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62018发布日期:2018-09-05 00:55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滤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过滤系统而言,为了尽量减少其体积,常常将过滤系统的各个模块通过水路板进行集成。

在现有技术中,需要在部分的水路板的流道处设置堵头或焊接密封件,从而将不需要与外界连接的流道进行封堵住。但是,堵头的安装较为繁琐,且存在漏失的风险。而焊接密封件也会降低安装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过滤系统,其能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过滤系统,包括水路板,所述水路板设置多个流道,沿水流方向位于上游的所述流道和位于下游的所述流道之间设置有功能元件,每段所述流道由接入段和接出段相交构成,所述每段流道的接入段和接出端均沿线性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接入段和所述接出段通过注塑抽芯加工而成。

进一步地,至少部分的所述流道的接入段和接出段朝向所述水路板的不同侧面。

进一步地,至少部分所述流道的接入段和接出段垂直相交。

进一步地,沿水流方向的位于上游的所述流道的接出段和位于下游的所述流道的接入段位于同一侧面。

进一步地,沿水流方向的位于上游的所述流道的接出段和位于下游的所述流道的接入段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包括膜过滤单元,其中一个流道包括第一原水接入段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原水接入段连通的第一原水接出段和第二原水接出段,所述膜过滤单元包括中心管、套设在所述中心管外的集水管、卷制在所述集水管外的膜元件,所述第一原水接出段与所述膜元件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原水接出段通过所述集水管与所述膜元件的另一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功能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具有内螺纹的过滤单元,所述水路板具有与所述过滤单元的内螺纹适配的外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功能元件包括多个过滤单元,所述过滤单元设置在所述水路板的同一侧面,其他所述功能元件设置在所述水路板的其他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功能元件包括前置集成阀、前置过滤单元、增压泵、膜过滤单元、高压开关、后置过滤单元以及组合阀,其中,第一流道、所述前置集成阀、第二流道、所述前置过滤单元、第三流道、所述增压泵、第四流道、膜过滤单元、第五流道、高压开关、第六流道、后置过滤单元顺次连接,所述膜过滤单元的废水出口通过第七流道与所述组合阀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流道的接出段和所述增压泵的入口之间;和/或,所述增压泵的出口与所述第四流道的接入段之间设置有软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流道的接出段和所述增压泵的入口相远离设置;和/或所述增压泵的出口与所述第四流道的接入段相远离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前置过滤单元、所述膜过滤单元以及所述后置过滤单元沿水路板并列设置,所述后置过滤单元位于所述前置过滤单元和所述膜过滤单元中间。

进一步地,所述增压泵设置对应于所述后置过滤单元所在处的水路板的背面。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上述结构具有的优点有:

1、借由上述结构,该水路板的各个流道的接入段和接出段可以通过加工而成,而各个流道之间通过功能元件进行连接,而不再需要额外设置堵头或焊接其他密封件,从而降低了安装难度,减少安装工时,同时减少了漏失的风险;

2、该过滤系统的体积较小,满足过滤系统小型化的要求;

3、所述第三流道的接出段和所述增压泵的入口相远离设置,从所述增压泵的出口和所述第四流道的接入段相远离设置,所述第三流道的接出段和所述增压泵的入口之间以及所述增压泵的出口和所述第四流道的接入段之间设置有软管,从而减少增压泵的震动对水路板的影响;

4、所述接入段和所述接出段可以通过注塑抽芯加工而成,从而可以较为简单地加工出水路板;

5、膜过滤单元的原水入口流道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加工。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申请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申请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申请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申请。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过滤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过滤系统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过滤系统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过滤系统的另一个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过滤系统的又一个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的过滤系统的俯视图和各个功能元件的结合。

图7示出了图1中的水路板的主视图。

图8示出了过滤系统中的与膜过滤单元接合部分的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1、水路板;2、前置集成阀;3、前置过滤单元;4、后置过滤单元;5、膜过滤单元;6、增压泵;7、高压开关;8、组合阀;9、防尘罩;10、显示屏;11、电脑盒;12、第一流道;121、第一接入段;122、第二接入段;13、第二流道;131、第二接入段;132、第二接出段;14、第三流道;15、第四流道;16、第五流道;17、第六流道;18、第七流道;19、第八流道;20、单向阀;21、外螺纹;22、第一环形部;23、第二环形部;24、第三环形部;25、第一原水接入段;26、第一原水接出段;27、第二原水接出段。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申请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申请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过滤系统,包括水路板1,所述水路板1设置多个流道,沿水流方向位于上游的所述流道和位于下游的所述流道之间设置有功能元件,每段所述流道由接入段和接出段相交构成,所述每段流道的接入段和接出端均沿线性方向延伸。

