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高倍数连续浓缩污泥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45157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分离污泥中污水的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可高倍数连续浓缩污泥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污水排放量呈现迅速递增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至2003年14年时间期间,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增加100亿m3,2003年为460亿m3;从2004年至2014年只11年时间,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增加到1250亿m3,增加了790亿m3。截至2014年底,我国城镇生活污水设施处理能力达到1.5亿m3/d,污水处理率达80wt.%。随着“十二五” 节能减排目标的推进,我国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标准不断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国家和省确定的重点流域及湖泊、水库等封闭、半封闭水域时,执行一级A标准。早期建设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虽然去除有机物、悬浮物的效果较好,但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并不明显,已经达不到目前我国对于城市污水的排放标准,基于传统活性污泥法为主要处理工艺的早期投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迫于政策和环境压力,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势在必行。因此,我国污水处理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建设资金缺乏,建设污水处理厂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资金缺乏就成了限制污水治理的一大障碍;(2)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高,导致污水处理厂的很多设备成为摆设;(3)沉降污泥不但浓度低,只有1~2wt%,而且难于脱水,因此,脱水过程需要大量脱水设备,不但设备投资大,还占用土地,另外,脱水处理后的污泥含水率高,达到75~80wt%,污泥体量大,年产生污泥量达到3000万吨以上,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填埋,污泥中含有害细菌,填埋后会产生二次污染,这种填埋产生的地下污染很难修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高倍数连续浓缩污泥的装置,以提高污泥的脱水浓缩效果,减少脱水设备投资并减少设备占地面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高倍数连续浓缩污泥的装置,包括依次串接的污泥混合池、第一污泥泵、静态混合机构,还包括重力脱水机和折流脱水塔,所述重力脱水机的进料端与静态混合机构的出料端连通,重力脱水机的出料端与折流脱水塔的污泥入口连通;所述重力脱水机出料端的高度大于折流脱水塔污泥入口的高度;所述折流脱水塔底部设有污泥出口。

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第一污泥泵将污泥从污泥混合池中抽出并送入重力脱水机和折流脱水塔中脱水,该过程中污泥依次经过静态混合机构,在静态混合机构内,污泥与混凝药剂混合,并絮凝,变成絮凝态,然后进入重力脱水机,在不破坏污泥絮凝状态的同时脱除一部分水,再在重力作用下,沿管道进入折流脱水塔内,进行再一次脱水,整个过程不会损坏污泥的絮凝结构,脱水效果好,污泥的脱水性能得到保持;浓度为1-2wt%的污泥经过本装置处理后,浓度可提升至6-8%,大大减小后续通过压滤机脱水的压力,提升压滤脱水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重力脱水机包括环状脱水网毯和污水收集槽,所述环状脱水网毯设置于污水收集槽上方,所述环状脱水网毯支撑于多根滚动轴外,该环状脱水网毯可在滚动轴作用下循环旋转。这样污泥进入重力脱水机时,被分布在环状脱水网毯上,污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透过环状脱水网毯落到污水收集槽内,污泥留在环状脱水网毯上,实现固液分离,该过程中固液分离主要依靠重力自动分离,不会破坏污泥的絮凝状态。

优选地,所述多根滚动轴呈梯形状排布,形成水平的上下底面。

进一步地,所述环状脱水网毯内设有喷淋机构,可对喷淋机构下方的环状脱水网毯部分进行清洗,方便该部分网毯进行下一轮重力脱水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脱水网毯主要由聚酯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折流脱水塔污泥出口连通的第二污泥泵。

进一步地,所述折流脱水塔的顶部设有溢流口,所述折流脱水塔内设有锥形内筒,锥形内筒的横截面从上至下逐渐增大,所述锥形内筒的顶部连接有直管,所述直管内设有污泥导流板。

进一步地,所述折流脱水塔的外侧连接有集水槽,所述集水槽上设有出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折流脱水塔的底部为锥形结构,该锥形结构的口径从上至下逐渐减小,使得污泥在重力和静压的双重作用下,继续向下流动并进一步脱水,提高污泥的浓度,直至达到折流脱水塔的底部,最终从污泥出口处流出。优选地,污泥出口设置于锥形结构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静态混合机构包括依次串接的第一静态混合器和第二静态混合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静态混合器上设有第一侧口,所述第二静态混合器上设有第二侧口。侧口的设置可以方便地加入混凝剂,两个侧口用来分别加入液体的无机混凝剂(如聚氯化铝PAC等)和液体的有机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CPAM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污泥泵和第二污泥泵为砂浆泵、潜污泵、螺杆泵或柱塞泵中的同一种或分别两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适应性广,可适用于各种污水产生的污泥预处理;

2)可实现高倍数连续脱水,克服了现有污泥预处理设备技术上存在只能低倍数浓缩脱水的不足之处,用于污泥预处理时,可连续进行高倍数污泥浓缩脱水,不但能满足后续压滤机脱水对污泥絮凝要求,而且可将污泥浓度从1~2wt%提高至6~8wt%,保证后续压滤机在最佳进泥浓度下进泥,提高压滤机的脱水效率。

