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芯组件、复合滤芯装置及净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0847发布日期:2018-06-12 22:13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滤芯组件、复合滤芯装置及净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滤芯组件、复合滤芯装置及净水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净水设备内的滤芯需要经常更换,在滤芯更换过程中,滤芯内的残留水容易从滤芯的进水接口位置流出,进而容易打湿净水设备的其它部件,造成用户更换滤芯的体验较差,且增加了更换滤芯的复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滤芯组件,旨在防止滤芯内的残留水从滤芯的进水接口流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滤芯组件,包括:

滤壳,所述滤壳的一端设有进水接口;

中心集水管,设于所述滤壳内,所述中心集水管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设置的进水段、集水段及出水段,所述进水段与所述集水段密封隔离,所述集水段的管壁上开设有集水孔,所述进水段远离所述集水段的一端抵接与所述进水接口,所述进水接口与所述进水段的连接处设有第一过水口;

第一滤芯,设于所述滤壳内,所述第一滤芯绕所述中心集水管设置,所述第一滤芯的外表面与所述滤壳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进水腔,所述第一过水口与所述进水腔连通;以及

单向阀,密封固设于所述进水接口内。

优选地,所述进水接口设有限位挡板,所述限位挡板具有第二过水口,所述单向阀过盈配合于所述进水接口内,所述单向阀与所述限位挡板抵接,且所述单向阀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过水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单向阀远离所述限位挡板的一端朝内伸出所述进水接口,所述进水段端部的管壁内侧对应所述单向阀设有环形容置槽,所述单向阀远离所述限位挡板的一端容置于所述环形容置槽内。

优选地,所述滤壳的内壁围绕所述进水接口设有环形凸筋,所述环形凸筋与所述单向阀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过水口设于所述环形凸筋,所述进水段的端部抵接于所述环形凸筋的端面。

优选地,所述单向阀的外周面与所述进水接口的内周壁密封贴合。

优选地,所述单向阀包括:

阀体,所述阀体呈桶状设置,所述阀体的外周面与所述进水接口的内壁抵接,所述阀体上远离其开口端的一端设有进水口;

阀盖,与所述阀体连接,且盖合于所述阀体的开口端,所述阀盖与所述阀体围合形成安装腔,所述阀盖上设有出水口;以及

阀芯,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阀芯远离所述阀盖一端的外周面与所述进水口的内周面密封抵接,所述阀芯与所述阀盖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阀芯在所述安装腔内滑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水口。

优选地,所述阀芯朝向所述阀盖的一端设有沿所述阀体的轴向延伸的导向柱,所述阀盖上对应所述导向柱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柱插设于所述导向孔内,所述弹性件为套设于所述导向柱上的压缩弹簧;

所述出水口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出水口沿所述导向孔的周向间隔排布。

优选地,所述阀体的开口端的内侧面设有固定扣,所述阀盖的边缘朝向所述安装腔延伸设有固定凸缘,所述固定凸缘插设于所述阀体内,所述固定凸缘对应所述固定扣设有扣槽,所述固定扣扣接于所述扣槽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复合滤芯装置,包括:

滤瓶,所述滤瓶的一端设有出水接口;

滤芯组件,所述滤芯组件设于所述滤瓶内,且所述滤芯组件的进水接口同心设置于所述出水接口内;

第二滤芯,位于所述滤瓶内,所述第二滤芯环绕所述滤芯组件设置,所述第二滤芯的内周面与所述滤芯组件的滤壳间隔形成出水滤腔,所述出水滤腔与所述出水接口连通;

所述滤芯组件包括:

滤壳,所述滤壳的一端设有进水接口;

中心集水管,设于所述滤壳内,所述中心集水管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设置的进水段、集水段及出水段,所述进水段与所述集水段密封隔离,所述集水段的管壁上开设有集水孔,所述进水段远离所述集水段的一端抵接与所述进水接口,所述进水接口与所述集水段的连接处设有第一过水口;

