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浮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0877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浮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污染生态修复领域,特别涉及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浮床。



背景技术:

现阶段城市河流污染源和污染物种类繁多,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而利用植物对污染水体进行生态修复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其中仿制的超细纤维立体人工水草由于具有每立方8000平方米以上的极高比表面积,作为微生物载体,放在水体里会有无数的微生物附着生长,从而能快速分解消耗水体里的营养物质,因此当微生物的分解消耗速度快于水体污染速度的时候,水体就能够保持洁净且不被污染。

目前,授权公告号为CN202968256U,授权公告日为2013年6月5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人工水草加强河流净化能力的新型生态浮床,包括可漂浮于水面上的支撑框,所述支撑框上均匀固定有水中微生物可附着于其表面的人工水草,人工水草的底端固定有使其在水中保持竖直状态的配重物。

上述专利在人工水草的底部安装有配重块,使得人工水草能始终保持竖直状态,但若是配重块较重,人工水草容易被配重块拉断,若是配重块较轻,当河水在流动时较为湍急时,人工水草容易随着水流发生晃动,从而容易出现人工水草相互缠绕的情况,减小了人工水草的表面积,使得在人工水草上吸附的微生物量减小,最终对水质的净化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浮床,具有使得人工水草不易相互缠绕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浮床,包括可漂浮在水面上的支撑框,所述支撑框上设置有位于水中的分隔网,所述分隔网内形成有多个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分隔区,所述分隔网与所述支撑框之间设置有使得所述分隔网在水中保持展开状态后以形成所述分隔区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框上还设置有多个分别位于多个所述分隔区内且可供水中微生物附着其表面的人工水草,所述人工水草的底部设置有配重块。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分隔网和支撑框之间设置有用于使得分隔网在水中保持展开状态的支撑组件,从而使得分隔网内形成的分隔区不会随着水流等因素发生改变,此时使得每个人工水草分别位于不同的分隔区内,当河水的流动较为湍急时,相邻的人工水草在飘动时也不以出现缠绕;同时设置分隔网也能保证河水在流动时接触到人工水草上进行净化;在人工水草上设置配重块使得人工水草能以竖直状态悬浮在水中,从而在展开后增加供微生物吸附的表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支撑框边缘折角处且呈竖直设置的支撑杆、两个升降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且分别固定在所述分隔网上下两端的滑移套、设置在所述滑移套与所述支撑杆之间的锁紧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多个支撑杆位于支撑框的边缘折角处,此时将固定连接在分隔网上的滑移通过锁紧件固定在支撑杆上,从而能使得分隔网处于展开状态;同时因同一支撑杆上的两个滑移套位置能够进行调节,从而能对分隔网到水面的高度进行调节,因分隔网只需对人工水草的中部以下位置进行限位,此时人工水草便不易从分隔区脱出,此时分隔网的高度调节能适配不同长度的人工水草。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锁紧件包括开设在所述滑移套上的螺纹孔、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孔内且用于抵紧在所述支撑杆上进行固定的锁紧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转动锁紧螺栓,使得锁紧螺栓抵紧在支撑杆上,从而实现在支撑杆上固定滑移套,最终对分隔网的位置进行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框的折角边缘处设置有多个限位环,所述支撑杆穿过所述限位环且最下端插入在河底。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支撑杆通过支撑框折角处边缘处的限位杆且最下端插入在河底,一方便能对支撑框的位置进行限位,另一方面支撑杆不会增加支撑框处的重力而对支撑框的漂浮造成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框上设置有多个相互平行且经过所述分隔区上方的尼龙绳,所述人工水草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尼龙绳上。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在支撑框上设置多个尼龙绳,且尼龙绳经过分隔区上方,此时通过将人工水草的一端固定在位于分隔区上方的尼龙绳部分上,再配合在人工水草底部的配重块,最终实现人工水草能以竖直状态展开。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位于所述支撑框所围成的水域内还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形成有水生植物层。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支撑框围成的水域中通过种植水生植物而形成水生植物层,能进一步提高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同时也能对支撑框所在的区域进行覆盖作用,能够提高其观赏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尼龙绳与所述支撑框的连接处位于所述支撑框处于水中的部分。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尼龙绳的设置,使得在支撑框所围成的水域中的水生植物层不易因尼龙绳位于上面上而被隔开。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支撑框上设置人工水草,能够无数的微生物附着生长,从而能快速分解消耗水体里的营养物质,因此当微生物的分解消耗速度快于水体污染速度的时候,水体就能够保持洁净,不被污染;

2、通过设置分隔网,使得相邻的人工水草不易因河水流动而出现相互缠绕的现象,减少人工水草缠绕在一起后影响净化能力的情况发生;

3、支撑杆穿过支撑框上的限位环且底部插入到河底,此时既能对支撑框进行限位,也不会影响支撑框的漂浮能力;

4、在位于支撑框架所围成的水域内还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形成有水生植物层,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对水质的净化修复效果,且能提高观赏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简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除去水生植物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框;11、限位环;13、尼龙绳;2、水生植物层;3、人工水草;31、配重块;4、分隔网;41、分隔区;5、支撑组件;51、支撑杆;52、滑移套;53、锁紧件;531、螺纹孔;532、锁紧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浮床,图2所示,包括通过竹子制成且可漂浮在水面上的支撑框1,该支撑框1呈方形。在支撑框1任意两个相互平行的边缘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相互平行的尼龙绳13,尼龙绳13的两端捆绑在支撑框1上,且尼龙绳13位于支撑框1浸入水面以下的部分,在每个尼龙绳13上捆绑有多个均匀排列分布的人工水草3,在人工水草3的最下端固定连接有铁质的配重块31(见图1)。配合图1,在支撑框1所围成的水域中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形成有水生植物层2,该水生植物层2弯曲覆盖支撑框1所围成的区域。

如图2所示,同时在支撑框1上还通过支撑组件5连接有一个分隔网4,分隔网4在支撑组件5的作用下呈展开状态且内部形成有多个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分隔区41,分隔区41的横截面呈方向,且每个分隔区41和尼龙绳13上的一个人工水草3的位置相对应,人工水草3位于水中的部分处在分隔区41内。

在支撑框1的边缘折角处固定连接有限位环11,因支撑框1呈方向,使得限位环11共设置有四个,支撑组件5包括支撑杆51、滑移套52以及锁紧件53。支撑杆51共设有四个且分别穿过四个限位环11,同时支撑杆51的下端插入到河底内进行固定;每个支撑杆51杆上均滑移连接有两个滑移套52,两个滑移套52分别固定在分隔网4在高度上的上下两端;锁紧件53包括开设在滑移套52上的螺纹孔531、螺纹连接在螺纹孔531内且用于抵紧在支撑杆51上进行固定的锁紧螺栓532。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