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冷式低温淤泥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9935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干燥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冷式低温淤泥干燥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干燥机对淤泥等固体干燥时,干燥温度过低,会改变淤泥特性;现有的干燥机会有废气产生,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干燥效率低,能耗又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气冷式低温淤泥干燥机,能够对淤泥进行除湿,除湿效果好,密封性好,能耗低,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冷式低温淤泥干燥机,包括:外壳体、风扇机组、冷凝器、散热器、压缩机组和推车;所述外壳体为密闭式,外壳体内设有隔板,隔板将外壳体分隔为机组室和除湿室;所述风扇机组、冷凝器、散热器、压缩机组设在机组室内,推车设在除湿室内;所述除湿室内设有回风口和出风口,回风口和出风口对应拖车设置;所述回风口、风扇机组、冷凝器、散热器、出风口依次连接,压缩机组分别与冷凝器和散热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冷凝器对空气进行除湿,空气从冷凝器排出,经过散热器,散热器给压缩机组散热,散热器利用压缩机组散热时产生的热量对空气进行加热后,将空气从出风口排出。

优选的,所述推车底部设有网状底板。

优选的,所述机组室的外壳体上设有维护门;除湿室的外壳体上设有封闭门。

优选的,所述回风口和出风口固定在隔板上位于除湿室的一侧,出风口位于推车下方的位置,回风口设于拖车上方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回风口和出风口固定在外壳体内壁上,回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推车左右两侧。

优选的,所述冷凝器的冷凝片和散热器的散热片采用铜板,冷凝器的冷凝片和散热器的散热片表面涂覆有防腐蚀涂料。

优选的,所述外壳体采用不锈钢SUS 304。

优选的,所述外壳体为聚乙烯材质。

优选的,所述外壳体为钛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本实用新型常温干燥,其干燥空气温度约40~50℃,不会改变淤泥特性;

二、密闭式循环系统,没有废气、臭气、尘埃,不会有二度污染及废气处理的问题;

三、蒸发器、回温器鳍片采用铜板,表面使用航太工业防腐蚀涂料处理,外壳用不锈钢SUS 304,能量交换效能高于一般40~50%,能够耐酸碱,耐腐蚀;

四、由于采用密闭循环方式,回温不需要另外加热,热损耗少,干燥效率比一般低温干燥效率快又更节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气冷式低温淤泥干燥机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外壳体;2、风扇机组;3、冷凝器;4、散热器;5、压缩机组;6、推车;7、回风口;8、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一种气冷式低温淤泥干燥机,包括:外壳体1、风扇机组2、冷凝器3、散热器4、压缩机组5和推车6;所述外壳体1为密闭式,外壳体1内设有隔板,隔板将外壳体分隔为机组室和除湿室;所述风扇机组2、冷凝器3、散热器4、压缩机组5设在机组室内,推车6设在除湿室内;所述除湿室内设有回风口7和出风口8,回风口7和出风口8固定在隔板上,出风口8位于推车下方的位置,回风口7设于拖车上方的位置;所述回风口7、风扇机组2、冷凝器3、散热器4、出风口8依次连接,压缩机组5分别与冷凝器和散热器连接。推车6底部设有网状底板。机组室的外壳体上设有维护门;除湿室的外壳体上设有封闭门。

风扇机组2从回风口7进行抽取湿度较高的空气,并将空气送入冷凝器3内,压缩机组5从冷凝器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压缩机组给冷凝器提供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冷凝器3对空气进行除湿,低温干燥的空气从冷凝器排出,经过散热器4,散热器4给压缩机组5散热,散热器4利用压缩机组散热时产生的热量对空气进行加热,产生高温干燥的空气,温度为40~50℃,可根据需求调整温度,高温干燥的空气从出风口8排出,高温干燥的空气均匀的从拖车底部由下往上吹,干燥热空气经过淤泥时会将淤泥水汽迅速带走,带走的水汽再经由风扇机组抽送回冷凝器去除水分,再次经过散热器加热,在密闭空间内如此不断的循环,淤泥能够很快的干燥。

本实用新型常温干燥,其干燥空气温度约40~50℃,不会改变淤泥特性;密闭式循环系统,没有废气、臭气、尘埃,不会有二度污染及废气处理的问题;蒸发器、回温器鳍片采用铜板,表面使用航太工业防腐蚀涂料处理,外壳用不锈钢SUS 304,能量交换效能高于一般40~50%,能够耐酸碱,耐腐蚀;由于采用密闭循环方式,回温不需要另外加热,热损耗少,干燥效率比一般低温干燥效率快又更节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