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处理双室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3309发布日期:2018-12-05 19:45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处理双室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水处理双室床。



背景技术:

用于天然水一级离子交换除盐水的处理设备,始于上世纪60年代,首先应用的是美国发明的顺流再生固定床,至60年代末日本发明了逆流再生固定床,才解决了顺流再生固定床所存在的出水质量差和运行费用高等问题。

锅炉补给水处理工艺为机械过滤器+双膜法+一级除盐+混床,其中一级除盐的阳床为逆流再生单室固定床,阴床为逆流再生双室固定床,阴阳床设计出力皆为100吨/小时,阳床和混床设备运行良好,无设备缺陷,但阴阳床的周期制水量相差较大。对阳床和阴双室床进行周期制水量统计,阳床周期制水量(均值)为15000吨左右,阴双室床周期制水量(均值)为6000吨。

阴双室床内的树脂再生时,再生液自下而上对树脂进行再生,然后排出阴双室床,由于树脂密度较小,同时受到再生液的浮力及再生液逆流向上的动力影响,树脂经常被排出,造成树脂的损失,而且,再生液的排出速度慢。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处理双室床,通过位于母管两侧的支管错位设置,减少能量损耗,加快排液,而且使再生液更平稳的进入母管;所述支管自垂直于母管长轴的方向向母管的悬空端方向倾斜,使支管内的再生液流动方向与母管内再生液流动方向的夹角为锐角,进一步减少能量损耗,加快排液,便于再生液的快速排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一种水处理双室床,包括筒体,设置在筒体内用于对水进行处理的树脂层和用于将再生所述树脂层的再生液排出的排液装置,所述排液装置包括母管和与母管连通的多根支管,多根所述支管分置母管的两侧,位于母管两侧的支管错位设置。

母管一侧的相邻两根支管之间间隔设置,母管上位于所述的相邻两支管之间部分形成间隔部,母管的另一侧与所述间隔部相对的部位设有至少一根支管。

母管一侧的任意相邻两根支管之间间隔设置,母管上位于所述的相邻两支管之间部分形成间隔部,母管的另一侧与所述间隔部相对的部位设有一根支管。

所述支管与母管的夹角不等于90°。

母管的一端穿出所述筒体,另一端悬空并封堵,所述支管自垂直于母管长轴的方向向母管的悬空端方向倾斜。

所述支管包括内管和套在内管外的外管,所述外管上开设第一出液口,所述内管上开设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均具有用于阻挡所述树脂的阻挡部。

所述第一出液口和/或第二出液口为圆形,所述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的圆形边缘形成阻挡部,所述第二出液口的直径小于第一出液口的直径,且均小于所述树脂的直径;

或者,所述第一出液口和/或第二出液口为长条形,所述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的两条长边形成阻挡部,第二出液口的宽度小于第一出液口的宽度,且均小于树脂的直径。

所述内管和外管均由金属丝缠绕形成的管状结构,内管的相邻两绕丝之间的缝隙形成第二出液口,外管的相邻两绕丝之间的缝隙形成第一出液口。

支管还包括安装法兰和封堵板,所述外管的一端设置在安装法兰上,所述内管的一端与封堵板连接,内管的另一端穿入外管内并与安装法兰装配,所述外管的另一端与封堵板装配。

所述母管上设有用于控制母管导通/截断的控制装置,在对水进行处理时,控制装置控制母管截断,在再生树脂时,控制母管导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位于母管两侧的支管错位设置,减少能量损耗,加快排液,而且使再生液更平稳的进入母管;2、所述支管自垂直于母管长轴的方向向母管的悬空端方向倾斜,使支管内的再生液流动方向与母管内再生液流动方向的夹角a为锐角,进一步减少能量损耗,加快排液,便于再生液的快速排出。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支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筒体 101、隔板 102、上处理室 103、下处理室 104、弱碱性树脂 105、强碱性树脂 106、进水装置 107、出水装置 200、母管 201、支管 202、外管 203、内管 204、第一出液口 205、第二出液口 206、安装法兰 207、安装凹槽 208、安装盘 209、封堵板 210、电磁阀 211、支撑架 212、间隔部。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一种水处理双室床,包括筒体100,设置在筒体100内用于对水进行处理的树脂层和用于将再生所述树脂层的再生液排出的排液装置,所述排液装置包括母管200和与母管200连通的多根支管201,多根所述支管201分置母管200的两侧,位于母管200两侧的支管201错位设置。