借由上述结构,该水路板1的各个流道的接入段和接出段可以通过加工而成,而各个流道之间通过功能元件进行连接,而不再需要额外设置堵头或焊接其他密封件,从而降低了安装难度,减少安装工时,同时减少了漏失的风险。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入段和所述接出段可以通过注塑抽芯加工而成,从而可以较为简单地加工出水路板1。当然的,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入段和所述接出段也可以由其他的加工方法加工而成。

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以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功能元件包括前置集成阀2、前置过滤单元3、增压泵6、膜过滤单元5、高压开关7、后置过滤单元4以及组合阀8,其中,第一流道12、所述前置集成阀2、第二流道13、所述前置过滤单元3、第三流道14、所述增压泵6、第四流道15、膜过滤单元5、第五流道16、高压开关7、第六流道17、后置过滤单元4顺次连接,所述膜过滤单元5的废水出口通过第七流道18与所述组合阀8连接。

结合图1至图6所示,具体的,所述第一流道12包括自所述水路板1的下侧壁向上延伸的第一接入段121和自所述水路板1的左侧壁向右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接入段121连通的第一接出段122。所述第一接入段121用于与自来水水管或水源连通。所述第一接出段122与所述前置集成阀2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13包括自所述水路板1的左侧壁向右延伸的第二接入段131和自所述水路板1的下侧壁向上延伸并与所第二接入段131连通的第二接出段132。所述第二接入段131与所述前置集成阀2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出段132与所述前置过滤单元3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三流道14包括自所述水路板1的下侧壁向上延伸的第三接入段和自所述水路板1的前侧壁向后延伸并与所述第三接入段连通的第三接出段。所述第三接入段与所述前置过滤单元3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出段与所述增压泵6的入口连通。所述第四流道15包括自所述水路板1的前侧壁向右延伸的第四接入段和自所述水路板1的下侧壁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四接入段连通的第四接出段。所述第四接入段与所述增压泵6的出口连通。所述第四接出段与所述膜过滤单元5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五流道16包括自所述水路板1的下侧壁向上延伸的第五接入段和自所述水路板1的右侧壁向左延伸并与所述第五接入段连通的第五接出段。所述第五接入段与所述膜过滤单元5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五接出段与所述高压开关7的入口连通。所述第六流道17包括自所述水路板1的右侧壁向左延伸的第六接入段和自所述水路板1的下侧壁向上延伸并与所述第六接入段连通的第六接出段。所述第六接入段与高压开关7的出口连通。所述第六接出段与所述后置过滤单元4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七流道18包括自所述水路板1的下侧壁向上延伸的第七接入段和自所述水路板1的后侧壁向前延伸并与所述第七接入段连通的第七接出段。所述第七接入段与膜过滤单元5的废水出口连通。所述第七接出段与所述组合阀8的入口连通。此外,水路板1还可以包括第八流道19。第八流道19包括自所述水路板1下侧壁向上延伸的第八接入段和自所述水路板1的后侧壁向前延伸并与第八接入段连通的第八接出段。第八接入段与后置过滤单元4的入口连通。第八接出段用于将过滤后产生的纯净的水导出。

其中,前置集成阀2可以包括进水电磁阀和低压开关。组合阀8可以包括废水比装置(或节流阀)以及冲洗电磁阀。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入段121和第一接出段122、第二接入段131和第二接出段132、第三接入段和第三接出段、第四接入段和第四接出段、第五接入段和第五接出段、第六接入段和第六接出段、第七接入段和第七接出段、第八接入段和第八接出段均可以位于水路板1的不同侧面。

第一接出段122和第二接入段131、第二接出段132和第三接入段、第三接出段和第四接入段、第四接出段和第五接入段、第五接出段和第六接入段、第六接出段和第八接入段均位于同一侧面。

