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成本园林式景观用水循环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62974发布日期:2018-06-01 18:15阅读: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成本园林式景观用水循环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特征:

1.一种低成本园林式景观用水循环处理系统,由初滤池(1)、反冲式水质过滤池(3)、有机污染水质处理装置(5)、生态处理池(6),人造湿地生态景观单元(9)组成;

初滤池(1)与反冲式水质过滤池(3)之间由初滤池出水至反冲式水质过滤池的管道(2)连接;

反冲式水质过滤池(3)与有机污染水质处理装置(5)之间由反冲式水质过滤池与有机污染水质处理装置的管道(4)连接;

生态处理池(6)与人造湿地生态景观单元(9)之间由生态处理池与人造湿地生态景观单元的管道(8)连接;

人造湿地生态景观单元(9)与初滤池(1)由人造湿地生态景观单元与初滤池的管道(10)连接;

初滤池(1)的出水通过初滤池出水至反冲式水质过滤池的管道(2)流至反冲式水质过滤池(3)中的过滤层支撑(31);反冲式水质过滤池(3)为上下两层,两层之间有带孔底板(36),带孔底板(36)上方设置鹅卵石过滤层(37),鹅卵石过滤层(37)上方设置木炭过滤层(38),木炭过滤层(38)上方设置粗沙过滤层(39),粗沙过滤层(39)上方设置中沙过滤层(310),中沙过滤层(310)上方设置鹅卵石压沙层(311),鹅卵石压沙层(311)上方设置一出水管(312)和一反冲洗过滤层进水管(313);下部分储水层(33)池底靠外侧池壁内设置有沉污池(34),沉污池(34)池底设置有排污管(35);

由反冲式水质过滤池(3)处理出来的水进入有机污染水质处理装置(5),有机污染水质处理装置(5)由有机污染水进入石英管(51),紫外光源Ⅰ(52),纳米二氧化钛吸附层(53)、砂芯Ⅰ(54),荧光光源(55),纳米三氧化钨吸附层(56),砂芯Ⅱ(57),紫外光源Ⅱ(58),纳米氧化锌吸附层(59),砂芯Ⅲ(510),处理后出水石英管(511)所组成;有机污染水处理进入空心圆柱状石英管(51);有机污染水处理进入石英管(51)的一端外面依次对应有三个环状紫外光源Ⅰ(52),荧光光源(55),紫外光源Ⅱ(58);有机污染水处理进入石英管(51)的一端的里面,紧靠紫外光源Ⅰ(52)的一侧对应有纳米二氧化钛吸附层(53)、砂芯Ⅰ(54);紧靠荧光光源(55)的一侧对应有纳米三氧化钨吸附层(56),砂芯Ⅱ(57);紧靠紫外光源Ⅱ(58)的一侧有纳米氧化锌吸附层(59),砂芯Ⅲ(510);有机污染水处理进入石英管(51)的尾端对应有处理后出水石英管(511);

生态处理池(6),由池壁(61)和水生动物(62)、水生植物(63)、数根沉底无节竹筒(64)所组成;生态处理池(6)养殖有水生动物(62),水生动物(62)为小杂鱼、虾、蝌蚪、泥鳅和螺、蚬、蛤小型贝壳类以及水生昆虫;在生态处理池(6)中种植水生植物(63),水生植物(63)为黑藻、苦草沉水植物,香根草、风车草湿生植物,香蒲、芦蒲、芦苇挺水植物,菱、荇菜、芡实浮水植物,凤眼莲、睡莲、槐叶萍漂浮植物;在生态处理池(6)的底部有数根沉底无节竹筒(64);

人造湿地生态景观单元(9),由池壁(91)和水生动物(92)、水生植物(93)、数根沉底无节竹筒(94)所组成;人造湿地生态景观单元(9)养殖有水生动物(92),水生动物(92)为小杂鱼、虾、蝌蚪、泥鳅和螺、蚬、蛤小型贝壳类以及水生昆虫;在人造湿地生态景观单元(9)中种植水生植物(93),水生植物(93)为黑藻、苦草沉水植物,香根草、风车草湿生植物,香蒲、芦蒲、芦苇挺水植物,菱、荇菜、芡实浮水植物,凤眼莲、睡莲、槐叶萍漂浮植物;在人造湿地生态景观单元(9)的底部有数根沉底无节竹筒(94);

其特征在于:

初滤池(1)中有一个沙砾过滤装置(11),沙砾过滤装置(11)由沙砾过滤网筛(12)、沙砾仓(13)、出沙砾口(14)、沙砾输送管(15)、粗沙砾出口管(16)、中沙砾出口管(17)、细沙砾出口管(18)、沙砾池(19)所组成;

在沙砾过滤装置(11)的前端的底部安装有一段沙砾过滤网筛(12);

沙砾过滤网筛(12)的下部对应有一个沙砾仓(13);

沙砾仓(13)低端处有一个出沙砾口(14);

出沙砾口(14)连接沙砾输送管(15),沙砾输送管(15)上对应连接有粗沙砾出口管(16)、中沙砾出口管(17)、细沙砾出口管(18);

粗沙砾出口管(16)、中沙砾出口管(17)、细沙砾出口管(18)均对应沙砾池(19)。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