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嵌套式富氢水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8499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嵌套式富氢水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富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嵌套式富氢水杯。



背景技术: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和无嗅的气体。氢气的独特性质,决定了氢气在生物上具有许多优点,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强大的穿透性。氢的主要功效为抗氧化,作为一种选择性抗氧化物质,氢气对很多疾病具有治疗作用,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现有的富氢水杯一般无法压缩嵌套,不利于用户,尤其是女性用户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便携嵌套式富氢水杯,结构简单,便于携带。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便携嵌套式富氢水杯,包括一杯座和与杯座可拆卸连接的杯体,所述杯座包括上下分隔的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上方开口与所述杯体相连通,所述杯体由上杯体、中杯体和下杯体依次由外至内配合卡扣连接,所述杯座的外侧还设有一用于容置所述杯体的环形槽,所述下杯体的下端与所述杯座上端外侧壁配合卡扣,所述下杯体的上端与所述中杯体的下端内侧配合卡扣,所述中杯体的上端与所述上杯体下端的内侧配合卡扣,所述上杯体的上端面盖设有一杯盖,所述杯盖中央设置有用于注水和饮水的开口;所述杯盖开口处内置一旋塞,所述旋塞下方内设有一环状的滤芯,所述杯座中部设有环状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外侧与第一容腔内侧之间形成一氧气通道,所述支撑座上下依次设置有一阴极片和阳极片,所述阴极片和阳极片之间还设置有一离子交换膜,所述阴极片和阳极片与一设置于第二容腔内的控制电路板电连;所述支撑座的下端沿周向设有若干通气孔,所述阳极片经所述通气孔与氧气通道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器和第二容腔之间经一隔板分隔,所述支撑座的下端向下延伸与所述隔板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上杯体的下端外侧沿周向向外延伸设有一V型凸部,所述环形槽的内侧沿周向开设有一与V型凸部配合卡接的V型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杯体呈自下而上直径逐渐变宽的弹性筒状杯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容腔内还设有与所述控制电路板配合连接的蓄电池,所述杯座外侧壁设有与蓄电池配合电连的充电接口,所述杯座外侧壁还设有一开关按钮,所述开关按钮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容腔下方还沿周向间隔设有若干个不同颜色的LED灯,所述LED灯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容腔上方为透明绝缘材质。

进一步的,所述开口处的旋塞内还设有一泄气阀。

进一步的,所述上杯体、中杯体和下杯体的下端内侧分别设有一用于卡扣的扣部,所述中杯体、下杯体和杯座的上端外侧分别设有与所述扣部配合卡扣的卡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如上述所述的便携嵌套式富氢水杯的使用方法,不饮水时,将杯体容置于所述杯座的环形槽内,便于携带;饮水时,将杯体从环形槽中抽出,杯体中的上杯体、中杯体和下杯体依次由外至内配合卡扣连接,并且下杯体下端与杯座的上端配合卡扣;打开杯盖中央旋塞,经杯盖中的开口注水,注水至杯盖的滤芯下方,进行电解;电解时,位于支撑座上方的阴极片电解产生的氢气沿杯座中部向上运动,位于支撑座下方的阳极片电解产生的氧气经通气孔沿杯座的内侧边缘的氧气通道向上运动,实现氧气和氢气分离,电解结束后,可打开杯盖上的旋塞,从开口处饮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由上杯体、中杯体和下杯体依次由外至内配合卡扣连接的杯体,实现在不饮水时,可将杯体容置于杯座内,大大减小了富氢水杯的体积,便于携带,适用性广;另外支撑座外侧与第一容腔内侧之间形成一氧气通道,电解时,位于支撑座上方的阴极片电解产生的氢气沿杯座中部向上运动,位于支撑座下方的阳极片电解产生的氧气通过通气孔沿杯座的内侧边缘的氧气通道向上运动,实现氧气和氢气分离,加快氧气和氢气的向上运动速度,提高富氢水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富氢水杯饮水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富氢水杯不饮水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杯座;10-环形槽;100-V型凹槽;11-第一容腔;12-第二容腔;2-杯体;200-V型凸部;201-扣部;20-上杯体;21-中杯体;22-下杯体;23-杯盖;230-旋塞;3-支撑座;30-通气孔;4-阴极片;5-离子交换膜;6-阳极片;7-氧气通道;8-滤芯;9-泄气阀;13-隔板;14-蓄电池;15-控制电路板;16-开关按钮;17-LED灯;18-充电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便携嵌套式富氢水杯,包括一杯座1和与杯座1可拆卸连接的杯体2,所述杯座1包括上下分隔的第一容腔11和第二容腔12,所述第一容腔11上方开口与所述杯体相连通,所述杯体2由上杯体20、中杯体21和下杯体22依次由外至内配合卡扣连接,所述杯座1的外侧还设有一用于容置所述杯体的环形槽10,所述下杯体22的下端与所述杯座1上端外侧壁配合卡扣,所述下杯体22的上端与所述中杯体21的下端内侧配合卡扣,所述中杯体21的上端与所述上杯体20下端的内侧配合卡扣,所述上杯体20的上端面盖设有一杯盖23,所述杯盖23中央设置有用于注水和饮水的开口;所述杯盖开口处内置一旋塞230,所述旋塞230下方内设有一滤芯8,所述杯座中部设有环状的支撑座3,所述支撑座3外侧与第一容腔11内侧之间形成一氧气通道7,所述支撑座3上下依次设置有一阴极片4和阳极片6,所述阴极片4和阳极片6之间还设置有一离子交换膜5,所述阴极片4和阳极片6与一设置于第二容腔12内的控制电路板15电连; 所述支撑座的下端即阳极片6以下沿周向设有若干个通气孔30,所述通气孔30让阳极片6以下腔与氧气通道7相连通。所述滤芯8为陶瓷矿化滤芯,并且所述滤芯伸入至上杯体20内。