支管201与母管200连通,而且筒体100内具有一定的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再生液从支管201进入排液装置,并在母管200汇集后排出。由于筒体100具有一定压力,使再生液从支管201进入母管200时具有一定的流速,如果两侧的支管201相对设置,两侧的液体会在此处形成湍流而且能量会损失,长期使用甚至造成该位置的损坏,通过位于母管200两侧的支管201错位设置,减少能量损耗,加快排液,而且使再生液更平稳的进入母管200。

进一步的方案,母管200一侧的相邻两根支管201之间间隔设置,母管200上位于所述的相邻两支管201之间部分形成间隔部212,母管200的另一侧与所述间隔部212相对的部位设有至少一根支管201。

再生液从支管201进入母管200时,与母管200的间隔部212接触,由于母管200的间隔部212的内壁为弧形,使再生液更加平缓的过度,更好的流出。

进一步地,母管200一侧的任意相邻两根支管201之间间隔设置,母管200上位于所述的相邻两支管201之间部分形成间隔部212,母管200的另一侧与所述间隔部212相对的部位设有一根支管201。

这样的设计使母管200两侧的受力更加稳定,减少排液装置的损坏。

母管200与支管201位于同一平面上,母管200与支管201形成的平面平行于树脂层的上表面。

多根支管201均匀的分布在母管200的两侧,位于同一侧的多根支管201自母管200的中间向两端逐渐缩短。

实施例二

如图1-3所示,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支管201与母管200的夹角不等于90°。这样再生液不会沿母管200的径向进入母管200内,对母管200内壁的冲击力小,减少母管200的损坏。

最好是,母管200的一端穿出所述筒体100,另一端悬空并封堵,所述支管201自垂直于母管200长轴的方向向母管200的悬空端方向倾斜。

由于母管200的一端穿出所述筒体100,另一端悬空并封堵,再生液自封堵端向穿出端流动并流出母管200,排出筒体100,所述支管201自垂直于母管200长轴的方向向母管200的悬空端方向倾斜,使支管201内的再生液流动方向与母管200内再生液流动方向的夹角a为锐角,便于再生液的快速排出。

实施例三

如图1-3所示,在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支管201包括内管203和套在内管203外的外管202,所述外管202上开设第一出液口204,所述内管203上开设第二出液口205,所述第一出液口204和第二出液口205均具有用于阻挡所述树脂的阻挡部。

由于树脂的密度较小,再生液浮力大,上层的树脂很容易随再生液浮动。再生液的流速较小时,可以减少树脂的排出,但是,树脂的再生效果不好,容易出现乱层问题,造成树脂再生不彻底,制水周期短;如果提高再生液的流速,树脂很容易随再生液排出筒体100,本发明利用出液口的阻挡部,在将再生液排出时,对树脂进行阻挡,防止树脂随再生液排出,减少树脂的损失,延长制水周期。

支管201包括内管203和外管202,所述第一出液口204和第二出液口205均具有用于阻挡所述树脂的阻挡部,外管202的第一出液口204上的阻挡部和内管203的第二出液口205上的阻挡部均对树脂进行阻挡,减少树脂的排出。

通过设置支管201和母管200,增大排液装置的排液面积,一方面使再生液快速排出,另一方面使其在树脂层的上方更加均匀的分布,防止死角的产生。如果树脂长期使用时出现破碎或者第一出液口204变形,容易造成树脂排出,通过设置内管203,形成第二层阻拦,大大降低了树脂排出的概率,减少了树脂的损失。

方案一,所述第一出液口204和/或第二出液口205为圆形,所述第一出液口204和第二出液口205的圆形边缘形成阻挡部,所述第二出液口205的直径小于第一出液口204的直径,且均小于所述树脂的直径。

该结构可以是,内管203上开设圆形的第二出液口205,外管202上开设圆形的第一出液口204,第二出液口205的直径小于第一出液口204的直径,且均小于所述树脂的直径。

方案二,所述第一出液口204和/或第二出液口205为长条形,所述第一出液口204和第二出液口205的两条长边形成阻挡部,第二出液口205的宽度小于第一出液口204的宽度,且均小于树脂的直径。

