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水装置及净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03296发布日期:2018-09-21 22:51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储水装置及净水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尤其体现在水污染上,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用水质量。所以,净水器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传统的净水器,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具有储水功能的,另一种是具有储水功能。具有储水功能的净水器内部设置有一个水箱;水箱一般为塑料箱体,箱体上设置有排气孔,且箱体与箱盖很难做到密封。这种非密封结构,就决定了净水器的安装方位收到了限制,即无法做到根据用户安装现场的尺寸,随意摆放净水器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净水器内水箱密封性差,导致净水器的摆放适应性差的缺陷,提供一种储水装置及净水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储水装置,包括水箱、水袋、自动补水机构;所述水袋处于水箱内;所述水袋具有进水管和出水管;

所述自动补水机构包括至少在水箱的一侧内壁固定的压力采集器、控制器、流量计、进水阀、增压泵;所述进水阀、增压泵固定在水袋的进水管上;

所述流量计固定在水袋的出水管上用以采集出水量,并将该出水量信息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到出水量信息后,经过判断,若出水量达到设定值,则控制进水阀和增压泵启动,向水袋补水;所述压力采集器采集水袋压力,并将该压力信息发送给控制器,当压力信息达到水满压力时,控制器控制进水阀、增压泵关闭。

优选的,所述压力采集器为压力开关。

优选的,在所述水箱上设置有两个压力采集器,两个压力采集器均与控制器通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净水器,包括上述的储水装置、抽水泵、电子水龙头;所述电子水龙头接在水袋的出水管的出水端;所述抽水泵固定在水袋的出水管上;所述电子水龙头与抽水泵均与控制器通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水箱内增设的水袋,由于水袋的密封性好,可使净水器任意方位和角度摆放,提高净水器的安装适应性,且不会发生漏水。

补水机构为净水器提供了可靠的补水机制。通过流量计的设置,当水袋的水排出一定量后再向水袋补水,避免增压泵和进水阀频繁启动。通过压力采集器及时探测到水袋水满状态,即时停止补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补水机构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储水装置,包括水箱1、水袋2、自动补水机构3;水袋2处于水箱1内;水袋2具有进水管21和出水管22;进水管21和出水管22穿过水箱1与其他部件连接。

自动补水机构3包括至少在水箱1的一侧内壁固定的压力采集器31、控制器32、流量计33、进水电磁阀34、增压泵35;进水电磁阀34、增压泵35固定在水袋2的进水管21上;本实施例给出的压力采集器31为压力开关,用以检测水满状态。当水袋2水满时,压力开关断开,缺水时,压力开关接通。为了避免一个压力开关出现故障,导致补水机构3瘫痪,所以,本实施例在水箱1内壁上设置了2个压力开关,两个压力开关可设置在水箱1的不同侧壁上。但是为了集成效果,本实施例将两个压力开关集成在一起,设置在水箱1的同一侧壁内侧。

控制器32中实现预设水袋2水满压力值,以及达到补水需求的设定值。

流量计33固定在水袋2的出水管22上用以采集出水量,并将该出水量信息发送给控制器32;控制器32接收到出水量信息后,经过判断,若出水量达到设定值,则控制进水电磁阀34和增压泵35启动,向水袋2补水;压力采集器31采集水袋2压力,并将该压力信息发送给控制器32,当压力信息达到水满压力值时,控制器32控制进水电磁阀34、增压泵35关闭,停止补水。

实施例2

一种净水器,包括储水装置、抽水泵4、电子水龙头5;电子水龙头5接在水袋2的出水管22的出水端;抽水泵4固定在水袋2的出水管22上;电子水龙头5与抽水泵4均与控制器32通信。

当电子水龙头5打开时,向控制器32发送排水信号,控制器32接收到该信号后,控制抽水泵4启动。然后流量计开始计算流量,并将该流量信息发送给控制器32,当流量信息达到设定值时,控制器32控制增压泵35和进水电磁阀34开启,开始向水袋2补水。当水袋2水满后,压力开关断开,并向控制器32发送水满信号,控制器32接收到水满信号后,控制增压泵35和进水电磁阀34关闭。

水袋2的初始状态为真空状,通过压力可以向其补水和抽水。且由于水袋2密封性好,净水器可任一角度和方位摆放。无论哪种方位和角度摆放,当水袋2水满时,水袋2会填充满水箱1,从而挤压压力开关,触发压力开关断开。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