器、污泥浓缩池及污泥脱水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水应急处理系统,可实现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的污水进行应急处理,处理后形成清水及固态泥块,清水中不含悬浮物及金属物质,可以再次利用,而固定泥块中均不含磁粉,可以直接排出,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本实用新型从根本上真正有效地解决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的治理。
【专利说明】污水应急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的污水应急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废水的超标排放导致的大面积大容量水污染现象已造成了饮水困难,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国家和政府在各个领域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在严格规定污水排放标准和不同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标准的同时,新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污水处理厂,并引进新技术和设备等,其中磁分离技术能有效解决突发的水污染事故和地表水环境的治理。
[0003]磁分离技术主要是通过混凝絮凝的方式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金属物质沉淀下来进而去除的一种方法。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污水应急处理装置,采用简单的混凝絮凝使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金属物质沉淀,以及采用单级泥磁分离,其污水的处理效果差,处理后沉淀的泥水中的磁粉分离不完全,磁粉流失大,同时,泥水中污泥不能得到有效处理,因此,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的治理。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5]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污水进行混凝、絮凝、沉淀、磁粉分离及污泥脱水压缩处理的污水应急处理系统,以真正有效地解决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的治理。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水应急处理系统,包括:
[0007]PH值调节装置,包括PH值调节池、污水进水管以及酸碱添加装置,所述PH值调节池设有第一出水口,所述污水进水管及酸碱添加装置与所述PH值调节池的上部连通;
[0008]混凝装置,包括混凝池及混凝剂添加装置,所述混凝池具有第一进水口及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混凝剂添加装置与所述混凝池的上部连通;
[0009]絮凝装置,包括絮凝池及絮凝剂添加装置,所述絮凝池具有第二进水口及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所述絮凝剂添加装置与所述絮凝池的上部连通;
[0010]斜管/斜板沉淀池,包括沉淀斗及斜管或斜板,所述沉淀斗的上部具有第三进水口以及溢流堰,所述第三进水口与所述第三出水口连通,所述斜管或斜板设置于沉淀斗内的中部位置;
[0011]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旋流器、磁性分离器、污泥浓缩池及污泥脱水机,所述旋流器具有泥水通入口、磁粉排出口及第一泥水排出口 ;所述泥水通入口通过一泥水输送泵连通至所述沉淀斗,所述第一泥水排出口通过第一管道连通至所述磁性分离器的顶部,所述磁性分离器的底部具有第二泥水排出口 ;所述第二泥水排出口通过第二管道连通至污泥浓缩池的顶部,所述污泥浓缩池的底部具有污泥排出口 ;所述污泥排出口连接一污泥输送泵,所述污泥输送泵通过第三管道连通至污泥脱水机。
[0012]优选地,所述PH值调节池内竖向设有第一导流墙以将所述PH值调节池内部腔体隔离成第一左腔体和第一右腔体,所述污水进水管及酸碱添加装置与所述第一左腔体上部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墙的底部设有第一连通结构,以使所述第一左腔体中的污水从所述第一连通结构流至所述第一右腔体,所述第一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一右腔体上部的侧壁。
[0013]优选地,所述混凝池内竖向设有第二导流墙以将所述混凝池内部腔体隔离成第二左腔体和第二右腔体,所述混凝剂添加装置与所述第二左腔体上部连通,所述第二导流墙的底部设有第二连通结构,以使所述第二左腔体中的污水从所述第二连通结构流至所述第二右腔体,所述第一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左腔体上部的侧壁,所述第二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右腔体上部的侧壁。