该结构可以是,所述内管203和外管202均由金属丝缠绕形成的管状结构,内管203的相邻两绕丝之间的缝隙形成第二出液口205,外管202的相邻两绕丝之间的缝隙形成第一出液口204。由于绕丝的直径可控,而且可形成持续的高密度均匀缝隙,便于达到理想的缝隙尺寸,实现快速均匀的排液。

相邻绕丝之间通过焊料焊接,如,相邻两绕丝之间局部填充焊料,加热焊料使其融化,将相邻两绕丝连接,两绕丝之间除连接处外的部位形成第一出液口204和第二出液口205。

进一步的方案,支管201还包括安装法兰206和封堵板209,所述外管202的一端设置在安装法兰206上,所述内管203的一端与封堵板209连接,内管203的另一端穿入外管202内并与安装法兰206装配,所述外管202的另一端与封堵板209装配。

通过外管202的另一端与封堵板209装配,以及内管203的另一端穿入外管202内并与安装法兰206装配,实现内管203与外管202的可拆卸连接,在内管203将树脂阻拦后,树脂长期存留在内管203与外管202之间,也会影响排液速度,在一定时间后将内管203与外管202拆开,分别进行清洗,去除二者之间的树脂,使用更加方便。

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母管200上设有用于控制母管200导通/截断的控制装置,在对水进行处理时,控制装置控制母管200截断,在再生树脂时,控制母管200导通。

进一步的方案,还包括支撑架211,所述支撑架211设置在所述支管201的下部,所述支撑架211与筒体100的内壁连接用于支撑所述支管201。

实施例四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为实施例一-实施例三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一种水处理双室床,包括筒体100,筒体100内设有隔板101,将筒体100分为上处理室102和下处理室103,上处理室102内设有弱碱性树脂104,下处理室103设有强碱性树脂105,筒体100上设有进水装置106和出水装置107,进水装置106设置在筒体100的顶部,出水装置107设置在筒体100的底部,排液装置设置在弱碱性树脂104的上方,并位于进水装置106的下方。

排液装置包括母管200和多根与母管200连通的支管201。

多根支管201分布在母管200的两侧并沿母管200的轴向间隔设置,母管200一侧的任意相邻两根支管201之间间隔设置,母管200上位于所述的相邻两支管201之间部分形成间隔部212,母管200的另一侧与所述间隔部212相对的部位设有一根支管201。

母管200的一端从筒体100的内部穿出,母管200的外周与筒体100密封连接,另一端悬空并封堵,液体只能从封堵端向筒体100方向流动。支管201自垂直于母管200长轴的方向向母管200的悬空端方向倾斜。

所述支管201包括内管203和套在内管203外的外管202以及安装法兰206和封堵板209,外管202的一端焊接在安装法兰206上,所述外管202的另一端外侧边缘具有安装盘208。安装法兰206上位于外管202的内侧设有安装凹槽207。所述内管203的一端焊接在封堵板209上,内管203的另一端从外管的安装盘208一端穿入外管202内并与安装法兰206的安装凹槽207卡接,安装盘208与封堵板209通过螺栓连接。安装法兰206与母管200通过法兰连接。

所述内管203和外管202均由金属丝缠绕形成的管状结构,内管203的相邻两绕丝之间的缝隙形成第二出液口205,外管202的相邻两绕丝之间的缝隙形成第一出液口204。相邻两绕丝通过焊料形成的焊点连接。

第二出液口205的宽度小于第一出液口204的宽度,且均小于树脂的直径。第一出液口204的宽度一般为0.15-0.2丝。

所述母管200上设有用于控制母管200导通/截断的电磁阀210,在对水进行处理时,电磁阀210控制母管200截断,在再生树脂时,控制母管200导通。

电磁阀210设置在筒体100外部的母管200上。

筒体100的内壁上设有支撑架211,支撑架211位于支管201的下部并与支管201接触,用于支撑所述的支管201。支撑架211包括多根支撑板,支撑板间隔设置在支管201的下部,支管201与支撑板接触。

进行水处理时,电磁阀210将母管200截断,水从进水装置106进入筒体100,然后依次经过弱碱性树脂104、强碱性树脂105,然后从出水装置107排出,制得符合标准的水;

在再生树脂时,电磁阀210将母管200导通,进水装置106关闭,再生液从出水装置107进入筒体100,再依次经过强碱性树脂105、弱碱性树脂104,然后从排液口进入支管201内,再汇集到母管200,从母管200排出,树脂再生完成后,控制电磁阀210将母管200截断。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