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氮除磷生物净化污水处理高效回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6288发布日期:2019-01-13 17:45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脱氮除磷生物净化污水处理高效回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脱氮除磷生物净化污水处理高效回流系统。



背景技术:

水资源、能源的短缺以及水环境质量的恶化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处理程度、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脱氮除磷效能、降低污水处理能耗成为当务之急。

现有技术,厌氧-缺氧-好氧工艺兼具有脱氮除磷的功能,因此较为受污水处理用户的青睐,其中,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氨氮的基本原理是:好氧条件下,NH3在自养硝化菌作用下转化为NO3-或NO2-,然后在厌氧\缺氧条件下,NO3-或NO2-在异养反硝化菌作用下转化为N2,并排入大气;而脱磷则是要求在厌氧及含NO3-的硝酸盐尽量少的情况下进行;传统的脱氮除磷装置由左至右依次为: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最后是过滤沉淀区,其具体工艺流程为:污水先进入厌氧区,再进入缺氧区最后才进入好氧区,脱氮则是在好氧处理过后,通过回流泵将混合液回流至缺氧区中进行反硝化脱氮,而除磷则是在过滤沉淀区中将过滤沉淀后的污泥通过污泥泵回流至厌氧区,进行处理;由脱氮除磷的条件、具体的工艺及申请人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现有技术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在脱氮过程,需要通过回流泵将混合液回流至缺氧区,较为耗费能源,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的运营费用;由除磷的要求可知道,通过污泥泵回流的污泥要求含有硝酸盐尽量少,因为其中的NO3-会抑制干扰除磷,而现有技术在空间的布局,及运行状态,直接由好氧区排放过来的污泥,必然含有较多的硝酸盐,这势必会弄抑制释磷菌的生长,从而无法达到高效率的除磷作用,即达不到同时较好的除N、P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背景技术所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脱氮除磷生物净化污水处理高效回流系统。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脱氮除磷生物净化污水处理高效回流系统,包括粗过滤池,所述粗过滤池连接有污水进口,所述粗过滤池连接有粗过滤栅格,所述粗过滤池的出水端连接有调节池,所述调节池设有上隔板和下隔板,所述下隔板位于上隔板的右侧、且下隔板的最上端低于上隔板的最下端,所述上隔板与下隔板之间可拆卸连接有细过滤格栅,所述下隔板的右侧设有厌氧池,所述厌氧池的右侧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下侧设有第一过水孔,所述厌氧池的内部设有第一曝气管道和第一潜水式搅拌电机,所述第一隔板的右侧设有缺氧池A,所述缺氧池A的右侧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的下侧设有第二过水孔,所述缺氧池A的内部设有第二曝气管道和第二潜水式搅拌电机,所述第二隔板的右侧设有好氧池,所述好氧池的右侧设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的下侧设有回流孔,所述第三隔板的右侧设有缺氧池B,所述好氧池的下侧设有第三曝气管道,所述好氧池的上侧设有两块斜隔板,所述斜隔板与缺氧池A和缺氧池B相对应,所述缺氧池B的右侧设有第四隔板,所述第四隔板设有泥水进口,所述第四隔板的右侧设有沉淀区,所述沉淀区的右侧设有第五隔板,所述第五隔板的上侧设有排水口,所述沉淀区的下侧设有排泥口,所述排泥口的下侧连接有排泥管道,所述第五隔板的右侧设有膜生物反应池,所述膜生物反应池连接有与膜生物反应器,所述膜生物反应器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连接有出水泵,所述第一曝气管道、第二曝气管道和第三曝气管道均连接有曝气风机。

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好氧池后设有缺氧池B,在缺氧池B后设有沉淀区,在缺氧池A与好氧池、好氧池与缺氧池B间的隔板底部设有第二过水孔,回流孔,这样就可以通过利用曝气风机的垂直动力将好氧池的混合液溢过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进入两侧的缺氧池A和缺氧池B内,从而方便混合液在缺氧池A和缺氧池B中进行反硝化脱氮,这样能保证混合液的循环,提高脱氮的效果;而第一曝气管道与第一潜水式搅拌电机和第二曝气管道与第二潜水式搅拌电机的配合使用,可以使得污水在厌氧池和缺氧池A中处理的效果更好;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脱氮除磷处理;而沉淀区的结构设计,可以使有利于污泥向沉淀区的底部聚集,方便于污泥的回流和排放。

进一步限定,所述厌氧池、缺氧池A和好氧池内均设有填料,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污水处理的效果更好。

