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用的厌氧反硝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1590发布日期:2018-11-28 00:10阅读:17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用的厌氧反硝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用的厌氧反硝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环保压力,湖泊、近海养殖鱼排网箱被拆除、直排模式的养殖池塘被封停,水产养殖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一种可实现水体循环利用,无污物排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目前国内外研发应用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多种多样,但真正意义上达到零排放标准的几乎为零;一是系统设计不够成熟、设备稳定性差,造成水体中的氨氮、亚硝态氮等超标,必须通过大量换水解决,导致大量养殖污水直接排放;二是,缺乏成熟的厌氧反硝化系统装置,硝化反应产生的硝酸盐积累问题,硝酸盐积累到一定量会对鱼造成中毒影响,必须通过大量换水来解决;目前,也有利用鱼菜共生系统来解决水体中硝酸盐积累问题,靠蔬菜吸收来解决,一是影响因素较多吸收速率低下,二是占地面积也大,真正实际生产中操作难度较大。

同时,现有的厌氧反硝化装置基本都是采用外加酒精或葡萄糖作为碳源来补充厌氧反硝化细菌所需的能源,补充量不可控且溶于水易造成粘着管壁,影响循环水系统管道流速;同时需要通过外设水泵来添加,需要消耗能量。

总而言之,目前情况严重制约了国内循环水养殖的推广应用。因此,需要增强、完善循环水养殖系统及其配套设备装置的设计与应用,增加循环水养殖的竞争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实用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用的厌氧反硝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用的厌氧反硝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的下方设有进水口,进水口通过循环反硝化水泵与泵池相连;所述装置本体的上方设有出水口,出水口通过管道与泵池相连接;所述装置本体内设置上、下两块隔板,隔板上设有滤帽,两块隔板之间填充有固体反硝化释放碳源生物填料。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本体内的上、下两块隔板上的滤帽为相对方向固定,允许水体通过,生物填料不流失。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本体为圆柱体或长方体。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本体的正前方设有观察口,同时作为固体反硝化释放碳源生物填料的投放口;所述装置本体上设有中部填料清扫口和底部排污口;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设有密封盖板,所述盖板上设有出气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可解决养殖水体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积累的问题,减少换水量和直接排放量。2、利用固体反硝化释放碳源作为生物填料,不溶于水,作为厌氧反消化细菌的载体,同时通过生物降解可为反硝化提供碳源和转移电子,不需要额外补充反硝化所需的碳源。3、结构设计简单,操作维护方便,效率高;且无需碳源补充水泵,能耗低。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形式上的变通和/或改变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实施例:

一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用的厌氧反硝化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的下方设有进水口41,进水口41通过循环反硝化水泵与泵池相连;所述装置本体的上方设有出水口43,出水口43通过管道与泵池相连接;所述装置本体内设置上、下两块隔板44,隔板44上设有滤帽441,两块隔板44之间填充有固体反硝化释放碳源生物填料。

本实施例中,装置本体内的上、下两块隔板44上的滤帽441为相对方向固定,允许水体通过,生物填料不流失。

本实施例中,装置本体为圆柱体或长方体。

本实施例中,装置本体的正前方设有观察口46,同时作为固体反硝化释放碳源生物填料的投放口;所述装置本体上设有中部填料清扫口47和底部排污口48;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设有密封盖板49,所述盖板49上设有出气口50;

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置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微滤机之后的泵池或缓冲池,通过水泵连接,进入厌氧反硝化装置的流量或流速由循环反硝化水泵来控制,使得厌氧反硝化装置内处于一个低氧或厌氧状态,通过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硝酸盐转化成氮气,通过出气口50释放到空气中去,处理后的水体通过出水口43,通过管路与返回泵池,形成一个内循环。这样,就会大大减少水体中亚硝酸盐、硝酸盐的积累对鱼体的危害。

本实施例可解决养殖水体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积累的问题,减少换水量和直接排放量;利用固体反硝化释放碳源作为生物填料,作为厌氧反消化细菌的载体,同时通过生物降解可为反硝化提供碳源和转移电子,不需要额外补充反硝化所需的碳源,且不需要配套碳源补充泵,能耗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