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沉淀干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28847发布日期:2018-12-01 00:04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领域,涉及到一种污水沉淀干燥设备。

背景技术

很多造纸等化工企业会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很多工业污泥,这些污泥直接排除会污染环境,也会造成水资源及污泥内所重金属等物质的浪费,因此污泥回收是目前较多企业必要的生产环节。

我国专利申请文献(公告号:cn106582107a;公告日:2017.4.26)中公开了一种污泥水的多级沉淀池,包括多个连续设置的沉淀池,相邻沉淀池的上部连通。其中在沉淀池内设置有压滤板,通过压滤板的挤压进而对沉淀池内的污泥进行挤压,缩短污泥的过滤沉淀时间。

但是,上述技术方案中,沉淀池底部的污泥排出时候,依旧具有较高的水含量,而且污泥整体结块较为严重,很多可溶于水的物质被包裹在污泥内部,造成污泥量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污水沉淀干燥设备,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高效对污泥内的资源进行分离回收。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污水沉淀干燥设备,包括多个沉淀单元和供污泥进入的进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单元呈竖直的直线排列且沉淀单元底部设置有供污泥排入下方相邻沉淀单元的开关阀,所述沉淀单元顶部设置阻挡部,所述阻挡部上分布有多个供污水流入沉淀单元内部的贯穿孔,所述沉淀单元侧壁的顶部设置有供水流流出的溢流孔。

沉淀单元可以将污泥进行沉淀,将沉淀单元竖直设置,这样上方沉淀单元经过沉淀之后,底部污泥可以直接进入到下一个沉淀单元进行沉淀,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污泥的干燥效率,提高对污泥中水资源的回收效率。而且,上方污水在进入下一个沉淀单元的时候,由于重力原因,污水会冲击阻挡部及贯穿孔,这样能够让污水内结块状的污泥进行打散,使一部分易溶解于水的污泥成分快速溶于水,进而降低污泥量,便于对污泥内重金属等材料的回收。这样,利用对沉淀单元的竖直分布及贯穿孔的结构,在污水转移过程中能够直接将污泥打散,便于沉淀的同时也便于对污泥内部物质的回收,同时,这种沉淀方式沉淀效率较高,最后得到的污泥含水量较低。

在上述的污水沉淀干燥设备中,所述沉淀单元顶部设置有用于驱动水流均匀散开的水涡轮,下方沉淀单元的水涡轮位于上方沉淀单元的开关阀下方,所述阻挡部呈环形且分布在水涡轮的周围。水涡轮结构能够通过转动将水流往四周扩散,水流均匀散开至环形的阻挡部上,然后进行下漏,充分利用阻挡部结构,使其液体打散较为充分。

在上述的污水沉淀干燥设备中,所述阻挡部包括中空的阻挡环,所述阻挡环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上均分布有贯穿孔。污泥在经过阻挡环的时候,需要经过上下两层的贯穿孔,保证污泥的打散充分。

在上述的污水沉淀干燥设备中,所述阻挡环的上表面往内侧的下方倾斜,且所述阻挡环的下表面往内侧的上方倾斜。倾斜的结构能够增加固定宽度内阻挡环上下表面的面积,便于污水的通过。而且上表面倾斜状的结构也便于污水的往内收拢,不容易外漏。

在上述的污水沉淀干燥设备中,所述水涡轮上周向分布有多个用于驱动水流往阻挡部流动的叶片,所述开关阀正对水涡轮的中心位置。开关阀能够正好让水流进入到水涡轮的中心位置,便于水流的均匀散开,同时叶片能够为水流的外扩提供离心动力,进而为水流的外扩提供水平方向的动力,同时,也能够与下降的水流形成冲击,便于对水流的打散。

在上述的污水沉淀干燥设备中,所述沉淀单元呈半圆形结构,所述沉淀单元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对污水进行电磁震荡的电磁圈。半圆形的结构便于污水中的污泥集中沉淀在底部的最低点位置,电磁圈能够为污水提供杀菌、破散等,相比较于水涡轮与阻挡部的结构,电磁圈利用电磁力进而使得污泥内部分解更加彻底,较重的成分更加容易下沉,提高沉淀效率。

在上述的污水沉淀干燥设备中,所述沉淀单元外部周向设置有溢流腔,溢流孔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沉淀单元周向分布,所述溢流孔与溢流腔连通,所述溢流腔上连接有排水支管,所述排水支管呈倾斜状,所有排水支管均连接在排水主管上。溢流孔周向分布的结构能够便于沉淀单元内的上层清液流入到溢流腔内,然后经过排水支管汇集到排水主管内,供人们进行回收,这种结构清液排出速度较快。

在上述的污水沉淀干燥设备中,所述污水沉淀干燥设备还包括有用于干燥污泥的热传输带,位于最低部的沉淀单元上连接有将污泥输送至热传输带的排污管。最低位置污泥含水量最少,直接抽取最底部沉淀单元的污泥,通过热传输带的烘干,能够较为快速的得到干燥的污泥。

在上述的污水沉淀干燥设备中,所述沉淀单元数量为5至8个。在对污泥处理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污泥使得污泥经过不同数量的沉淀,在经过5至8个沉淀单元的沉淀之后,基本能够将污泥的含水量降到较低。

