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10491发布日期:2018-11-30 19:45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循环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水体污染也越发严重,一系列的环保问题极大的困扰了我们城市居民的生活。国家的数据显示年排污量约为35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16%。全国超过80%的城市污水未经任何有效的收集处理就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水体,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污染。我国工业污水经处理后未经过深度处理进行二次利用,有的直接排放至市政管线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这造成我国城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增加,有的直接排排放到附近湖泊或河流,然后通过河流或湖泊氧化塘净化作用,使水体得到净化,那么再生水利用率低也是造成我国水质污染原因之一。另外,因为废水处理设备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都很高,处理工艺针对性不强或不匹配,即使进行废水处理运行也是事倍功半。常此以往,对城市废水处理设施和直排的纳废水体的冲击带来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

现有的废水处理器大都是在对废水一次处理完毕就将水通入净水内储存,这样并不能够针对废水的水质的实时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污水处理,不能根据废水处理后水质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循环处理。因此,亟需新的技术来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针对废水的水质的实时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污水处理;并根据废水处理后水质的实际情况自动选择是否循环处理;处理针对性强、运行成本低、废水处理效率高的循环水处理系统。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循环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废水收集罐、水处理罐Ⅰ、水处理罐Ⅱ、水处理罐Ⅲ与净水储存罐;所述的废水收集罐顶部通过第一路连接管与水处理罐Ⅰ顶部连接,废水收集罐顶部通过第二路连接管与水处理罐Ⅱ顶部连接,废水收集罐顶部通过第三路连接管与水处理罐Ⅲ顶部连接,废水收集罐底部通过第四路连接管与水处理罐Ⅰ底部连接且水处理罐Ⅰ底部通过第五路连接管与水处理罐Ⅱ侧部连接并在水处理罐Ⅰ底部设有泵体,废水收集罐底部通过第六路连接管与水处理罐Ⅱ底部连接且水处理罐Ⅱ底部通过第七路连接管与净水储存罐底部连接并在水处理罐Ⅱ底部设有泵体,废水收集罐底部通过第八路连接管与水处理罐Ⅲ底部连接且水处理罐Ⅲ底部通过第九路连接管与净水储存罐底部连接并在水处理罐Ⅲ底部设有泵体;所述的水处理罐Ⅲ一侧侧部通过第十路连接管与水处理罐Ⅱ连接并在另一侧侧部通过第十一路连接管与净水储存罐连接;所述的废水收集罐、水处理罐Ⅰ、水处理罐Ⅱ与水处理罐Ⅲ内均设有水质探测仪;

所述的第一路连接管、第二路连接管、第三路连接管、第四路连接管、第五路连接管、第六路连接管、第七路连接管、第八路连接管、第九路连接管、第十路连接管、第十一路连接管均设有电动控制阀门;所述的泵体、水质探测仪与电动控制阀门与外部的控制器连接;

所述的废水收集罐内部设有旋转搅拌过滤膜且旋转搅拌过滤膜包括旋转轴与旋转叶片;所述的旋转轴与废水收集罐顶部的电机连接;所述的旋转叶片的形状为矩形并在外部设有生化过滤膜;

所述的水处理罐Ⅰ、水处理罐Ⅱ、水处理罐Ⅲ内部均设有污泥斗,水处理罐Ⅰ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生物活性炭过滤层、页岩陶粒层与硅藻土陶粒层;

所述的水处理罐Ⅱ内部分隔为生物接触氧化室与二氧化氯消毒室;所述的生物接触氧化室内部设有半软性填料与曝气装置;所述的二氧化氯消毒室内部设有二氧化氯发生装置、二氧化氯储存装置与加氯流量检测仪;

所述的水处理罐Ⅲ内部设有浮动式环流集油器、纤维转盘过滤器与絮凝沉淀槽;所述的浮动式环流集油器位于水处理罐Ⅲ侧部;所述的絮凝沉淀槽位于水处理罐Ⅲ底部且絮凝沉淀槽与纤维转盘过滤器连接。

