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处理絮凝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2487发布日期:2019-01-22 21:47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处理絮凝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处理絮凝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絮凝是污水处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般用于污水的前处理或深度处理。絮凝是通过水中投加一些药剂(中和药剂、氧化还原药剂、混凝剂等),使水中溶解性的污染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得以分离、悬浮的胶体颗粒通过物化作用互相聚合形成更大的絮凝体。絮凝过程产生的絮凝体一般通过沉淀过程,达到固液分离,使污染物从污水中分离。

传统的絮凝反应装置,为使药剂与污水充分混合一般采用机械或水力的混合方式。机械混合需要相对复杂的设备,能耗高,混合效果相对较好。水力混合设备简单,无能耗,混合效果相对较差,易出现底部沉泥。因此选择有效的水力搅拌方式使药剂与污水充分混合反应,解决底部沉泥问题,使絮凝反应装置在无能耗的情况下达到有效的絮凝效果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机械混合的絮凝反应装置能耗高,而水力混合方式存在混合不均匀,且易形成底部污泥沉积,影响处理效果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水处理絮凝反应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处理絮凝反应装置,包括反应装置,所述反应装置内顶壁与内底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位于第一隔板和第三隔板之间,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将反应装置内部分为I区、II区、III区和IV区,所述I区由I区反应区和I区泥斗组成,所述II区由II区反应区和II区泥斗组成,所述III区由III区反应区和III区泥斗组成,所述IV区由IV区反应区和IV区泥斗组成,所述I区反应区内固定连接有I区挡板,所述II区反应区内固定连接有II区挡板,所述III区反应区内固定连接有III区挡板,所述I区反应区、II区反应区、III区反应区内分别由I区挡板、II区挡板、III区挡板分隔成竖井,所述I区挡板两侧分别与反应装置内侧壁和第一隔板固定连接且垂直设置,所述II区挡板两侧分别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固定连接且垂直设置,所述III区挡板两侧分别与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固定连接且垂直设置,所述I区泥斗、II区泥斗、III区泥斗位于各区竖井下方,与竖井数量相同,各区竖井下方的泥斗均固定连接有排泥竖管,每个所述排泥竖管均固定连接有排泥支管,所述各区排泥竖管分别固定连接至各区排泥支管,所述各区排泥支管与排泥竖管方向垂直,所述排泥支管另一端延伸至反应装置外侧且固定连接有止回阀和蝶阀,各区所述排泥支管共同固定连接有排泥干管,所述排泥干管与所述排泥支管方向垂直,所述I区反应区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进水管和加药管,所述I区反应区内进水管处的竖井内壁固定连接有水平安装且垂直于第一隔板和I区挡板的絮凝隔板,所述絮凝隔板的最顶部的三边分别与反应装置、第一隔板、I区挡板连接,且第四边与第一隔板对应侧的反应装置间留有孔隙,所述孔隙面积>进水管面积,所述絮凝隔板从顶至底交错设置,所述加药管与进水管水平标高相同,所述加药管、进水管伸入反应装置内,且位于絮凝隔板上方,所述I区挡板设置I区过水孔,II区挡板设置II区过水孔,所述III区挡板设置III区过水孔,所述第一隔板设置I-II区间过水孔,所述第二隔板设置II-III区间过水孔,所述第三隔板设置III-IV区间过水孔。

优选地,所述各区大小为IV区<I区<II区<III区。

优选地,所述排泥竖管、排泥支管、排泥干管的管径关系为排泥竖管<排泥支管<排泥干管。

优选地,所述I区挡板数量多于II区挡板和III区挡板数量,II区挡板数量与III区挡板数量相同。

优选地,所述I区过水孔面积<II区过水孔面积<III区过水孔面积。

优选地,所述I区过水孔、II区过水孔、III区过水孔均上下交替布置。

优选地,位于进水管相对一侧的所述反应装置上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水平标高低于进水管,且出水管管径>进水管管径。

优选地,所述絮凝隔板仅设置于所述I区反应区进水管所在竖井内。

优选地,所述I区泥斗、II区泥斗、III区泥斗的数量均与竖井数量相同,所述I区泥斗、II区泥斗、III区泥斗顶部平面尺寸与竖井平面尺寸相同,所述I区泥斗、II区泥斗、III区泥斗底部收至与排泥竖管管径大小相同,所述IV区泥斗数量4个。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絮凝反应充分,絮凝效果好;

2.排泥效果好,不易造成底部污泥堆积及污水短流;

3.无能耗,占地小,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处理絮凝反应装置的上层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处理絮凝反应装置的下层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处理絮凝反应装置的a-a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处理絮凝反应装置的1-1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处理絮凝反应装置的2-2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处理絮凝反应装置的3-3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处理絮凝反应装置的4-4剖面图。

