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自通光立体生态浮床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42183发布日期:2018-11-07 08:34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自通光立体生态浮床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富营养化湖泊和超营养化湖泊的数量占据了湖泊总数量的66%和22%.水体中的氮、磷超标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目前控制和修复水体富营养化的植物生态技术主要有人工湿地、植物塘、生态浮床等工艺。其中,生态浮床工艺因具有可操作性强、运行成本低、易维护、生态风险小、景观效果好等优点,作为一种新型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技术,已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传统生态浮床只是在浮体上种植植物,依靠生态浮床上种植的植物吸收、吸附、净化污染水体,这种净化方式在水体修复中,仅注重恢复水面表层植物生态系统,而沉水植物恢复由于恢复难度较大,长期以来未能有效的得到恢复,成为水生植物恢复的一个难点。

传统的生态浮床中存在一些问题:(1)生态浮床载体材料的选择存在问题;(2)对深层水体净化效果有限,且抑制沉水植物生长;(3)生态浮床制作材料和连接方式阻挡水面下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净化效果和沉水植物恢复;(4)外界自然条件的变化,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变化影响净化效果;(5)陆生植物移植后,水环境不能完全满足其生长需要,影响净化效果。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

(1)传统生态浮床对深层水体净化效果有限,且抑制沉水植物生长;

(2)生态浮床制作材料和连接方式阻挡水面下植物光合作用,影响净化效果和沉水植物恢复;

(3)净化效果容易受到外界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变化影响;

(4)陆生植物移植后,水环境不能完全满足其生长需要,影响净化效果。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和意义:水下有光照且光照强度能达到沉水植物光合作用补偿点,是沉水植物在水下生存的关键。提高水下光照强度的方法是减少水面遮蔽物,提高水体透明度,增加水下透光量。传统浮床通过在水面上建设浮体,在浮体上栽种植物,仅形成了水面的单一绿化和净化,对水体下部净化作用有限。而且这种做法遮蔽了水面,阻碍了光线的透入,不利于水下生态的恢复。如何实现在保障水下光照强度的同时,实现水体立体绿化净化,恢复完整的水体生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自通光立体生态浮床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自通光立体生态浮床设置有:

框架;

框架为竹子制成的网格状三层立体框架结构,框架内部竖直贯穿有多根导光管,上层框架开设有多个植物生长孔和方形通孔,中层框架绑定有养殖网袋,框架侧面和下层框架绑定有沉水植物悬网。

本发明将三层立体框架分别设置为浮水植物层,螺蚌层,沉水植物层,充分利用了水中的立体空间,增加生物的多样性,通过方形通孔可以起到消波作用,还可以起到固定和连接的作用,通过导光管有助于提高水下的光照量,从而提高沉水植物净化水体的能力,采用天然材料毛竹做支架材料,具有稳固性好,抗风浪性能强,可回收利用,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充分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进一步,沉水植物悬网设置有弹性聚乙烯悬线或弹性聚乙烯球。

沉水植物悬网是作为沉水植物生长基质,由于沉水植物的形态多样,弹性聚乙烯悬线是为金鱼藻、茨藻等悬浮生长,且茎叶柔韧性较差的沉水植物提供固定和保护,聚乙烯球是为苦草、微齿眼子菜等根生沉水植物提供着生点。

进一步,每个植物生长孔内部均悬浮有生长篓。

本发明通过生长篓可以对陆生植物进行移植,有利于陆生植物生长。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新型自通光立体生态浮床的使用方法,所述新型自通光立体生态浮床的使用方法包括:

城市河道水体修复过程中,增加水下光照,修复沉水植被,可以在岸边布设普通浮床,在河道中间水下种植沉水植物,同时设置成排的透光管,直接通到水体下部,为沉水植物生长提供光照。也可以成排设置自通光立体生态浮床。

