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设备工作箱内散砂清理、回收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62291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3D打印设备工作箱内散砂清理、回收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3D打印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3D打印设备工作箱内散砂清理、回收的装置。

背景技术:
3D打印出来的砂芯是被散砂所覆盖的,要将砂芯取出,需要先将覆盖的散砂清理掉。目前,工作箱内散砂的清理主要是依靠手持吸尘器进行吸砂,但这种散砂清理方式存在清理效率低、容易损坏砂芯的缺点。为解决上述清砂方法的缺点,需要对目前的清理装置进行改进,以提高效率,减少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手工清理方法的缺陷,根据3D打印设备的工作特点,为其散砂清理、回收提供一种效率高、损坏少的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3D打印设备工作箱内散砂清理、回收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集砂吸砂斗和负压吸砂装置,其中,负压吸砂装置构造成与集砂吸砂斗流体连通。根据本发明,负压吸砂装置与每个集砂吸砂斗通过输砂管流体连通。根据本发明,输砂管由不锈钢制成。根据本发明,还包括与集砂吸砂斗固定连接的至少一个挡砂板,挡砂板朝向远离集砂吸砂斗的底部的方向伸出,所有挡砂板与集砂吸砂斗共同围绕出装置的集砂区域。根据本发明,集砂吸砂斗是两个独立的斗,分别设置在3D打印设备工作箱的运行轨道的两侧;挡砂板是两个独立的板,挡砂板将两个集砂吸砂斗相互连接并且横跨运行轨道。根据本发明,集砂吸砂斗通过支腿固定至运行轨道的两侧。根据本发明,挡砂板与集砂吸砂斗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根据本发明,3D打印设备工作箱在位于集砂区域中的位置处,3D打印设备工作箱设置有用于遮蔽3D打印设备工作箱与集砂吸砂斗之间缝隙的支出结构)。根据本发明,支出结构是L型支出结构,L型支出结构由铝合金制成,并且L型支出结构的一段与3D打印设备工作箱固定连接。根据本发明,支出结构通过螺栓安装至3D打印设备工作箱。根据本发明,负压吸砂装置包括:吸砂口、真空泵、滤袋、储砂桶以及出砂口,其中,吸砂口与集砂吸砂斗流体连通,出砂口与储砂桶流体连通,储砂桶设置在滤袋的下方。根据本发明,负压吸砂装置的出砂口流体连通至砂处理系统。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集砂吸砂斗设置为斗状,并且与负压吸砂装置流体连通,基于斗状结构自动收集原理和真空负压吸收的原理可实现自动清理散砂的效果;(2)负压吸砂装置与每个集砂吸砂斗通过输砂管流体连通,使得负压吸砂装置的位置布置更加灵活与方便。并且输砂管由不锈钢制,可延长输砂管的使用寿命;(3)通过设置与集砂吸砂斗固定连接的挡砂板,可使得工作箱内的散砂更有效的流入集砂吸砂斗而不会向外溢出;(4)通过在工作箱四周设计集砂吸砂斗、挡砂板,用于收集、吸收从工作箱四周溢出的散砂,与直接用吸尘器吸砂相比,解决了吸砂慢、操作麻烦并且容易碰坏砂芯的问题,起到了提到效率、简化操作、减少损坏的效果;(5)通过在3D打印设备工作箱上设置用于遮蔽3D打印设备工作箱与集砂吸砂斗之间缝隙的支出结构,使集砂吸砂斗在工作状态时处于工作箱的支出结构的下方,起到了有效防止散砂从3D打印设备工作箱与集砂吸砂斗之间的缝隙中散落的效果;(6)在集砂吸砂斗下端接入真空负压,用于捕捉散砂从工作箱向集砂吸砂斗方向外溢流出时扬起的粉尘和吸走流入集砂吸砂斗中的散砂,与直接起升工作箱建造平台然后清理溢流在四周地面上的散砂相比,解决了扬尘大、影响周边环境、回收散砂困难的问题,起到了减少扬尘、保护环境、简化操作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3D打印设备工作箱内散砂清理、回收的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挡砂板与集砂吸砂斗的连接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是集砂吸砂斗的一个实施例的工作位置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3D打印设备工作箱内散砂清理、回收的装置进行描述。图1示出了3D打印设备工作箱内散砂清理、回收的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挡砂板与集砂吸砂斗的连接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是集砂吸砂斗的一个实施例的工作位置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地,如图1所示,该3D打印设备工作箱内散砂清理、回收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集砂吸砂斗9和负压吸砂装置3,其中,负压吸砂装置3构造成与集砂吸砂斗9流体连通。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于一个集砂吸砂斗9的该3D打印设备工作箱内散砂清理、回收的装置都适用于本实施例,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集砂吸砂斗9设置为斗状结构,并且与负压吸砂装置3流体连通,基于斗状结构自动收集原理和真空负压吸收的原理可实现自动清理散砂的效果。在本发明的3D打印设备工作箱内散砂清理、回收的装置中,负压吸砂装置3与每个集砂吸砂斗9可通过输砂管8流体连通。