其中,所述的废水收集罐的入口处设有格栅。

其中,所述的水质探测仪设有若干个可伸缩与旋转的探测头。

其中,所述的纤维转盘过滤器内部设有纤维转盘且纤维转盘外侧设有纤维滤布;所述的纤维滤布为聚酯纤维材料。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显著优点:本实用新型能够针对废水的水质的实时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污水处理,并根据废水处理后水质的实际情况自动选择是否循环处理,具有处理针对性强、运行成本低、废水处理效率高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第一路连接管、2为第二路连接管、3为第三路连接管、4为第四路连接管、5为第五路连接管、6为第六路连接管、7为第七路连接管、8为第八路连接管、9为第九路连接管、10为第十路连接管、11为第十一路连接管、12为净水储存罐、13为絮凝沉淀槽、14为水处理罐Ⅲ、15为纤维转盘过滤器、16为浮动式环流集油器、17为水处理罐Ⅱ、18为二氧化氯消毒室、19为生物接触氧化室、20为水处理罐Ⅰ、21为生物活性炭过滤层、22为电机、23为格栅、24为废水收集罐、25为旋转轴、26为旋转叶片、27为页岩陶粒层、28为硅藻土陶粒层、29为电动控制阀门、30为旋转搅拌过滤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循环水处理系统,包括废水收集罐24、水处理罐Ⅰ20、水处理罐Ⅱ17、水处理罐Ⅲ14与净水储存罐12;废水收集罐24顶部通过第一路连接管1与水处理罐Ⅰ20顶部连接,废水收集罐24顶部通过第二路连接管2与水处理罐Ⅱ17顶部连接,废水收集罐24顶部通过第三路连接管3与水处理罐Ⅲ14顶部连接,废水收集罐24底部通过第四路连接管4与水处理罐Ⅰ20底部连接且水处理罐Ⅰ20底部通过第五路连接管5与水处理罐Ⅱ17侧部连接并在水处理罐Ⅰ20底部设有泵体,废水收集罐24底部通过第六路连接管6与水处理罐Ⅱ17底部连接且水处理罐Ⅱ17底部通过第七路连接管7与净水储存罐12底部连接并在水处理罐Ⅱ17底部设有泵体,废水收集罐24底部通过第八路连接管8与水处理罐Ⅲ14底部连接且水处理罐Ⅲ14底部通过第九路连接管9与净水储存罐12底部连接并在水处理罐Ⅲ14底部设有泵体;水处理罐Ⅲ14一侧侧部通过第十路连接管10与水处理罐Ⅱ17连接并在另一侧侧部通过第十一路连接管11与净水储存罐12连接;废水收集罐24、水处理罐Ⅰ20、水处理罐Ⅱ17与水处理罐Ⅲ14内均设有水质探测仪;第一路连接管1、第二路连接管2、第三路连接管3、第四路连接管4、第五路连接管5、第六路连接管6、第七路连接管7、第八路连接管8、第九路连接管9、第十路连接管10、第十一路连接管11均设有电动控制阀门29;泵体、水质探测仪与电动控制阀门29与外部的控制器连接;废水收集罐24内部设有旋转搅拌过滤膜30且旋转搅拌过滤膜30包括旋转轴25与旋转叶片26;旋转轴25与废水收集罐24顶部的电机22连接;旋转叶片26的形状为矩形并在外部设有生化过滤膜;水处理罐Ⅰ20、水处理罐Ⅱ17、水处理罐Ⅲ14内部均设有污泥斗,水处理罐Ⅰ20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生物活性炭过滤层21、页岩陶粒层27与硅藻土陶粒层28;水处理罐Ⅱ17内部分隔为生物接触氧化室19与二氧化氯消毒室18;生物接触氧化室19内部设有半软性填料与曝气装置;二氧化氯消毒室18内部设有二氧化氯发生装置、二氧化氯储存装置与加氯流量检测仪;水处理罐Ⅲ14内部设有浮动式环流集油器16、纤维转盘过滤器15与絮凝沉淀槽13;浮动式环流集油器16位于水处理罐Ⅲ14侧部;絮凝沉淀槽13位于水处理罐Ⅲ14底部且絮凝沉淀槽13与纤维转盘过滤器15连接。其中,废水收集罐24的入口处设有格栅23;水质探测仪设有若干个可伸缩与旋转的探测头;纤维转盘过滤器15内部设有纤维转盘且纤维转盘外侧设有纤维滤布;纤维滤布为聚酯纤维材料。

使用时,先将废水收集到废水收集罐24中,废水收集罐24中设有旋转搅拌过滤膜30,旋转搅拌过滤膜30的旋转轴25与电机22连接,当电机22工作时带动矩形的旋转叶片26转动,从而使废水与旋转叶片26上的生化过滤膜充分接触,对废水进行初级过滤,废水收集罐24中设有的水质探测仪可以探测到废水收集罐中的水质情况,如果该废水经过过滤后污染度还较高,则可通过将其通入水处理罐Ⅰ20中,废水依次通过活性炭过滤层21、页岩陶粒层27、硅藻土陶粒层28进行物理吸附过滤;水处理罐Ⅰ20中的水质探测仪可以探测到废水收集罐24中的水质情况,如果该废水经过过滤后污染度还较高,可以控制稳压分流泵和电动控制阀门29,使废水通过第四路连接管4回流至废水收集罐24,进行重新循环过滤,如果该废水经过过滤后污染度还较低,则可将废水通过第五路连接管5进入处理罐Ⅱ17中,水处理罐Ⅱ17中设有旋转搅拌过滤膜30,水处理罐Ⅱ17内设有生物接触氧化室19和二氧化氯消毒室18;生物接触氧化室19内设有半软性填料和曝气装置;二氧化氯消毒室18内设有二氧化氯发生装置、二氧化氯储存装置和加氯流量检测仪,可以对废水进行生化过滤和消毒;经过消毒和过滤后的废水经水质探测仪探测,如果水质低,可以通过第六路连接管6回流至废水收集罐24中,重新过滤,如果水质已经达标,直接通过第七路连接管7流入净水储存罐12中。

如果该废水经过水处理罐Ⅱ17处理后的废水经水质探测仪探测后含油量较高,可以将其通过第十路连接管10流入水处理罐Ⅲ14中除油和过滤,然后经水处理罐Ⅲ14中的水质探测仪探测,如果水体已经达标则可通过第十一路连接管11,将废水通入净水储存罐12中,如果水质还是不达标则将其通过第八路连接管8重新通入废水收集罐24中,进行循环过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