进一步限定,所述填料为帘式填料,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填料有良好净水效能,托膜换膜容易,不易结团,启动快吸附能力强,生物活性高,去除氮磷能力强,传质效率高,运行稳定,出水水质好,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

进一步限定,所述曝气风机为沉水式曝气风机,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沉水式曝气风机噪声源都沉入水下,有效的控制了噪声污染。

进一步限定,所述斜隔板向下倾斜、且倾斜的角度为20°~30°,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斜隔板的导向回流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脱氮除磷生物净化污水处理高效回流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粗过滤池1、污水进口11、粗过滤栅格12、调节池2、上隔板21、下隔板22、细过滤格栅23、厌氧池3、第一隔板31、第一过水孔32、第一曝气管道33、第一潜水式搅拌电机34、缺氧池A4、第二隔板41、第二过水孔42、第二曝气管道43、第二潜水式搅拌电机44、好氧池5、第三隔板51、回流孔52、第三曝气管道53、斜隔板54、缺氧池B6、第四隔板61、泥水进口62、沉淀区7、第五隔板71、排水口72、排泥口73、排泥管道74、膜生物反应池8、膜生物反应器81、出水管82、出水泵8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脱氮除磷生物净化污水处理高效回流系统,包括粗过滤池1,粗过滤池1连接有污水进口11,粗过滤池1连接有粗过滤栅格12,粗过滤池1的出水端连接有调节池2,调节池2设有上隔板21和下隔板22,下隔板22位于上隔板21的右侧、且下隔板22的最上端低于上隔板21的最下端,上隔板21与下隔板22之间可拆卸连接有细过滤格栅23,下隔板22的右侧设有厌氧池3,厌氧池3的右侧设有第一隔板31,第一隔板31的下侧设有第一过水孔32,厌氧池3的内部设有第一曝气管道33和第一潜水式搅拌电机34,第一隔板31的右侧设有缺氧池A4,缺氧池A4的右侧设有第二隔板41,第二隔板41的下侧设有第二过水孔42,缺氧池A4的内部设有第二曝气管道43和第二潜水式搅拌电机44,第二隔板41的右侧设有好氧池5,好氧池5的右侧设有第三隔板51,第三隔板51的下侧设有回流孔52,第三隔板51的右侧设有缺氧池B6,好氧池5的下侧设有第三曝气管道53,好氧池5的上侧设有两块斜隔板54,斜隔板54与缺氧池A4和缺氧池B6相对应,缺氧池B6的右侧设有第四隔板61,第四隔板61设有泥水进口62,第四隔板61的右侧设有沉淀区7,沉淀区7的右侧设有第五隔板71,第五隔板71的上侧设有排水口72,沉淀区7的下侧设有排泥口73,排泥口73的下侧连接有排泥管道74,第五隔板71的右侧设有膜生物反应池8,膜生物反应池8连接有与膜生物反应器81,膜生物反应器81连接有出水管82,出水管82连接有出水泵83,第一曝气管道33、第二曝气管道43和第三曝气管道53均连接有曝气风机。

本实施例中,在好氧池5后设有缺氧池B6,在缺氧池B6后设有沉淀区7,在缺氧池A4与好氧池5、好氧池5与缺氧池B6间的隔板底部设有第二过水孔42,回流孔52,这样就可以通过利用曝气风机的垂直动力将好氧池5的混合液溢过第二隔板41和第三隔板51进入两侧的缺氧池A4和缺氧池B6内,从而方便混合液在缺氧池A4和缺氧池B6中进行反硝化脱氮,这样能保证混合液的循环,提高脱氮的效果;而第一曝气管道33与第一潜水式搅拌电机34和第二曝气管道43与第二潜水式搅拌电机44的配合使用,可以使得污水在厌氧池3和缺氧池A4中处理的效果更好;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脱氮除磷处理;而沉淀区7的结构设计,可以使有利于污泥向沉淀区7的底部聚集,方便于污泥的回流和排放。

优选厌氧池3、缺氧池A4和好氧池5内均设有填料9,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污水处理的效果更好。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厌氧池3、缺氧池A4和好氧池5内的结构。

优选填料9为帘式填料,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填料9有良好净水效能,托膜换膜容易,不易结团,启动快吸附能力强,生物活性高,去除氮磷能力强,传质效率高,运行稳定,出水水质好,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填料9的规格型号。

优选曝气风机为沉水式曝气风机,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沉水式曝气风机噪声源都沉入水下,有效的控制了噪声污染。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曝气风机的规格型号。

优选斜隔板54向下倾斜、且倾斜的角度为20°~30°,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斜隔板54的导向回流效果较好。实际上,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斜隔板54的结构。

上述实施例仅示例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