第一滤芯,设于所述滤壳内,所述第一滤芯绕所述中心集水管设置,所述第一滤芯的外表面与所述滤壳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进水腔,所述第一过水口与所述进水腔连通;以及

单向阀,密封固设于所述进水接口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水设备,包括复合滤芯装置,所述复合滤芯装置包括:

滤瓶,所述滤瓶的一端设有出水接口;

滤芯组件,所述滤芯组件设于所述滤瓶内,且所述滤芯组件的进水接口同心设置于所述出水接口内;

第二滤芯,位于所述滤瓶内,所述第二滤芯环绕所述滤芯组件设置,所述第二滤芯的内周面与所述滤芯组件的滤壳间隔形成出水滤腔,所述出水滤腔与所述出水接口连通;

所述膜滤芯组件包括:

滤壳,所述滤壳的一端设有进水接口;

中心集水管,设于所述滤壳内,所述中心集水管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设置的进水段、集水段及出水段,所述进水段与所述集水段密封隔离,所述集水段的管壁上开设有集水孔,所述进水段远离所述集水段的一端抵接与所述进水接口,所述进水接口与所述集水段的连接处设有第一过水口;

第一滤芯,设于所述滤壳内,所述第一滤芯绕所述中心集水管设置,所述第一滤芯的外表面与所述滤壳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进水腔,所述第一过水口与所述进水腔连通;以及

单向阀,密封固设于所述进水接口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滤壳的进水接口内设置单向阀,进而使得水流只能单向从进水接口流入滤壳内,防止了滤芯组件内的残留水的流出,改善了用户更换滤芯的体验,且降低了更换滤芯的复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合滤芯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复合滤芯装置未安装单向阀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复合滤芯装置安装单向阀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滤芯组件中单向阀的爆炸图;

图5为图4中单向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滤芯组件。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并结合图4和图5,该滤芯组件1a包括:

滤壳10,所述滤壳10的一端设有进水接口110;

中心集水管20,设于所述滤壳10内,所述中心集水管20包括沿其轴向依次设置的进水段210、集水段220及出水段230,所述进水段210与所述集水段220密封隔离,所述集水段220的管壁上开设有集水孔221,所述进水段210远离所述集水段220的一端抵接与所述进水接口110,所述进水接口110与所述进水段210的连接处设有第一过水口112;

第一滤芯30,设于所述滤壳10内,所述第一滤芯30绕所述中心集水管20设置,所述第一滤芯30的外表面与所述滤壳1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进水腔,所述第一过水口112与所述进水腔连通;以及

单向阀40,密封固设于所述进水接口110内。

具体的,滤壳10大体上呈圆柱状,滤壳10的底端设有进水接口110,中心集水管20沿滤壳10的轴向设置于滤壳10内部的中心,第一滤芯30呈筒状设置,第一滤芯30的内周面与中心集水管20的外周面贴合,第一滤芯30的外周面与滤壳10的内周面间隔形成进水腔。中心集水管20包括依次设置的进水段210、集水段220和出水段230,其中,进水段210与进水接口110连通,进水段210与集水段220之间相互密封隔离,集水段220上设有集水孔221,集水段220和出水段230连通,出水段230与滤芯组件1a的出水端连通。进水段210远离集水段220的一端抵接于进水接口110、且与进水接口110连通,进水接口110与进水段210的连接处设有第一过水口112,进而通过第一过水口112将进水段210内的水引入进水腔内。

当进水接口110与外部水管接通后,水流经过进水接口110和进水段210,然后通过第一过水口112进入进水腔内,进而在通过第一滤芯30的过滤后,从集水孔221进入集水段220,最后经出水段230排出。

在净水设备中,滤芯组件1a在长期使用后,需要进行更换,在更换滤芯时,当外部水管与滤壳10上的进水接口110分离后,滤芯组件1a内的残留水发生倒流现象,使得残留水从进水接口110处流出,对滤芯组件1a的更换带来诸多不便。

