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2470发布日期:2019-01-22 21:47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由于过多注重提升河道的防洪排涝作用,使河道的结构及生态功能遭到严重破坏,河道的自净能力锐减; 再加上城镇河道水体污染源的侵入,如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溢流水、工业排水、工业废气以酸雨的形式进入水体、村镇分散点源污水直排、天然降雨、大气中的扬尘、生活垃圾的侵入;同时由于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河道底泥长期积累未清,使底泥不断释放分解为N、P等营养盐及释放有害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逐渐变绿,藻类疯长,最终导致“水华”现象,产生异味,容易发黑发臭。

污水的治理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环境问题。

目前对于一些无条件采取长效治理的河湖或者准备进行长效治理但污染严重的河湖通常采用机械混合、机械絮凝、沉淀、过滤的方法进行处理,这种方法需要机械设备驱动,占地面积大、投资高、操作管理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治理污水占地面积大、投资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箱体、给药装置以及自上而下设置在箱体内部的絮凝装置、和沉淀装置,给药装置设置在箱体内部,其出口端与絮凝装置相连通,其入口端设置在箱体的外部;

给药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混合器和给药器,混合器和给药器呈管体,混合器本体呈曲线状;

混合器或给药器内部设置翼片,翼片沿轴线方向分布在管体内,翼片可以是螺旋形叶片,一端与管体内壁连接,另一端为悬臂端;翼片还可以是连接杆与螺旋形叶片的组件,螺旋形叶片一端与连接杆连接,另一端为悬臂端,连接杆一端与管体内壁连接另一端向管体轴心方向延伸;

絮凝装置设置在箱体的内部上方,沉淀设施对应设置在絮凝装置的下方,包括沉淀器和集水装置,集水装置呈管体,其上口与絮凝装置下口密闭连接,管体上设置集水孔,集水装置的内腔通过集水孔与箱体的内腔相通,斜管沉淀器一端设置在集水装置的外壁上,沉淀装置设置在箱体内部下方,沉淀装置呈上开口的容腔,其上开口与斜管沉淀器和集水装置的下端对应设置,沉淀装置与箱体的内壁密封连接;

絮凝装置由内而外包括呈管体状的初级絮凝装置、一级絮凝装置、二级絮凝装置,初级絮凝装置设置在絮凝装置的内层,初级絮凝装置上口开放设置,下口与给药装置的出口端连通,一级絮凝装置环套在初级絮凝装置的外部,一级絮凝装置的上口与箱体的上壁内侧密闭连接,下口开放设置,初级絮凝装置的上口由一级絮凝装置的下口延伸到一级絮凝装置的内部,二级絮凝装置环套在一级絮凝装置的外部,二级絮凝装置的下口与集水装置的上口密闭连接,二级絮凝装置的上口与一级絮凝装置的外壁密封连接,一级絮凝装置的下口由二级絮凝装置的上口延伸到二级絮凝装置的内部,二级絮凝装置侧壁上设置引流通道,絮凝装置内部通过引流通道与箱体的内腔连通;

引流通道为管体,管体中心线与二级絮凝装置的外壁呈切线方向设置,引流通道的一端与絮凝装置内部相通,另一端与箱体内腔相通;

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清水管,清水管的一端与集水装置的下端连通,另一端设置在箱体的外部;

集水装置的下口设置排污阀,排污阀与沉淀装置的上开口相对应;

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排污管,排污管的一端与沉淀装置的下端连通,另一端设置在箱体的外部,排污管上设置电动阀门、外冲阀、手动阀。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水处理装置,采用立体结构,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絮凝物依靠重力沉降,不需要任何动力或添加其它物质,节能环保,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装置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装置混药器一实施例剖视图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左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装置混药器/给药器的另一实施例剖视图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装置混药器/给药器再一实施例的剖视图示意图;

图6为图4和图5中翼片的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装置中引导通道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进水口;2-混合器;3-集水孔;4-一级絮凝装置;5-二级絮凝装置;6-引流通道;7-斜管沉淀器;8-集水装置;9-给药器;10-初始絮凝装置;11-清水管;12-排污管;13电动阀门;14-外冲阀;15-手动阀;16-沉淀装置;17-箱体;18-排污阀;100-初级絮凝区;200-一级絮凝区;300-二级絮凝区;

103-翼片;104-螺旋叶片;105-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箱体17、给药装置以及自上而下设置在箱体内部的絮凝装置、过滤装置和沉淀装置。

优先地,给药装置包括和给药器9和混合器2,给药器9和混合器2最好均设置呈管体状,给药器9的进水口设置在箱体17的外部,用于注入药剂,其出水口与絮凝装置下端相连通。混合器2的进水口1同样设置在箱体17的外部,用于注入污水和药剂的混合液,其出水口设置在给药器9位于箱体17内部的管体上,与给药器9相连通。给药器9和混合器2的本体设置在箱体17的内部。优先地,混合器2呈圆弧形或者多边形或其它曲线形状,围绕箱体17的内壁环绕设置,曲线结构可以延长药液和污水的混合路径和混合时间,增强混合液的均匀度。更优先地,在混合器2的管体内部设置翼片103。翼片可以是螺旋形叶片104,翼片沿圆周方向顺向设置在管体内,一端连接在管体内壁上,另一端为悬臂端,该翼片沿管体轴线方向设置。翼片103还可以是连接杆105与单个或多个螺旋形叶片的组件,螺旋形叶片104顺旋向设置,一端与连接杆105连接,另一端为悬臂端。叶片围绕在连接杆的外圆,可以同平面也可以相互交错设置。连接杆沿管体半径方向设置,一端与管体内壁连接另一端向管体轴心方向延伸,该翼片沿管体轴线方向分布。优先地,当给药器9需要注入两种或两种以上药液时,给药器9的管体内也可以设置翼片,翼片可以和混合器2内的翼片相同设置。