考虑到加工方便,沿水流方向的位于上游的所述流道的接出段和位于下游的所述流道的接入段平行设置。更优选地,位于同一侧面的接入段或接出段平行设置。为了缩短流道长度,第一流道12至第八流道19的接入段和接出段均可以垂直相交。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增压泵6的入口位于水路板1的后侧。即,所述第三流道14的接出段和所述增压泵6的入口相远离设置,从而减少增压泵6的震动对水路板1的影响。所述第三流道14的接出段和所述增压泵6的入口之间设置有软管,从而减少增压泵6的震动对水路板1的影响。

所述增压泵6的出口位于左侧。所述第四流道15的接入段的入口位于右侧。即,所述增压泵6的出口和所述第四流道15的接入段相远离设置,从而减少增压泵6的震动对水路板1的影响。所述增压泵6的出口和所述第四流道15的接入段之间设置有软管,从而减少增压泵6的震动对水路板1的影响。

所述前置过滤单元3、所述膜过滤单元5以及所述后置过滤单元4沿水路板1并列设置,所述后置过滤单元4位于所述前置过滤单元3和所述膜过滤单元5中间。由此,可以进一步减小过滤系统的体积,并且还可以使所述增压泵6的出口和所述第四流道15的接入段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增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第一流道12至第八流道19,前置过滤单元3、膜过滤单元5以及后置过滤单元4均设置在水路板1的下侧,从而便于水路板1的流道设计,并且减小过滤系统的体积。为了进一步减小过滤系统的体积,前置集成阀2设置在水路板1的左侧,并且位于前置过滤单元3的上方。考虑到膜过滤单元5所需要的过滤面积较大,所述膜过滤单元5可以高于所述后置过滤单元4。从而使,高度较高的增压泵6设置在水路板1的上侧,并位于后置过滤单元4的上方,从而使该过滤系统的过滤效果较高,且体积较小。所述高压开关7设置在所述水路板1的右侧,并且位于膜过滤单元5的上方。

参照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水路板1上部还可以设置有将部分的功能元件罩设在内的防尘罩9,在防尘罩9上还可以设置有显示屏10,在防尘罩9内部还可以设置有电脑盒11。

参照图7所示,所述水路板1的下侧形成有外螺纹21。所述过滤单元包括膜壳,所述膜壳具有与所述水路板1的外螺纹21适配的内螺纹,从而进一步减小设置有该过滤系统的机器的体积。

参照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流道15包括第一原水接入段25(即为第四接入段)、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原水接入段25连通的第一原水接出段26和第二原水接出段27(共同合为第四接出段)。第一原水接入段25自所述水路板1的前侧壁向右延伸。第一原水接出段26和第二原水接出段27自所述水路板1的下侧壁向上延伸。所述膜过滤单元5包括中心管、套设在所述中心管外的集水管、卷制在所述集水管外的膜元件,所述第一原水接出段26与所述膜元件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二原水接出段27通过所述集水管与所述膜元件的下端连通。具体的,所述水路板1具有向下延伸并与中心管接合的第一环形部22、与集水管接合的第二环形部23、与端盖接合的第三环形部24。其中第三环形部24的最低点低于所述第二环形部23的最低点。所述第二环形部23的最低点低于所述第一环形部22的最低点。所述第一环形部22的内腔与第二原水接出段27连通。所述第一环形部22与所述第二环形部23之间的第一空间均与第一原水接入段25、第一原水接出段26和第二原水接出段27隔离(即与第四流道15),并且该间隙空间与第五流道16的第五接入段连通。所述第二环形部23与所述第三环形部24之间的第二空间与所述第一原水接出段26连通。

自第一原水接入段25流入的原水,一部分原水自所述第一原水接出段26从所述膜元件的上端进入原水流道,另一部分原水自所述第二原水接出段27从中心管、从所述膜元件的下端进入原水流道。经过过滤后的纯水从集水管和中心管之间的纯水流道导出。该种结构较为简单,并可以实现膜元件两端进水。

结合图6所示,优选地,所述第五接入段内(即在所述膜过滤单元5的纯水出口和所述高压开关7的入口之间)设置有单向阀20,该单向阀20自膜过滤单元5的纯水出口向所述高压开关7的入口单向导通。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申请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申请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