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河流及湖泊滨水带生态修复与水质净化的护岸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52692阅读:562来源:国知局
适于河流及湖泊滨水带生态修复与水质净化的护岸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域生态堤岸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适于河流及湖泊滨水带生态修复与水质净化的护岸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河流和湖泊在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生态代价。传统水利工程采用混凝土、浆砌石等对滨水带进行硬化处理,注重水流冲刷对堤岸造成的影响,而忽略了水域生态系统与陆域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联系与能量交换,使沿岸水域生态受损。为了对受损的河流和湖泊滨水带进行生态修复,一般采用在岸边种植水生植物等进行生态修复。但这种修复方式要求恢复水域沿岸原生态的土质基层环境,因而使滨水带失去了抗冲刷能力,对于有防洪要求的滨水地段而言,这种做法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受河流、湖泊水位、流量变化的影响,沿岸水生植物不能获得良好的生长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适于河流及湖泊滨水带生态修复与水质净化的护岸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适于河流及湖泊滨水带生态修复与水质净化的护岸结构,包括沿滨水带倾斜设置的堤岸本体以及位于所述堤岸本体坡脚处的多孔性混凝土护脚,堤岸本体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土工布层、碎石反滤层、多孔性混凝土基层和植物栽培层,所述多孔性混凝土基层内间隔设置有多个横隔梁,所述植物栽培层对应设计的最高水位线和日常水位线高度划分为上段、中段和下段,所述上段、中段和下段分别为陆生植物营养基质带、水生植物基质带和藻类生物膜基质带。

本发明提供的适于河流及湖泊滨水带生态修复与水质净化的护岸结构,在多孔性混凝土基层上设置了多种适于水生植物生长的栽培层,既考虑了利用具有抗冲刷能力的多孔性混凝土对滨水带进行加固稳定,同时又利用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及藻类形成的生态群落对滨水带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水质净化。本发明既能够保护河流和湖泊的堤岸不受侵蚀和淘刷,又能够促进滨水带生态群落的恢复和水生态食物链的构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堤岸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所述适于河流及湖泊滨水带生态修复与水质净化的护岸结构,包括沿滨水带倾斜设置的堤岸本体1以及位于堤岸本体1坡脚处的多孔性混凝土护脚2,上述堤岸本体1(具体见图2)包括由下至上顺次铺设的土工布层101、碎石反滤层102、多孔性混凝土基层103和植物栽培层。多孔性混凝土基层103内间隔设置有多个钢筋混凝土和素混凝土的横隔梁104,用以加强多孔性混凝土基层103对水体的抗冲刷能力。

植物栽培层对应堤岸本体1所在水域的最高水位线3和日常水位线4设计值高度被划分为上段、中段和下段,所述上段、中段和下段分别为陆生植物营养基质带105a、水生植物基质带105b和藻类生物膜基质带105c。其中,陆生植物营养基质带105a位于最高水位线3以上,其内含有陆生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用于种植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基质带105b位于最高水位线3和日常水位线4之间,是由多孔性混凝土、陶粒、沸石和土壤混合而成的硬质层面,能够给水生植物的根系发育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主要用于种植水生植物;藻类生物膜基质带105c常年位于日常水位线4以下,为多孔性结构的多孔性混凝土、陶粒、沸石和保水剂混合而成的硬质层面,其比表面积大,便于藻类附着生长形成生物膜,该藻类生物膜可吸收来自水体的污染物质作为自身营养补给,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同时进行水体净化。此外,在多孔性混凝土护脚2还可生长沉水植物。上述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优先选取本地品种兼顾净化和景观效果。

总体来讲,本发明中陆生植物营养基质带105a、水生植物基质带105b和藻类生物膜基质带105c所组成的植物栽培层上生长的植物能够形成生物群落,促进滨水带生态群落恢复、水生态食物链构建;同时,水生植物和藻类对水体中营养物质具有吸收和转化作用,能够净化水质;其次,当降雨形成的面源污染经过由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和藻类组成的堤坡表面时,能够被过滤和净化;再次,多孔性混凝土基层103韧性高、抗疲劳性能优越、承载力大、耐水侵蚀和冲刷,因此可以使河流和湖泊的堤坡保持稳固,同时可以为底栖动物和鱼类提供觅食和繁殖的空间;最后,由陆生植物带、水生植物带和藻类生物膜组成的植物栽培层、多孔性混凝土基层103、碎石反滤102层组成的堤岸本体1具有渗透性,能够促进水体与水体两侧的陆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