[0014]优选地,所述絮凝池内竖向设有第三导流墙以将所述絮凝池内部腔体隔离成第三左腔体和第三右腔体,所述絮凝剂添加装置与所述第三左腔体上部连通,所述第三导流墙的底部设有第三连通结构,以使所述第三左腔体中的污水从所述第三连通结构流至所述第三右腔体,所述第二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三左腔体上部的侧壁,所述第三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三右腔体的侧壁。
[0015]优选地,所述沉淀斗中设有一进水导流墙以将所述沉淀斗的内部腔体隔离成进水腔及沉淀腔,所述第三进水口位于所述进水腔上部的侧壁,所述溢流堰位于所述沉淀腔上部的侧壁,所述斜管或斜板设置于所述沉淀腔的中部且位于所述进水导流墙底部与所述溢流堰之间的高度位置;所述进水导流墙的底部与所述沉淀斗侧壁之间形成一进水间隙,以使所述进水腔内的污水经所述进水间隙进入至所述沉淀腔。
[0016]优选地,所述PH值调节池、混凝池及絮凝池内分别设有一搅拌装置。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墙的底部与PH值调节池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一间隙,以形成所述第一连通结构。
[0018]优选地,所述第二导流墙的底部与混凝池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二间隙,以形成所述第二连通结构。
[0019]优选地,所述第三导流墙的底部与絮凝池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三间隙,以形成所述第三连通结构。
[0020]优选地,所述磁粉排出口通过第五管道连接至所述混凝池。
[002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水应急处理系统,可实现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的污水进行应急处理,具体的,污水先通过PH值调节装置调节呈中性,呈中性的污水再依次流入至混凝装置及絮凝装置中对应的混凝剂(一般为磁粉)及絮凝剂充分混合,混合后的污水再进入至斜管/斜板沉淀池中进行沉降,最终在斜管/斜板沉淀池的上层形成清水而在下层形成泥水,上层的清水可通过溢流堰排出回收利用,而下层的泥水则通过泥水输送泵输入至旋流器中进行一第一次分离,分离出泥水中的部分磁粉,剩余的泥水(简称第一剩余泥水)流入至磁性分离器进行二次分离,以分离出第一剩余泥水中的磁粉,而剩余的泥水(简称第二剩余泥水)则流入至污泥浓缩池中进行浓缩形成污泥,该污泥再进一步通过污泥输送泵输送至污泥脱水机进行脱水压缩形成固态泥块,由此,完了整个污水的应急处理,处理后的清水中不含悬浮物及金属物质,可以再次利用,而固定泥块中均不含磁粉,可以直接排出,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本实用新型从根本上真正有效地解决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的治理。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PH值调节池10 ;第一左腔体101 ;第一右腔体102 ;第一间隙103 ;第一出水口 104 ;酸碱添加装置11 ;污水进水管12 ;第一导流墙13 ;搅拌装置14、23、33 ;过滤网15 ;混凝池20 ;第二左腔体201 ;第二右腔体202 ;第二间隙203 ;第一进水口 204 ;第二出水口205 ;混凝添剂加装置21 ;第二导流墙22 ;絮凝池30 ;第三左腔体301 ;第三右腔体302 ;第三间隙303 ;第二进水口 304 ;第三出水口 305 ;絮凝剂添加装置31 ;第三导流墙32 ;沉淀斗40 ;进水腔401 ;沉淀腔402 ;进水间隙403 ;第三进水口 404 ;溢流堰405 ;斜管/斜板41 ;进水导流墙42 ;旋流器50 ;泥水通入口 501 ;磁粉排出口 502 ;第一泥水排出口 503 ;泥水输送泵51 ;第四管道52 ;第五管道53 ;第一管道54 ;磁性分离器60 ;第二泥水排出口 601 ;第二管道61 ;污泥浓缩池70 ;污泥脱水机80 ;污泥输送泵81 ;第三管道82。
[0024]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便更清楚、直观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实质。
[0026]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污水应急处理系统,用于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的污水处理,该应急处理系统包括PH值调节装置、混凝装置、絮凝装置、斜管/斜板41沉淀池及泥水分离装置。