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集砂吸砂斗为两个,即,前集砂吸砂斗9和后集砂吸砂斗17。具体地,负压吸砂装置3与前集砂吸砂斗9通过前斗输砂管8流体连通,负压吸砂装置3与后集砂吸砂斗17通过后斗输砂管6流体连通;优选地,前斗输砂管8与后斗输砂管6汇合至管道三通5,通过管道三通5与负压吸砂装置3流体连通,从而实现负压吸砂装置3与前集砂吸砂斗9和后集砂吸砂斗17的流体连通。更加优选地,上述输砂管8和6可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负压吸砂装置3与每个集砂吸砂斗9和17分别通过前斗输砂管8和后斗输砂管6流体连通,使得负压吸砂装置3的位置布置更加灵活与方便。并且输砂管3由不锈钢制,可延长输砂管3的使用寿命。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发明中的3D打印设备工作箱内散砂清理、回收的装置还包括与集砂吸砂斗9固定连接的至少一个挡砂板15,挡砂板15为矩形板,并且朝向远离集砂吸砂斗9的底部的方向伸出,即,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挡砂板15向上伸出。优选的,如图2所示,挡砂板15与集砂吸砂斗9通过螺栓12固定连接,所有挡砂板15与集砂吸砂斗9共同围绕出3D打印设备工作箱内散砂清理、回收的装置的集砂区域,在此集砂区域中的散砂可溢出至集砂吸砂斗9。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于一个挡砂板15的该装置都适用于本实施例,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与集砂吸砂斗9固定连接的挡砂板15,可使得工作箱11内的散砂更有效的流入集砂吸砂斗9而不会向外溢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其中,该3D打印设备工作箱内散砂清理、回收的装置的集砂吸砂斗9是两个独立的斗,即前集砂吸砂斗9和后集砂吸砂斗17,分别设置在3D打印设备工作箱11的运行轨道13的两侧;挡砂板15是两个独立的板,挡砂板15将前集砂吸砂斗9和后集砂吸砂斗17相互连接并且挡砂板15横跨运行轨道13。其中,前集砂吸砂斗9和后集砂吸砂斗17通过支腿10固定至运行轨道13的两侧,具体实施为:前集砂吸砂斗9和集砂吸砂斗17的整个斗体分别焊接在两个支腿10上,支腿10由地脚螺栓固定至运行轨道13外侧的地面上,从而实现将集砂吸砂斗9和17固定至工作箱运行轨道13的两侧。优选的,在图1和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3D打印设备工作箱11在位于集砂区域中的位置处,即,该3D打印设备工作箱内散砂清理、回收的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3D打印设备工作箱11设置有用于遮蔽3D打印设备工作箱11与集砂吸砂斗9之间缝隙的支出结构18,如图3所示,该支出结构18横跨3D打印设备工作箱11与集砂吸砂斗9之间的缝隙,使集砂吸砂斗9在工作状态时处于工作箱11的支出结构18的下方,起到了有效防止散砂从3D打印设备工作箱11与集砂吸砂斗9之间的缝隙中散落的效果。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上述支出结构18是L型支出结构18,可由铝合金制成,并且L型支出结构18的一段与3D打印设备工作箱1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另一段遮蔽3D打印设备工作箱11与集砂吸砂斗9之间缝隙。应当理解的是,上述L型支出结构18的一段也可以固定至集砂吸砂斗9,或者L型支出结构的两段分别固定至集砂吸砂斗9和3D打印设备工作箱11,并且可通过除螺栓之外的例如焊接、粘接等其他固定方式实施,而且支出结构18的形状也不局限于L型,诸如I型、C型的形状也是可行的,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具体地,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负压吸砂装置3包括吸砂口4、真空泵1、滤袋2、储砂桶20以及出砂口,其中,吸砂口4与集砂吸砂斗9通过输砂管流体连通,出砂口与储砂桶20流体连通,储砂桶20设置在滤袋2的下方。在集砂吸砂斗9的下端接入真空负压,用于捕捉散砂向工作箱11的集砂吸砂斗9的方向外溢流出时扬起的粉尘和吸走流入集砂吸砂斗9中的散砂,与直接起升工作箱建造平台然后清理溢流在四周地面上的散砂相比,解决了扬尘大、影响周边环境、回收散砂困难的问题,起到了减少扬尘、保护环境、简化操作的效果。优选地,可将上述的负压吸砂装置3的出砂口与砂处理系统流体连通,用于处理回收的散砂。综上所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3D打印设备工作箱内散砂清理、回收的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为:3D打印机完成砂芯打印后,工作箱11在直线齿条14的驱动下沿着轨道13移动到取芯工位(即,移动至集砂区域中),启动负压吸砂装置3,按下工作箱建造平台的控制按钮7升起工作箱建造平台16,在工作箱建造平台16上升的过程中,工作箱宽度方向上的散砂被挡砂板15挡住,散砂从长度方向上流入集砂吸砂斗9和17内,负压吸砂装置3将前集砂吸砂斗9和后集砂吸砂斗17内的散砂分别通过前斗输砂管8和后斗输砂管6吸收到储砂桶20内,储砂桶20内的散砂又送入砂处理系统19处理;建造平台16在上升一定高度后暂停,待上层砂芯被取走后,再继续上升清砂、取芯,取芯完成后,用塑料扫帚将建造平台16上的散砂扫进集砂吸砂斗9和17,然后关闭负压吸砂装置3;工作箱11在直线齿条13的驱动下沿着轨道14返回3D打印机工作室内,完成3D打印设备工作箱内散砂清理、回收的工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