为了防止滤芯组件1a内的残留水从进水接口110处流出,本实施例中,滤芯组件1a的进水接口110内设置有单向阀40,进而使得水流只能单向从进水接口110流入滤壳10内,防止了滤芯组件1a内的残留水的流出,改善了用户更换滤芯的体验,且降低了更换滤芯的复杂度。

值得说明的是,单向阀40位于壳体的进水接口110内,使得单向阀40更加靠近滤芯组件1a的进水端,进而最大限度地防止了滤壳10内的残留水的倒流。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滤壳10的进水接口110内设置单向阀40,进而使得水流只能单向从进水接口110流入滤壳10内,防止了滤芯组件1a内的残留水的流出,改善了用户更换滤芯的体验,且降低了更换滤芯的复杂度。

在本实施例中,进水接口110设有限位挡板111,限位挡板111具有第二过水口113,单向阀40过盈配合于进水接口110内,单向阀40与限位挡板111抵接,且单向阀40的进水端与第二过水口113连通。如此,单向阀40可靠地固定于进水接口110内,且通过限位挡板111限制了单向阀40在进水接口110内朝外的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单向阀40远离所述限位挡板111的一端朝内伸出所述进水接口110,所述进水段210端部的管壁内侧对应所述单向阀40设有环形容置槽211,所述单向阀40远离所述限位挡板111的一端容置于所述环形容置槽211内。可以理解的是,环形容置槽211的深度大于与单向阀40伸出进水接口110的长度,且环形容置槽211的内径大于单向阀40的外径,以便于单向阀40的出水端与进水段及第一过水口112相连通,也使得单向阀40被隐藏于进水段210内。优选地,滤壳10的内壁围绕进水接口110设有环形凸筋,环形凸筋与单向阀40呈间隔设置,第一过水口112设于环形凸筋,进水段210的端部抵接于环形凸筋的端面。

还有为了防止水流从单向阀40的外周面与进水接口110的内周壁之间通过,单向阀40的外周面与所述进水接口110的内周壁密封贴合,进而确保水流只能通过单向阀40流通。

下面对本实施例中滤芯组件1a所采用的单向阀40做出具体阐述:

该单向阀40包括阀芯430、阀体410和阀盖420,其中,阀体410呈桶状设置,阀体410的外周面与进水接口110的内壁抵接,阀体410上远离其开口端的一端设有进水口411;阀盖420与所述阀体410连接,且盖合于阀体410的开口端,阀盖420与阀体410围合形成安装腔440,阀盖420上设有出水口425;阀芯430远离阀盖420一端的外周面与进水口411的内周面密封抵接,阀芯430与阀盖420之间设有弹性件450,阀芯430在安装腔440内滑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水口411。

为了便于阀芯430在安装腔440内的移动,阀芯430朝向阀盖420的一端设有沿阀体410的轴向延伸的导向柱431,阀盖420上对应导向柱431设有导向孔421,导向柱431插设于导向孔421内,通过导向柱431与导向孔421的配合,进而使得阀芯430在安装腔440内只能沿阀体410的轴向移动,避免了阀芯430相对阀体410发生径向偏移的缺陷。单向阀40内的弹性件450可以为弹片或弹簧,在本实施例中,该弹性件450优选为套设于导向柱431上的压缩弹簧,进水接口110未连接外部水管或者进水接口110处的水压过低时,由于压缩弹性的弹力作用,使得阀芯430密封抵接于进水口411内周面抵接,进而封堵进水口411;当进水接口110与外部水管连接后,水流冲破压缩弹簧对阀芯430的作用、并推动阀芯430朝远离进水口411方向移动时,进水口411被打开,进而水流经过单向阀40进入进水段210内;当更换滤芯时,外部水管与进水接口110分离,滤芯组件1a内的残留水在回流时,水流和压缩弹簧共同推动阀芯430向进水口411方向移动,使得阀芯430再次封堵进水口411,进而避免了水流继续留下进水接口110,防止了残留水的流出。对于单向阀40的阀盖420而言,通常导向孔421设置于阀盖420的中部,出水口425位于导向孔421和阀盖420的外侧边缘之间,该出水口425的数量有多个,多个出水口425沿导向孔421的周向间隔排布。

