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垂直流自循环好氧反应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3383阅读:6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垂直流自循环好氧反应池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垂直流自循环好氧反应池。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系统中,好氧池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污水处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好氧池是利用污水中的好氧微生物在有游离氧(分子氧)存在的条件下,消化、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使其稳定化、无害化的处理装置。好氧池一般为接触氧化池的形式,池内设置有填料,已经充氧的污水浸没全部填料,并以一定的流速流经填料。微生物一部分以生物膜的形式固着于填料表面,一部分则以絮状悬浮于水中,因此它兼有生物滤池和活性污泥法的特点。接触氧化池中微生物所需的氧通常由人工曝气供给。生物膜生长至一定厚度后,近填料壁的微生物将由于缺氧而进行厌氧代谢,产生的气体及曝气形成的冲刷作用造成部分生物膜脱落,促进了新生物膜的生长,形成生物的新陈代谢。脱落的生物膜随出水进入后续的二沉池。

但是目前环境处理公司设计的好氧池形式千篇一律,运行原理简单工作效率低下,普遍存在能源损耗大、运行效率低、建设投入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污水处理负荷的垂直流自循环好氧反应池。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垂直流自循环好氧反应池,包括曝气池与沉淀池,所述曝气池与沉淀池下端设置有池底层,周围设置有边墙,所述边墙由上横墙、中横墙、下横墙、左竖墙以及右竖墙组成,所述曝气池内设置有隔墙,所述隔墙将所述曝气池分隔成曝气区与回流区,所述曝气区内设置有曝气管道,所述回流区内设置有第一混泥土斜坡;所述隔墙的上端与所述中横墙垂直且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下横墙垂直且固定连接,左端与若干个角钢骨架垂直且固定连接,所述角钢骨架由若干个角钢构成,其中位于底部的角钢横穿所述第一混泥土斜坡;所述曝气池与沉淀池通过排水孔互通,所述排水孔贯穿所述中横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隔墙设置成左右两个且采用角钢堆砌而成,所述回流区设置为左右两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曝气池还设置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位于所述池底层与所述角钢骨架中间,所述排污管贯穿所述左竖墙以及第一混泥土斜坡且与所述池底层贴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沉淀池还设置有溢水管与排泥管,所述溢水管贯穿所述左竖墙且位于所述排泥管上方,所述排泥管位于所述沉淀池底部,贯穿所述左竖墙以及第一混泥土斜坡且与所述池底层贴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池底层下方依次设置有砼垫层、砂石垫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左竖墙以及右竖墙内均设置有砼墙板、止水钢板,所述池底层内设置有砼基础,所述右竖墙一端设置有加强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砼垫层采用C10混凝土浇筑,厚度100毫米;所述砼基础采用P6C30抗渗混凝土浇筑;所述止水钢板厚度3毫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边墙上粉刷有防水砂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还包括第一钢平台以及第二钢平台,所述第一钢平台与所述第二钢平台呈“T”形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钢平台设置在所述左竖墙的一侧,所述第二钢平台横跨在所述曝气池上方,左端覆盖在所述左竖墙上,右端覆盖在所述右竖墙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沉淀池还设置有第二混泥土斜坡。

本实用新型实现以下有益效果:

1、空气融氧的效率显著提升,氧气与水高效结合,氧气的转化率提高。

2、水和泥由于自循环的作用传质速度加快,做到了充分混合。

3、污泥浓度高于传统好氧池污泥浓度,污水处理负荷显著提高。

4、能源损耗小、运行效率高、建设投入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好氧反应池内角钢骨架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好氧反应池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好氧反应池的曝气池一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好氧反应池的曝气池另一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好氧反应池的沉淀池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好氧反应池的钢平台示意图。