在上述的污水沉淀干燥设备中,所述污水沉淀干燥设备还包括污泥池与清液池,所述进水管与污泥池连通,所述排水主管与清液池连通。污泥池和清液池可以分别用于汇集污泥和污水,进而便于污水的进入和清液的回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竖直分布的沉淀单元,使得沉淀干燥效率较高,最后的污泥含水量能够达到非常低的水平。

2、污泥在沉淀过程中经过充分的打散,进而能够让污泥内的成分析出充分,便于污泥的回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沉淀单元的俯视图。

图中,1、沉淀单元;11、开关阀;12、电磁圈;21、水涡轮;211、叶片;22、阻挡部;221、阻挡环;212、贯穿孔;31、溢流孔;32、溢流腔;33、排水支管;34、排水主管;41、热传输带;411、排污管;42、污泥池;421、进水管;43、清液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污水沉淀干燥设备,包括沉淀单元1、热传输带41、污泥池42、清液池43,沉淀单元1数量为多个且竖直设置,污泥池42上连接有用于传输污泥的进水管421,通过泵机使污泥池42的污泥在进水管421内传输,进入到位于最上方的沉淀单元1内,上方的沉淀单元1将沉淀的污泥排入位于下方的沉淀单元1。位于最下方的沉淀单元1上连接有排污管411,排污管411可以将最下方沉淀单元1内的污泥抽出,使其进入到热传输带41上进行干燥。

沉淀单元1呈半圆形结构,沉淀单元1的底部设置有供污泥排出的开关阀11,开关阀11可以通过电磁控制进而定时开闭。

如图2所示与图3所示,沉淀单元1顶部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可转动的水涡轮21,水涡轮21竖直方向的截面呈半圆形结构,水涡轮21上周向分布有多个用于驱动水流往阻挡部22流动的叶片211。水涡轮21上的叶片211总共有两层结构,上一层的叶片211密度大于下一侧叶片211密度,每一片叶片211均呈弧形结构。水涡轮21在旋转的过程中,水流首先进入上层的叶片211,上层的叶片211将水流散开使水流进入下层叶片211,下层叶片211在转动的过程中是水流进一步散开进而均匀分布在阻挡环221上。上层叶片211较密的结构能够让水流与叶片211的接触增加,进而通过叶片211也能够对水流内的污泥进行打散。叶片211的弧形结构便于对水流的甩动,进而使水流重复散开。

位于上方沉淀单元1的开关阀11正对水涡轮21的中心位置。水涡轮21用于承接上方沉淀单元1释放出来污泥,其能够承载污泥的冲击,通过转动对污泥进行加速,使其均匀甩向四周。

如图3所示,在水涡轮21的周边还设置有阻挡部22,阻挡部22包括中空的阻挡环221,阻挡环22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上均分布有贯穿孔222。阻挡环221的上表面为往内侧的下方倾斜,且阻挡环221的下表面往内侧的上方倾斜。阻挡部22能够承接有水涡轮21冲击过来的水流,且让污水通过倾斜状的贯穿孔222往下渗漏,在往下渗漏的过程中,污泥中的大块颗粒受到撞击发生分散。

沉淀单元1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对污水进行电磁震荡的电磁圈12,电磁圈12能够往沉淀单元1内的污水释放电磁力,进而能够为污水提供杀菌、破散等,相比较于水涡轮21与阻挡部22的结构,电磁圈12利用电磁力进而使得污泥内部分解更加彻底,较重的成分更加容易下沉,提高沉淀效率。

如图1与图2所示,沉淀单元1侧壁的顶部位置设置有供清液流出的溢流孔31,溢流孔31水平贯穿沉淀单元1的侧壁,沉淀单元1外壁上设置有溢流腔32,溢流孔31的数量为多个且沿沉淀单元1周向分布,溢流孔31与溢流腔32连通,溢流腔32上连接有排水支管33,排水支管33呈倾斜状,所有排水支管33均连接在排水主管34上。污泥进入到沉淀单元1内之后,通过阻挡部22的打散,污泥中比重较大的部分下沉,上层的清液从溢流孔31流出进入到溢流腔32内,溢流腔32内的清液通过排水支管33进入到排水主管34内,每一个沉淀单元1上连接一个排水支管33,排水支管33倾斜设置,而排水主管34竖直设置,溢流出来的清液能够顺着排水主管34进入到清液池43内。

热传输带41包括有一个传输带,且传输带上方有热风机能够对着传输带上的污泥进行烘干加工,最后传输带将污泥传输至切削打包加工处做最后的处理。

污泥在加工的过程中,开关阀11定期的进行开闭,污泥从最上方的沉淀单元1经过一层一层的沉淀到达最下方的沉淀单元1内,经过每一层的沉淀,最底层的沉淀单元1内的污泥水含量较低,最后经过排污管411传输到热传输带41上,进行最后的干燥,这样干燥起来效率较高,耗能也较少。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1、沉淀单元;11、开关阀;12、电磁圈;21、水涡轮;211、叶片;22、阻挡部;211、阻挡环;212、贯穿孔;31、溢流孔;32、溢流腔;33、排水支管;34、排水主管;41、热传输带;411、排污管;42、污泥池;421、进水管;43、清液池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