[0027]具体的,PH值调节装置包括PH值调节池10、污水进水管12以及酸碱添加装置11,所述PH值调节池10设有第一出水口 104,所述污水进水管12及酸碱添加装置11与所述PH值调节池10的上部连通,以向所述PH值调节池10通入待处理的污水;酸碱添加装置11与所述PH值调节池10的上部连通,以向所述PH值调节池10中添加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将待处理的污水调节呈中性。
[0028]混凝装置包括混凝池20及混凝剂添加装置21,所述混凝池20具有第一进水口204及第二出水口 205,所述第一进水口 204与所述第一出水口 104连通,即混凝池20通过第一进水口 204与PH值调节池10上的第一出水口 104连通,经过PH值调节装置调节成中性的污水可以通过第一进水口 204流入至混凝池20中。混凝剂添加装置21与所述混凝池20的上部连通,以向所述混凝池20中添加混凝剂,对污水进行混凝处理。
[0029]絮凝装置包括絮凝池30及絮凝剂添加装置31,所述絮凝池30具有第二进水口304及第三出水口 305,所述第二进水口 304与所述第二出水口 205连通,即絮凝池30通过第二进水口 304与混凝池20上的第二出水口 205连通,经过混凝装置处理的污水可以通过第二进水口 304流入至絮凝池30。絮凝剂添加装置31与所述絮凝池30的上部连通,以向所述絮凝池30中添加絮凝剂,对混凝处理后的污水进行絮凝处理。
[0030]斜管/斜板沉淀池包括沉淀斗40及斜管或斜板41,所述沉淀斗40的上部具有第三进水口 404以及溢流堰405,所述第三进水口 404与所述第三出水口 305连通,即沉淀斗40通过第三进水口 404与絮凝装置上的第三出水口 305连通,经过絮凝处理的污水可以通过第三进水口 404流入至沉淀斗40。斜管或斜板41设置于沉淀斗40内的中部位置,利用层流原理,使污水中的颗粒沉降到斜管或斜板41底部被捕集并脱落。
[0031]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旋流器50、磁性分离器60、污泥浓缩池70及污泥脱水机80,所述旋流器50用于对含有水、污泥及磁粉的泥水进行分离,以分离出泥水中的部分磁粉,而剩余的泥水(该剩余的泥水在下文中简称第一剩余泥水)需要通过磁性分离器60进行磁粉的二次分离。具体的,该旋流器50具有用于通入所述泥水的泥水通入口 501,用于排出分离出的部分磁粉的磁粉排出口 502及用于排出分离后第一剩余泥水的第一泥水排出口503,泥水通入口 501通过第四管道52连接至一泥水输送泵51,泥水输送泵51连通至所述沉淀斗40,通过泥水输送泵51将沉淀斗40中的泥水输送至旋流器50中。磁性分离器60用于对所述第一剩余泥水中的磁粉进行分离,以分离出第一剩余泥水中的磁粉,而剩余的泥水(该剩余的泥水在下文中简称第二剩余泥水)需要通过污泥浓缩池70进一步浓缩成污泥。具体的,旋流器50上的第一泥水排出口 503通过第一管道54连通至所述磁性分离器60的顶部,以将第一剩余泥水加入至磁性分离器60中,磁性分离器60的底部具有一用于排出分离后第二剩余泥水的第二泥水排出口 601。污泥浓缩池70用于对所述第二剩余泥水进行浓缩,以使第二剩余泥水沉淀并在污泥浓缩池70的底部形成污泥。具体的,磁性分离器60上的第二泥水排出口 601通过第二管道61连通至污泥浓缩池70的顶部,以将第二剩余泥水通入至污泥浓缩池70,污泥浓缩池70的底部具有一用于排出浓缩后的污泥的污泥排出口。污泥脱水机80用于对浓缩后的污泥进行进一步脱水压缩,使污泥脱水后形成固态泥块。具体的,污泥浓缩池70上的污泥排出口连接一污泥输送泵81,污泥输送泵81通过第三管道82连通至污泥脱水机80。
[0032]需要说明的是,旋流器50、磁性分离器60、污泥浓缩池70及污泥脱水机80为本领域所熟知,因此,旋流器50、磁性分离器60、污泥浓缩池70及污泥脱水机80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在此不作详细描述。
[0033]在具体污水应急处理过程时,待污水进水管12向PH值调节池10中通入待处理的污水后:
[0034]首先,根据污水的酸碱性向PH值调节池10的污水中加入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使污水变成中性。例如当污水呈酸性时,则通过酸碱添加装置11向PH值调节池10的污水中加入适量的碱性溶液,以中和污水中的氢离子使其污水变成中性,而当污水呈碱性时,则向PH值调节池10的污水中加入适量的酸性溶液,以中和污水中的氢氧根离子使污水变成中性。变成中性的污水通过第一出水口 104流至絮凝池30中。
[0035]然后,在混凝池20中,通过混凝剂添加装置21向混凝池20中加入适量的混凝剂,一般为磁粉等物质,使污水中的悬浮物及金属物质等颗粒“脱稳”,颗粒间通过碰撞、表面吸附、范德华引力等作用,互相结合变大,以利于从水中分离。加入有混凝剂的污水在通过第二出水口 205流至絮凝池30中。
[0036]进一步的,在絮凝池30中,通过絮凝剂添加装置31向絮凝池30中加入适量的絮凝剂,一般为高分子聚合物,高分子聚合物的高分子链在悬浮的颗粒与颗粒之间发生架桥,促进颗粒与颗粒聚集。加入有絮凝剂的污水可以通过第三出水口 305流至斜管/斜板沉淀池。
[0037]再一步的,在斜管/斜板沉淀池中,可以利用层流原理在斜管/斜板41的区域向下沉降,以使斜管/斜板41的上方形成清水,而斜管/斜板41的下方沉淀出泥水,清水可以通过溢流堰405排出。由此,去除污水中悬浮物及金属物质。