其中:1.曝气池,2.沉淀池,3.池底层,4.边墙,5.上横墙,6.中横墙,7.下横墙,8.左竖墙,9.右竖墙,10.隔墙,11.曝气区,12.回流区,13.曝气管道,14.第一混泥土斜坡,15.角钢骨架,16.角钢,17.排水孔,18.排污管,19.溢水管,20.排泥管,21.砼垫层,22.砂石垫层,23.砼墙板,24.止水钢板,25.砼基础,26.加强筋,27.第一钢平台,28.第二钢平台,29.第二混泥土斜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6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好氧反应池内角钢骨架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好氧反应池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好氧反应池的曝气池一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好氧反应池的曝气池另一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好氧反应池的沉淀池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好氧反应池的钢平台示意图。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垂直流自循环好氧反应池,包括曝气池1与沉淀池2,所述曝气池1与沉淀池2下端设置有池底层3,周围设置有边墙4,所述边墙4由上横墙5、中横墙6、下横墙7、左竖墙8以及右竖墙9组成,所述曝气池1内设置有隔墙10,所述隔墙10将所述曝气池1分隔成曝气区11与回流区12,所述曝气区11内设置有曝气管道13,所述回流区12内设置有第一混泥土斜坡14;所述隔墙10的上端与所述中横墙6垂直且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下横墙7垂直且固定连接,左端与若干个角钢骨架15垂直且固定连接,所述角钢骨架15由若干个角钢16构成,其中位于底部的角钢16横穿所述第一混泥土斜坡14;所述曝气池1与沉淀池2通过排水孔17互通,所述排水孔17贯穿所述中横墙6。所述隔墙10设置成左右两个且采用角钢堆砌而成,所述回流区12设置为左右两个,所述曝气区11位于左右两个所述回流区12中间。所述曝气池1还设置有排污管18,所述排污管18位于所述池底层3与所述角钢骨架15中间,所述排污管18贯穿所述左竖墙8以及第一混泥土斜坡14且与所述池底层3贴合。所述沉淀池2还设置有溢水管19与排泥管20,所述溢水管19贯穿所述左竖墙8且位于所述排泥管20上方,所述排泥管20位于所述沉淀池2底部,贯穿所述左竖墙8以及第一混泥土斜坡14且与所述池底层3贴合。所述池底层3下方依次设置有砼垫层21、砂石垫层22。所述左竖墙8以及右竖墙9内均设置有砼墙板23、止水钢板24,所述池底层3内设置有砼基础25,所述右竖墙9一端设置有加强筋26。所述砼垫层21采用C10混凝土浇筑,厚度100毫米;所述砼基础25采用P6C30抗渗混凝土浇筑;所述止水钢板24厚度3毫米。所述边墙4上粉刷有防水砂浆(未图示)。所述好氧反应池还包括第一钢平台27以及第二钢平台28,所述第一钢平台27与所述第二钢平台28呈“T”形垂直设置,所述第一钢平台27设置在所述左竖墙8的一侧,所述第二钢平台28横跨在所述曝气池1上方,左端覆盖在所述左竖墙8上,右端覆盖在所述右竖墙9上。所述沉淀池(2)还设置有第二混泥土斜坡(29)。

其中,用于构成所述角钢骨架15的若干个角钢16的规格为8#角钢,用于堆砌所述隔墙10的角钢的规格为80*80角钢;所述曝气管道13采用D50不锈钢管,管长5.90米,管底标高为0.20米,管体表面设置有直径为4毫米的开洞(未图示);所述排污管18的规格为DN100排污管,所述溢水管19的规格为DN100溢水管,所述排泥管20的规格为DN100排泥管。

其中,所述隔墙10的尺寸以及放置位置是可以根据所述曝气池1的尺寸进行设计的,具体可以调整高低以及左右两个所述隔墙10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通过将好氧反应池用所述隔墙10分隔成所述曝气区11与回流区12,在曝气区11设置所述曝气管道13,所述曝气区11是上升气流,非曝气区是下降气流,所述隔墙10将所述曝气区11与回流区12有效隔离开;所述曝气区11由于有空气送入,因此气流会带动污水以及泥水混合物形成上升气流,跨过所述隔墙10在所述隔墙10另一侧形成所述回流区12,含泥混合物沉降到底部通过所述第一混泥土斜坡14流到所述曝气区11,从而形成有效自循环。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让熟悉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出的等同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