箱体17优选为竖直设置的封闭的圆柱形,絮凝装置设置在箱体17内部的上方,絮凝装置的下方对应设置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包括集水装置8和斜管沉淀器7。集水装置8优选为竖直设置的管体,管体的上口与絮凝装置的下端密封连接。集水装置8的管体上设置多个集水孔3,集水装置8通过集水孔3与箱体17的内腔连通。集水装置8的下口可以设置用于排出清水的清水管11和用于排出沉积物的排污阀18。清水管11一端与集水装置8连接,另一端设置在箱体17的外部,排污阀18最好竖直向下设置在集水装置8的最底部。斜管沉淀器7可以固定设置在集水装置8的外壁上,斜管沉淀器7与竖直面倾斜设置,优选倾斜角度为60°。沉淀装置16可以设置呈截面为倒置的梯形状的容器,上端呈开口下端呈封闭设置,其上开口与集水装置8和斜管沉淀器7的下端相对应。沉淀装置16的外壁密封连接在箱体17的内壁上。优先地,沉淀装置16的下端设置排污系统,排污系统包括排污管12以及设置在排污管12上的电动阀门13、外冲阀14和手动阀15,排污管12的一端与沉淀装置16连接,另一端设置在箱体17的外部。

优先地,絮凝装置设置呈组合件,包括初始絮凝装置10、一级絮凝装置4以及二级絮凝装置5,各絮凝装置优选为管体,优先地,各管体中心线重合设置呈套管式,套管中心线最好与箱体17的中心线重合。初始絮凝装置10设置在絮凝装置的最内层,初始絮凝装置10的内腔为初始絮凝区100。初始絮凝装置10上口开放,下口与给药器9的出口端连接。一级絮凝装置4设置在絮凝装置的中间层,一级絮凝装置4的上口可以与箱体17的顶壁密封连接,下口开放设置,初始絮凝装置10的上口自一级絮凝装置4的下口延伸至一级絮凝装置4的腔体内部。初始絮凝装置10的外壁与一级絮凝装置4的内壁之间形成的空间为一级絮凝区200。一级絮凝区200通过初始絮凝装置10的上开口与初始絮凝区100相通。二级絮凝装置5设置在絮凝装置最外层,二级絮凝装置5的上口密封连接在一级絮凝装置4的外壁上,一级絮凝装置4的下口自二级絮凝装置5的上口延伸至二级絮凝装置5的腔体内,二级絮凝装置5的下口与集水装置8的上口密封连接。一级絮凝装置4的外壁与二级絮凝装置5的的内壁之间形成的空间为二级絮凝区300。二级絮凝区300通过一级絮凝装置4的下开口与一级絮凝区200相通。优先地,二级絮凝装置5的上口侧壁圆周上设置一个或多个引流通道6,二级絮凝区300通过引流通道6与箱体17内腔连通。优先地,引流通道6设置呈管体,管体的中心线与二级絮凝装置5的外壁呈切线方向设置,引流通道的入水口与二级絮凝区相通,出水口与箱体17的内腔相通,多个引流到6的出水口沿圆周方向顺向排列。

工作时,污水和一种或多种药剂同时从混合器2的进水口1进入,为保证污水处理过程的正常运行,进入的污水需要带有一定的压力。污水与药剂通过混合器2混合后进入给药器9,同时,另外一种或多种药剂从给药器9进入,与从混合器2进入的混合液在给药器9内发生混合,经给药器9的再次混合后的混合液进入初始絮凝装置10的内腔,即初始絮凝区100,在初始絮凝区100内污水与药剂发生初始絮凝后由初始絮凝装置10的上开口涌入到一级絮凝区200,并通过一级絮凝装置4的下开口翻转绕过一级絮凝装置4的侧壁进入到二级絮凝区300,由于在一级絮凝区200和二级絮凝区300设置有微涡絮凝球体,污水与药液的混合液分别在一级絮凝区200和二级絮凝区300发生絮凝,并产生絮凝物,带有絮凝物的混合液通过引流通道6高速进入到箱体17的内腔,较大的絮凝物由于重力作用直接沉降到下方的沉淀装置16内,较小的絮凝物悬浮在箱体内腔,被斜管沉淀器7粘附。混合液中的清水则通过集水孔3进入到集水装置8的内腔,再通过清水管11排出到箱体17外部。由于箱体17为密封结构,箱体内的液体带压进入且带压运行,所以由清水管11排出的清水也具有一定的压力,当清水需要继续传输时,则不需要另外施压或施加较小的压力即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集水装置8内难免会进入细小的脏物,这些脏物逐渐沉积到底部,为保证清水水质,可以定期打开底部排污阀18,将沉淀物排到沉淀装置16内。斜管沉淀器7上的粘附物不断累积,重力增大,最终沿斜管滑落到沉淀装置16内。打开电动阀门13、手动阀15,将沉淀装置16内的沉淀物通过排污管12排出。

优先地,混合器2或给药器9内设置翼片,使污水与药剂的混合液体在管体内流动时形成涡流,促进液体间的混合,加强混合均匀度。

优先地,混合器2采用曲线形状,且设置在箱体17的内部,节约占用空间的同时延长了液体的混合路径和混合时间。

优先地,引流通道6的出水口端沿切线方向设置,混合液和絮凝物在水压的作用下以较快的流速沿引流孔6喷出,又在切线方向旋转运动,从而达到最大的旋流分离效果,加速絮凝物的沉淀。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