从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实现在不饮水时,可将杯体2容置于杯座1内,大大减小了富氢水杯的体积,便于携带,适用性广。电解时,位于支撑座3上方的阴极片4电解产生的氢气沿杯座1中部向上运动,位于支撑座3下方的阳极片电解产生的氧气经通气孔沿杯座1的内侧边缘的氧气通道7向上运动,实现氧气和氢气分离,加快氧气和氢气的向上运动速度,提高富氢水的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器11和第二容腔12之间经一隔板13分隔,所述支撑座3的下端向下延伸与所述隔板13相连,所述阳极片6设置于所述支撑座3的下端,并且所述支撑座3的下端沿周侧设有若干通气孔30,所述阳极片6经所述通气孔与氧气通道7相连通。用于在注水后,进行电解,阳极片6、阴极片4和离子交换膜5及支撑座3组成离子交换膜5电解装置,阳极片6采用金属钛网制成,为了延长电极使用寿命和提高电解效率,钛阳极网上涂有钛、钌等氧化物涂层;阴极片4采用由碳钢网制成,上面涂有镍涂层;阳离子交换膜5把阴极片4和阳极片6上下隔离。控制电路板15与阴、阳极片6连接,以便电解装置进行电解。注入的水经阴极片4电解产生氢气,氢气直接向上运动,阳极片6将水电解产生氧气,氧气经通气孔30与氧气通道7连通,沿着杯座1内侧边缘向上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杯体20的下端外侧沿周向向外延伸设有一V型凸部200,所述环形槽10的内侧沿周向开设有一与V型凸部200配合卡设的V型凹槽100。不饮水时,将下杯体22、中杯体21卡扣拆卸,容置于杯座1的环形槽10内,通过V型凹槽100与V型凸部200配合连接,将杯体卡设于环形槽10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杯体呈自下而上直径逐渐变宽的弹性筒状杯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容腔12内还设有与所述控制电路板15配合连接的蓄电池14,所述杯座1外侧壁设有与蓄电池14配合电连的充电接口18,所述杯座1外侧壁还设有一开关按钮16,所述开关按钮16与所述控制电路板15电连。通过按下开关按钮16,开始电解;在富氢水杯不需要饮水时,可以通过充电接口18进行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容腔12下方还沿周向间隔设有若干个不同颜色的LED灯17,所述LED灯17与所述控制电路板15电连。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LED灯17分别显示电解时间或者电解工作状态等,同时可以增加美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容腔12上方为透明绝缘材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口处的旋塞230内还设有一泄气阀9。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杯体20、中杯体21和下杯体22的下端内侧分别设有一用于卡扣的扣部201,所述中杯体21、下杯体22和杯座1的上端外侧分别设有与所述扣部201配合卡扣的卡部。通过卡部与扣部201相互配合方便拆卸。

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过程:不饮水时,将杯体2容置于所述杯座1的环形槽10内,便于携带;饮水时,将杯体2从环形槽10中抽出,杯体2中的上杯体20、中杯体21和下杯体22依次由外至内配合卡扣连接,并且下杯体22下端与杯座1的上端配合卡扣;打开杯盖中央旋塞230,经杯盖中的开口注水,注水至杯盖的滤芯8下,若使用是纯净水则需盖上旋塞230并揺动杯体1-2分钟再进行电解,若是矿泉水即可电解;电解时,位于支撑座3上方的阴极片4电解产生的氢气沿杯座中部向上运动,位于支撑座3下方的阳离片6电解产生的氧气经通气孔30沿杯座的内侧边缘的氧气通道向上运动,实现氧气和氢气分离,互不干扰,有利于提高氢气在水中溶解度;电解结束时,即可打开杯盖上的旋塞230,从开口处饮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嵌套式富氢水杯,可将杯体容置于杯座内,大大减小了富氢水杯的体积,便于携带,适用性广;电解时,实现氧气和氢气分离,加快氧气和氢气的向上运动速度,提高富氢水的质量。

上列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