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两侧控制雨水面源污染的生物滞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9485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道两侧控制雨水面源污染的生物滞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资源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道两侧控制雨水面源污染的生物滞留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滞留设施类似于植被浅沟和缓冲带,是在地势较低的区域种植植物,通过植物截流、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水。然而现有的绿化带并不能对处理后的雨水加以收集利用,造成一定的水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的问题是:现有的绿化带并不能对处理后的雨水加以收集利用,造成一定的水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河道两侧控制雨水面源污染的生物滞留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河道两侧控制雨水面源污染的生物滞留装置,所述河道两侧控制雨水面源污染的生物滞留装置设置有:

人行道、车行道、生态滞留区、木夹板、观景平台;

所述人行道的对侧为车行道,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为生态滞留区;人行道中央铺设有木夹板;木夹板连接观景平台;

所述生态滞留区两侧铺设有路缘石和平缘石;路缘石的一侧布置有多个雨水孔,绿化带内放置有雨水检查井、雨水沉砂井、雨水管、溢流堰、生物滞留带连通管;雨水沉砂井的周围铺设有卵石,雨水检查井上开有溢流雨水口;

所述生态滞留区纵向剖面结构:生态滞留区顶层设置有蓄水层;蓄水层底部铺设有种植土层;种植土层底部铺设有砂滤层;砂滤层底部铺设有砾石层;砾石层底部铺设有原土层。

进一步,所述生态滞留区左端设置有雨水沉砂井;生态滞留区左边顶层设置有蓄水层;蓄水层底部铺设有种植土层;种植土层底部铺设有砂滤层;砂滤层底部铺设有砾石层;砾石层底部铺设有原土层;生态滞留区中央设置有雨水检查井;雨水检查井顶部中央设置有溢流雨水口;生态滞留区右端顶层铺设有透水砖;透水砖底部铺设有找平层;找平层底部铺设有级配碎石层;级配碎石层底部铺设有素土碾压密实层;素土碾压密实层底部铺设有砾石层;生态滞留区纵向中央设置有透水盲管;生态滞留区纵向底部设置有雨水管。

进一步,所述雨水沉砂井开口左端设置有雨水孔。

进一步,所述生态滞留区中间设置有溢流堰。

进一步,所述生态滞留区左端设置有溢流雨水口;原土层底部左半边铺设有防渗膜。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设施比较简单,便于施工,能够有效利用重力的影响,既能够防止河道两侧受到雨水的污染,又能够充分利用雨水,将雨水收集起来,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河道两侧控制雨水面源污染的生物滞留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生态滞留区纵向A剖面结构图。

图中:1、人行道;2、车行道;3、生态滞留区;4、路缘石;5、雨水检查井;6、雨水沉砂井;7、雨水管;8、卵石;9、溢流堰;10、平缘石;11、生物滞留带连通管;12、溢流雨水口;13、雨水孔;14、木夹板;15、观景平台; 16、蓄水层;17、种植土层;18、砂滤层;19、砾石层;20、防渗膜;21、原土层;22、土工布;23、透水砖;24、找平层;25、级配碎石层;26、素土碾压密实层;27、透水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河道两侧控制雨水面源污染的生物滞留装置包括:人行道1、车行道2、生态滞留区3、木夹板14、观景平台15。

人行道1的对侧为车行道2,人行道1和车行道2之间为生态滞留区3;人行道1中央铺设有木夹板14;木夹板14连接观景平台15。

生态滞留区3两侧铺设有路缘石4和平缘石10;路缘石4的一侧布置有多个雨水孔13,绿化带内放置有雨水检查井5、雨水沉砂井6、雨水管7、溢流堰 9、生物滞留带连通管11。雨水沉砂井6的周围铺设有卵石8,雨水检查井5上开有溢流雨水口12。

生态滞留区3顶层设置有蓄水层16;蓄水层16底部铺设有种植土层17;种植土层17底部铺设有砂滤层18;砂滤层18底部铺设有砾石层19;砾石层19 底部铺设有原土层21。

原土层21底部左半边铺设有防渗膜20;生态滞留区3右侧纵向铺设有防渗膜20。生态滞留区3左端设置有雨水沉砂井6;雨水沉砂井6开口左端设置有雨水孔3;原土层21底部铺设一层防渗膜20。生态滞留区3中间设置有溢流堰9。生态滞留区3左端设置有溢流雨水口12;原土层21底部左半边铺设有防渗膜20。生态滞留区3左端设置有雨水沉砂井6;生态滞留区3左边顶层设置有蓄水层16;蓄水层16底部铺设有种植土层17;种植土层17底部铺设有砂滤层 18;砂滤层18底部铺设有砾石层19;砾石层19底部铺设有原土层21;生态滞留区3中央设置有雨水检查井5;雨水检查井5顶部中央设置有溢流雨水口12;生态滞留区3右端顶层铺设有透水砖23;透水砖23底部铺设有找平层24;找平层24底部铺设有级配碎石层25;级配碎石层25底部铺设有素土碾压密实层26;素土碾压密实层26底部铺设有砾石层19;生态滞留区3纵向中央设置有透水盲管27;生态滞留区3纵向底部设置有雨水管7。生态滞留区3右边设置有雨水沉砂井6;原土层21底部左半边铺设有防渗膜2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雨水通过路缘石4豁口进入生态滞留区3种植土层17前可通过雨水沉砂井 6进行初步沉淀,生态滞留区3的种植土层17、砂滤层18、砾石层19之间使用透水土工布22隔开。

生态滞留区3的设施是通过植被土壤介质层来过滤雨水径流的装置。雨水在这些系统的底部通过多孔管收集,然后定向排放到经批准的出口。生态滞留区3通过植被过滤来去除悬浮固体物,让这些固体物沉积在池中。微生物过程作用于植物根系和土壤媒介的交界面,一般通过拦截,新陈代谢,以及对污染物的转变来达到净化目的。

生态滞留区3的设施减缓了雨水流动速度,并结合蒸发和渗透来减少径流量。生态滞留区3的设施用于截获小型暴雨所产生的全部径流,以及大型暴雨的前期雨水径流。剩余的大型暴雨流量将漫过生态滞留系统,进入管道雨水系统或地表径流路径。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