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体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92071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体处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体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水厂中进行水处理一般是流动式处理,即通过定点加药、定点曝气之后将水体从一个水池抽到另外一个水池。该处理方式和处理设备由于是定点加药,无论加药位置在哪里都难以避免的出现药物无法均匀散布于水体内的问题。

也有一些处理方法,是在水面安放固定在某一位置的浮式设备,浮式设备内置加药、曝气的部件,使用时将水体抽入内部,处理完成后再排放至外界。这些处理方法和处理设备,在大型水池或者大型的容器中并不能很充分均匀地处理所有水体。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体处理方法,能够充分均匀地净化、处理水体。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水体处理方法,通过漂浮在水面上的处理装置的连续移动以到达水域的每一位置,来对每一位置的水体进行净化处理,所述的净化处理包括对该位置的水体进行曝气和投加絮凝剂。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对水体进行从底部至顶部的曝气,絮凝剂的投放深度与曝气位置大致在同一深度,或者絮凝剂投放深度在水体液面以下但高于曝气位置深度,或者絮凝剂投放至水体液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处理装置监测水体的水质后,通过自动控制或者人工控制的方式调整曝气量和絮凝剂投加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根据水体的水质情况控制处理装置的处理周期。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絮凝剂为聚合絮凝剂、硫酸铝、有机絮凝剂的一种或多种,絮凝剂的投加量为10-50pp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处理装置自行制备絮凝剂,并自动将絮凝剂投放至水体。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使用电解法制备聚合絮凝剂,制备后的聚合絮凝剂先缓冲处理再投放至水体。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缓冲处理后的絮凝剂中的一部分投放至水体,另一部分回流后反复电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处理装置连续移动的过程中使用超声波杀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处理装置依据规划的路线顺次到达每一水面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处理装置连续移动的过程中,每到达一个位置就能对该位置的水域进行加药和曝气处理,从而能够充分均匀地处理池内所有的水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水体处理方法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水体处理方法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水体处理方法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第三实施例加药、曝气原理示意图;

图5是水体处理方法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是加药部件的示意图;

图7是加药部件的平面布置图;

图8是处理装置一种移动路径图;

图9是处理装置另一种移动路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8所示,在一净化池100内具有处理装置,该处理装置包括可移动的漂浮平台1,漂浮平台1配有移动部件,移动部件可以驱动漂浮平台1在净化池100的水面上平移运动,并且通过外部的无线通讯等方式,漂浮平台1可以到达净化池100水面的任何一个位置。

参考图1至图3,所述的漂浮平台1上还设有曝气部件2和加药部件3。曝气部件2至少包括一台风机,风机的出口接有曝气的管道,一条或多条所述的曝气的管道分别具有曝气出口,这些管道具有一定的长度,可以伸至净化池100池底,从池底向上曝气。所述的加药部件3主要用于对净化池100添加絮凝剂。

上述的漂浮在水面上的处理装置其连续移动能够到达水域的每一位置,从而对每一位置的水体进行净化处理,该净化处理包括对该位置的水体使用曝气部件2曝气和使用加药部件3投加絮凝剂。

参考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加药部件3的出药口31与曝气出口大致在同一深度,从而絮凝剂投放深度与曝气位置大致相同。絮凝剂流出后直接与气泡混合并且上升。

参考图2所示的第二实施例,出药口31大致在曝气出口深度的一半位置,即絮凝剂投放深度在水体液面以下但高于曝气位置深度,该位置气泡上升的过程会向四周扩散,絮凝剂能够与扩散的气泡一起上升,从而水体加药的均匀性和充分性得到一定提高。

参考图3所示的第三实施例,出药口31在净化池100液面以上,絮凝剂投放至水体液面。不管是第一实施例还是第二实施例,絮凝器出药均是直接在水体内部,然而,水体内部之间具有一定的阻力,絮凝剂添加之后由于阻力的存在,很难在水体内向四周扩散,而只能随着气泡上升而上升,那么在同一竖向位置,投加的絮凝剂并不能充分的与周边的水体反应,而需要漂浮平台移动至另一位置才能直接处理该位置的水体,无疑不利于净化处理效率。如图4所示,第三实施例的絮凝剂加药在液面以上,曝气所产生的气泡上升,同时水流向上翻滚之后与絮凝剂充分接触,之后翻滚的水流向四周扩散以及形成上下翻动的流动状态,将絮凝剂带入底部、四周的水体,从而底部、四周的水体均能与絮凝剂接触,那么絮凝剂即能得到与水体非常充分的反应,大大提高了絮凝剂的使用率以及水处理的效率。这种处理的方式在进行具有藻类的水体处理的时候效果更佳。