城市湖泊水体修复中,可以在水深较浅的位置直接布设自通光立体生态浮床,在水深较深的湖区可适当加长通光管,增加水体底部光照,促进水体自然种子库的萌发。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零能耗的增强水下光照,改善水下生境条件,促进沉水植物自然恢复;同时恢复挺水和沉水植物,实现三维立体的绿化净化水体,恢复水生生态。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光由光密介质射到光疏介质的界面时,全部被反射回原介质内的现象)设计透光管,将透光管安装在网格状框架内,将水面光照无损失的导入到下部水体,在透光管周边形成光照较强的小生境。在透光管周边设置沉水植物生长基质,引种沉水植物,构建水下生态系统。导光管,管道两端封闭,管道中充填透明液体,如纯净水。通光管道的作用是实现水面光照无损或少损的传到至水下指定位置,改善水下光照条件,提高水下植物的成活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自通光立体生态浮床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自通光立体生态浮床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自通光立体生态浮床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方形通孔;2、导光管;3、养殖网袋;4、沉水植物悬网;5、植物生长孔;6、生长篓;7、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新型自通光立体生态浮床包括:方形通孔1、导光管2、养殖网袋3、沉水植物悬网4、植物生长孔5、生长篓6、框架7。

框架7为竹子制成的网格状三层立体框架结构,框架7内部竖直贯穿有多根导光管2,框架7上层开设有多个植物生长孔5和方形通孔1,框架7中层绑定有养殖网袋3,框架7侧面和框架7下层绑定有沉水植物悬网4。每个植物生长孔5内部均悬浮有生长篓6。

作为优选,沉水植物悬网4设置有弹性聚乙烯悬线或弹性聚乙烯球。

本发明将三层立体框架分别设置为浮水植物层,螺蚌层,沉水植物层,充分利用了水中的立体空间,增加生物的多样性,通过方形通孔可以起到消波作用,还可以起到固定和连接的作用,通过导光管有助于提高水下的光照量,从而提高沉水植物净化水体的能力,采用天然材料毛竹做支架材料,具有稳固性好,抗风浪性能强,可回收利用,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充分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浮水植物层:中浮床植物的选择:(1)尽可能选择来源方便且适应能力较好的本地土著种类;(2)根系发达;(3)生长量大,繁殖能力强;(4)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或观赏价值。根据以上原则,选定6种植物作为试验材料,包括美人蕉、芋头、慈姑、荸荠、水芹、蕹菜,所选植物均从本地池塘、河道中采集,以提高植物的适应性和存活率。植物置于毛竹空隙间的小篓中。

螺蚌层:大量水生植物的存在,会使人工浮床周围的水生动物数量增加,水生动物通过食物链控制水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低级消费者的数量。浮游动物和滤食性动物会吞食滤取水中浮游植物和悬浮颗粒物,抑制藻类过量繁殖,提高水体透明度能降低水中蓝藻比例,有效遏制蓝藻水华的发生。同时,螺蚌等动物的存在,还会带动当地的水产养殖业,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沉水植物层:沉水植物根系不发达或退化,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可吸收水分和养料,通气组织特别发达,能够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并且这类植物的叶子大多为带状或丝状,如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等,有助于攀附或缠绕在线形或球形弹性材料上。

水生植物的自身生长需要从水体中吸收大量营养物质,随着植物的快速生长,水体中营养物质转移到植物体中,通过不断地收获植物体,营养物质被移出水体从而达到去除目的,底栖软体动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也具有明显的净化作用,通过增加螺蛳、河蚌放养量,可补充底栖动物资源数量,增加系统稳定性,促进物质循环,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生态立体浮床的经济效益,水深超过1.5m后,透明度下降,光照减弱,水生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即使是沉水植物,也难以生长,因此当水深超过一定限度后,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能力大大减弱,此时沉水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为光照,在生态立体浮床上安装导光管,有助于提高水下的光照量,从而提高沉水植物净化水体的能力。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