[0038]最后,斜管/斜板41沉淀池中的泥水通过泥水输送泵51由泥水通入口 501加入至旋流器50,泥水在旋流器50内高速旋转分离出部分磁粉,剩余的泥水简称第一剩余泥水,第一剩余泥水通过第一泥水排出口 503自流至磁性分离器60中,此时,第一剩余泥水中的磁粉吸附在磁性分离器60的磁性滚筒上,而剩余的泥水简称第二剩余泥水,第二剩余泥水通过第二泥水排出口 601自流至污泥浓缩池70中进行浓缩形成污泥,污泥再通过污泥输送泵81输送至污泥脱水机80进行脱水压缩形成固态泥块,藉此,分离出的固态泥块中基本上不含磁粉以及水分。
[0039]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水应急处理系统,可实现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的污水进行应急处理,处理后的清水中不含悬浮物及金属物质,可以再次利用,而固定泥块中均不含磁粉,可以直接排出,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本实用新型从根本上真正有效地解决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的治理。
[004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磁粉排出口 502通过第五管道53连接至所述混凝池20,如此,可以回收利用磁粉排出口 502排出的磁粉。
[0041]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PH值调节池10内竖向设有第一导流墙13以将所述PH值调节池10内部腔体隔离成第一左腔体101和第一右腔体102,所述污水进水管12及酸碱添加装置11与所述第一左腔体101上部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墙13的底部设有第一连通结构,以使所述第一左腔体101中的污水从所述第一连通结构流至所述第一右腔体102,所述第一出水口 104位于所述第一右腔体102上部的侧壁。
[0042]在PH值调节池10中,污水进水管12排出的污水从第一左腔体101的上部流入第一腔体,污水在第一左腔体101内自上至下流并经过底部的第一连通结构流至第一右腔体102,再在第一右腔体102内自下向上并通过第一出水口 104流至混凝装置。如此,污水在经过PH值调节池10时,能够与PH值调节池10中加入的酸/碱性溶液充分混合,达到快速中和的目的。
[0043]混凝池20内竖向设有第二导流墙22以将所述混凝池20内部腔体隔离成第二左腔体201和第二右腔体202,所述混凝剂添加装置21与所述第二左腔体201上部连通,所述第二导流墙22的底部设有第二连通结构,以使所述第二左腔体201中的污水从所述第二连通结构流至所述第二右腔体202,所述第一进水口 204位于所述第二左腔体201上部的侧壁,所述第二出水口 205位于所述第二右腔体202上部的侧壁。
[0044]在混凝池20中,流至混凝池20的污水在第二左腔体201内自上至下流并经过底部的第二连通结构流至第二右腔体202,再在第二右腔体202内自下向上并通过第二出水口 205流至絮凝装置。如此,污水在经过混凝池20时,能够与混凝池20中加入的混凝剂充分混合,最终使得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金属物质能够在斜管/斜板沉淀池充分沉淀,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
[0045]絮凝池30内竖向设有第三导流墙32以将所述絮凝池30内部腔体隔离成第三左腔体301和第三右腔体302,所述絮凝剂添加装置31与所述第三左腔体301上部连通,所述第三导流墙32的底部设有第三连通结构,以使所述第三左腔体301中的污水从所述第三连通结构流至所述第三右腔体302,所述第二进水口 304位于所述第三左腔体301上部的侧壁,所述第三出水口 305位于所述第三右腔体302的侧壁。
[0046]在絮凝池30中,流至絮凝池30的污水在第三左腔体301内自上至下流并经过底部的第三连通结构流至第三右腔体302,再在第三右腔体302内自下向上并通过第三出水口 305流至斜管/斜板沉淀池中。如此,在污水在经过絮凝池30时,能够与絮凝池30中加入的絮凝剂充分混合,最终使得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金属物质能够斜管/斜板41沉淀池充分沉淀,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
[004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PH值调节池10、混凝池20及絮凝池30内分别设有一搅拌装置14、23、33。具体的,在PH值调节池10中,搅拌装置14设置第一左腔体101中,通过该搅拌装置14的搅拌使得加入第一左腔体101中的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与污水充分混合,以利于使污水快速达到中性状态。在混凝池20中,搅拌装置23设置在第二左腔体201中,通过该搅拌装置23的搅拌使得加入第二左腔体201中的混凝剂与污水充分混合,以提高混凝效果。而在絮凝池30中,搅拌装置33设置在第三左腔体301中,通过该搅拌装置33的搅拌使得加入第三左腔体301中的絮凝剂与污水充分混合,以提高絮凝效果。由此,通过在PH值调节池10、混凝池20及絮凝池30内分别设有一搅拌装置14、23、33,可以提高整个混凝絮凝的处理效果。