以下仅在第三实施例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说明,同时,以下实施例也可同时应用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

参考图4,出药口31设有并未图示的匀药器。该匀药器可以通过喷洒或者重力自流或者其他方式向出药口31的四周出药,使得絮凝剂落入液面的一个环形的区域之中,而不会仅仅聚集在一个与出药口31大小相等的区域内,从而使絮凝剂与水体结合更充分。

进一步优选的,参考图1至图3,漂浮平台1上还设有水质监测模块4和控制模块5,水质监测模块4、曝气部件2、加药部件3均与控制模块5信号相连。所述的水质监测模块4可以是包括cod检测仪、浊度检测仪或其他检测水质的仪器设备,通过水质的分析后将分析数据上传至控制模块5,控制模块5根据以上的数据进行曝气部件曝气量、加药部件絮凝剂投加量的控制来实现自动加药、曝气和自动调节;当然用户可以根据水质的参数进行手动控制。

控制模块5可以包括上位计算机等,其控制的方式以及控制的接线线路均是本领域比较常见的控制及接线方式,因此实施例不再详细描述。

另外,用户可以根据水质的情况控制处理装置的处理周期。比如说水体cod满足要求时则停止加药和曝气,等待一定的周期或者等待水体相关参数超标后重新启动加药和曝气。

也可以是根据水体透明度、藻类的繁殖周期进行处理装置的启停。

以上所述的絮凝剂为聚合絮凝剂、硫酸铝、有机絮凝剂的一种或多种,絮凝剂的投加量为10-50ppm。

进一步优选的,加药部件3可以采用自动制配絮凝剂的方式进行配药和将絮凝剂投放至水体中,而无需将固态粉末通过溶解、搅拌的方式投加,由此可以节省大量的空间。

较为优选的自动配置絮凝剂的方法是电解法制备聚合絮凝剂,制备好之后还需先进行缓冲处理。

具体来说,参考图6和图7,加药部件3包括连通的电解腔32和缓冲腔33,电解腔32设有进水口36,缓冲腔33设有絮凝剂出口34和循环出口35,絮凝剂出口34连通加药部件3的出药口31。清水进入电解腔32后被电解而进行一系列电化学反应而产生絮凝剂,絮凝剂通过缓冲腔33后进入絮凝剂出口34并从出药口31投放至水体液面。上述的循环出口35通过管道和管道上的循环单元连接进水口36,缓冲腔33的另一部分絮凝剂通过循环单元回流进入电解腔32进行反复电解活化,提高有效成分含量。上述的循环单元可以是循环泵。

进一步优选的,电解腔32的两端端部设有石墨极板37,两石墨极板37之间设有电解极板38,各电解极板38和石墨极板37相互平行。所述的电解极板38可以为铝极板,由此电解反应生产的絮凝剂为聚铝药剂。

进一步优选的,参考图5,漂浮平台1下方还设有两端开口的处理筒6,处理筒6的筒腔内形成超声波辐射区61。漂浮平台1在连续平移的过程中,水体会从处理筒6的一端流入并从另一端流出,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并未图示的推流器实现,水体在超声波辐射区61内时,水中的藻类会被大量的杀灭。

为了生成的超声波辐射区61,处理筒6上设有超声波振动元件62。

在以上实施例的基础上,移动部件还包括前进单元和转向单元。前进单元主要是驱动漂浮平台1沿着一个方向进行移动,而转向单元是用于漂浮平台1的转向,即漂浮平台1到达某一指定位置后按设定的轨迹旋转一定的角度,然后继续平移前进,以达到不同的位置。

漂浮平台可以采用如图8和图9所示的两种路径进行水处理,这两种路径均能到达净化池的每一位置。

以上的实施例可以运用在污水处理厂中处理污水,也可以应用在封闭水域或者开放水域进行水体的处理。

以上所述只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其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