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19819发布日期:2018-11-20 22:25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中,常用的污水过滤装置为沙石过滤器,沙石过滤器的体积

较大,且过滤器的滤芯容易阻塞板结,导致过滤效果不佳,且板结后需要用大量清水进行反冲洗,反冲洗产生的污水需要再次进行过滤,造成污水处理设备的污水处理效率不高,而且污水大多需要多次过滤,从而增强过滤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设备。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应用于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设备,包括进水管、出水管、用于对污水内的污泥进行沉降的沉降装置、用于对污水进行过滤的过滤装置,所述的进水管倾斜设置,沿着进水管的水流输送方向,进水管的高度逐渐降低,所述的沉降装置设置于进水管上,所述的进水管与过滤装置之间通过第一连通管相连,所述的出水管与过滤装置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上述的沉降装置包括设置于进水管长度方向一端的进水口、设置于进水管内的沉降网,所述的沉降网倾斜设置于进水管内,沿水流方向沉降网与进水管底部管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沉降网与进水管的底部管壁未接触,沉降网的底部高于进水管的底部管壁20cm,沉降网的底部沿水流方向延伸设置有挡板,挡板延伸至进水管的出水口处,所述的挡板为长方形,挡板与进水管的底部平行,挡板沿水流方向的两侧边与进水管的管壁之间接触并固定连接,所述的进水管的底部连通有排污装置,所述的排污装置包括排污管、排污管盖、储污池,所述的排污管竖直设置于进水管的底部,排污管的一侧与进水管的底部接触固定连接,另一侧伸入进水管内与挡板接触固定连接,排污管的底部匹配设置有排污管盖,并且排污管盖与排污管螺纹连接,所述的储污池设置于排污管的下方,储污池的侧壁高于排污管的管口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的过滤装置包括过滤室、过滤网,所述的过滤室为筒体结构,所述的过滤网水平设置于过滤室内,上述的第一连通管的一端与过滤室的顶部相接通、另一端与进水管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的第一连通管上设置有用于抽水的第一水泵,上述的过滤网包括活性炭过滤网、除杂过滤网,所述的除杂过滤网设置于活性炭过滤网上方,上述的过滤室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连通管,所述的第二连通管的一端与过滤室的底部相连、另一端与过滤室的顶部相连,所述的第二连通管上还设置有第二水泵、第二阀门,所述的第二连通管上且靠近其底部连接有出水管,出水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上述的过滤室上设置有用于监测水质的水质监测感应器,水质监测感应器上设定有水质达标标准。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沉降装置,能够对污水中的污泥、进行沉降,并且对污水进行初级过滤,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过滤装置,能够对污水进行分级过滤,而且能够对污水进行多次过滤,所述的过滤装置上设置有水质监测感应器,能够对过滤后的水质进行监测,并且发出感应信号,进一步对污水进行过滤净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沉降装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装置示意图。

图中标示为:

1、进水口;2、进水管;3、沉降网;4、挡板;5、排污管;6、储污池;7、第一水泵;8、第一连通管;9、过滤室;10、活性炭过滤网;11、水质监测感应器;12、除杂过滤网;13、第二水泵;14、第二连通管;15、第一阀门;16、第二阀门;17、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如图1-3所示,一种应用于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设备,包括进水管2、出水管17、用于对污水内的污泥进行沉降的沉降装置、用于对污水进行过滤的过滤装置,所述的进水管2倾斜设置,沿着进水管2的水流输送方向,进水管2的高度逐渐降低,所述的沉降装置设置于进水管1上,所述的进水管1与过滤装置之间通过第一连通管8相连,所述的出水管14与过滤装置相连通,污水经进水管1进入后,再经沉降装置对污泥进行沉降,沉降后的污水经第一连通管8进入过滤装置内,经过滤装置过滤净化后的污水由出水管17排出。

如图2所示,上述的沉降装置包括设置于进水管2长度方向一端的进水口1、设置于进水管2内的沉降网3,所述的沉降网3倾斜设置于进水管2内,沿水流方向沉降网3与进水管2底部管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沉降网3与进水管2的底部管壁未接触,沉降网3的底部高于进水管2的底部管壁20cm,沉降网3的底部沿水流方向延伸设置有挡板4,挡板4延伸至进水管2的出水口处,所述的挡板4为长方形,挡板4与进水管2的底部平行,挡板4沿水流方向的两侧边与进水管2的管壁之间接触并固定连接,所述的进水管2的底部连通有排污装置,所述的排污装置用于排出水流中的污泥等杂质。

更为完善的,所述的排污装置包括排污管5、排污管盖、储污池6,所述的排污管5竖直设置于进水管2的底部,排污管5的一侧与进水管2的底部接触固定连接,另一侧伸入进水管2内与挡板4接触固定连接,这样设计的意义在于,进水管2内的污泥等杂质经沉降网3过滤分离后并在挡板4的分隔作用下,完全进入排污管5内,排污管5的底部匹配设置有排污管盖,并且排污管盖与排污管5螺纹连接,这样设计的意义在于,当需要排污时,打开排污管盖,当不需要排污时,关闭排污管盖,防止其它杂物进入排污管5内,所述的储污池6设置于排污管5的下方,储污池6的侧壁高于排污管5的管口处,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污泥等杂质流入储污池6内时,避免杂质喷至储污池6外部造成污染。

更为优化的,所述的过滤装置包括过滤室9、过滤网,所述的过滤室9为筒体结构,所述的过滤网水平设置于过滤室9内,上述的第一连通管8的一端与过滤室9的顶部相接通、另一端与进水管2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的第一连通管8上设置有用于抽水的第一水泵7,沉降分离后的污水经第一连通管8进入过滤室9后流经过滤网,从而实现对污水的过滤。

更为具体的,上述的过滤网包括活性炭过滤网10、除杂过滤网12,所述的除杂过滤网12设置于活性炭过滤网10上方,所述的除杂过滤网12能够对污水内的大颗粒杂质进行过滤,所述的活性炭过滤网10能够吸附污水内的杂质,进一步对污水进行过滤处理。

上述的过滤室9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连通管14,所述的第二连通管14的一端与过滤室9的底部相连、另一端与过滤室9的顶部相连,所述的第二连通管14上还设置有第二水泵13、第二阀门16,当对污水进行多次过滤时,打开第二阀门16,过滤后的污水经第二连通管14再次进入过滤室9内,完成对污水的再次过滤,所述的第二连通管14上且靠近其底部连接有出水管17,出水管17上设置有第一阀门15,当需要将净化后的污水排出时,打开第一阀门15,关闭第二阀门16,净化后的污水经出水管17排出。

更为完善的,上述的过滤室9上设置有用于监测水质的水质监测感应器11,水质监测感应器11上设定有水质达标标准,当过滤后的水质达标后,水质监测感应器11报警,此时,打开第一阀门15,关闭第二阀门16,净化后的污水经出水管17排出,当过滤后的水质未达标时,水质监测感应器11未发出报警信号,打开第二阀门16,关闭第一阀门15,过滤后的污水经第二连通管14再次进入过滤室9内,完成对污水的再次过滤。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实用新型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定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