3)重力脱水机安装高度大于折流脱水塔,其浓缩污泥自流进入折流脱水塔,无需动力输送,不破坏污泥絮凝体结构,可保持絮凝污泥的脱水效率,折流脱水塔,立式布置,占地面积小,造价低于传统污泥预处理设备30%~60%;

4)自动化程度高,本装置不但可以实现自动排泥和排水,还可采用DCS控制。

5)本装置可制成各种规格,在污泥处理领域有重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高倍数连续浓缩污泥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高倍数连续浓缩污泥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该可高倍数连续浓缩污泥的装置包括污泥混合池1,污泥混合池1内设有搅拌机构,所述污泥混合池1的下侧部连接有第一污泥泵2,所述第一污泥泵2的出口端依次串接有第一静态混合器3和第二静态混合器4;所述污泥浓缩装置还包括重力脱水机5和折流脱水塔6,所述折流脱水塔6的顶部设有溢流口66,所述折流脱水塔6内设有锥形内筒65,锥形内筒65的横截面从上至下逐渐增大,所述锥形内筒65的顶部连接有直管63;所述第二静态混合器4的出口端与重力脱水机5进料口连通,重力脱水机5出料口端与直管63连接,该连接处的高度在溢流口66之上;所述折流脱水塔6底部设有污泥出口。

其中,折流脱水塔6的外侧连接有集水槽67,所述集水槽67上设有出水口68;所述第二静态混合器4通过污泥管与重力脱水机5进料口连接,重力脱水机5出料口与折流脱水塔6的直管63连通,直管63内设有污泥导流板64,污泥导流板64的高度低于折流脱水塔6内污泥投入点高度;折流脱水塔6的底部为锥形结构69,该锥形结构69的口径从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锥形结构69的底部设有污泥出口60;污泥折流脱水塔6的底部连接有第二污泥泵7;第二污泥泵7为螺杆泵;第一静态混合器3上设有第一侧口31,所述第二静态混合器4上设有第二侧口41。

所述重力脱水机5包括环状脱水网毯51和污水收集槽53,所述环状脱水网毯51设置于污水收集槽53上方,所述环状脱水网毯51支撑于多根滚动轴外,该环状脱水网毯51可在滚动轴作用下循环旋转;环状脱水网毯51内设有喷淋机构52;脱水网毯51主要由聚酯材料制成。

锥形内筒65将折流脱水塔6分隔成两个污泥减速固液分离区,即第一污泥减速固液分离区61和第二污泥减速固液分离区62,污水通过第一污泥减速固液分离区61后折流向上,再通过第二污泥减速固液分离区62后从塔上部溢流口66流到集水槽67,再从集水槽67的出水口68自流出去。

本装置虽然对设置高度有一定要求,但是总体来说占地面积较小。

下面以浓度为1~2wt%的污泥的处理为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污泥浓缩装置的运行过程。首先,第一污泥泵2从污泥池1抽送浓度为1~2wt%的污泥,通过污泥管道先后经过第一静态混合器3和第二静态混合器4处,在第一侧口31处加入氧化铝含量为5~6wt%的液体聚氯化铝PAC(加入量为污泥量的1~2wt%),在第二侧口41处加入固含量为0.1~0.2wt%的液体聚丙烯酰胺CPAM,得到絮凝态的污泥;絮凝态污泥从重力脱水机5入口进入,被均匀布置在环状脱水网毯51上,污水靠重力向下透过脱水网进入集水槽,被截留在网上的浓缩污泥随着环状脱水网毯的转动向前,通过污泥管进入折流脱水塔6顶部的直管63进入塔内,通过污泥导流板64分散到第一污泥减速固液分离区61,在第一污泥减速固液分离区61内,絮凝污泥流速突然减少,由于污泥比重大于污水,流速快于污水,污泥与污水由于流速不同脱稳,实现固液分离,到锥形内筒65下端处时,污水带着少量污泥折流突然加速向上流动,进入第二污泥减速固液分离区62,在第二污泥减速固液分离区62内,污水及其所带的少量污泥流动速度不断减小,污水继续向上,污泥则在重力作用下折流向下流动,实现进一步的分离,随着絮凝污泥不断进入到折流脱水塔内,第二污泥减速固液分离区62内会积累一定量的污泥并形成过滤层,对流过的污水起到过滤作用,致使污水带泥量不断减少,当污水上升到溢流口66时水已变清,并从溢流口66进入集水槽67,再从出水口68自流出去。同时,浓缩污泥在重力作用下不断下沉,到达塔底锥形结构69处,污泥在重力和静压的双重作用继续向下流动并脱水,直至到达塔底部,此时污泥浓度达到6~8wt%,塔底污泥被第二污泥泵7抽出,进行后续处理。

一般的现有脱水设备,对于浓度为1-2wt%的污泥,往往只能脱水获得浓度为4-6wt%的污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可将脱水效果提升50-66%。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