图中:1第一隔板、2第二隔板、3第三隔板、4出水管、5絮凝隔板、6加药管、7进水管、8 I区挡板、9 II区挡板、10 III区挡板、11反应装置、12 I区泥斗、13 II区泥斗、14 III区泥斗、15 IV区泥斗、16止回阀、17蝶阀、18排泥支管、19排泥干管、20排泥竖管、21 I区过水孔、22 II区过水孔、23 III区过水孔、24 I区反应区、25 II区反应区、26 III区反应区、27 IV区反应区、28III-IV区间过水孔、29 I区、30 II区、31 III区、32 IV区、33 I-II区间过水孔、34 II-III区间过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7,一种水处理絮凝反应装置,包括反应装置11,反应装置11内顶壁与内底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隔板1、第二隔板2和第三隔板3,第二隔板2位于第一隔板1和第三隔板3之间,第一隔板1、第二隔板2、和第三隔板3将反应装置11内部分为I区29、II区30、III区31和IV区32,各区大小为IV区32<I区29<II区30<III区31,I区29由I区反应区24和I区泥斗12组成,II区30由II区反应区25和II区泥斗13组成,III区31由III区反应区26和III区泥斗14组成,IV区32由IV区反应区27和IV区泥斗15组成,I区反应区24内固定连接有I区挡板8,II区反应区25内固定连接有II区挡板9,III区反应区26内固定连接有III区挡板10,I区反应区24、II区反应区25、III区反应区26内分别由I区挡板8、II区挡板9、III区挡板10分隔成竖井,I区挡板8数量多于II区挡板9和III区挡板10数量,II区挡板9数量与III区挡板10数量相同,I区挡板8两侧分别与反应装置11内侧壁和第一隔板1固定连接且垂直设置,II区挡板9两侧分别与第一隔板1和第二隔板2固定连接且垂直设置,III区挡板10两侧分别与第二隔板2和第三隔板3固定连接且垂直设置,I区泥斗12、II区泥斗13、III区泥斗14位于各区竖井下方,与竖井数量相同,各区竖井下方的泥斗均固定连接有排泥竖管20,每个排泥竖管20均固定连接有排泥支管18,各区排泥竖管20分别固定连接至各区排泥支管18,排泥支管18与排泥竖管20方向垂直,排泥支管18另一端延伸至反应装置11外侧且固定连接有止回阀16和蝶阀17,各区排泥支管18共同固定连接有排泥干管19,排泥干管19与所述排泥支管18方向垂直,排泥竖管20、排泥支管18、排泥干管19的管径关系为排泥竖管20<排泥支管18<排泥干管19,I区反应区24一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进水管7和加药管6,I区反应区24内进水管7处的竖井内壁固定连接有水平安装且垂直于第一隔板1和I区挡板8的絮凝隔板5,絮凝隔板5仅设置于I区反应区24进水管7所在竖井内,絮凝隔板5的最顶部的三边分别与反应装置11、第一隔板1、I区挡板8连接,且第四边与第一隔板1对应侧的反应装置11间留有孔隙,孔隙面积>进水管面积,絮凝隔板5从顶至底交错设置,加药管6与进水管7水平标高相同,加药管6、进水管7伸入反应装置11内,且位于絮凝隔板5上方,I区挡板8设置I区过水孔21,II区挡板9设置II区过水孔22,III区挡板10设置III区过水孔23,I区过水孔21、II区过水孔22、III区过水孔23均上下交替布置,第一隔板1设置I-II区间过水孔33,第二隔板2设置II-III区间过水孔34,第三隔板3设置III-IV区间过水孔28,I区过水孔21面积<II区过水孔22面积<III区过水孔23面积,位于进水管7相对一侧的反应装置11上固定连接有出水管4,出水管4水平标高低于进水管7,且出水管4管径>进水管7管径,I区泥斗12、II区泥斗13、III区泥斗14的数量均与竖井数量相同,I区泥斗12、II区泥斗13、III区泥斗14顶部平面尺寸与竖井平面尺寸相同,I区泥斗12、II区泥斗13、III区泥斗14底部收至与排泥竖管20管径大小相同,IV区泥斗15数量4个。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第一隔板1、第二隔板2、第三隔板3、I区挡板8、II区挡板9、和III区挡板10形成多个竖井,并通过各区内上下交替布置的I区过水孔21、II区过水孔22、III区过水孔23及第一隔板1设置的I-II区间过水孔33,第二隔板2设置的II-III区间过水孔34,第三隔板3设置的III-IV区间过水孔28,使水流可经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进行水力混合,效果更好,通过设置排泥支管18、排泥干管19、排泥竖管20、止回阀16和蝶阀17,形成了多斗多点排泥,能够使污泥完全沉积于各泥斗底部,开启蝶阀17排泥时,污泥能及时排出系统,不易造成底部污泥堆积及污水短流,从而本装置絮凝反应充分,絮凝效果好;排泥效果好,不易造成底部污泥堆积及污水短流;无能耗,占地小,操作简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