进一步地,为了加强导向柱431与导向孔421的配合导向作用,阀盖420朝向安装腔440的一侧沿导向孔421的孔沿设有环形导向凸缘422,导向柱431插设于环形导向凸缘422内,上述弹性件450套设于环形导向凸缘422的外周面。如此,通过设置环形导向凸缘422,导向柱431与环形导向凸缘422的配合长度得到提升,进而使得阀芯430更不容易发生径向偏移,以保证阀芯430在安装腔440内的正常移动。

通常,套设于导向柱431上的弹性件450的内径较大,使得弹性件450容易相对导向柱431发生径向晃动,为了防止弹性件450产生较大的晃动,本实施例中,阀芯430上设置有对弹性件450的限位结构。具体的,该限位结构为阀芯430朝向阀盖420的一端设有环形限位凸缘432,环形限位凸缘432与导向柱431呈间隔设置,弹性件450位于环形限位凸缘432与导向柱43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阀芯430对进水口411的良好密封作用,在阀体410的轴向、且朝靠近出水口425的方向上,阀芯430远离阀盖420的一端的直径呈渐增设置,进而使得阀芯430一端的外周面与进水口411的内周面相适配;阀芯430远离阀盖420一端的外周面套设有第一密封圈460,第一密封圈460与进水口411的内周面密封抵接。

为了实现单向阀40与进水接口110的密封效果,该单向阀40的阀体410上套设有第二密封圈470,第二密封圈470与进水接口110的内周面密封抵接,进而防止水流从单向阀40与进水接口110的内周面之间通过。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单向阀40自身的组装,阀盖420可拆卸地安装于阀体410的开口端,其中,阀体410的开口端的内侧面设有固定扣412,阀盖420的边缘朝向安装腔440延伸设有固定凸缘423,固定凸缘423插设于阀体410内,固定凸缘423对应固定扣412设有扣槽424,固定扣412扣接于所述扣槽424内,进而以将阀盖420固定于阀体410上。当然,与其他实施例中,该阀盖420与阀体410也可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例如通过螺钉锁附的方式相连接,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复合滤芯装置1,该复合滤芯装置1包括滤瓶50、滤芯组件1a及第二滤芯60,其中,所述滤瓶50的一端设有出水接口510;所述滤芯组件1a设于所述滤瓶50内,且所述滤芯组件1a的进水接口110同心设置于所述出水接口510内;所述第二滤芯60位于所述滤瓶50内,所述第二滤芯60环绕所述滤芯组件1a设置,所述第二滤芯60的内周面与所述滤芯组件1a的滤壳10间隔形成出水滤腔,所述出水滤腔与所述出水接口510连通。该滤芯组件1a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复合滤芯装置1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中,经过第二滤芯60过滤后的水从出水接口510流出,经过增压泵加压后,在从进水接口110进入滤芯组件1a内,然后经过第一滤芯30过滤后,从集水孔221进入出水段230,最终流出。其中,该第一滤芯30通常可以为反渗透膜滤芯、精滤膜滤芯、纳滤膜滤芯等,该第二滤芯60可以为PAC滤芯(PP And C,PP棉和活性炭复合滤芯)。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出水接口510和进水接口110呈同心设置,进而形成一复合接头,使得复合滤芯装置1上的接头数量明显降低,提高了复合滤芯装置1与外界管路的连接效率,降低了复合滤芯装置1的接头发生渗漏的几率,也同时降低复合滤芯装置1的体积。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水设备,该净水设备包括复合滤芯装置,该复合滤芯装置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净水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