[0048]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通结构、第二连通结构及第三连通结构可以是多种结构形式,例如,如图1中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导流墙13的底部与PH值调节池10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03,以形成所述第一连通结构,污水可以从第一导流墙13左侧的第一左腔体101经过底部的第一间隙103后进入至右侧的第一右腔体102。第二导流墙22的底部与混凝池20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二间隙203,以形成所述第二连通结构,污水可以从第二导流墙22左侧的第二左腔体201经过底部的第二间隙203后进入至右侧的第二右腔体202。第三导流墙32的底部与絮凝池30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三间隙303,以形成所述第三连通结构,污水可以从第三导流墙32左侧的第三左腔体301经过底部的第三间隙303后进入至右侧的第三右腔体302。
[0049]此外,第一连通结构、第二连通结构及第三连通结构还可以采用在第一导流墙13、第二导流墙22及第三导流墙32上分别开设的连通孔。
[0050]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PH值调节池10的上部设有过滤网15,污水进水管12的出水口位于所述过滤网15的上方。如此,进入PH值调节池10的污水首先通过过滤网15过滤粒径较大的固体物质。
[0051]为了便于PH值调节池10、混凝池20、絮凝池30及斜管/斜板41沉淀池之间的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第一出水口 104与所述第一进水口 204,第二出水口 205与第二进水口 304,以及第三出水口 305与第三进水口 404之间均通过法兰连接。如此,连接拆卸方便,使用灵活。
[0052]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沉淀斗40中设有一进水导流墙42以将所述沉淀斗40的内部腔体隔离成进水腔401及沉淀腔402,所述第三进水口 404位于所述进水腔401上部的侧壁,所述溢流堰405位于所述沉淀腔402上部的侧壁,所述斜管或斜板设置于所述沉淀腔402的中部且位于所述进水导流墙42底部与所述溢流堰405之间的高度位置;所述进水导流墙42的底部与所述沉淀斗40侧壁之间形成一进水间隙403,以使所述进水腔401内的污水经所述进水间隙403进入至所述沉淀腔402。如此,在斜管沉淀池中,污水先进入进水腔401,再通过进水间隙403进入沉淀腔402,进入沉淀腔402后的污水可以利用层流原理在斜管/斜板41的区域向下沉降,以使斜管/斜板41的上方形成清水,而斜管/斜板41的下方沉淀出颗粒等,清水可以通过排水口排出,这种结构设计可以到达更好的沉降效果。
[005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水应急处理系统,可实现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的污水进行应急处理,处理后形成清水及固态泥块,清水中不含悬浮物及金属物质,可以再次利用,而固定泥块中均不含磁粉,可以直接排出,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本实用新型从根本上真正有效地解决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中的治理。
[005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一个优选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方式结合。
[00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污水应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PH值调节装置,包括PH值调节池、污水进水管以及酸碱添加装置,所述PH值调节池设有第一出水口,所述污水进水管及酸碱添加装置与所述PH值调节池的上部连通; 混凝装置,包括混凝池及混凝剂添加装置,所述混凝池具有第一进水口及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所述混凝剂添加装置与所述混凝池的上部连通; 絮凝装置,包括絮凝池及絮凝剂添加装置,所述絮凝池具有第二进水口及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第二出水口连通,所述絮凝剂添加装置与所述絮凝池的上部连通; 斜管/斜板沉淀池,包括沉淀斗及斜管或斜板,所述沉淀斗的上部具有第三进水口以及溢流堰,所述第三进水口与所述第三出水口连通,所述斜管或斜板设置于沉淀斗内的中部位置; 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旋流器、磁性分离器、污泥浓缩池及污泥脱水机,所述旋流器具有泥水通入口、磁粉排出口及第一泥水排出口 ;所述泥水通入口通过一泥水输送泵连通至所述沉淀斗,所述第一泥水排出口通过第一管道连通至所述磁性分离器的顶部,所述磁性分离器的底部具有第二泥水排出口 ;所述第二泥水排出口通过第二管道连通至污泥浓缩池的顶部,所述污泥浓缩池的底部具有污泥排出口 ;所述污泥排出口连接一污泥输送泵,所述污泥输送泵通过第三管道连通至污泥脱水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应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PH值调节池内竖向设有第一导流墙以将所述PH值调节池内部腔体隔离成第一左腔体和第一右腔体,所述污水进水管及酸碱添加装 置与所述第一左腔体上部连通,所述第一导流墙的底部设有第一连通结构,以使所述第一左腔体中的污水从所述第一连通结构流至所述第一右腔体,所述第一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一右腔体上部的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应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池内竖向设有第二导流墙以将所述混凝池内部腔体隔离成第二左腔体和第二右腔体,所述混凝剂添加装置与所述第二左腔体上部连通,所述第二导流墙的底部设有第二连通结构,以使所述第二左腔体中的污水从所述第二连通结构流至所述第二右腔体,所述第一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左腔体上部的侧壁,所述第二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右腔体上部的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应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池内竖向设有第三导流墙以将所述絮凝池内部腔体隔离成第三左腔体和第三右腔体,所述絮凝剂添加装置与所述第三左腔体上部连通,所述第三导流墙的底部设有第三连通结构,以使所述第三左腔体中的污水从所述第三连通结构流至所述第三右腔体,所述第二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三左腔体上部的侧壁,所述第三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三右腔体的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应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斗中设有一进水导流墙以将所述沉淀斗的内部腔体隔离成进水腔及沉淀腔,所述第三进水口位于所述进水腔上部的侧壁,所述溢流堰位于所述沉淀腔上部的侧壁,所述斜管或斜板设置于所述沉淀腔的中部且位于所述进水导流墙底部与所述溢流堰之间的高度位置;所述进水导流墙的底部与所述沉淀斗侧壁之间形成一进水间隙,以使所述进水腔内的污水经所述进水间隙进入至所述沉淀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应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PH值调节池、混凝池及絮凝池内分别设有一搅拌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应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墙的底部与PH值调节池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一间隙,以形成所述第一连通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应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流墙的底部与混凝池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二间隙,以形成所述第二连通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污水应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流墙的底部与絮凝池的底部之间具有第三间隙,以形成所述第三连通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应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粉排出口通过第五管道连接至所述混 凝池。
【文档编号】C02F9/12GK203959985SQ201420356612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28日
【发明者】张方洪, 江云飞, 余辉, 刘文剑, 唐录林, 刘小静, 李嘉, 朱玉凤 申请人:深圳华信中水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